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docx
-
资源ID:22727240
资源大小:31.75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docx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摘要:通过对2009-2022年湖北省3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主导品种郑麦9023、襄麦55、襄麦25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调查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412 5, 其次是千粒重,为0.287 2,贡献最小的是每穗粒数,为0.151 7,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一致;不同年度间,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最小的是每穗粒数。因此,襄阳市麦区应在群体适宜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作为突破口,实现三者的最佳协调关系,力争达到产量最大化。关键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变异系数;产量构成因子;相关性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 on Yield Components of WheatZHOU Fang-ju,CHEN Qiao-sheng,ZHANG Dao-rong,TANG Qing-yi,JIANG Qi-bin,WANG Yan,LIU Xian-bin,LU Tian-tai(Xiangya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cademy of Hubei Province, Xiangyang 441057, Hubei, China)Abstracts: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yield and component factors of three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cultivars, Zhengmai 9023, Xiangmai 55 and Xiangmai 25 during 20092022, effective spike number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ctual production(path=0.412 5); 1 000-kernel-weight was the second (path=0.2872); while grain number per spike had the lowest (path=0.151 7)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path analysis were consistent.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1 000-kernel-weight during different year wa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effective panicle; the lowest was of grain number per spike. In order to reach the maximum yield, the breakthrough should be realized on increasing the grain number and 1 000-kernel-weight based on the optimum effective spike number, and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indexes.Key words: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variation coefficient; yield component; correlation analysis随着世界粮食生产形势日益严峻,进一步提高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小麦产量是由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构成的,在高产水平条件下,提高小麦产量,应在群体适宜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作为突破,实现三者的最佳协调关系,力争达到产量最大化1-3。目前关于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已有很多研究,但这些研究基本上是横向比较,即同一年度间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2,4,5,而不同年份间产量构成因素研究较少。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襄阳市3个主栽品种郑麦9023、襄麦55、襄麦25在2009-2022年的生育期及产量各因素的调查,分析了本地区小麦产量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在不同年际间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进而探讨提高千粒重的途径,旨在为本地区的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试验材料是郑麦9023、襄麦55、襄麦25,3个品种均为湖北省的主栽小麦品种。1.2 试验方法试验于2009-2022年进行,每年10月播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13.3 m2,3个重复,常规麦田管理。1.3 测定项目在小麦生育期间调查各品种的抗病性,小麦落黄时调查各品种的株高、有效穗数,在收获后室内调查每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及各小区的实际产量。1.4 统计与分析各性状取各年度间平均值,并采用DPS软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3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的相关性对3个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表1),结果表明,3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均呈正相关,且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千粒重、每穗粒数,说明有效穗数对小麦产量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千粒重均为正相关关系,说明有效穗数的增加并不会引起每穗粒数、千粒重的下降。2.2 3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的通径分析对3个品种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进行了通径分析(表2),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为0.412 5,其次是千粒重,为0.287 2,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小,为0.151 7;3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均为正效应,通径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趋向一致。3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净效应均为正值,且其中任一因素通过其他因素对产量的间接效应也均为正值,说明任一产量构成因素的提高对产量均有促进作用。有效穗数对产量主要是直接影响,而间接影响较小;千粒重主要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的间接影响而影响产量;每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均较小。2.3 不同年度间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对3个品种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进行变异系数分析(表3),发现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千粒重,其次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从结果可知,在不同的年度间,产量性状最稳定的是每穗粒数,其次是有效穗数,最不稳定的是千粒重,因此说明千粒重的调控性很大,如果在有效穗数及每穗粒数稳定的情况下,粒重增加,则产量就会有较大的突破。3 小结湖北省襄阳市处于南北过渡地带,土壤多为水稻土和黄棕壤,质地以粘壤土为主,生态条件较为特殊,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小麦灌浆期间降雨量偏多且高温逼熟,大多数外引品种不适应本地特殊的气侯条件,年度间产量变异较大。因此,该麦区要想取得丰产、稳产应以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为基础,充分提高千粒重,从而在产量上取得突破。综合本试验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小麦的产量决定于有效穗数、千粒重和每穗粒数三者的乘积,所以如只注重有效穗数的增加可能导致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减少,从而使整体产量减少1-3。在不同的年份间,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可调节的力度也最大,因此,千粒重在该麦区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很多的研究5-7已证明千粒重的遗传力较高,效应潜力很大,显性作用明显,在育种中适合作早代选择;在栽培上主要是通过提高灌浆强度及延长灌浆时间来提高千粒重,比如采取适期早播,保证小麦充足的灌浆时间,增加小麦的灌浆强度。抓好后期浇水,进行适当的叶面喷肥及适当喷施生长调节剂8,进行病虫害防治,为粒重增加创造条件,提高产量潜力。参考文献:1 王建武,王进强,陆加荣,等.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子分析J.种子科技,2001(5):281-282.2 郑建敏,李 浦,廖晓红,等.四川冬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初步分析J.作物杂志,2022(1):105-107.3 孙本普,王 勇,李秀云,等.不同年份的气候和栽培条件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4,24(2):83-87.4 陈佳慧,兰进好,王 晖,等.小麦子粒构型性状与粒重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种业,2022(8):58-60.5 周淼平,任丽娟,张 旭,等.小麦产量性状的QTL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6,26(4):35-40.6 马华平,蒋志凯,朱红彩,等.小麦亲本千粒重遗传效应分析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7(3):1-3.7 姚金保,王书文,姚国才,等.普通小麦千粒重的配合力与遗传模型分析J.南京农专学报,2003,19(1):52-54.8 周芳菊,陈桥生,张道荣.小麦生育后期施用水杨酸对千粒重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4909-4910.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