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节氨硝酸硫酸学案2硫酸.ppt
-
资源ID:23015511
资源大小:461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节氨硝酸硫酸学案2硫酸.ppt
1.写出下列各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写出下列各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1)硫酸和生锈的铁钉:)硫酸和生锈的铁钉: 。(2)硫酸和碳酸钠:)硫酸和碳酸钠:。(3)硫酸和氢氧化铜:)硫酸和氢氧化铜:。(4)硫酸和氯化钡:)硫酸和氯化钡:。2.有两瓶溶液分别是稀硫酸和浓硫酸,请列举三种方法有两瓶溶液分别是稀硫酸和浓硫酸,请列举三种方法鉴别:鉴别:(1);(2);(3)。取少量蒸馏水,向其中加入少量试样硫酸,取少量蒸馏水,向其中加入少量试样硫酸,能放出大量热的则为浓能放出大量热的则为浓H2SO4,反之则为稀,反之则为稀H2SO4观察状态:浓观察状态:浓H2SO4为黏稠状液体,为黏稠状液体,稀稀H2SO4为黏稠度较小的溶液为黏稠度较小的溶液用手掂掂分量。因为浓用手掂掂分量。因为浓H2SO4的密度较大,相同体积的浓的密度较大,相同体积的浓H2SO4和稀和稀H2SO4,浓,浓H2SO4的质量大得多的质量大得多取取2瓶体积大致相等的浓瓶体积大致相等的浓H2SO4和稀和稀H2SO4,或采用下列方法:取少量试样,向其中投入铁片,若产生或采用下列方法:取少量试样,向其中投入铁片,若产生大量气泡则为稀大量气泡则为稀H2SO4,Fe+2H+=Fe2+H2,若无明显现,若无明显现象(钝化),则为浓象(钝化),则为浓H2SO4;用玻璃棒分别蘸取试样在纸上写字,立即变黑(浓用玻璃棒分别蘸取试样在纸上写字,立即变黑(浓H2SO4的脱水性)者为浓的脱水性)者为浓H2SO4,另一种为稀,另一种为稀H2SO4;取少量试样,分别投入胆矾晶体(取少量试样,分别投入胆矾晶体(CuSO45H2O)。若有颜)。若有颜色改变(蓝色色改变(蓝色无色),则为浓无色),则为浓H2SO4(浓(浓H2SO4有吸水性),有吸水性),另一种为稀另一种为稀H2SO4;取少量试样,分别投入一小块铜片,稍加热,发生反应的取少量试样,分别投入一小块铜片,稍加热,发生反应的(有气泡产生,溶液变蓝)为浓(有气泡产生,溶液变蓝)为浓H2SO4,无现象的是稀,无现象的是稀H2SO4。学点学点 硫酸硫酸1.浓硫酸的脱水性浓硫酸的脱水性浓浓能从一些有机物中将氢、氧两元素按能从一些有机物中将氢、氧两元素按的组的组成比(成比( )脱去。如向蔗糖中加入浓)脱去。如向蔗糖中加入浓,并,并用玻璃棒搅拌。用玻璃棒搅拌。现象:现象: 。2.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浓硫酸的强氧化性:(1)浓)浓H2SO4与与C的反应方程式:的反应方程式:。生成疏松多孔状黑色固体,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生成疏松多孔状黑色固体,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2)浓)浓H2SO4与与Cu的反应方程式:的反应方程式: 。(3)实验:与浓)实验:与浓反应反应实验装置如图实验装置如图4-4-2所示。所示。图图4-4-2实验现象:实验现象: a. 。 b. 。 c. 。实验原理:实验原理:。结论:浓结论:浓是氧化剂,表现了它的强氧化性和酸是氧化剂,表现了它的强氧化性和酸性;是还原剂。性;是还原剂。铜逐渐溶解铜逐渐溶解生成蓝色溶液生成蓝色溶液石蕊试液变红或品红溶液褪色石蕊试液变红或品红溶液褪色1.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浓硫酸的强氧化性(1)常温下,浓)常温下,浓跟某些金属如铁、铝等接触,能跟某些金属如铁、铝等接触,能够使金属表面生成一薄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阻止内部金属够使金属表面生成一薄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阻止内部金属继续跟浓硫酸起反应,这种现象叫金属的钝化。可利用该性质继续跟浓硫酸起反应,这种现象叫金属的钝化。可利用该性质用铁或铝制容器贮存浓用铁或铝制容器贮存浓。说明:发生钝化时,浓说明:发生钝化时,浓先与金属发生化学反应。先与金属发生化学反应。钝化后,氧化膜阻止了反应的继续进行。钝化后,氧化膜阻止了反应的继续进行。【例例1】常温下,下列物质可盛放在铁制容器中的是常温下,下列物质可盛放在铁制容器中的是 ( ) A.盐酸盐酸 B.稀硫酸稀硫酸 C.浓硫酸浓硫酸 D.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解析:解析:常温下,浓常温下,浓使钝化,在表面形成致密使钝化,在表面形成致密氧化物膜,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氧化物膜,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C1.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 B.浓硫酸在常温下可迅速与铜片反应放出二氧化硫气体浓硫酸在常温下可迅速与铜片反应放出二氧化硫气体 C.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 D.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表面形成氧化膜而钝化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表面形成氧化膜而钝化解析:解析:浓浓使蔗糖炭化利用了其脱水性;常温下浓使蔗糖炭化利用了其脱水性;常温下浓与不反应;浓与不反应;浓H H2 2SOSO4 4可吸收现成的水做干燥剂,可吸收现成的水做干燥剂,但不能干燥但不能干燥。D【例例2】m g铜与足量的浓铜与足量的浓H2SO4共热时完全反应,在标准状况共热时完全反应,在标准状况下生成下生成n L气体,则被还原的浓硫酸是气体,则被还原的浓硫酸是 ( )B、D解析:解析:2.用用20 mL 18.4 mol/L的浓的浓H2SO4与铜共热一段时间后,冷却,与铜共热一段时间后,冷却,过滤除去多余的铜,将滤液加水稀释到过滤除去多余的铜,将滤液加水稀释到100 mL,所得溶液中,所得溶液中SO2-4的浓度为的浓度为3.18 mol/L,则此时溶液中,则此时溶液中CuSO4的物质的量的物质的量浓度为浓度为 ( ) A.0.50 mol/L B.0.75 mol/L C.1.00 mol/L D.3.18 mol/LA解析:解析:【例例3】甲、乙两位同学各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检验甲、乙两位同学各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检验SO2-4,且都认为,且都认为自己的试样中含有自己的试样中含有SO2-4,其方案如下:,其方案如下:回答下列问题:回答下列问题:(1)你认为甲、乙两位同学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严谨,甲:)你认为甲、乙两位同学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严谨,甲: ;乙;乙(填(填“严谨严谨”或或“不严谨不严谨”)。并说明理由)。并说明理由。(2)如果你认为甲、乙方案均不严谨,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如果你认为甲、乙方案均不严谨,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不严谨不严谨不严谨不严谨甲没有排除甲没有排除Ag+的干扰,乙没有排除的干扰,乙没有排除SO2-3的干扰的干扰(排除(排除Ag+的干扰,并排除的干扰,并排除SO2-3的干扰),再加入氯的干扰),再加入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溶液中一定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溶液中一定有有SO2-4往试样中先加入盐酸酸化,没有沉淀产生往试样中先加入盐酸酸化,没有沉淀产生解析解析:(:(1 1)甲方案不严谨,因为当试样中含有)甲方案不严谨,因为当试样中含有AgAg+ +而不含有而不含有SOSO2-2-4 4时,加入时,加入BaClBaCl2 2溶液,能生成不溶于盐酸的溶液,能生成不溶于盐酸的AgClAgCl白色沉淀,白色沉淀,干扰干扰SOSO2-2-4 4的检验。乙方案不严谨,因为当溶液中含有的检验。乙方案不严谨,因为当溶液中含有SOSO2-2-3 3而不而不含有含有SOSO2-2-4 4时,加入时,加入BaBa(NONO3 3)2 2溶液,生成溶液,生成BaSOBaSO3 3白色沉淀,再加白色沉淀,再加入稀入稀HNOHNO3 3,BaSOBaSO3 3会被会被HNOHNO3 3氧化成氧化成BaSOBaSO4 4沉淀,干扰沉淀,干扰SOSO2-2-4 4的检验。的检验。(2 2)正确检验)正确检验SOSO2-2-4 4的方法为:先向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排除的方法为:先向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排除掉掉AgAg+ +或或SOSO2-2-3 3的干扰,再加入的干扰,再加入BaCl2BaCl2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3.在某无色溶液中,加入在某无色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溶液有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则下列关于该溶液的判断中正确的沉淀不消失,则下列关于该溶液的判断中正确的 是是 ( ) A.一定含有一定含有SO2-4 B.含有含有SO2-4和和Ag+ C.可能含有可能含有SO2-4或或Ag+或或SO2-3或同时含有或同时含有SO2-4和和SO2-3 D.可能含有可能含有SO2-4或或CO2-3解析:解析:若溶液中含有若溶液中含有AgAg+ +,加入,加入BaClBaCl2 2后同样会产生不溶于后同样会产生不溶于HNOHNO3 3的白色沉淀。当溶液中含有的白色沉淀。当溶液中含有SOSO2-2-3 3时,加入时,加入BaClBaCl2 2会生成会生成BaSOBaSO3 3沉淀,再加入稀沉淀,再加入稀HNOHNO3 3会将会将BaSOBaSO3 3氧化成氧化成BaSOBaSO4 4沉淀,故无沉淀,故无法判断原溶液中是否一定存在法判断原溶液中是否一定存在SOSO2-2-4 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