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pdf
第第 2828 讲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最新考纲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点一种群的特征(5 年 8 考)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2)类型错误错误! !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3 个布设中最合理的是哪个?调查中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示意图如图,该样方的蜗牛数应计为多少个?提示a6 或 7(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样方法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调查对象调查程序注意事项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样方数量不宜太少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教材错误错误! !高考1。真题重组判断正误(1)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2017课标,31(4)()(2)调查某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2017江苏卷,24A)()(3)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2012新课标,6D)()(4)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 ,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2012安徽,30(2)改编)()以上内容主要源自人教版必修 3 教材 P6063,考查角度侧重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取样调查,准确记忆各特征具体内容及其内在关系,并把握种群密度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是解题关键。2.(教材 P61“探究讨论2、3”改编)进行样方法调查时,为何要强调“随机取样?样方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应做到“随机取样,调查时若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1.(2015全国卷节选)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个体数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研究表明: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 3 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解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将三个阶段中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目相加,可知三个阶段个体数量都为 400,即个体数比例为 111,年龄组成为稳定型。(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11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2。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0123456789101112A。图 1 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bB.图 1 中的 c 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 2 中的丁与图 1 中的 a 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 2 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解析图 2 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 1 中 a 为性别比例,C 错误。答案C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2)曲线图和柱形图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曲线图柱形图(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1.(2017全国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就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两种,计数时无需标记即可直接计数;若种群个体数量过少,则应适当增加样方面积.答案B2.(2017广西钦州二模)下列关于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样方法适用于调查草地中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B.标记物脱落会导致标志重捕法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C。调查大熊猫、东北虎种群数量宜采用标志重捕法D。黑光灯诱捕法与取样器取样法的原理均是利用了动物的趋暗性解析单子叶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不适宜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适于采用样方法调查,A 错误;标记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减少,所以计算出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B 正确;大熊猫、东北虎个体数量较少,分布范围较小,宜采用逐个计数法予以调查,C 错误;黑光灯诱捕法的原理是利用了动物的趋光性,D 错误。答案B纵观近年课标卷考情,动、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考查频度特高,如:2017 课标5、2016 课标卷5、2013 课标卷5、2015 课标卷31、2015 全国卷31,均对此作了考查,解答此类问题须把握如下技巧:(1)针对“样方法”须做到“随机”取样。须把握取样方法长方形地块“等距取样”,方形地块“五点取样。需分别计数并最终求平均值。须把握如下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 ,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2)针对标志重捕法须牢记估算公式:N总错误错误! !;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由于再捕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 -若初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 ,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某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 a 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b 因标志物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c 标志物易脱落,从而导致分母值变小。调查期间被标志的动物放回后部分死亡,致分母变小等) ,此时估算值将偏大。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5 年 12 考)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2。种群数量的两种增长模型分析1。上图中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何时出现了环境阻力?曲线a、b哪条更符合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况?提示b曲线自始至终存在环境阻力,此类曲线更符合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况。2。调查某地乌鸦连续 20 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1)前 4 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2)图中第 4 年和第 10 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是否相同?图中显示第 8 年种群数量最少,而第810 年种群数量呈上升走势,对吗?(3)第 1620 年乌鸦种群数量将如何增长?为什么?提示(1)基本不变(因 1).(2)不相同。在第 4 年到第 10 年间,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故第 10 年(而不是第 8 年)种群数量最少。(3)“J”型增长,因 1 且恒定。种群数量变化及成因1.(2017全国卷,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 ,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解析(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2)由于鼠害较为严重,因此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除了药物所致,还有激烈的种内斗争。(3)天敌和山鼠之间是捕食关系。(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答案(1)J(2)种内斗争(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的增长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与曲线图相比,数学方程式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解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下降或波动,不单纯指种群的增长,A 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可能因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被淘汰,B 错误,D 正确;与数学方程式相比,曲线图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C 错误。答案D种群增长曲线模型分析及应用【典例】 (2017全国卷,5) 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禽种群呈 S 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慧眼识图获取信息答案D1.“S”型曲线中K值与K/2 值的分析与应用(1)K值与K/2 值的分析(2)K值与K/2 值的应用2。不同曲线模型中“K值与“K/2 值”【即学即练】1。(2017江淮十校联考)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乙表示某害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C点时防治,防治成本最低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C。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D.若乙表示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可能比实际值低解析若乙表示某害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B点前(潜伏期)防治,防治成本最低,A 错误;图乙曲线中,时间越早,种群的数量越少,环境阻力越小,B 错误;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由于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还可发生变化,进行进化,C 错误。答案D2.(2017辽宁锦州质检)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叙述正确的是()A。图乙中种群的K值为 a,环境条件改变可导致K值改变B。图甲中 bc 年,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图乙中第 3 年以后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D.图甲中 c 点和图乙中 c 点对应的年龄组成分别是稳定型和增长型解析图乙中种群的K值应处于 ba 之间,A 错误;图甲中 bc 年期间,1 的时段,种群数量逐渐下降,1 时段,种群数量在增长,B 错误;图甲中 c 点与图乙中 c 点对应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D 错误。答案C考点三(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5 年 6 考)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而在恒定培养液中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K值后,还会转而下降直至全部死亡(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及 pH 变化所致)。(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2.实验流程3.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滴管吸取培养液 ,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1.该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及重复实验吗?提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所以无需设置对照实验。但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进行重复实验,求得平均值。2。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 ,难以数清,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对压在小格线上的酵母菌如何计数?提示可增大稀释倍数后再计数;对小格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 ,计左不计右,并统计相邻两边及小格内部的酵母菌。3。现有 1 mL 酵母菌稀释 10 倍后,用上述方法检测.已知每个计数室由 2516400 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 0.1 mm 。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 a、b、c、d、e 5 个中格 80个小格内共有酵母菌n个,则上述水样中约有酵母菌多少个?提示由 80 个小格中含n个酵母菌,计算得到 0。1 mm 即 400 个小格中含酵母菌量为错误错误! !5n,进一步计算 10 mL(101 000 mm )水样中酵母菌数为333101 0005n5510n。0。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2017经典高考,5 改编)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斗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 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培养期间菌体数量变化趋势可用数学模型NtN0 表示解析培养初期,摇瓶中酵母菌较少,种内斗争较弱,A 错误;该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该采用抽样检测法,不能用取样器取样法,C 错误;数学模型NtN0 只适用于“J型曲线(即无环境阻力状况),由于该培养过程中存在环境阻力 (如营养物质不断消耗,代谢废物积累等),故不适用该公式,D 错误。答案Btt血球计数板及相关计算(1)血球计数板(如下图所示),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方格网,对于 1625 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的 4 个中方格共计 100 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 2516 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 5 个)中方格共计 80 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所示。(2)计算:依据 1 mL1 cm 1 000 mm 关系,经统计 0.1 mm 中酵母菌数(由小格或中格数推算),可求得 1 mL 溶液中酵母菌数,再乘稀释倍数即可。【即学即练】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球计数板(图1,规格为 1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分布如图 2 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333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 9 个B。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C。该血球计数板上有 2 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 0.1 mmD.制片时,先用滴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解析计数时,应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酵母菌,即题图方格中酵母菌应计为7 个,A 错误;活细胞都有选择透过性,龙胆紫溶液可将死细胞的染色体染上颜色,B 正确;血球计数板上有 2 个计数室,计数室厚度为 0。1 mm,C 错误;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滴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D 错误。答案B易错防范清零易错清零易错点 1误认为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一定增加点拨年龄组成并不能决定种群的数量,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由于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原先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可能会下降。另外 ,种群数量还受到迁入率、迁出率的直接影响。易错点 2不能精准解读“”内涵,误认为下图中“b段种群密度下降,“e”段种群密度上升。点拨(1)准确理解“内涵NtN0t, 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而不是增长速率.1 时,种群密度增大;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1 时,种群密度减小。(2)图示解读:a段:“”1 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b段“”尽管下降,但仍大于 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c段-“”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d段-“”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e段尽管“”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 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易错点 3误认为种群数量不会超越K值点拨K值即环境容纳量,它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在某些时段,可能会由于环境条件变化或内部因素影响,其数量偶尔超越K值或偶尔在K值以下,即在K值上下波动,故K值并非任一时刻种群的最大值,如下图甲中 B、C、D 均非K值,而是K值上下波动值,而图乙的“捕食者猎物”模型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2和P2,并非N3和P3。纠错小练1。放牧生态系统是由食草动物、草地植物、微生物等及其所在地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某植物种群密度的调节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随种群密度的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B.图中种群密度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C.牧草植物种群密度的变化主要由牧草本身的生长速率和食植者的采食速率决定D.若该植物种群密度长期维持在K值,则说明该植物所处的生物群落未发生演替现象解析由图可知,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A 正确。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的调节作用使该种群密度有一个稳定的平衡点K,K点左侧即种群密度较低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将增加,K点右侧即种群密度较高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将减少,这种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B 正确;牧草植物种群密度的变化除了受牧草本身的生长速率影响外,还受到食植者的采食速率的影响,C 正确。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单一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不能准确说明群落演替的情况,D 错误。答案D2.(2017山西考前质量检测 )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错误错误!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种群在 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 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Nt1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种群在 0t3段,先增大后不变,但开始的一段时间该比值小于Nt1,所以整个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多,而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数量会一直上升, A 错误;乙种群在 0t1段错误错误! !1 且该比值没有变化 ,表明种群数量呈一定倍数增加, B 正确;当错误错误! !1 时整个种群数量都在减少,所以乙种群数量最少的时间在t2之后,C 错误;甲种群在t3后错误错误! !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D 错误。答案B3.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第 1 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B。第 2 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C.该种群的K值为K1D。第 4 阶段后,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解析由曲线斜率和基数可知,第 1 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A 正确;由曲线斜率可知,第 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B 正确;该种群的K值为K2,C 错误;第 4 阶段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多等因素,种群数量可能迅速减少,D 正确。答案C课堂小结思维导图高考必背关键句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4。“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 ,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5.在自然界中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随堂真题&预测1。(2016全国卷,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综上所述,A、B、D 三项均错误,C 项正确.答案C2。(2013课标,5)某农场面积为 140 hm ,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 100 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 280 只,发现其中有两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100 只/hm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解析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是因为其数量增加吸引鹰来捕食所致,这恰恰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增加了.答案C3。(全国卷)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 ,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22A.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选项 A,由图可知,12 月份未成熟个体数为 0,说明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0;选项 B,天敌迁入后,该种群的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选项 C,由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选项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影响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低。答案D4.(2019高考预测)某海岛生活一种黑尾鸥的海鸟,因为人为环境的破坏,导致黑尾鸥的数量急剧下降。为了保护黑尾鸥,人们将该岛设为自然保护区并进行了科研调查,下表为黑尾鸥14 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时间/年增长速率/(个年120。641。4662。3810120。6143.02.30)回答下列问题:(1)14 年间,黑尾鸥的种群数量在年的数量达到了最大值,这是海岛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的数量,称为量.(2)为了调查黑尾鸥的种群数量变化,采取最合理的调查方法是什么?原因是什么?(3)岛上有一种专吃黑尾鸥的蝮蛇,为了更好地保护海岛的生态系统,有人认为应该在 14 年以后开始捕杀蝮蛇,你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答案(1)14环境容纳(2)标志重捕法黑尾鸥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3)不能捕杀蝮蛇蝮蛇与黑尾鸥存在捕食关系,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教师独具1。(2017拉萨模拟)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 ,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A.衰退型和增长型C。稳定型和衰退型B.增长型和衰退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解析图甲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属于增长型;图乙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属于衰退型.答案B2.(2018四川泸州一检)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B。某一种群密度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C。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D。生物入侵的种群最终将呈“S”型曲线增长解析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且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比如马和驴能够交配,但是后代骡子不可育,说明马和驴就是两个物种。答案C3。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成虫数/只165109281317212529333771131207270302327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A.第 1325 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 1729 天,成虫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 2137 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 137 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解析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第 1325 天,由于环境条件适宜,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繁殖加快,A 错误;第 1729 天,成虫的数量虽然增加,但其增长率下降,说明死亡率应该是增加的,B 错误;第 2137 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C 正确;第 137 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D 错误.答案C4.(2017湖北武汉调研,4)如图为某群落中棉蚜及其天敌瓢虫的种群数量变化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7 月 5 日后瓢虫数量下降表明该群落中动物的丰富度降低B.棉蚜活动能力较弱,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棉蚜的种群密度C。棉蚜与瓢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反映群落内部存在负反馈调节D.瓢虫数量上升具有滞后性,棉蚜发生初期应及时人工防治解析7 月 5 日后瓢虫数量下降,但是该群落中动物的物种数目并没有降低,A 错误;棉蚜活动能力较弱,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棉蚜的种群密度,B 正确;棉蚜种群的数量增多,进而使瓢虫种群的数量增加,瓢虫种群的数量增加又使棉蚜种群的数量降低 ,体现了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C 正确;瓢虫数量上升具有滞后性,棉蚜发生初期应及时人工防治,D 正确。答案A课后分层训练(时间:30 分钟满分:100 分)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某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的比例相当B。“二孩政策”使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上升C.某种杂草杂乱无章地分布在一块田地上D。某动物种群中,雄性个体与雌性个体的比例为 1.51解析A 项反映的是年龄组成,年龄组成属于种群数量特征 ;B 项反映的是出生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属于种群数量特征;C 项反映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D 项反映的是性别比例,性别比例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答案C2。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B。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C.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不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D。第一次捕获M只鹿并标记,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发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只m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估算值,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A 正确;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也可采用样方法, B 正确;样方法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C 错误;调查鹿种群密度采用标志重捕法,设鹿群共有X只鹿,其计算公式为X/Mn/m,解得X答案C3。(2017惠州三模)我国在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都实行了全面的伏季休渔制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以保护海域鱼类等资源在夏季繁殖生长B.休渔期过后渔民可以通过增大捕捞投入,从而减少休渔期的损失C。可以改善渔业资源生物群落结构的退化D。应将加大对休渔期制度的宣传与对渔民进行适当补贴相结合解析全面的伏季休渔,可以保护海域鱼类等资源在夏季繁殖生长。A 正确;海洋捕捞是有要求的、有计划的,过度捕捞会导致资源的枯竭,所以休渔期过后渔民不能通过增大捕捞投入,来减少休渔期的损失,B 错误;在鱼类繁殖期间停止捕鱼,可以提高鱼类繁殖力,从而改善渔业资源生物群落结构的退化,C 正确;实行全面的伏季休渔制度,应将加大对休渔期制度的宣传与对渔民进行适当补贴相结合,D 正确.答案B4。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表述错误的是()A。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Mn,D 正确。mB。“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在变大C。“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在变小D.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一致解析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A 正确;“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在变大,B 正确;“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变大后变小 ,C 错误;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一致,D 正确.答案C5。(2017长沙市二次周测)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保护区内珍稀动物种群的K值C.直接影响野生生物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人率和迁出率D.防治害虫时,应该在种群数量达到K/2 之后进行捕杀解析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得到的结果都是估计值,A 正确;种群的K值大小与环境条件有关,环境条件得到改善,种群的K值会增大,B 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对种群密度的变化有直接影响,C 正确;防治害虫时,应该在种群数量达到K/2 前进行捕杀,使害虫的种群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D 错误。答案D6。(2017沈阳协作体一模)下列关于种群的研究,说法正确的是()A。年龄组成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人工合成性引诱剂诱杀某有害昆虫雌性个体,从而破坏性别比例C.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跳蝻属于一个种群,可以通过样方法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D.利用数学模型研究“J”型曲线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属于模型假设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 错误;人工合成性引诱剂诱杀某有害昆虫雄性个体,破坏性别比例,B 错误;蝗虫的发育期分为若虫期和成虫期,其中蝗虫的幼虫叫跳蝻,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跳蝻只是这一种群的幼虫,不是全部个体,所以不属于一个种群,C 错误;利用数学模型研究“J”型曲线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应,属于模型假设,D 正确。答案D7。(2017辽宁沈阳模拟)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增长只受一些外界环境因素(如温度等)的影响B.根据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内的酵母菌数量,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C.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所以无需设置对照实验D.为了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进行重复实验求得平均值作为样方的估计值解析酵母菌种群在增长过程中,数量不断增多,种内斗争加剧,因此其数量增长还受种内关系的影响,A 错误;酵母菌计数的方法为抽样检测法,根据血细胞计数板中计数室内的酵母菌数量,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B 正确;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增长情况不同,因此形成前后自身对照,不需设置对照实验,C 正确;进行重复实验求平均值可以使实验数据更准确,D 正确。答案A8。(2017辽宁葫芦岛六校期初联考)图甲为某种鼠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图乙为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AE段鼠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图甲中的C点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刻C。改变空间和资源条件会使图甲中K值改变D。图甲中E点对应图乙中t1,此时鼠群增长速率最大解析由图甲可知,该鼠的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因此,AE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是增长型,A 错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刻在C点之前,B 错误;K值受到空间和资源条件的影响,改变空间和资源条件会使图甲中K值改变,C 正确;图乙的t2表示K值,对应图甲的E点,t1表示K/2 值,对应图甲的C点,C点时鼠群增长速率最大,D 错误.答案C9。(2017河南安阳二模)下列关于种群和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A。某生物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B.稻田生态系统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C.使用标志重捕法得到的种群密度是估算值,不是精确的实际值D.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持续增长需定期投放饵料等解析种群达到K值时,基因频率可因突变、自然选择等发生变化。答案A10.(2017陕西咸阳二模)某地蝗虫成灾,人们测出一块稻田中蝗虫的初始数量为N0只,每天增加约为 5%,为消灭蝗虫并且避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人们将一群自然放养的鸭子引入农田,很快控制住了该块农田中蝗虫的数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引入鸭子前,1 天后蝗虫种群数量为N00。05t 只B。若采用农药灭虫,会导致蝗虫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C.出生率是影响该稻田蝗虫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D.种植的水稻不是该生态系统中唯一的生产者解析若蝗虫每天增加 5%,应该呈“J型增长, 值是(15),因此 1 天后种群数量为N0(10。05)1只,A 错误;若使用农药灭虫,农药对蝗虫抗药性基因个体的选择作用,导致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B 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影响该稻田蝗虫数量,C 正确;稻田里的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则种植的水稻不是该生态系统中唯一的生产者,D 正确。答案A11.图 1 和图 2 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 1 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 1 的E点C.图 2 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D。图 2 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解析图 1 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A 错误;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K/2 时,E点为K值,B 错误;在F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不利于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C 错误;图 2 中G点对应图 1 中的E点,均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 正确。答案D12.(2017衡水期末)研究人员调查了 8 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的 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B。第 24 年兔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8 年间兔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第 68 年种群数量一直增长,但并非呈“J型增长解析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A 错误;第 24 年 小于1,说明当年种群数量少于上一年,种群数量在减少,故年龄组成应为衰退型, B 错误;据图分析可知,前 4 年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说明 8 年间种群数量并非呈“S”型增长,C 错误;第68 年 1,种群数量增长,但由于 值不稳定,故不呈“J”型增长,D 正确。答案D13。(2017江南十校三联)下列为小李同学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表示,表示。(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等。(3)利用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填“偏大”“偏小”或“相等”)。(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从而降低该种群密度.这里运用的防治方法是(填“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5)在自然条件下,动植物在种群空间特征上差异较大,动物常常表现出分布。答案(1)出生率或迁入率年龄组成(2)气候适宜,没有敌害(3)偏大(4)性别比例生物防治(5)集群14。(2017内蒙古包头模拟)研究人员为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设置了 A、B、C、D 四组实验(每组接种酵母菌数量一致),测得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各组的培养条件为实验 A 组:20 mL 培养液;实验 B 组:20 mL 培养液并在 a 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