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docx
-
资源ID:2299177
资源大小:24.35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docx
第七单元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教学目标1.根据确定的讲解主题,搜集资料,列提纲,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讲解。2.能根据听众的反应,对讲解的内容做调整。教学重难点能大胆、积极参与交际,把景点讲解得有条理,力求让学生大胆说,说清楚。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一段讲解员讲解黄鹤楼的视频)同学们,通过刚刚视频中讲解员的介绍,我们对武汉黄鹤楼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你们知道什么是讲解员吗?作为一名讲解员应该具备哪些素养?(指名说,师总结)今天让我们也来当当小小讲解员。(板书课题)二、自选情境,分组准备1.说一说什么情境下需要讲解员。(指名说)2.各组学生确定好讲解的主题,开始准备工作。(1)围绕这个主题查阅、搜集文字和图片资料。如果有条件,可以实地看一看。(2)根据查到的资料列一个提纲,每名组员试着在组内讲一讲,听的同学提出改进意见。(3)根据组员的意见,改进自己的讲解方式和内容。三、范例引导,展示交流1.课件出示介绍学校的范例。(1)理清讲解的顺序。用上“先介绍再介绍最后介绍”,说说这位同学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自己的学校的。(2)说说这位同学哪些地方介绍得好,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师小结:这位同学先介绍学校的概况,最后介绍校园的花草树木,条理清楚,突出了校园景物优美的特点。在介绍花草树木时,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名称,而是用方位词说清楚各种树木的位置,抓住树木不同的特点具体介绍。尤其是自然地介绍了同学装扮学校的行为,表达了大家对学校的喜爱之情。2.指导介绍自己的学校、周围的景物或是博物馆等自己熟悉的情境。(1)四人小组介绍,推荐优秀讲解员和合格讲解员。(2)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试说,展示交流。(展示交流要求见达标检测)(3)听讲解的同学可以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讲解员可以根据听众的反应,对讲解的内容做适当调整,让讲解更加详尽、完整。(4)师生共同评议,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议,促进解说水平的提高。(评价标准:条理是否清楚;内容介绍是否具体;声音是否洪亮。)3.评出班级“优秀讲解员”和“最佳听众”。怎么作讲解:(1)讲解的时候,条理要清楚、语气、语速要适当,还可以用手势、动作、表情帮助你讲解。(2)为了使讲解更吸引人,可以把要讲解的把内容做成小展板,还可以再讲的时候配上图片、影像或者音乐。(3)可以根据听众的反应调整讲解的内容。如,发现听众对某个部分不太感兴趣时,可以适当删减内容。四、归纳总结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过程我以湖北卫视一段讲解黄鹤楼的视频作为导入,以容易感知的多媒体形式让学生总结出讲解员应该具备的素养,为课堂后面的环节做铺垫。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总结,从这段视频中总结出作为一名讲解员应当大胆说、说清楚、有礼貌、注意仪容仪表等关键要素。紧接着,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情景,分组练说。最后,通过以介绍校园的范例为学生作进一步的指导。整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完成较好。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目标1.选择一处你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搜集资料,写一份简介。2.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体会“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教学重难点学会将搜集、整理后的材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引出习作在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体会了景物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针对这一学习要素,以各地丰富多彩的美丽画卷为依托再次进行了落实。对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你又知道多少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笔,去写一写你感兴趣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二、引导学生审题,明确要求1.翻开课本第104页,请大家默读习作要求,勾画出具体要求的句子,看看都有哪些要求。2.屏幕出示习作内容,生汇报。3.出示要求,师适时点拨。(1)介绍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2)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去过的一处景点收集资料。(3)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处著名的风景区往往有很多景点,每一处景点要介绍的内容也很多,如历史背景、独特风光、有关传说等,我们在介绍时不可能面面俱到。选取最有特色的风光进行介绍更能展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三、写作指导(一)交流搜集的资料1.你知道中国有哪些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遗产吗?请说一说。2.通过读课外书、上网、看电视你搜集了哪些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3.学生分组交流。4.学生把搜集的图片、表格、文字等资料在视频展台上向大家一一介绍。(二)写作思路点拨1.拟定文题:本次习作主题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文题可以根据所选择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字来拟定,也可以不受其限定。2.文体:可以是解说词、导游词等形式,也可以是非连续性文本,借助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来表达。3.抓住重点:抓住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描写,把它的现状、形态描写下来,让读者对你写的文化遗产有一个整体的印象。4.穿插故事:通过穿插历史故事或者传说,把文章写得更加有趣。叙述故事或引用材料时,如涉及到直接引用别人的话,需要注明资料的来源。 四、构思习作,开心练笔(一)习作构思1.想想自己准备写哪些内容,哪些内容略写,哪些内容详写。2.按怎样的顺序写。(二)实践练习这是习作的主体,即学生开始动笔完成习作的初稿。只要学生按要求完成习作的各个环节,较流畅地完成习作初稿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少数的同学感觉吃力,教师应巡视指导。(三)指导修改教师因针对本次习作的要求制订修改目标和方法,放心地让学生自改、互改,教师巡视。(四)习作讲评1.教师选取几篇优秀的习作,请习作者上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习作哪些地方写得好?2.习作者分别陈述自己的习作意图。3.其余同学针对习作者的陈述结合习作者发表的看法,相互评析。4.学生再次修改习作,并抄写在作文本上。 教学反思初看习作题目,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很难,无从下手,觉得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个话题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逐步明确习作要求,再进行思路点拨,让学生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本次习作的难点在于教会学生将搜集、整理后的材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本次教学目标,只有个别学生无法将搜集的资料有效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学目标1.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试着写一写。2.读例句,初步体会烘托、渲染的表达特点。3.朗读并背诵乡村四月。教学重难点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试着写一写。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交流平台”(一)教师导入,明确学习内容及目标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部分的“仿写”,请同学们看看在学习目标中哪些词语出现的频率较高。(静态美、动态美)2.启发学生思考:从学习目标中,可以看出我们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预设: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试着写一写。(二)学习“交流平台”1.请同学们在本单元的课文中各找出几句有关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2.小组交流阅读体会,再全班汇报。预设:(1)动态美:在牧场之国中,如“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人们的活动融入祥和、静寂的景象中。(2)静态美:威尼斯的小艇中的“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写出了威尼斯的静态美。虽然不是直接写人,但能从中感受到人们的活动:如,“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中有关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的语句,并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4.追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预设:阅读中,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能使我们更好地感受景物独特的魅力。 二、词句段运用(一)学习第1小题1.(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指导学生读例句。2.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句子一:这句话运用了动态描写,写出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句子二:这句话运用了静态描写,写出了车船过后,荷兰静谧、安详的情景。3.指导学生仿写句子。(1)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课本三个情景中选择一个情景仿照例句说一说。(2)指名学生分享成果。(3)课件出示范例:放学后的校园叮铃铃教室的音箱中放出欢快的音乐,同学们随之手舞足蹈起来,老师见状,也不好拖堂,匆匆布置下作业便离开了教室。只见同学们飞快地收拾书包,拉链声,欢笑声,说话声,不绝于耳。灯一盏盏地灭了,门一扇扇地关了,嘈杂的校园顿时安静了,在暮色中沉静下来。3.仿照下列例句,写一个动态描写的句子。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第2小题1.(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指导学生读例句,注意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说说下面的语句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表达的特点。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指名分享答案。3.师生共同明确。(烘托、渲染)句子一:选自金字塔片段。作者不厌其烦的,反复地渲染、烘托金色,用这样文学化的表达方式塑造一幅瑰丽、宏阔的画卷。句子二:节选自季羡林的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在写泰姬陵的时候也反复用白色去渲染泰姬陵的美。句子三:选自朱自清的绿。中途再写西湖的时候反复用绿字,所以我们会感受到作家的独特的文学化的表达手法。4.请你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写一处景物。例:周日,我要去拜访一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远远望见一扇浅蓝色的门,很快就知道这就是朋友的家了。叩响了门,穿着蓝色套装的朋友出现在眼前,走进去,看见了湛蓝色为主的壁画;书柜也是偏蓝色的;我坐在蓝白条纹的沙发上,捧着蓝色的茶杯,眼前的这些倒也搭配得很令人舒服。 二、日积月累(一)课件出示乡村四月及相关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词语。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借助图片了解乡村的美、四月的美。2.引导学生提出这首诗中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1)山原:山地和原野。(2)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3)子规:鸟名,杜鹃鸟。(4)才了(lio):刚刚结束。(二)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三)引导学生把握词的大意,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小组交流。1.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预设: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茏。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农活,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又马上要开始插秧了。3.全班交流: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什么情感?预设: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4.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朗读乡村四月。5.全班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教学反思本次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与词句段运用第1题所涉及的内容,都是针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总结与拓展运用,学生总体掌握较好。语句段运用第2题中所涉及的烘托、渲染的表现手法,学生对于季羡林的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和朱自清的绿比较陌生,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学生较为陌生的课文或语段应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