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十)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浙科版必修3.pdf
-
资源ID:22747966
资源大小:206.56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十)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浙科版必修3.pdf
课时跟踪检测(十)课时跟踪检测(十)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种群数量波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少数种群数量的波动是非周期波动B大多数种群数量的波动是周期波动C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D环境容纳量说明种群的数量是不变的解析:选 C大多数种群数量的波动是非周期的。2下列与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B种群的数量波动可分为周期波动与非周期波动C食物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D病源物与寄生物的致病力与传播速度对种群数量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解析:选 C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应为气候,特别是极端的温度与湿度往往会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消亡。3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东亚飞蝗在我国随气候变化而表现为周期波动B种群的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环境中C用七星瓢虫防治蚜虫属于外源性调节D内源性调节包括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解析:选 A东亚飞蝗数量随气候变化而表现为非周期波动。4如图表示某区域的猞猁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猞猁种群的数量波动具有周期性B在不同年份猞猁个体主要以随机分布为主C猞猁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7.810 只D食物短缺是引起 MN 变化的内源性调节因素4解析:选 A根据变化曲线得知:猞猁种群的数量波动具有周期性,即先增加,后减少,这与食物的来源有很大的关系;由种群数量的变化无法得出种群的分布型;环境容纳量(K)指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种群数量,种群达到K值后,应该在K值上下波动。根据曲线,猞猁种群数量达到 7。810 只后,数量继续下降,所以 7.810 不是猞猁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食物短缺是引起 MN 变化的外源性调节因素。5下图表示的是硅藻和一些非生物因素季节性的波动,数据来自北温带海洋的上层.以下对该图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44A光照强度与硅藻数量始终呈正相关B硅藻数量增加会降低磷和硝酸盐的含量C提高光照强度会增加水中各种养分的含量D光照强度的提高会促进分解者的代谢,从而使水中养分降低解析:选 B观察曲线可知硅藻数量增加,磷和硝酸盐的含量会因为被吸收而下降。6红松球果产量有“四年两头熟”的说法,这说明红松()A种群的数量波动为非周期波动B种群的数量波动为周期波动C种群数量波动属外源性调节D种群数量波动属内分泌调节解析:选 B红松球果产量的“四年两头熟”表明红松种群数量的波动周期约为 4 年.7在某自然保护区中 ,甲物种与乙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两个物种种群的数量波动均具有周期性B甲物种种群数量受乙物种种群影响,但乙物种种群数量不受甲物种种群的影响C甲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D甲物种和乙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解析:选 B甲、乙曲线在两个波峰之间的间隔时间相等,因此为周期性波动 .波动是由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动和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自然条件下,空间、资源均有限,不同物种之间,以及同一个物种内的个体之间,也会因为争夺生存资源而发生斗争.8如图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d 处波动主要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该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C该种群数量受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的共同调节D灭鼠杀死一半的老鼠,效果最好解析:选 D灭鼠杀死一半的老鼠,此时老鼠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不久就可恢复,效果较差。二、非选择题9下图是 1845 年到 1935 年间某森林 A、B 两种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图中显示 A、B 两种群在数量上呈现_波动,其中 A 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_千只。( 2)A种 群 的 数 量 在 一 段 时 间 内 能 够 急 剧 增 加 的 生 物 因 素 主 要 是_;_。(3)B 种群的存在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所起到的作用具体是_。(4)在所研究的 18901935 年间,该生态系统中 A 种群的K值为_左右。从图中任意一时段可以看出,当 A 种群达到K值后,B 种群的K值变化是_(填“早于或“晚于)A 种群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答案:(1)周期140(2)可食的植物增加B 种群的数量急剧减少(3)B 种群捕食一定数量的 A 种群,使森林植被不致被过度破坏(4)60 千只晚于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