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我们奇妙的世界.doc
-
资源ID:2368112
资源大小:52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我们奇妙的世界.doc
第7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有3篇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课文包括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烧云。我们奇妙的世界让我们领悟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海底世界让我们了解海底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火烧云向我们展示了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劝告”。“语文园地”由“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四个栏目组成。学情分析本单元教材的目的主要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把事情写清楚,学会积累喜欢的语句和练习说话,课文内容丰富,并且富有感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锻炼朗读技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课文的内容出发,采用合适的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识字兴趣,以做游戏辅助教学,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巩固生字、生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目标导向知识与技能1. 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3. 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把事情写清楚,帮助学生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结合图文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关注,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美好,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朗读技巧。在游戏中,让学生敢说、乐说,体会说话的乐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技巧。2. 在自主识字、合作探究中,掌握生字,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法与学法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侧重培养学生朗读技巧和说话能力。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体会有感情朗读的乐趣。从“口语交际”实战训练中锻炼说话,把握说话技巧,逐步引导学生乐说、敢说、巧说。课时安排 本单元教学建议用10课时安排教学。(每篇课文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1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第22课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目标1. 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世界的奇妙所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4.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重点、难点重点 1. 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突破方法 (A案)1. 学生通过拼音和朗读,学习和记忆生字。2.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B案)1. 学生练习生字,并感受世界的奇妙。难点 感悟世界的奇妙,学习把事物写具体。突破方法 (A案)教师点拨,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B案)教师讲解,学生体会,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教法与学法教法 (A案)引导法、点拨法。(B案)引导法、练习法、讨论法。学法 (A案)练习朗诵、合作探究。(B案)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准备(A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B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案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揭示课题,解题引入1. 谈话导入课题。(1)课前,老师让同学们观察大自然,下面大家来说说自己的观察、发现。(2)学生交流,指名回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到的发现。(3)展示日出、日落图片或其他风光片,进一步感受自然界的神奇。(4)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交流和老师展示给你们的图片(或风光片)中,你觉得我们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2.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3. 抓题眼解题,引入课文。(1)齐读课题。(2)过渡引入:课题中哪个词是题眼?(奇妙)刚才,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奇妙,现在,我们来跟随作者去感受他眼中奇妙的世界。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检查生字词读音。水洼翩翩起舞雕饰诱人衔着泥土(1)指名读生字词,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2)齐读,巩固生词读音。(3)找出课文中含有生字词的句子,读通顺、流利。3. 默读课文,思考:(1)作者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世界的奇妙?分别是哪些段落?(2)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或者不懂的地方。4. 全班交流。(1)作者眼中的世界是奇妙的。从“天空”和“大地”两方面介绍世界的奇妙。(2)需重点指导的词语有:雕饰余晖圆润翩翩起舞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进行梳理,以备下节课理解课文时重点指导。例如第6自然段中,为什么说水洼像镜子?第16自然段中,作者说“冰柱”好像“刀剑”,“小水滴”好像“一颗颗珍珠”,说明了什么?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 自由读课文,思考:(1)全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找出文中概括写世界奇妙的句子。(3)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看看二者有什么关系。2. 学生全班交流。(1)全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写。(2)文章开头第自然段概括写世界奇妙。(3)文章开头和结尾呼应,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四、作业1. 抄写生词,积累词语。2. 熟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板书设计22 我们奇妙的世界呈幻诱润乘芒 冰剑普通模型课时作业一、看拼音,写词语。 lzh p tngm xng gung mng bin hun(蜡烛)(普通)(模型)(光芒)(变幻)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奇妙)的世界(诱人)的颜色(粉红色)的天空(锋利)的刀剑(有趣)的镜子(颜色各异)的羽毛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世界的奇妙所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一、复习检查1. 听写生词。2.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几方面介绍了世界的奇妙?(板书:天空、大地)二、品读感悟,体会感情1. 自由读课文第28自然段,思考:(1)画出总起句。(第2自然段)(2)天空展示的哪些财富让你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画出相关的语句。(3)用心读读这些语句,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作者是怎样把事物写生动、写具体的?(颜色、形状)2. 讨论交流。3.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爱之情。4. 拓展练习。填空,再回答问题:(1)有时,云彩在(蓝色)的天空中飞行,如同经过(雕饰)一样,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告诉我们许多奇妙的故事你能想象出哪些形状?(2)雨后,我们会看到地上有许多水洼,就像有趣的(镜子),(映射)着我们的脸。从中你体会到什么?(3)你喜欢的句子还有哪些?喜欢的理由是什么?5. 自由读课文第916自然段,思考:(1)找出这部分内容的总起句。(第9自然段)(2)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奇妙有趣?(3)仔细读读这些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什么?(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颜色、形态)6. 全班交流。7.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8. 练习。(1)“大地也向我们展示了它的财富。”这句话中的“也”能删除吗?为什么?(2)读下列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冬天,我们看到了房檐上垂下的冰柱,它们好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剑在阳光下闪耀。等到积雪融化时,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都像一颗颗珍珠。9. 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1)自由谈。(2)讲一讲这两个自然段的作用。(3)结合课后第2题设问:这两个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是什么关系?(照应)(4)教师点拨写法:文末总结,与文首照应。10. 小结:你觉得这篇文章哪些写作方法值得你学习?(1)全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写。(2)围绕总起句把内容写具体。(3)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形象、生动。三、小练笔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把你课前观察的事物写具体、形象、生动,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四、作业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课后再去发现大自然中奇妙的事物。板书设计22 我们奇妙的世界清晨春天天空 雨后 大地 夏日落日秋天黑夜冬天课时作业一、填上合适的词。例:一(个)大火球一(片)云彩一(面)镜子一(只)蜡烛一(颗)种子一(阵)秋风一(把)剑二、写近义词。奇妙(神奇)雕饰(雕琢)闪烁(闪耀)诱人(动人)感叹(感慨)锋利(锐利)教学反思我们奇妙的世界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体验、品味。因此根据课程标准,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旨在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让学生的想象在美读中飞扬。B案第一课时环节学案教案设计意图独立学习一、探究新知1. 我会认。(请在认识的生字后面画上“”)奇()妙()呈()幻()飞()行()型()模()蜡()烛()2. 我会读。冬天,我们看到了冰雪,它们好像 3. 我会读。(教师引导读课文)参考答案:略。一、谈话导入1. 同学们知道世界为什么奇妙吗?老师现在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我们奇妙的世界。(板书课题)课文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天空和大地的奇妙呢?2. 课文是怎么展示的呢?二、组织学生自主识字(一)学习指导1. 学生观察图片,联系实际,想象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进行说话练习。2. 教师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认读。(二)学习检查1. 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读得不准确、不连贯的地方要多练读几遍。2. 教师出示生字卡。3. 学生“开火车”读。同桌互相读一读,听一听。将对方读得不准确、不流利的地方做好记号,等他(她)读完再说给他(她)听。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境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合作探究二、边读边思考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天空和大地的奇妙的?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一)合作探究1. 学生自读课文。2. 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课文,回答问题。3. 小组选出读得最有感情的组员。(二)小组展示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2. 小组练习,随时正音。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课文,相互点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实践应用三、随堂练习1. 我会写拼音。呈()雕()芒()幻()剑()型()四、复习生词我会书写。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呈、幻、诱、润”等生字的范写。四、课堂基础过关训练完成“随堂练习”。参考答案:chngdiaomnghunjian xing五、书写练习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呈、幻、蜡、烛、诱、润、乘”等13个生字的的练习。1. 学生描红,说一说书写应该注意哪些地方。2. 教师范写,指出学生应该注意的写字要点。3. 学生再次练习,教师巡查,随时提醒书写的姿势以及书写顺序。4. 小组示范,互评等级。当堂理解重点词语,复习生词。自我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的问题是:六、课堂小结1. 通过拼音认识生字,小组朗读巩固生字。2. 随堂练习积累词语。3. 当堂理解重点词语,复习生词。第二课时环节学案教案设计意图独立学习一、探究新知1. 我会读。奇妙生命雕饰形状噼噼啪啪降落映射水洼余晖闪烁蜡烛2. 我会填。(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的世界()的云彩()的镜子()的天空参考答案:1. 略。2. 奇妙黑重有趣蓝色一、问题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下面,大家就围绕“天空”“大地”这两个方面自由读课文,认真思考,再做回答。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一)学习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从天空和大地两个方面来描绘奇妙世界的话语。(二)学习检查1. 同桌之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生互相谈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话,并互相交流。以提问导入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合作探究二、边读边思考大自然有很多奇妙的地方,课文从天空和大地两个方面进行描述,说一说课文是如何介绍的。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一)合作探究学生合作探究我们世界奇妙的地方主要展示在哪些方面,作者是如何描写的。(二)小组展示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给出组内的讨论结果。2. 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学会多方面思考。(三)代表总结学生最后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总结,教师及时点评。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实践应用三、随堂练习1. 我会认读。(用课件出示生字及词语,指名认读,领读,学生齐读)2. 我会组词。诱()剑()润()模()乘()四、课堂基础过关训练完成“随堂练习”。参考答案:1. 略。2. yujinrnmchng当堂过关,落实字词重点。自我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的问题是:五、课堂小结1. 了解世界奇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多朗诵。3. 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资料链接海水里的宝藏海水里的盐种类很多,其中主要的是氯化钠和氯化镁(即点豆腐用的卤水的主要成分)。全世界的海水里总共含有5亿亿吨盐类,如果把这些盐堆积到印度半岛,厚厚的盐层会高过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洋是食盐的最大供应者。在航空工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镁,大部分是从海水里提取的,海洋是世界最大的“镁矿”。号称“海洋元素”的溴更是海水里的特产,医药、农药的生产都要用到这种暗红色的液体;溴还大量地运用于汽油防爆剂。铀是大名鼎鼎的原子能燃料,海水里的铀多的是,约四十多亿吨,是原子能时代的真正支柱。海水里的宝藏还有很多很多,说不尽,数不完。浩瀚的海洋,将成为人类最大的“工业原料库”。教学反思我们的奇妙世界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本课设计根据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感情。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让同学们走进我们生活的世界,从身边出发,感受大地和天空,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空间距离,让学生置身于自然之中,在情境中感知,与文本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