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山东省地标DB37T1524 秸秆栽培平菇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doc

    • 资源ID:2363593       资源大小:979.73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山东省地标DB37T1524 秸秆栽培平菇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doc

    ICS65.020B 16DB37山东省地方标准DB 37/T 15242020代替DB 37/T 1524-2010秸秆栽培平菇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iseases of Pleurotus ostreatus cultivated with straw2020 - 02 - 25发布2020 - 03 - 25实施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37/T 15242020前言本标准按照GB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DB37/T 15242010秸秆栽培平菇病害综合防控技术规范。与DB37/T 15242010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标准名称修改为秸秆栽培平菇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增加了秸秆栽培平菇病害和绿色防控定义,删除了侵染性病害定义(见3.1、3.2和2010版的3.1);增加了主要病害种类(见4);修改、优化了综合防控技术(见6);修改了附录A(见附录A);修改了附录B(见附录B)。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威海鑫宝食品有限公司、山东稷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金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春燕、万鲁长、宫志远、郭惠东、姚强、韩建东、李瑾、谢红艳、刘新华、孙德光、孙明堂、释翠霞。本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7/T 15242010。9秸秆栽培平菇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秸秆栽培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生产中主要病害的种类、绿色防控原则、防控技术和生产档案。本标准适用于利用秸秆栽培平菇主要病害的绿色防控。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GB 15981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 19172 平菇菌种GB 20287 农用微生物菌剂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 1284 食用菌菌种中杂菌及害虫的检验NY/T 1731 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NY/T 1742 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NY/T 1935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NY/T 2375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GB/T 12728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秸秆栽培平菇病害 Pleurotus ostreatus diseases cultivated with straw以作物秸秆(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秸秆)为主料栽培的平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菌丝体或子实体受到其它微生物感染,或培养基质被其它微生物污染,或非生物因素(如空气、水分、温度、pH、营养等)造成生理代谢失调,使菌丝体或子实体不能正常生长与发育,导致萎缩、腐烂或凋亡的现象。3.2绿色防控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指从菇房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协调运用综合防控技术,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为主,改善、提高平菇抗病能力,恶化病害的生存条件,在必要时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从产地环境、生产源头与栽培过程关键环节上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病害,将病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3.3鼓风发酵 ventilating fermentation采用鼓风机鼓风通氧的方法进行秸秆培养料的前期堆制发酵。通过增氧,促进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平衡堆温、湿度并排除料堆内微生物代谢废气,提高微生物对基质的分解效率和速度,从而使培养料达到快速降解、均匀腐熟及高热杀灭病虫杂菌的效果。4 主要病害种类4.1 竞争性杂菌4.1.1 木霉菌(Trichoderma)污染的优势种为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 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发病初期首先在栽培料上长出白色纤细的菌丝体并形成菌落,逐渐变为绿色或墨绿色的霉状物,食用菌菌丝生长受抑制或消失。4.1.2 青霉菌(Penicillium)污染的优势种为圆弧青霉(Penicillium cyclopium) 和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ysogenum)。发生初期,在培养料上出现白色绒毛状平贴的圆形菌落,随分生孢子大量形成和成熟,变成蓝绿色或淡蓝色粉状菌斑,外围有狭窄或较宽的白色菌丝圈带,食用菌菌丝生长受阻。4.1.3 曲霉菌(Aspergillus)污染的优势种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黑曲霉菌落呈黑色,黄曲霉呈黄至黄绿色,易形成颗粒状的孢子菌落。4.1.4 脉孢霉菌(Neurospora)污染的优势种为好食脉孢霉(Neurospora sitophila),又称链孢霉。其无性世代属半知菌类的链孢霉属(Monilia)。脉孢霉是一种顽固、速生的气生菌,栽培料受其污染后,在料面迅速形成橙红色或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堆霉层。在栽培袋内,霉层可通过某些孔隙迅速布满袋外。4.1.5 黄霉菌(Myceliophthora)黄霉菌又称黄毁丝霉(Myceliophthora lutea)。初期菌丝白色,病菌产生孢子时,白色绒状菌丝为黄色至金黄色,秸秆栽培料内出现黄色细粒状霉菌,具有较浓的霉味。食用菌菌丝萎缩,在培养料和覆土之间形成一层绒毡状组织层阻碍子实体的形成,可造成大面积不出菇或出现很少的“僵菇”。4.1.6 毛霉菌(Mucor)污染的优势种为大毛霉(Mucor mucedo)、微小毛霉(Mucor pusillus)和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us)。在秸秆栽培料上初期长出灰白色粗壮稀疏的气生菌丝,菌丝生长快,能很快占领料面并形成交织稠密的菌丝垫,抑制食用菌菌丝生长,后期从菌丝垫上形成许多圆形灰褐色、黄褐色或褐色的孢囊。4.1.7根霉菌(Rhizopus)污染的优势种为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栽培料受根霉污染后,初期在表面出现匍匐丝向四周蔓延,匍匐菌丝每隔一定距离,长出与基质接触的假根,通过假根从基质中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后期在基质表面形成许多圆球形的孢囊,颜色由灰白色或黄白色变为黑色。4.2 侵染性病害4.2.1 平菇细菌性黄斑病由托拉斯假单胞杆菌 (Pseudomonas tolaasii)侵染所致,又称为褐斑病、细菌性斑点病、黄化病、麻脸病。子实体感病后菌盖表面出现淡黄色至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点,呈点状或块状分布,在各种大小的子实体菌盖上都有发生,而菌柄、菌褶上没有症状表现。平菇褐斑病发病后,子实体产量没有明显下降, 但对产品外观影响很大。4.2.2 平菇细菌性黄腐病由铜绿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侵染所致,又称软腐病。通常表现为菇体畸型,菌盖病斑严重,菌柄膨大,菌肉呈水渍状或菌褶有凹陷褐斑,菌盖黄褐发粘、有粘液渗出、散发出臭味,子实体萎缩、停止生长,其后逐渐腐烂。菇蕾期和成菇期均可感染,幼菇期发病较重。4.2.3 平菇枯萎病由半裸镰孢霉(Fusarium semitectum)侵染所致。初期表现在覆土栽培平菇部分菇丛不明原因的枯萎黄化,菇体绵软,似失水状,停止生长,由表层变褐逐渐成为菌肉全部变黄褐,菇柄呈深褐色。病菇逐渐增多,病情加重,管理无效,干腐死亡,有的后期感染细菌黄腐枯死。4.2.4 平菇真菌性褐腐病由树枝状轮指孢霉(Dactylium dendroides)侵染所致。此病最初表现为菇体周围有白色病原菌丝体,迅速扩展蔓延,并稍呈粉红色,侵染子实体后,菇体生长受阻,发育迟缓,菌柄及菌褶处长满白色菌丝,菌柄从基部向上呈淡褐色软腐,质地绵软手触即倒,传播速度较慢。4.2.5胡桃肉状菌病由胡桃肉状菌(Diehliomyces microsporus)侵染所致。侵染初期在菌袋料面或菌袋内侧料面出现短而浓密的白色菌丝,后形成粒状的红褐色的子囊果,表面有脑状皱纹,似胡桃肉状,菌袋外观畸形,无法正常出菇。在菌种瓶内发生时有漂白粉气味。4.3 生理性病害4.3.1 幼菇萎缩出菇期培养料含水量低于45 %或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0 %时,幼小的子实体就会因缺水而萎缩死亡;如果大量使用温度过低或温差过大的水进行喷淋,也会使得幼菇因不适应低温刺激而造成死菇。表现为幼菇生长势弱,颜色变黄,并逐渐从顶部向下变软,萎缩死亡。4.3.2 平菇水肿病培养料含水量过高、长期对子实体喷水过量会导致平菇菌盖小,菌柄粗,子实体肿胀,半透明,发病子实体会逐渐停止生长,甚至死亡。4.3.3 菜花状畸形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18 %或空气相对湿度接近或达到饱和(大于95 %)的时间超过24 h,易引起子实体分化失常,出现菜花菇。表现为子实体原基形成后,不能进一步分化形成菌盖,或者只形成很小的球形小菌盖,随着原基的不断长大,在细小的柄上不断产生分叉,致使原基不断增大,形成类似菜花状的半球体。4.3.4 珊瑚菇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15 %,光照强度低于l0 lx时,均易导致子实体分化异常,出现珊瑚菇。原基形成后,长出粗而长的菌柄,不分化形成菌盖,在柄的顶端长出多个较小的菌柄,并继续分枝,菌盖极小或无菌盖,形成珊瑚状的畸形菇。4.3.5 长脚菇菇房光照弱、通风差、气温高易导致子实体菌柄细长,菌盖较小,颜色苍白,边缘向上翻卷,中心下凹,呈喇叭状。4.3.6 平菇子实体光杆或厚盖畸形低温、冻害易导致子实体只长菌柄不长菌盖,菌柄顶部只有一个小缺口,没有菌盖和菌褶,更没有孢子的形成,或菌盖厚、小,表面有肉刺,菌盖边缘不伸展,边缘有麻点,色深。4.3.7 平菇菌盖变色菇房取暖燃烧煤碳,导致二氧化碳和其它有毒气体累积,使平菇子实体中毒,变成淡蓝色;使用不合格的塑料膜,水滴将塑料膜所含的化学成分带到子实体上,引起中毒,呈焦黄色。4.3.8 小老菇菇房气温过高时,子实体加快成熟,但此时水分蒸发加快,水分和养分供应不足,即形成小老菇。表现为菇体小,菌盖薄,颜色变淡,产量降低,质量低劣。4.3.9 死菇菇房气温过高,超出其所能忍受的限度,子实体生长发育受阻,进而变软、死亡。菇房内空气湿度低于70 %,加之培养料含水量小于40 %,使子实体缺水而干枯死亡。培养料中的养份由于前期出菇消耗过多,造成营养缺乏。致使子实体因饥饿死亡。4.3.10 药害菇侧耳属的食用菌,对敌敌畏气味敏感。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生长期间,当菇房内喷洒敌敌畏或用棉球浸敌敌畏药液薰杀害虫时,都会发生药害。气温高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或更严重。表现为子实体原基形成后,不能进一步分化形成菌柄和菌盖,而形成不规则的块状,颜色灰黑或灰白,后期菌盖产生规则的开裂,露出菌肉,畸形块直径可达2 cm3 cm;已分化菌柄和菌盖的子实体则会变软,呈水渍状死亡。5 绿色防控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原则,协调运用综合防控技术,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为主,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从产地环境、生产源头与栽培过程关键环节上采取绿色、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病害。6 绿色防控技术6.1 栽培措施防控6.1.1 栽培环境控制栽培棚建在地势平坦、朝阳、通风、便于排水和生产操作的地方;远离工矿业的“三废”及微生物、粉尘等污染源;周围500 m内无污染河塘、各种污水、污染物及畜禽养殖场、废品垃圾粪便场等,并与医院、生活区、公路及其它公共场所、原料饲料粮食仓库隔离;水源水质清洁,土壤无污染。栽培设施应保温保湿,通风透光,排水畅通,利于病害防控。菇房使用前应清洁整理,清除垃圾、杂草和废料;生产中应定期打扫,保持菇房及周围环境清洁卫生;种植结束后,菇房应及时处理,清出废菌袋并运离栽培场所。空闲季节应掀膜通风、暴晒对种植场所自然消毒,直至下次使用。环境条件符合NY/T 391及NY/T 2375的要求。6.1.2 选用抗病、抗逆品种选用经过出菇试验,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平菇品种(菌株),培养健壮菌棒。一般白色品种较灰色或黑色品种抗病能力强,高温品种较低温品种抗病能力强,菌柄紧实的品种较菌柄疏松的品种抗病,菇柄粗壮的品种较菇柄细长的品种抗病。菌种扩繁制作按照NY/T 528、NY/T 1731的要求进行,按照NY/T 1284的要求进行杂菌及害虫的检验,最终菌种质量符合NY/T 1742和GB 19172的规定,污染杂菌或发菌不良者不能使用。每年可采用不同的栽培品种进行轮换。6.1.3 培养料配制与处理根据平菇不同品种对营养和理化条件的要求,采用合理的培养基配方进行科学配制。一般秋冬季采用发酵料栽培:平菇秸秆培养料拌混润湿均匀,采用圆堆插孔覆膜鼓风发酵法,要求堆料升温快而高,堆温全面达到65 以上,发酵均匀而彻底,在堆料中可添加微生物发酵剂,发酵结束后栽培料pH调至7.2,及时晾堆、装袋。高温季节采用熟料栽培:栽培袋经过高压或常压蒸汽灭菌处理,要求装袋后4 h内进锅灭菌,按GB 15981的规定进行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防止培养料或菌袋因操作不及时而发酸变质或升热“烧料”。原辅材料选择应符合GB 5749、NY/T 1935的要求,微生物发酵剂质量符合GB 20287的规定,生产操作符合NY/T 2375的要求。6.2 物理防控6.2.1 预防与消毒、隔离菇房(棚)使用前,将菇棚密封后利用太阳能或其它人工加温方法,使种植场所温度达到55 60 ,持续5 d7 d,进行高温消毒。对栽培场地实行翻土、露晒、石灰水漫灌等措施,有效杀灭菇棚内的病菌、线虫等。利用紫外线、臭氧或干热空气灭菌法杀灭空气中的杂菌。消毒与灭菌效果应符合GB 15981的要求。栽培棚门窗和通风口封装防虫尼龙纱网及防鼠金属网,防止害虫传播病菌和害鼠咬噬引致病害发生。出菇期间进出菇棚经过菇棚门口设置的石灰粉或漂白粉消毒阻隔带。6.2.2 病料、病菇处理对于局部发生木霉菌、曲霉菌、毛霉菌、青霉菌、根霉菌污染的菌包,要及时挖除污染部位。对污染较重的菌包,挑出报废。对于如脉孢霉等孢子长出袋外的暴露型杂菌,要在分生孢子形成之前进行处理。若分生孢子已成熟,应用湿布包裹感染部位,轻拿并移出培养室,减少震动,深埋销毁。发病菇棚要及时清除病菇,并清理料面,防止二次感染,并加强通风,降低温度,促使下茬菇正常出菇。采菇后彻底清理料面,将菇根、枯蕾、腐烂菇、病虫菇、病料及时小心挖除,移出棚外,集中处理。勿将发病菌袋乱放或就近脱袋晾晒,保护栽培环境不受病菌二次传播侵染。6.3 生物药剂防控优先选择使用生物源农药进行防治。应用农用抗菌素制剂如中生菌素、多抗霉素等,在出菇前于菌袋出菇面喷雾12次,预防和控制平菇侵染性病害。使用生物源农药比化学农药提前2 d3 d施用,及早预防。6.4 生态调控6.4.1 发菌期发菌期保持发菌场所良好的通风、遮光条件,培养室温度控制在15 23 ,袋内最高料温不超过28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5 %以下,避免光线直接照射,光照强度小于300 lx,经常翻袋检查,对杂菌污染菌袋随时检出隔离并集中处理。6.4.2 出菇期出菇期控制菇房内适宜的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使温度略低于该品种的出菇最适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 %95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遮、揭草苫,保持适度的散射光照,严禁长时间受阳光暴晒。在菇蕾分化、幼菇生长阶段,避免菇棚内出现高温高湿、通气不良的状况,在气温下降到5 以下时,禁止向幼菇喷淋冷水,使用的水要事先放在菇房内,使其自然接近室温,防止因冷水刺激造成幼菇死亡。每次喷水后要注意通风,防止子实体表面长时间处于水浸状态。定期定时背向通风,严禁强风劲吹,防止菌袋过度失水而引起的不出菇现象或引起幼菇死亡。一旦发生病害,及时清理病菇病料,适度敞苫揭膜透光晾晒,让日光照射棚内1 h/d2 h/d,连续2 d3 d,通风换气,减少喷水,降低棚内温度和湿度,通过生态条件的综合控制,创造适宜平菇生长而不利于病菌繁殖侵染的环境条件,控制病害的发展蔓延。出菇中后期,根据菌袋含水量多少,对菌袋补充水分,在补水的同时,可加入一些有助于食用菌生长的营养液。生产操作符合NY/T 394和NY/T 2375的要求。6.5 科学、安全使用农药减少化学用药。必需用药防治时,选用在我国食用菌上获得登记的药剂或安全高效杀菌药物,按合理的浓度或剂量使用。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重金属制剂及激素类物质。对残效期长,不易分解及有刺激性气味的农药,不得直接用于菌袋。农药防治以喷洒地面环境或菌畦覆土消毒预防为主,无菇时或避菇用药,尽量采用局部施用,少量施用,避免造成药害和农药污染扩大。使用农药应符合NY/T 393的要求,交替轮换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品种。常用药物和使用方案参见附录A。7 生产档案建立生产档案,记录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投入品、栽培管理和霉菌污染及其它病虫害防治等内容,完善整个溯源体系。记录保留3年以上。生产档案记录事项参见附录B。AA附录A (资料性附录)平菇病害安全防治常用药物和使用方案表A.1 平菇病害安全防治常用药物和使用方案药物通用名防治对象使用方法使用浓度或剂量石灰粉(水、乳)真菌、害虫拌料、拌土、喷(撒)地面环境、擦洗用具、处理杂菌斑、涂刷床架1%5%漂白粉细菌、真菌、线虫1%溶液喷洒环境。5%溶液擦洗工具。0.5%溶液浸沾菌棒。0.5%用量消毒覆土。见使用方法二氯异氰尿酸钠细菌、真菌喷雾及处理霉菌斑、喷洒环境、床架、覆土或浸沾菌棒40%可溶性粉剂8001000倍液二氯异氰尿酸钠(烟剂)细菌、真菌密闭熏蒸接种箱(室)、培养室或菇棚66%烟剂3g/m34 g/m3高锰酸钾细菌、真菌喷洒棚内环境及擦洗用具0.2%溶液过氧乙酸细菌、真菌等喷洒环境、菌畦、出菇面及处理菌袋、床架材料0.2%0.5%乙醇细菌、真菌擦拭皮肤或工具等75%新洁尔灭细菌、真菌擦拭皮肤、工具或喷洒空间0.25%溶液波尔多液多种病原菌、杂菌处理床架材料或喷洒环境,随配随用0.5%等量式波尔多液(0.50.5100)硫酸铜病原真菌、霉菌喷洒、浸泡、擦洗0.5%1%溶液咪鲜胺锰盐(Prochloraz-manganese)病原真菌喷洒出菇面、覆土层或浸沾菌棒50%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0.5g/m2壳聚寡糖病原真菌、霉菌菇房或床架材料消毒、处理发病菌床70 %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噻唑锌病原细菌、真菌处理覆土、喷洒覆土层或地面环境稀释15002000倍液喷施噻菌灵(Thiabendazole)病原真菌处理覆土、喷洒覆土层或地面环境500g/L悬浮剂15002000倍液中生菌素细菌性、部分真菌性病害出菇前于菌袋出菇面或覆土层上喷雾3%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多抗霉素(Polyoxin)真菌性病害出菇前于菌袋出菇面或覆土层上喷雾10%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氰胺化钙病原真菌、细菌、线虫等处理棚内地面土壤或覆土材料粉剂50kg/667m2地面或1kg/m3覆土;液剂400ml/m3覆土BB附录B (资料性附录)秸秆栽培平菇病害绿色防控生产档案记录事项B.1 产地环境条件B.1.1 空气质量B.1.2 水源质量B.1.3 菇房土壤环境质量B.1.4 菇房设施材料、结构及配套设备、器具B.2 生产投入品使用情况(包括栽培料配方中原辅材料、肥料、农药及添加剂、所用菌种、菌袋筒膜、拌料及出菇管理用水、覆土材料等)B.2.1 名称B.2.2 来源B.2.3 用法、用量B.2.4 使用、停用的日期B.3 生产管理过程中(从拌料、灭菌、接种、发菌、出菇,到采收)平菇病虫害的发生和用药防治情况B.3.1 培养料消毒杀虫B.3.2 菇房(棚)进菌包前后消毒杀虫B.3.3 发菌期间B.3.4 出菇期间B.4 平菇采收日期、采收数量、商品菇等级B.5 生产场所(菇棚、菇房)名称、栽培数量、记录人、入档日期_

    注意事项

    本文(山东省地标DB37T1524 秸秆栽培平菇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doc)为本站会员(恋****泡)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