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专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pdf
1717诗词五首诗词五首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它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1.理解诗词内容,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并进行背诵、默写.(重点)2.研读品味,体悟诗词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意志和情趣。(难点)。3.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第一课时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新课导入公元 759 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来到了成都,在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得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千,写下了茅屋为所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这段导语比较长,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为下面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二、自主学习合作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点拨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3.本诗写了哪几个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求:能从文中找出由哪些词语或句子表现的。可以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总结。(二)深层理解1 赏析诗歌逐层分析,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每节情景。(1)读第一节,你会想象怎样的情景?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交流点拨】一茅屋于秋风肆虐中,屋顶茅草被风卷走。(卷、飞、渡、洒、挂、罥、飘转)(2)赏析第二节,想象诗中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诗人此时是怎样的心情?【交流点拨】一群顽皮孩童当着诗人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十分焦急,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3)赏析第三节,读此节你会想到怎样的情景?【交流点拨】狂风怒吼之后秋雨大作,满屋漏雨.可秋雨不依不饶下个不停,那床盖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铁,且又被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踢破,诗人在这样湿冷的屋子里瑟瑟发抖,如何能挨到天明呢?(4)第三节中的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交流点拨】“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很硬,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5)“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节,看本段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交流点拨】忧国忧民的诗人并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这是一种大胸怀,一副热心肠!如果这一理想变为现实,作者表示自己受冻至死也满足,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博大襟怀、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来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6)总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2 指导学生用四句话(每句不超过七个字)概括诗的情节和内容。【交流点拨】秋风卷我屋上茅,群童公然抱茅去,床头屋漏夜难眠,安得广厦千万间。(三)走进主题全诗通过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博大胸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学习过故人庄(一)整体感知这首诗算是田园诗吗?有什么理由?【交流点拨】算.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农事。(二)深层理解1 开头两句是叙事,这番叙述跟诗题有什么关系?仅用“鸡黍”,客人一请就到,这说明了什么?【交流点拨】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主人待客,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可见友谊极深。2 这是一首律诗,开头两句叫“起”,第三、四句叫“承”,承接之义。这两句承上文哪两个字?【交流点拨】“田家,写田家四周的风景.3 第五、六句叫“转”,这里是从写景转而写人事,就是写朋友相聚饮酒的情形。说说饮酒中的气氛怎么样。【交流点拨】酒桌摆在廊子里,打开窗子,眼前是农家的晒谷场和菜园子,显得安静、平和;双方一边喝酒一边说农事,又是多么愉悦,简直是“世外桃源”.4 第七、八句叫做“合”,也就是收拢全诗。这首诗的收尾方式是普通的道别语。这个道别语好在什么地方?请大家各抒己见.【交流点拨】主人家很可爱,值得再来;主人待客热情,愿意再来;诗人率真,主动提出再来;主宾之间极其融洽等等。(三)走进主题全诗叙述了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第二课时学习游山西村一、复习导入(简介作者及背景)二、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本诗写了哪些内容,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交流点拨】全诗写了农家的殷实好客,农村明媚绚丽的自然风光及古朴的风俗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二)深层理解1 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表现了什么?【交流点拨】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和朴实.2 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这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交流点拨】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3 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交流点拨】(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4 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交流点拨】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5 这种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有何异同?【交流点拨】相同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的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6 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交流点拨】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三)走进主题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学习渔家傲一、新课导入简介作者及背景二、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深层理解1 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交流点拨】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大雁南飞: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骏马嘶鸣,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肃杀。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2 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交流点拨】第一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第二句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第三句写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幽怨的羌笛哀婉凄切,使人倍感凄凉。最后两句写这样的夜晚,勾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学习浣溪沙一、新课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二、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正音:“少音 sho,年少之意。朗读“谁道人生无再少句应铿锵有力,末句要读出其中的劝慰之意和昂奋之情。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大意,提出质疑。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句障碍.(二)深层理解“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1 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了一派怎样的春景?【交流点拨】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2 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交流点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三)走进主题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三、拓展延伸课外搜集杜甫的“三吏”“三别”进行阅读,进一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