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精选5篇)_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docx
-
资源ID:22029209
资源大小:39.18KB
全文页数:4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精选5篇)_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docx
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精选5篇)_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第1篇:马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 篇1:马教学设计全 马·教学设计全整理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把握科学小品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明确家马和野马的特点。 2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大胆发表自己看法的意识与能力。 4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学生分析 多数学生对马有一定的印象,从电影电视上看过不同类型的马。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建议从四个方面促进学生发展:一是培养和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二是领悟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并加以运用;三是掌握阅读科学小品的方法;四是培养敢于向作者观点挑战的勇气与能力。 教学理念 1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掌握(关于马的知识)学习课文。 2强化自读。本文是自读课文,在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 3加大学生思维的开放度。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出不同的观点,并相互碰撞,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 可按“比较-品味-辩说”的思路组织教学。“比较”:引导学生运用“比较”这一方法,分析家马和野马的特点。“品味”:从品味语言和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入手,引导学生把握科学小品的特点。“辩说”:组织学生辩论,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媒体:可利用图片、挂图、课件等展示马的形象。 教学实施 导入建议 1方法一:影像导入法 说明:教师准备有关马的图片或影像,在本课开始时展示或播放,并对各种马略作介绍,教师可设计如下导语。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欣赏了珍珠鸟,感受了人与鸟和谐相处的美好;我们看到了身临绝境、从容飞渡的斑羚,感受到动物震憾人心的力量;我们还看到了困于笼中的老虎那不屈的精神;这些动物,我们平常很难看到。但是,马,我们却较为熟悉。法国有一位博物学家叫布封 (板书“布封”)对马进行了较为长期的观察,并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篇文章。(教师板书“马”)。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2方法二:比较激趣导入法 说明:这种方法是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心目中的马,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与布封笔下的马作比较。 3方法三:资料引述导入法 说明:这种方法有三种思路,一是引述文学作品中的马导入,如堂吉诃德中游侠骑士堂吉诃德骑的那匹老马(可选播堂吉诃德骑马的一些片断)、西游记中唐僧骑的“白龙神马”、三国演义中各位战将骑的战马等,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也可播放影视资料。二是引述古诗中描写马的诗句,如李贺的“春风得意马蹄疾”等。三是引述有关马的典故或词语:如马不停蹄、龙马精神、马虎不得、马失前蹄、马到成功、人仰马翻、马后炮、马屁精、马首是瞻等。 互动流程 教学方案设计之一 (2课时)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心目中的“马”是什么样子?请用你喜欢或最擅长的方式把你心目中的“马”表现出来。如果你擅长绘画,请把你心目中的马画出来;如果你喜欢音乐,就把你心目中的马唱出来;如果你喜欢写作,就把你心目中的马写出来;如果你善于演讲,就通过演讲赞美你心目中的马。 学生:(准备) 教师:下面请大家相互交流。 师生:(学生交流,展示) 教师:大家刚才描绘的是我们自己心目中的马,法国有一位叫布封的作家,他对各种马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有许许多多的感受,并在他的著作自然史中记录了“马”这种动物。这位博物学家心目中的马和我们心目中的马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 二、比较阅读,分组推进,自主探究 (一)整体比较,分组学习,把握主要特点。 教师:下面就让我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布封心目中的马有什么特点?请大家在阅读时,把有关阐述“马”特点的词、句勾画出来,时间6分钟。 学生:(快速阅读并勾画) 教师:时间到。大家已经勾画出了布封心目中的马的特点,下面请大家和自己心目中的马做比较,看看谁的马更有吸引力?为什么? 学生:(全班交流)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布封笔下的马的特点,强调学生独立比较,若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要求学生把比较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通过比较,更喜欢“自己心目中的马”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通过比较,更喜欢“布封心目中的马”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 计)。看来,我们班上有些位同学喜欢自己心目中的马,有些同学喜欢布封心目中的马。“见仁见智”,我们尊重大家的个性体验。我们准备采取特殊的方式来学习这篇文章。我们把全班分成两组:“喜欢自己心目中的马”的同学为一组,请你们用一段文字把自己心目中的马描写下来,300字左右,也可以参阅课文马,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同学们,不要迷信权威,既然是我们心中喜欢的,我相信大家会写得非常精彩。只要能把你心目中的马描写出来,写出情趣,并让大家分享,这篇文章的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一半了。描写要求如下: (教师用小黑板、课件或卡片展示以下内容) 特点鲜明,语言力求生动,叙述和描写饱含感情。 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运用布封描写马的一种或两种技巧。 教师:另一组的同学们,你们有不同的任务。你们喜欢布封心目中的马。既然喜欢,我们就一起来研讨布封的这篇文章。请这组的同学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布封心目中最好的马是什么? 他把马分为几类? 他更喜欢哪种马? 教学设计意图:设计分组活动教学环节的意图是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初步把握布封心目中的马的整体特点,进而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也只有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和完善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敢于面对权威发表不同的意见。如果上面的环节能够安排在上节课的末尾,让学生能够在课外完成作文,把课外与课内活动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如果纳入课内,应该给予充足的时间。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全班不必统一行动。将学生分成了两组,各自围绕教学目标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分类指导,共同发展。 1“学习课文”一组学生的师生互动流程 (1)列出比较提纲,把握两种马的特点。 教师:作者把马分成了“家马”和“野马”两类,下面我们就比较这两种马的异同,看看家马和野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请在草稿本上列出比较提纲。 师生:(学生阅读,撰写比较提纲,交流,补充) 教师:请大家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主讲比较提纲的内容列出比较提纲的思路,其他同学倾听,补充,也可以向主讲同学提出问题,同时也必须回答主讲者提出的问题。 提示:进行比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三点: 一是要找到比较点。作者是从两个角度进行比较的,即从内在品质和外在体貌特征两方面进行比较的。学生也应该围绕这两个方面列出比较提纲。 二是要抓住关键词句快速确定某一比较点双方的具体内容。 在“家马”的内在品质方面,1自然段有一个关键句,“但是它驯良不亚于勇毅”,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词,即“驯良”和“勇毅”。如果再浏览这句话的前后内容,可发现前面部分主要赞扬家马的勇毅;有几 个关键词句说明了这一点,即“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具有无畏的精神”“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精神抖擞,耀武扬威”等。1自然段的后半部分则着重说明“家马”的驯良,有几个关键词说明了这一点,即“克制”“屈从”“总是按照”“满足主人的愿望”“舍已从人”“迎合别人的心意”“执行别人的意旨”“贡献着自己”“服从”等。 3、4自然段则说明了“野马”的品质。3自然段中的“那些野马远比大多数家马来得强壮、轻捷和遒劲”“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4自然段中的“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成群结队”“互相眷恋”“不互相争夺生存资料”等均说明了野马的品质。 在体貌特征方面,2自然段介绍了“家马”的体态特征,有些关键语句值得注意。如:“经常是披着鞍辔的”“不解除它们的羁绊”“嘴巴被衔铁勒得变了形,腹侧留下一道道的疮痍或被马刺刮出一条条的伤疤,蹄子也都被铁钉洞穿了”“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为着满足主人的虚荣而戴上黄金链条的马”等等。 作者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赞美了马的高贵姿态,其中“马是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头部比例整齐”“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眼睛闪闪有光”“目光十分坦率”等句子表明了作者的基本主张。 三是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比较。深层次比较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形成这种内在品质和外在特征的原因进行比较;其次是把作者对两种马的感情倾向进行比较。 在进行比较时,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而应追本溯源。在比较中,也应引导学生抓出关键词句,如“是天然品质被人工改进过的马,是从小就被人养育、后来又经过训练、专为供人驱使而培养出来的马。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对这种动物的奴役或驯养已太普通、太悠久了”;“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不屑于受人照顾”;“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地游荡、蹦跳”等,这些语句既揭示了家马和野马有如此差异的原因,也表明了作者对两种马不同的感情。在评判同学们列出的比较提纲内容时,不应过多地看重内容本身,而应强调学生比较思维的方式和过程,特别是在尽量拓宽比较点,打开比较思路这一点上狠下功夫。 (2)比较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把握科学小品特点。 教师:现在我们再把“学习课文”的同学分成两组。每一组各写一篇说明性的文字。字数在100字左右。一组向同学们介绍布封心目中的“家马”;一组向同学们介绍布封心中的“野马”。请同学们注意自己要完成的任务。 学生:(书写,交流,互评) 教师:请大家把自己写的说明性文字与布封的有关段落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并把这些不同点概括出来。 教学设计构想: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小品与说明文的区别,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小品的特征。在引导学生把握科学小品的特征时,可强调三点: 一是多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多把事与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行为、心理和情感。二是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使文章生动有趣。本文在句式 上运用了许多排列整齐的短语和句子,如“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在射猎时,在演武时,在赛跑时”“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等,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三是在说明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本文作者饱含感情,根据自己的喜好饱含感情地介绍了“家马”和“野马”。 而说明性的文字则讲究朴实、简洁、通俗、易懂,和科学小品的风格迥然不同。在引导学生把握科学小品的特点时,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科学小品的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这篇科学小品,争取将全文阅读两遍:第一遍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第二遍力求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以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 2“写作小组”的师生互动流程 对这一小组的指导应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突出“马”的特点;二是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三是文学化的语言;四是有感情地叙述;五是适当运用比较这一方法。师生互动以学生揣摩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提倡学生在模仿中创造。 (三)在评价、比较中共同发展(两个小组共同活动)。 教师:现在我们全班共同活动。刚才我们是分组活动,请同学与座位旁的同学交换自己所写的文章,最好找不是一个组的同学,互相评价,互相学习。 学生:(交换、互评,交流) 三、组织辩论活动,训练发散思维 教师:作者布封对野马是如此喜欢,对家马却略有批评,你们的意见呢?是喜欢家马,还是喜欢野马?为什么?下面我们分成两组,喜欢“家马”的为一组,喜欢“野马”的为一组,以“家马好还是野马好”为题展开即兴辩论。大家要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下面就由我来主持两个小组的辩论。 学生:(展开辩论) 教师:(评点和小结) 教学小结 教师围绕“比较提纲”“科学小品”“观点阐述”等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 教学方案之二 (2课时) 说明:这一教学方案的特点是让学生自主阅读,全班统一活动。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基本教学环节为:方法介绍自我阅读相互交流自我小结自我运用。 方法介绍:教师介绍“比较阅读法”和“科学小品阅读法”(参看“教学设计方案一”),明确本文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 自我阅读:按照介绍的方法自主阅读,勾画关键词句,做好旁批。 篇2: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铜川市耀州区柳林中学 杨永鹏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九课 二、设计思想 1、指导思想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所以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诵、积累优美的词句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精美之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其思维与表达的能力和培养他们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动物的佳作,特别是文章的语言优美,文笔流畅,词汇丰富,同时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使作者对马的喜爱溢于字里行间,也把自己对天然野马的赞美,对人工驯养马的同情鲜明的表达了出来。 4、学情分析 马对农村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何况他们经常与动物(猪、牛、羊等)打交道,对于动物的感情是可以想象的,同时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转型期,所以本文的教学可以说是易于驾驭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加强词句积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2、方法和通程: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并且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作者对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的不同感情。 难点: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马的成语和词句 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图形说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选用 详细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幻灯片 ) 动物界当中有许多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忠诚的朋友,比如马,由于忠诚和奉献也使它们失去了一些本该拥有的特质,那么它们究竟失去了什么特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让博物学家布封为我们接开这个谜底。 【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幻灯片) 让学生自读或点名让学生来读。 (三)、整体感知(幻灯片) 1、听音乐,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仿读。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大声自由的朗读。 3、小组内选出代表,朗读本组选出的部分,让大家点评。 4、带着问题朗读: (1)、在课文中,布封先生将马分为那两类?各有什么特征? (2)、作者对这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文中依据在哪里? (3)、找出了课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方法,说说表达的作用。 【学生小组内学习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四)、合作交流(幻灯片)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精读课文思考问题: (1)、家马和野马各不相同,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 (2)、怎样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特别第二个问题教师应正确引导,把它和当前教育应给学生一个明晰的解释】 (五)、拓展延伸(幻灯片) 马是人类高贵而真诚的朋友,但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究竟该怎样对待动物?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教师适时鼓励,并给予肯定,最后教师小结】 (六)、迁移积累(幻灯片) 马和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汉语中也有许多包含马的诗句,成语和俗语,你知道哪些呢?说给大家听,看谁积累的多? 【对表现出色的学生及时表扬,同时关注不爱发言的学生】 (七)、小结(幻灯片) 布封先生以流畅优美的语言,细腻的笔法,栩栩如生地描写了马的形态、习性、生理功能以至马的用途。布封先生的马给人以不寻常的亲切感,让我们甚至自感与亲切了许多。马的“无畏精神”,“慷慨以赴”“舍己为人”“奋勇当先”让我们感到有时自愧不如。它有人的大义,我们却缺少人的情怀,愿我们关爱动物,善待生命! (八)、作业(幻灯片) 文章在描写马的特征时,用了许多其他的动物做比较,使用同样 篇3: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 作者以流畅优美的语言、细腻的笔法栩栩如生地描写了马的形态、习性、生理功能和马的用途。马在作者笔下不是画,而是舞台上的角色,一神一情,一举一动,仿佛历历在目。那细致与逼真,可以令与马为伍的人为之倾心,赞叹,令不曾接近过马的人发现许多新奇的知识。 更让人感兴趣的,还是写驯马时的传神和写野马时的赋意:驯马是忠勇屈从的形象,野马是自由的象征。 然而,布封的细腻绝非琐细。无论写什么,于品质有益者予以描写,于品质无益者概不入文;与品质关系密切者放开细描,与品质小有关系者一笔带过。全篇下来,细而不繁,丰而不杂,实而不赘,风貌秀丽舒展,犹如一株依主干风姿修剪枝叶而成型的观赏植物。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难点: 1、重点:(1)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2、难点: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解决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 觑 鬣 剽悍 疆场 驯良 勇毅 窥伺 迎合疮痍 枉然阔绰 观瞻 妍丽 庇荫 遒劲 犷野 畸形 颚骨 慷慨以赴 相得益彰有过之无不及 2、朗读全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代表作为博物志自然史。 2、导语: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当你看到一匹拉着车的马喘息着默默地走过的 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在广漠的草原纵情奔腾的成群的野马,它们的生存状态不同,外形、性格也迥然不同,你注意到了吗?下面我们一起研讨布封的马,大家一定有所收获。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课文写了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找找看课文那些地方各写了那一种马? 明确:第一部分(12)写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35)写天然野生的马。 2、讨论:人工驯养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1)无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2)驯良的性格,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 己,舍弃生命。 3、天然野生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1)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2)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3)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贵姿态”,“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长得好,并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衬着它的头,装饰着它的颈部,给予它一种强劲而豪迈的模样;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盖着、并且美观地结束着它的身躯的末端。” 四、问题探究 4、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其他七种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通过比较突出的描写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马的高贵姿态。 5、本文既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又写了天然野生的马。反复阅读课文,说说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 明确:(根据课文内容描述,言之成理即可) 五、体验与反思 6、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 明确:人对马是“养育”“训练”“驱使”“奴役.驯养”,马成为人的奴隶。不仅如此,人还用“鞍辔”“羁绊”约束它,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使“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更悲惨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摆阔绰”,“壮观瞻” ,给马“戴上黄金链条”,把马的“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侮辱马性”,使马成了人类的玩物。 7、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明确:首先,“教育”一词是拟人化用法,指的是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料,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觅食;“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文章用这一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小结 这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一、二题。 2、反复朗读,体味欧化语言。 3、学习本文写法,课外仔细观察动物的活动,写一篇以动物为主角的散文。 八、教学反思 魏书生老师说过:“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 成长的中学生,或者是世界、人类的大师和巨匠,那麽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采用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容量;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理解作者、感悟生活;并采用激发兴趣法来激活学习思维、启迪学生智慧。 第2篇: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 2.1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要求体现在: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先要从问题开始,分析信息需求,从而确定信息来源,这是信息获取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才是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获取信息。这表明:对信息文化的追求应当最终以流畅地内化为个体自然意识为最高境界。在信息获取的问题上,就是需要能够产生自然而然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继而引发自觉的信息行为。 本节将这种自然意识转化为线索:“确定信息需求”“寻找信息来源”“采集信息”“存储信息”,并围绕这四部分内容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归纳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本节主要内容介绍 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不断地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高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是通过更多更深层次的体验活动,理解信息获取的思想和价值,并内化为自身的自然意识和自然需求。本节采用了“提出问题问题求解练习拓展”的线索组织内容,具体如下: “提出问题”:围绕案例“拒食野生动物,倡导饮食文明”,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了完成该主题活动,需要搜集大量的信息,那么如何进行资料的搜集呢?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是”与“否”就可以解决的,需要经过如下工作流程:从实际问题出发,分析问题中所包含的信息,确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进而确定这些信息的来源,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获取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存储下来。 “问题求解”:教材把问题求解的过程融合到“确定信息需求”、“寻找信息来源”、“采集信息”和“存储信息”这四个部分的内容当中。 “确定信息需求”:试图让学生运用在其他学习领域中经常使用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对本节案例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分析,确定问题所包括信息的内容、类型等,从而明白信息采集的方向。 “寻找信息来源”:通过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即媒体、他人和事物本身,让学生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并明白为了准确地获取信息,应对各种来源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定位。 “采集信息”:通过两部分内容“采集信息的方法”和“采集信息的工具”,让学生明白根据信息来源的不同,采集的方法和工具也各不相同。 “存储信息”:让学生利用“信息采集卡”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和保存,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存储。 正文内容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及归纳、总结。 “练习”:该栏目设置旨在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更深层次的体验。 “拓展”:该部分归纳了几种类型信息的保存格式,是对教材中正文学习的一个必要补充。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已经了解或运用了这些文件的存储格式,但缺乏一个整体认识。拓展部分对这个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能够更有效、高效地对信息进行存储。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信息获取方法的多样性。要让学生对信息来源的多样有一个彻底的认知,并能够明确可从多种信息源获取同一类信息,这样可增加信息的可信度。 (2)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采用适合的方法获取信息。要求学生能亲历、体验获取信息的过程,并理解获取信息的方法。 (3)初步学会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整理。在第5章学生将更深入的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但作为获取信息的一个最后环节,我们仍有必要让学生学会合理地对信息进行有效整理,这将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在本节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采集卡”将信息进行登记,同时能用计算机保存信息。 教学难点: 学生之前的学习通常关注如何获取到信息,而对于前期工作中的如何分析信息需求的方法及后期将信息进行有效组织的方法,学生的意识是相对薄弱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方法的应用,通过让学生列“信息需求清单”及“信息采集卡”,使他们能将信息需求分析及信息整理这些工作表格化,从而养成规范分析问题及对信息进行有效组织的良好素养。 二、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案例并准备好光盘资料,也可搜集相关资料,另选案例。可考虑在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中上课。 2、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为了解决问题,一般必须遵循如下的过程模式:获取信息、对信息分类和评价、创造并交流思想作为问题求解的结果。获取信息,其工作流程可归纳为:“确定信息需求”“寻找信息来源”“采集信息”“存储信息”。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教师可以采用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 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要朝着成为一名信息的有效使用者而努力,即能够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对问题有了基本理解的基础上,把一些更加广泛的相关观念整合进来,在参考别人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确定并利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来查找相关的信息。而这些技能的优化和发展依赖于以下活动:不断限定主题范围,提出具体问题和论题,计划好要使用的搜索策略。信息的有效使用者应当能够合理利用以下资源:家庭电脑、教室中的信息技术资源、图书馆媒体中心、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学术专业图书馆、特殊图书馆、社区资源等。 这一节要求学生能经历广泛意义上的信息获取的过程,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向开阔的社会生活当中去。 3、问题考虑 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问题分析,是获取信息的前提。分析问题的方法有观察、比较、综合、评论、抽象、推理等。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学过程可能因为学生无法很好地分析问题,而无法明确问题的信息需求,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地分析问题中所包含的信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本领,它需要有大量的阅读基础以及对知识的自我消化、吸收和运用的过程,因而,我们应该阅读大量资料,开阔视野,涉猎更多的学习领域,对身边事物保持好奇感,锻炼敏锐的洞察能力,这样才能对问题中所蕴含的信息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从而准确把握所需要得到的信息。 三、教学案例 (一)课题名称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 (2)能分析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原因。 (3)能根据实际工作中信息需求(内容、类型等),讨论获取信息的过程,总结一般规律。 (4)能通过分析和比较,使用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方法: (1)了解信息来源的一般分类。 (2)学会根据需求选择信息来源。 (3)掌握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 情感: (1)能根据问题确实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2)能对信息获取效率进行关注。 (3)养成规范分析问题及对信息进行有效组织、整理的良好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 (2)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采用适合的方法获取信息。 (3)能利用信息采集卡进行信息的有效组织和整理。 教学难点 能从包含的问题中分析信息需求,能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和整理。 (四)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探究、任务驱动和协作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地点 多媒体电教室或网络教室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以“提出问题->问题求解->归纳->练习->拓展”为线索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引入 学校开展一个主题为“拒食野生动物,倡导饮食文明”的爱护动物周系列活动,现在假如我们也来参加这个宣传活动,该怎么作呢? 学生思考老师的问题并自由回答。 让我们看看别人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观察一份以禾花雀为专辑的名为“爱鸟报”的作品,分析里面收集了哪些方面的信息,是从哪里获得这些信息的。因此我们首先要找资料,获取信息,那么怎样搜集资料,从而获取你想要的信息呢?以你的以往经验,能说说需要怎样做吗? 学生观摩电子作品“爱鸟报”并进行讨论和交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讲授新课 1、确定信息需求。教师利用前面所提到的“拒食野生动物,倡导饮食文明”活动为例,指导学生如何根据问题,分析问题,从中确定信息需求的过程: (1)制订信息需求内容大纲; (2)确定成果目标形式及所需载体类型。 (3)列出需求清单。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和阅读教材了解如何确定信息需求。以小组讨论和大家共同观看填好的信息需求表,感受分析信息需求的过程。 2、确定信息来源。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材的表2-1了解信息的几种来源。讨论要获取其中所需的信息可以有哪些信息源。 3、采集信息。 (1)根据信息的不同来源会有不同的信息采集方法。教材表2-2给出信息采集的一些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表2-2,了解采集信息的一些方法。 (2)采集信息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信息社会,采集信息的工具越来越多,我们应善于借助工具来采集信息,同时还应该注意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信息的采集,图2-2和表2-3中给出了采集信息的一些工具,学生们可以从表中进行了解。 a、学生阅读教材表2-3 ,根据教师的指导掌握采集信息的方法。 b、小组进行交流,谈谈自己在采集信息方面的经验。并讨论如何从刚才所选择的信息来源获取信息。 c、教师邀请不同学生说说对曾使用过的不同信息采集工具的认识和了解。 4、存储信息 (1)获取信息后就要学会保存信息,采集来的信息往往比较杂乱,需要进行整理。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整理,将有利于日后的使用,从而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将信息整理和分类,填写信息采集卡。 (2)将信息保存在计算机中。 计算机对信息处理的能力非常强大,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利用计算机来处理信息,而信息在计算机中主要以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的,不同类型的信息存储的格式是不同的。信息在计算机中的保存可以使用文件系统提供的文件夹进行保存,也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存储。关于数据库我们将在第五章有更多的介绍。 a、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学会信息的整理和分类保存的方法,理解信息采集卡的意义。b、小组讨论计算机存储信息的方法。 归纳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是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存储信息,并且了解到信息的各种来源,采集信息的各种方法,采集信息的各种工具,并学会如何将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存储,才能将得到的信息为自己所用。 练习 教师布置学生运用本节知识完成课后练习:各小组搜集与所选主题相关的信息,并整理、保存。 学生利用两周时间,运用接下来两个课时学习的网上信息搜索的知识,及课后利用图书馆、实地考察等方法完成信息需求清单和信息采集卡,并将搜集到的信息保存到计算机中。 拓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拓展”。 阅读教材中的“拓展”部分,思考所搜集到的各种类型信息的保存格式。 第3篇: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设计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模块章节: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第二章第一节 2017.9.182017.9.22 一、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