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精品教案集.doc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精品教案集郑重说明:本教案版权归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所有,供全国小学科学教师无偿使用。其他网站或个人想要转载,请与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联系,联系人陈建秋(不睡觉的兔QQ173692760,微信“春秋如风”)。如果没有经过正式授权,其他网站或个人用于赢利,我们保留追究的权利!配套精品课件,请登陆“小学科学教学网/下载中心”下载:http:/www.zjxxkx.com/web/index.aspx课题作者页码1-1我们关心天气王露41-2天气日历 从玮峰81-3温度与气温 林秋莉111-4风向和风速 陆迎亚161-5降水量的测量 张晓霞201-6云的观测施娟251-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徐瓒平292-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张秋玲322-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谈建娣382-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李月43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叶蕾482-5溶解的快与慢 李一兵532-6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王明生582-7分离盐与水的方法 叶军 63课题作者页码3-1听听声音章兴波673-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吕坚713-3声音的变化郭建军763-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严益锋813-5声音的传播许水勇863-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倪华东913-7保护我们的听力徐武彬964-1身体的结构柯晓洁1004-2骨骼、关节和肌肉胡雪肖1044-3运动起来会怎样(一)屈岩新1084-4运动起来会怎样(二)蔡君珍1134-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王芳1174-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冯马平1214-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陈安顺125我们关心天气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天气可以被定义为“关于热或冷、潮湿或干燥、平静或风暴、晴朗或多云等方面的大气层的状态。”天气的变化是大气层变化的结果,而驱动全球天气变化的动力是来自太阳的能量。本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并像气象学家那样观察、记录、分析各种天气现象。“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课,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旨在通过活动、观察、研讨,让学生了解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等方面来描述天气;并且知道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激发研究天气的兴趣。【学情分析】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四年级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可以支撑他们认识天气的重要性,注意到天气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每天需要穿什么衣服去上学;明天的春游会不会下雨;今天上学需不需要拿雨伞但是,他们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或其他的书籍资料。他们并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当问及他们“今天天气怎么样?”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回答:“鲜花都盛开了”“树叶都绿了”“秋天要来了”等。他们往往不能根据天气来判断每天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随着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各种天气特征的认识,期待着他们能更加关心天气、准确地观察天气,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过程与方法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天气预报视频小组: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入课题(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ppt课件1.出示ppt(上面放有一辆高铁)提问:如果你要开启一次旅行,你需要关注些什么?(预设:药品、食物、天气)2.引入课题:我们关心天气(板书)二、探索:认识天气现象(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ppt课件、视频、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天气现象归类表格(一)观察讨论1.出示ppt视频,提问:天气预报中,你听到了哪些天气现象?2.学生自主发言,视频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3.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4.出示ppt,提问:除此之外,在生活中我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预设: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二)小结交流1.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并填入天气现象归类表格。2提问:描述天气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3.汇报交流。(预设:描述天气要从云量、降雨量、风向、风速、气温等方面去描述。)三、研讨:今天的天气怎么样?(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ppt课件、视频、关于天气网状图1.研讨1:教室外观察天气,用一些词和句子描述今天的天气。室外活动提问: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等刚刚总结出的描述天气的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注意:落实安全教育,并组织小组长进行管理。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2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3提问:天气是不是不变化的?小结: 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着,因此在描述天气的时候还要标明日期。4.标准的城市天气预报,如何描述天气?观看视频,尝试用这样的方法加入日期播报天气5.研讨2: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的影响吗?你有哪些温馨提示和建议吗?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6.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7.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单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四、拓展:生物也能预报天气,你知道吗?(预设2分钟)五、总结: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湖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板书设计】1.我们关心天气我知道的天气和符号:【作业设计】1、 判断1.天气预报只报道阴、晴、雨、雪的天气情况。( )2.留心天气变化可以减少生活中的损失和麻烦,还可以保证身体健康。()3.我们可以从一些植物的行为变化中觉察天气的变化信息。( )4.即将下雨时松果的鳞片会紧闭。( )2、 选择1. 我们在室外上体育课适合的天气是( C )A.下大雨 B.大雾 C.晴朗 D.刮大风2.我们要穿上雨衣上学是因为( B )A.大风的影响 B.大雨的影响 C.日晒的影响天气日历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是天气,天气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描述,并且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那么怎样去研究天气,使我们更加了解天气,天气日历是一种简单、重要的研究手段,我们把长时间记录天气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天气日历中我们要记录日期、气温、风速、风向、云量、降雨量等数据,根据天气日历我们可以简单的分析出一些天气规律。【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研究天气应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是天气日历是一个简单有效的途径,让孩子们也像气象学家那样每天观察记录天气,激发对天气的研究兴趣,能够持之以恒地完成天气日历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天气符号。2.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和风向。科学探究目标1.能自己绘画常见的天气符号。2. 运用多种感官和初步地使用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并记录在“天气日历”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天气的研究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持之以恒的完成天气日历的观察和记录。【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天气符号的认识和学习,能制作天气日历表。难点:通过学习能学生知道了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并坚持记录。【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天气日历总表,天气日历日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冬天的气温一般都是怎样的?(预设:冷、寒冷)2.继续提问:那么明年冬天的气温呢?(还是很冷)3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每年冬天都很冷,暗示天气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教师过渡:我们这里的冬天每年都很冷,这是10年,20年甚至更久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的,天气很神秘,要想了解天气的秘密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研究,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它能帮助我们了解天气。(揭题:天气日历)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天气符号(预设10分钟)1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量、气温、风速和风向,在天气日历中我们一般用天气符号来记录每天的天气。2.认识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出示图片3.练一练,画一画,完成课堂作业本第2页天气符号作业三、制作今天的天气日历(预设15分钟)1.出示天气日历日表,师:接下来我们就用天气符号来记录一下今天的天气。再次提示: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和风向。(由于气温、云量、降水量等都还没有学过,教师可以适当指导,气温可以先用凉爽、冷、热等记录)2.学生到教室外感受天气并制作今天的天气日历,作业本第2页。3.交流汇报(由于仅仅是靠感官来感受天气,制作好的天气日历可能会有所不同,隐含我们要借助更精确的气象仪器来观察记录)四、布置任务制作天气日历月表(预设5分钟)1.师:同学们已经会记录天气了,老师这里有一个长达一个月甚至更久的任务请你来挑战-记录一个月的天气日历(根据班级人数适当增减)2.出示天气日历总表3.绘制空白的天气日历日表(每人一张)4.按学号或者座位分配每天的天气记录员,记录好天气日表贴在总表上,全班相互提醒。(也可以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完成一份天气日历,全班完成的完成度高一些。)5.出示几点提示: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观察记录天气 遇到节假日也要坚持记录 遇到天气突然变换注意及时补充天气日历 同时收看当地的天气预报 规定记录的大致时间(如中午)五、拓展和练习(预设5分钟)1.收集了解一些天气谚语,知道这些谚语其实就是长时间的观察记录经验积累发现的一些天气变化的规律。2.完成练习【板书设计】2.天气日历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和风向。【作业设计】1、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 日期 、 天气状况 、 气温 、 云量 、 降水量 、 风向风速 。2、关于天气日历的记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遇到下雨天就停止记录 B每天的观察记录不需要在同一时间 C.天天记录,遇到节假日也要坚持观察记录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温度与气温是天气单元的第三课,是对天气日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气温”的单独研究,这也是天气日历组成部分的分块研究的第一课。在本课将进一步巩固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技能。学生要经历室内和室外温度的测量比较、室外不同地方温度的比较、同一地点,一天中不同时间温度的比较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最终明确怎样去测量温度并收集到数据才是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同时了解实验误差的存在,并且知道气温是在什么环境下测定的。【学生分析】 在本节课中,学生要使用到气温计。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并且学生也认识了水温计、气温计和体温计,学会了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为提高测量记录的准确性,还要对气温计的使用进行巩固。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常会把温度和气温两个概念混淆,要通过活动对测量到的气温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在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明确气温的概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2.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过程与方法:1.通过测量温度的活动,分析比较测得的温度,明确温度的概念;2.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2.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教学准备】每个小组一支气温计、测量记录单、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老师师手拿一支水温计,并且投影展示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它是什么吗?(预测生:这是可以测量水温的温度计。)提问:谁能指出水结冰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的刻度分别在哪里吗?请一位同学上台来指一指。(预测生能够指出水结冰的温度为0和水沸腾的温度为100。)2.提问:那该如何用它来测量水温的呢?(预测生:测量时要注意将液泡全部浸没在水中,不要碰到杯子的底与壁。要等到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读数时眼睛要平视。) 老师对水温计的使用方法进行总结。3.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我们已经学会了正确测量水温了,今天我来观察和测量过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就可以知道当地的气温了。(揭示课题:温度与气温)(板书)二、认识气温计及其使用方法:1.师展示气温计,提问:同学们,那这又是什么呢?(预测生:这是气温计。)如果学生不知道,老师可以适当提示:这个也是一种温度计,只不过它并不是测量水温的,它可以来测量空气的温度。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支气温计。2. 观察和比较气温计和水温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让学生观察气温计,发现气温计的特点。3今天我们就要用这样的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并且测出今天的气温。4.老师介绍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并请一位同学上讲台进行示范。特别提出注意事项:测量时,气温计应与地面保持1.5m左右的距离;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等到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等。三、测量不同的地点的气温1.提问:你们想去测量哪里的温度?(预测生:走廊上、教室里、操场上、树荫下)2.确定四个测量温度的地点:操场上(有阳光的地方)、树荫下、教室里、走廊上。请各个组选择一个地点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并选取合适的数据填在黑板上。3.各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点进行测量。4.待学生测量结束后将测量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记录单上。(记录单展示在黑板上)组别测量地点气温5.分析比较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提问:同学们,请看!你们有什么发现?(预测生:我们所测量的温度都不一样。相同的地方测量的温度也有所不同)提问:室内和室外的温度相同吗?(预测生:不相同,室外的温度高一些。)提问:同样是室外,为什么温度也不相同?(预测生:一般阳光下的温度稍微高一点,而树荫下阴凉一些,所以温度稍稍低一点)提问:可是为什么不同的小组在相同的地方测得的温度也不相同呢?(预测生:使用气温计的方法不正确、实验会存在误差等)6.提问:哪里的气温更加能够代表今天的气温?(预测生:通过数据的比较发现还是在树荫下的温度最能够代表今天的气温了。)7. 老师总结:气温指的是在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的空气温度。8.提问:同学们,如果今天下大雨,或者冬天下着大雪,我们还能够在室外测量气温吗?(预测生:不能)老师在课件上展示出百叶箱的图片,讲解气象学家是如何测量气温的。四、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1.老师课件展示一张湖州地区的气温表,提问:你们发现了些什么?湖州地区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时间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气温()2224262925(预测生:不同时间气温不相同,早上的气温比较低,中午的气温比较高。)2.课后拓展:请利用气温计测量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气温。如:6时、8时、10时、12时、14时、16时,并且将数据绘制在柱状图中。寻找发现一天中不同时间段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3. 最后记得每天在同一时间测量气温,并记录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板书设计】温度与气温教室里 走廊上 操场上 树荫下 组别测量地点气温 室外、阴凉、通风【作业设计】选择题1.测量气温时,把气温计放在阳光下,测得的结果与实际气温相比( B )。A相等 B.偏高 C.偏低2.我们用温度计测得当天14时的气温为35,最有可能是 ( B )。 A.春季 B.夏季 C .秋季 判断题1.温度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3.某小组测得的温度与其他组不一样,肯定是温度计坏了。( )风向和风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的一个内容。参照科学课程标准,本课的知识点为“知道风向和风速的概念”“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会用简易的仪器进行测量”,本课的能力点为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的解释。本课结合学生课前对风的了解,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做假设性解释,进一步深化对二级目标的培养;在技能培养上,主要通过设计与制作测量风的仪器,并在使用中对其进行改进,来锻炼动手制作和实践能力。【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学年的科学课学习,特别是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下,对风已有了初步认识,但受年龄局限,他们对风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本课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引导学生亲历一系列探究活动,促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本课重点学习内容是认识风向和风速,能用测量仪器测量,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的学习方法是阅读法,演示法和操作法;制作测量仪是本课学习难点,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制作测量仪,老师准备了丰富的易得的材料,引导学生根据目的,发现、利用可用资源,制作出实用、简单、美观的测量仪器,实现在“做中学”的目的。长期的测量和记录是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养成的学习品质,虽然用自制测量仪测量,学生会有较大兴趣,但能坚持测量至少一个星期,对于他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明白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乐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能够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风、认识风。2.能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风。3.能借助简单的仪器进行风向和风速的观测。过程与方法1.自制简单小工具测量风向和风速。2.能够根据自己想要的结果改进、测试工具。3.利用工具持续测量并完成天气日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使用工具对风向和风速的观测能提供很大的帮助,提高学生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持续地研究某种事物的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风向和风速,能用简单仪器测量。难点:制作简单测量仪。【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纸杯、塑料纸、细绳、剪刀、吸管、带橡皮的铅笔、大头针、指南针、胶带、丝带、小布块(质软)、卡纸、记录单。风向标和风速仪。【教学过程】一、导入:(预设6分钟)1.好消息:10月份,学校里要在操场上组织一场纸飞机飞行比赛。但是操场上会有风,在风的影响下,怎样才能让纸飞机非得远呢?(预设:顺着风的方向飞)2.在我们操场上有一面红旗,你来说说看此时纸飞机该怎么飞?为什么?(预设:从西边吹来,因为旗往东飘)3.解释:科学上规定,风从哪里来,它的风向就是什么风,也就是说如果风从西边吹来,那么它的风向就是西风。4.强化:观察树叶的方向,此时风从哪里吹来?(预设:从东边吹来,所以是东风)板书:风向:风吹来的方向5.但是操场很大,我怎么知道操场上哪个方向是东,哪个方向是西啊?(预设:可以看太阳的方向,没有太阳怎么办?也可以用指南针)6.在我们生活中,常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现在我们知道了方位,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工具或者在生活中你有哪些好方法,可以帮助老师测量出风向?7.学生思考,说出想法。(预设:做一面小旗,看小旗飘的方向;你打算怎么做?挂一个丝带,看飘的方向;看红领巾;看头发;风向标,怎么做?)二、风向(预设14分钟)1.你们真的很厉害,老师今天也带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材料,接下来,请小组里面讨论一下:选择你们想要的材料,设计一个可以测量风向的工具(完成记录单)2.在这之前,有个温馨提示:(出示PPT:设计制作测试修改思考)3.课件出示思考的问题:(1)我们的工具怎么用?(2)通过测量我是怎么判断风向的?4.小组动手制作设计的测风向工具。自己测试,自己修正。5.汇报与展示:(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思考的问题展示我们的工具。(2)尝试改变风向,工具能否再次测出风向。(3)评价工具是否达到我们的目的。(预设:有的小组制作的测量工具指示方向与风向相反,有的小组与风向相同。)6. 展示实际生活中的风向标(图片)我们制作的工具,有的指示风吹来的方向,有的指示风吹去的方向。而为了方便判断风向,我们往往选择用箭头指向风吹来方向的风向标。(特别表扬能够制作出风向标的小组)三、风速(预设12-13分钟)1.同学们,风的大小可以用风速来描述,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算的。气象学家把风速划分为十三个等级(出示课件)。2.学生观察风速等级表,教师根据学生兴趣的特征描述适当举例几个风速等级,如无风、较大风、风暴、飓风(配合图片展示)3.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工具来测量风速呢?展示风速仪。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风速仪,那么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图片展示介绍;另外一种情况是有工具的情况,可以实物展示操作,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我们模拟风的装置最大可以产生几级风?4.思考与讨论:在没有风速仪的情况下你有什么方法能判定风速。(提示:能不能借助一下我们之前制作的测量风向的工具。)5.学生汇报。(预设:彩带不飘的时候就是无风,轻轻飘起就是微风,很猛烈飘动就是大风)6.小结:我们可以用一些小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风速等级记录。四、总结(预设7分钟)1.本节课我们了解了风向和风速。(揭题)能向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吗?2.拓展作业:(1)下课后,用自己的工具测量今天的风向和风速。并持续记录风的情况完成天气日历记录。(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改进自己的工具,让它更加精准。【板书设计】4.风向和风速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速:风每秒行进的距离【作业设计】1.我们一般用( B )个方位来描述风向。A.四个 B.八个 C.十三个 2.用简化的风速等级划分风速时,数字“1”表示( B )。A.无风 B.微风 C.大风3.有一天,丁叮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看到教室里的窗帘是飘向南方的,可是风向标的箭头却是指向北方的,请问:这时校园里究竟刮得是什么风?这是怎么回事呢? 北风4. 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根据描述你能说说此时的风速是几级吗?0级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的第五课内容。从第1课开始,学生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小雨、中雨、大雨。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并且亲自做一个雨量器来记录降水量,从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能对降水量有全面科学的认识。教材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认识并制作雨量器,让学生了解雨量器的构造和作用,通过制作雨量器活动让学生了解雨量器的制作方法和注意点。第二部分是测量降水量,让学生用做好的雨量器进行模拟降雨实验,最后对课外的持续观察和记录进行指导,并培养学生长期观察天气现象的习惯。其中“我们怎么样才能准确地知道雨下得有多大?”是本课研究的中心问题。【学情分析】学生对降水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降水的多少有初步的认识,但不认知降水量的测量。而且,学生对雨量器也未接触过,对降水量也从未了解,但通过以往的课堂活动,学生有一定的活动经验,并对天气现象的研究保持着很浓的兴趣。本课学生的认知难点在于如何测量降水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降水量得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单位是毫米。2.初步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会使用区分降雨量强度的雨量等级表。过程与方法1.学会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学会合作,共同分享成果。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并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降水量得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知道雨量器的结构原理。难点:学会使用简易雨量器正确测量降水量,并坚持完成“天气日历”记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量筒、简易雨量器。学生分组:制作雨量器的材料:直径大小不同的透明直筒塑料杯、透明不规则塑料杯、透明锥形杯、不透明直筒杯、刻度尺、剪刀、双面胶、纸带。【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入新课 (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一段天气预报视频1.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视频,请学生说一说哪些天气现象属于降水?(预设:小雨、中雨、暴雨)2.刚才我们说的雨,以及时遇到的雪、冰雹,都是自然界中以不同形态存在的水,所以,我们可以把下雨、下雪、下冰雹都称之为降水。3.提问:最近的一次降水是在什么时候?雨下得大还是小?你是根据什么判断降雨量的大小?(预设:雨滴的大小、稀疏,雨下的时间长短、地面上水坑积水的深浅、放在外面的容器中雨水的多少。)4.课件出示:降水量等级表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验描述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情景,这些其实是人们根据降雨量的多少划分的降雨等级。其实除了这些等级之外,还有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两个等级。国家气象局为了更明确的分清不同的降雨等级,特制定了“降雨量标准”,作为分辨降雨等级的依据。5.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降水量等级表。从这个降水量等级表中,你读懂了什么?(预设:雨对应的等级,24小时,单位是毫米。)6.揭题:降水是天气观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降水的多少是怎么测量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降水量的测量”。(板书:降水量的测量)二、认识雨量器1过渡:在科学上,测量降水量有一个装置,这就是雨量器。(多媒体出示)2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3.教师讲解雨量器的各部分作用及测量方法,它由两部分组成:这部分用来收集雨水,我们叫它“集水漏斗”,“集水漏斗”的下半部分有刻度,可以直接读出降水量,我们叫它“测量试管”;外边这部分用铁做的就叫做“铁桶”,用玻璃做的就叫做“玻璃桶”。它主要用来保护集水漏斗,同时固定雨量器,防止它东倒西歪。4.出示老师制作的简易雨量器。3、 制作雨量器1.过渡:看了前面一些雨量器和老师为大家做的雨量器,如果我们也做一个,你们怎样制作雨量器呢?2.讨论制作过程及应该注意的地方(1)容器选择透明的直筒形的,上下粗细要一致;(2)容器口有大小会不会影响测量;(3)要粘刻度,为了表示精确要用毫米为单位3.分组实验:选择材料,制作雨量器4.成果展示:提问:你们是不是也做得跟他们一样成功呢?成功的小组请举手;差一点成功的小组,哪点没做好呢?(学生交流分享)提问:如果0刻度没有对准底部怎么办(预设:在0刻度下面加一些水)四、测量降水量1.过渡:有了雨量器就可以测量降水量了,没下雨,如何进行测量呢?(模拟人工降雨,教师用演示模拟人工降雨)2.那么测量降水量时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预设:雨量器应安置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并保持水平;应准确记录降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记录24小时;降水结束之后,应及时记录降水量,读取降水量时眼睛视线要与水面持平)3.指导:如果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测量一天的降水量,那就应该要将雨量器放在外面空旷处24小时,同时还要考虑很多问题:如防止水分蒸发等等。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实现,所以我们课堂上把1分钟当作24小时,请同学们雨量器放在水槽中,用喷壶来模拟降雨,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就开始模拟测量,停的时候要马上停下来。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读数,教师汇总。(雨量器读数方式要平视,液面凹面处;汇报的过程中,有些小组会漏掉单位,这时要及时纠正过来,也正好加深学生对降水量单位理解。)5提问:根据同学们汇报的降水量,你觉得我们刚才模拟的雨下得大不大呢?属于什么等级呢?让我们根据气象学家制定的雨量等级表来判断。谁能够像气象员那样将你们小组刚才的模拟实验情况报告给大家。6.提问:测量降水量与雨量器的粗细有关系吗?测量降水量与雨量器的长短有关系吗?(学生若不知可以教师演示实验验证)小结:测量降水量与雨量器的粗细、长短没有关系,看的是雨水在雨量器中的高度。7.过渡:我们可以用自制的雨量器来测量每天的降水情况,并记录下来。假如老师将刚才大家的记录是当作以后几天的降水情况,那就可以制作成柱状统计图。出示:柱状统计图,我们就可以从图上直观地看到这一段时间里某一地区的降水情况。五、课堂小结1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什么新的本领?2老师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天气日历记录中,能够记录下每天的降水情况。【板书设计】5. 降水量的测量雨量器单位:毫米时间:24小时【作业设计】1.下面容器可以用来作雨量器的是( C )。A. B. C.2.昨天一天一夜下了40毫米的雨水,根据降水量等级表,我们知道它是( B )。A.暴雨 B.大雨 C.中雨 3.下雨天,小明用自制的雨量器收集雨水,10分钟后雨量器读数28毫米,这说明当天下的( A )。A.至少是大雨 B.肯定是大雨 C.肯定是暴雨 云的观测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天空中漂浮的白云实际上是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的形状千姿百态。云的形状和多少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从第2课开始,学生每天在收集天气数据完成“天气日历”时其实已经在观察云。他们已经在用晴天、多云、阴天来描述并记录对云的观察。在观察过程中,他们一定对天空中云的多少、形状等产生兴趣,他们也已经意识到不同的云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天气。在这一课中,学生除了对云量的问题作深入的研究外,还将研究云的类型等问题。【学情分析】不少学生在观察天气的过程中,已经对天空中的云朵有一定的了解:云的多少,云的形状都是孩子们观察过程中会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可以通过对云的观察对天气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自行阅读课本的方式,找到科学概念,但可能对概念的认识不够;可以通过查资料的方式知道云与天气的一些关系,但可能不够全面和充分;对天空千变万化的云是感兴趣的,对云的认识也怀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2、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云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天和阴天;2.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科学态度目标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云的形状和多少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体会观测云的乐趣,意识到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难点: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教学准备】1.教师:选择在天空有云的时候来上这堂课。1张大图画纸。1套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多媒体课件2.小组准备:1个硬纸板制成的圆面(直径约30厘米)、一些薄的白纸。【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1、导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们抬头望天,常常能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云”)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进行“云的观测”(出示课题云的观测)2、云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来说说看自己的想法。(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天空中漂浮的白云实际上是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的形状千姿百态。云的形状和多少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在观测之前,老师想先考一考大家,(出示课件:天所符号)你们还记得这些天气符号分别表示什么样的天气吗?(指名学生回答,师做小结)二、探索:观察云的多少(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直径约20CM的圆片、白纸、画笔我们常常根据云量的多少来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气象站的叔叔阿姨是如何区分云量的呢?气象站每天要记录这么多数据,很麻烦,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来表示“晴天、多云、阴天”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一学用简单符号表示这些天气。我们可以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先南北等分,再东西等分,平均分成了4份,把观测到地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来进行区分。大家看,在这个圆中,老师用蓝色表示云量,填满了这个圆的4分之1,说明这天的云量较少,那我们可以把它表示为“晴天”。继续添加云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