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四章第3.4节.ppt
第3、4节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群落的结构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_的集合。2物种组成(1)丰富度:群落中_数目的多少。,种群,物种,(2)特点:不同群落_不同。(3)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3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丰富度,(2)竞争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等。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_,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资源和空间,体内或体表,(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4空间结构(1)_: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_现象。(2)_: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垂直结构,分层,水平结构,二、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代替的过程。2类型(1)_: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另一个群落,初生演替,(2)_: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火灾过后的草原。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和_进行。,次生演替,速率,方向,思考感悟有人根据生物群落的概念说“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你认为他的这种说法正确吗?,【提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根据群落演替的概念,演替应是其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的过程,大火、洪水、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会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群落,但即使没有这些灾难,群落也是会发生演替的,演替现象是一直存在的,它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种群稳定性的提高。,考点一种间关系的比较,易误警示(1)两种生物之间可能有多种种间关系。(2)上述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即时应用1.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解析:选C。本题以坐标曲线为载体考查生物种群间的关系。通过曲线图可知,甲是藻类,为生产者;乙是浮游动物,为初级消费者。,再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丙与浮游动物的关系是捕食关系,在该食物链中丙是次级消费者,因此可以判断出最终剩下的一定是生产者甲种群,且甲与丙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乙与丙之间存在空间、资源等方面的竞争。,考点二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原因(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2)群落内部环境变化;(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的活动。,2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过程a旱生演替: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b水生演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木,特点:演替缓慢。(2)次生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特点:演替快速。(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3群落演替的结果,易误警示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森林仍会有灌木、草本、苔藓等。,解析:选C。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特点。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增大。,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原理解读(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2)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操作简便,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实验流程,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3基本技术要求(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实战演练(专项提能,小试牛刀)某兴趣小组同学欲对“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调查研究。对于有较强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的土壤动物,他们用自制的取样器进行土壤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1)本探究性研究在实施计划中,主要的操作环节有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2)在采集小动物时,对体型较大的可用_取出。对体型较小的可用_采集。,(3)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4)该兴趣小组拟对一种新型杀虫剂对环境中生物的影响进行探究实验,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材料:加水稀释的杀虫剂,蚯蚓若干,相同木箱数只,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清水。,实验步骤:a取_,在其中铺满相同厚度的_;b分别向A、B木箱中喷洒_并使土壤保持湿润透气;c向A、B木箱中投放_;d观察并记录_。,预期结果及结论:,若无蚯蚓,你如何设计该实验?,【答案】(2)包着纱布的镊子吸虫器(3)某地土壤小动物类群(种类)和数量统计表,(4)a.木箱两只,编号A、B富含腐殖质的土壤b等量的加水稀释的杀虫剂和清水c等数量的、大小和生活状态相似的蚯蚓,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dA、B木箱中蚯蚓的存活情况,预期结果及结论:,可直接统计喷洒杀虫剂和清水后两箱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加以对照说明。,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是高考的命题点,其特点是:(1)群落结构内容多涉及种间关系的判断、生物间的相互影响、问题探究等。,(2)群落的演替以基础知识如演替的类型、意义等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在整个试卷中占的比例较低。群落演替,(2011海南单科)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标准解答】选项分析如下,互动探究(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群落能无休止的演替下去吗?【提示】(1)初始条件不同。(2)不能。,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方法(1)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2)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如图为北太平洋海水中无机盐含量、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曲线3代表生产者的数量变化,曲线2为初级消费者的数量变化B经曲线2、3代表的生物的作用,完成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9月份无机盐的增多是由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D一年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最多的月份是6月份,【解析】曲线1代表无机盐的含量变化、曲线2代表生产者的数量变化、曲线3代表初级消费者的数量变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分解者;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生产者的数量,由题图可知4月份生产者的数量最多。【答案】C,变式训练如图表示某草地上草、虫、鸟三类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依次是鸟、虫、草B生态系统崩溃的原因最可能是鸟类的锐减Cb点时甲的数量下降主要是由天敌的减少引起的Da点时甲的数量上升主要是由食物增加引起的,解析:选B。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的变化。分析图形可知,乙是生产者草,甲是虫,丙是鸟;鸟类的锐减造成生态系统中虫的数量增加,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b点时,若甲的天敌减少会造成甲数量增加;由图分析,a点时甲数量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其天敌鸟减少。,对种间关系相关曲线解读不清(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变化(同生共死)。(2)捕食曲线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自我挑战下图(一)中所示的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二)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图(一)(二)中所表示的生物关系配对正确的一组是(),A甲B甲C丙D乙【解析】图(一):中A、B两种生物在营养上互惠互利,两者关系应为互利共生;中同种生物为共同的生活条件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种内斗争;为捕食关系,且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中A、B两种生物为了共同的生活资源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竞争。图(二):甲中两者在曲线上是处处平行的,应为互利共生关系;乙中两者在曲线上呈“先增者选减,后增者后减”,应为捕食关系;丙中一种生物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数量减少,且有灭亡情况,故应为竞争关系。【答案】A,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