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全册教案导学案【含教案预习案探究案课后练习及答案27课时】 .pdf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全册教案导学案目 录第 1 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第 2 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 3 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 4 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 5 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 6 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第 7 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 8 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 9 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 10 课 鸦片战争第 11 课 太平天国运动第 12 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 13 课 辛亥革命第 14 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第 15 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第 16 课 抗日战争第 17 课 解放战争第 18 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36 页第 19 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 20 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 21 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 22 课 祖国统一大业第 23 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 24 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第 25 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第 26 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 27 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第 1 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夏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情况、特点及影响。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二是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明确的主要概念有二个 : 宗法制和分封制。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 掌握重要概念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 ; 了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分析并理解三者之间的渊源继承关系。2. 能力目标 : 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并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 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 理解中国当今改革的必要性和挑战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36 页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分封制、宗法制难点: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四、学情分析这一时期年代较为久远, 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 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深奥困难些。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补充适当的资料如文字、实例、实物、图表等,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 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使学生的理解失之于空洞, 滞之于表面。五、教学方法1、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 同时配合提问、 史料阅读、 课堂讨论等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 : 预习检查、 总结疑惑情境导入、 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 学生的学习准备 : 预习教材 , 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 初步认识本课基本知识。2. 教师的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制作 , 课前预习学案 , 课内探究学案 , 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课时安排 :1 课时八、教学过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36 页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及学案课前预习的完成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 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 , 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 而中国国家的形成 , 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 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 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 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 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 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 由于战争的频繁 , 禹的权力越来越大 , 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 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 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 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 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 由此导入新课 -(板书第 1 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 ( 三) 合作探究 , 精讲点拨。探究点一、夏商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设问: 约公元前 2070 年, 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 让学生思考回答 ) 教师归纳总结 : 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 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 , 禹治水成功后 , 就把天下分为九州 , 派“九牧”去管理 , 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 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 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 禹死之后 , 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 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设问: 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这是一种退步呢 , 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36 页因何在 ? 传说中 , 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 禹死后 , 虽推举伯益为首领 , 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 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 , 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 它通过“父死子继 , 兄终弟及”的形式 ,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 “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 , 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 , 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 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 , 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最高的时国王 , 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 , 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探究点二、西周的政治制度又有哪些?有何突出特点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1、分封制设问: 西周建立后 , 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 西周政权刚刚建立不久 , 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 , 成王姬诵年幼即位 , 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 当时, 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 , 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 , 谓之“三监”。他们不满周公摄政 , 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部族发动叛乱。周公毅然平定内乱、率部出师东征, 西周政权才得以稳定。面对周初出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36 页的内外叛乱 , 周公敏锐地意识到 , 没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单靠武力征服或刑罚镇压是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的。为此, 他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 , 建立起一套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设问: 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1)、主要内容及特点讲解分封制时 , 可以先给出学生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 , 周武王病死后 , 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 , 武王弟周公旦辅政 , 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 对周公极为不满 , 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 拉拢二叔 , 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 , 经过三年苦战 , 才被平定。战后, 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 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 , “封建亲戚 , 以蕃屏周”。材料二据史料记载 , 周初封建的诸侯 , 主要是同姓 (姬姓) 子弟; 荀子 ?儒效篇说: 周公“兼制天下 , 立七十一国 , 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 也说: “昔武王克商 , 光有天下 , 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 , 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皆举亲也。”设问 :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又有什么特点哪? 通过阅读材料 ,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提供西周分封形势图 , 得出以下认识 : 周朝对建国的元老、 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大分封。 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 , 以蕃屏周” 。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封建制度。分封的办法是把王畿首都地区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亲属、功臣、元老, 建立起诸侯国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36 页以镇守疆土 , 保卫王室。在“分封制”下, 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 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 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 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 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是 : 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 , 诸侯是天子的臣属 , 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定期朝见天子 , 并向天子纳贡 , 带兵随天子作战。诸侯国像屏障一样拱守在周王室周围, 和睦四方 , 安天下。周初 , 从武王到成王共分封大小71 个诸侯国。其中主要有教师挂图 , 并指出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在东方分封了鲁、齐等国; 在北方分封了燕等国 ; 在南方分封了吴、楚等国 ; 在中原分封了郑、晋、卫、宋等国。西周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最后通过学习让学生研讨一下分封制的作用。( 可让学生课前准备 , 事先查找资料 ) 2. 作用及发展演变教师在上课时做一下指导。然后根据教师自己查找的资料和有关文献做以下概述 : 首先, 分封制大封同姓子弟、 功臣及古帝王之后 , 让他们在自己的诸侯国内享有一定的特权 , 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政治、 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建设 , 这就避免了类似于管叔及蔡叔的事情的发生, 暂时地满足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欲望及要求, 缓和了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 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 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 疆以戎索” , 要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 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通过这些措施 , 极大地缓和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 降低了殷民及其他族人的反抗情绪 , 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其次,在西周王朝的四周分布着肃慎、山戎、鬼方、羌、濮越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36 页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 掠夺财富 , 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诸侯国, 派王室贵族等直接管理 , 一方面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对一些少数民族以及一些外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另一方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边疆地区与王畿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 加速先进文化及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从而为抵御外侮 , 巩固边防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 起到其应该起的作用。 像太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 在太湖沿岸建立吴国。 他们与当地人民结合 , 不但对开发吴越作出了贡献 , 而且还加强了对巴、濮、越、邓等部的控制。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 但一般是世袭, 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 春秋时期 , 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 ,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 ,“分封制”开始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 取消“分封制” , 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 , 西周实行了宗法制度 ,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2、 、西周的宗法制设问: 什么是宗法制 ? (1) 、含义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 是在中国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 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 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 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设问: 宗法制基本原则及特点是什么呢?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36 页(2) 、 特点及基本原则可先让学生看以下图表, 然后让学生回答。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 明确大宗、小宗的概念 , 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结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和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讲解宗法制度是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宗法关系, 建立了一套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统治制度。 这是一种从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征的权力分配制。宗法制的基本规则, 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 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 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 , 处于大宗的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 宗主照例由大宗担任 , 并且世袭继承。因此 , 宗法制从一产生时起 , 就是基于确定继承顺序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 以巩固奴隶主的统治。教师讲解图后 , 讲一步归纳要点如下嫡长子继承 , 其余子分封。构成了“王臣公 , 公臣大夫 , 大夫臣士”的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统治阶级, 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3) 实质及作用设问: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何?宗法制度实质是什么 ? 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 号称“天之元子”, 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 , 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 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 , 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 , 其王位也由嫡长子世袭继承, 其余庶子则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自己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 其封爵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36 页其他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 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 , 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 既是大小宗关系 , 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 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周天子位居金字塔顶端, 不仅是所有姬姓宗族的大宗, 而且通过“同姓不婚”、 “娶于异姓”的联姻原则 , 又成为有甥舅关系的异姓宗族的共主。于是 , 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四) 反思总结 , 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 :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 发导学案、布置预习。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都知道博大精深、源远流传 , 那么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又具有什么特点呢?下节课将要学习 , 请同学们预习 , 着重预习秦朝如何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并完成本节的课前预习部分作业。设计意图 :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 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九、板书设计第 1 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二、西周的分封制主要内容及特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36 页 2.作用及发展演变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2. 特点及基本原则 3.实质及作用十、教学反思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 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 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 , 并开创了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这是从氏族社会的民主管理向国家行政管理过渡的历史转折。夏商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西周统治者以宗法制度为基础, 创建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 即分封制度。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 , 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 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 既是大小宗关系 , 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 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理念 , 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注重自主学习、实践体验、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在此过程中, 设置情境、创设问题 , 巧妙地将历史学习的方法与教学结合起来, 在潜移默化之中 , 实现“基础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十一、学案设计第一单元第1 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 初步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表现、特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36 页二、预习内容 1、西周的建立 : 年, 伐 灭商, 建立周朝。2、内容 : 周王把王畿外的分别授予。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同时, 诸侯在内 , 又对 实行再分封。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 , 形成了的森严等级的秩序。诸侯有为周天子、 、和的义务。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 享有相当大的, 如、 、等。3、影响 :(1) 积极方面 : 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 扩大统治区域 , 形成对周王室 , 加强了周王朝的统治 , 巩固了王权。(2) 消极方面 : 西周后期势力日益强大, 衰弱, 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重要原因 ; 4、影响 :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 , 通过你的自主学习 , 你还有哪些疑惑 , 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 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36 页一、学习目标说出重要概念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宗法制等 ; 说出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 分析并理解三者之间的渊源继承关系; 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并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懂得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 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 理解中国当今改革的必要性和挑战性。学习重点难点重点: 分封制、宗法制难点: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学习过程【学习探究】探究点一、夏商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 这是一种退步呢 ,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 ?原因何在 ? 探究点二、西周的政治制度又有哪些?体现了怎样特点 ?有何关系 ?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 , 周武王病死后 , 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 , 武王弟周公旦辅政 , 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 对周公极为不满 , 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 拉拢二叔 , 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 , 经过三年苦战 , 才被平定。战后, 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 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 , “封建亲戚 , 以蕃屏周”。材料二据史料记载 , 周初封建的诸侯 , 主要是同姓 (姬姓) 子弟; 荀子 ?儒效篇说: 周公“兼制天下 , 立七十一国 , 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 也说: “昔武王克商 , 光有天下 , 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 , 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36 页皆举亲也。”设问 :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又有什么特点哪? 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 西周实行了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宗法制规定 , 周王称为天子 ,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 , 为大宗 ; 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 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 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爵位 , 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 , 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 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 依此类推。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 , 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周王是天下的大宗, 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1. 请在材料五上用横线划出西周王朝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 2. 简述西周宗法制的内容 , 并分析其特点是什么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36 页 3.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怎样? 4.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宗法制的作用如何? 探究点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36 页三、当堂检测选择题 :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 A 、部落联盟争夺首领位置的结果B、生产力推动下的社会进步 C 、专制代替民主的历史倒退 D、私有制代替公有制的倒退2、西周的分封制规定 , 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诸侯的义务有() 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A 、 B、 C、 D、3、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A 、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B、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C 、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4、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一直影响到() A 、春秋时期 B 、战国时期 C 、秦朝 D、清朝5、西周建立后 , 周天子分封诸侯国 , 其中齐国是姜尚 (传说中的姜子牙 ) 的封地, 姜尚属于受封的 () A 、周天子的亲属 B、功臣 C、先代的贵族 D、归附的部落首领6、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 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 , 瓦解了周朝的统治 , 导致这种截然不同结果的主要因素是() A 、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诸侯争权夺利 D、井田制的破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36 页7、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 , 最准确的是 () A 、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 、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 、体现了官僚机构对人民的压迫8、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 A 、完全割裂 B、互为表里 C 、前者决定后者 D、后者决定前者问答题 : 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课后练习与提高 1. 材料三地图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 2. 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 周天子分封的对象有哪些 ?并结合地图予以说明。 4. 根据材料简述分封制的内容, 并指出维系周王与诸侯的纽带是什么? 5. 概括西周王朝分封制的特点? 6. 结合上述两则材料 , 综合分析西周王朝分封制的作用和局限性有哪些? 学案参考答案【知识梳理】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1、(1) 约公元前 2070;(2) 夏禹;(3) 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 2、父子相传 ; 兄终及弟 ; 3、(1) 相、卿士 ; 政务; (2) 候、伯 ; 向商王纳工 ; 奉命征伐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36 页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公元前 1046,周武王 , 纣; 2、广大土地和人民 ; 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自己的封疆 ; 卿大夫 ; 卿大夫 ; 士; 卿大夫和士 ; 作战等; 贵族统治阶级内部 ; “天子 - 诸侯- 卿大夫 ?士”;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 独立性 ; 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 3、(1) 周天子 ; 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 (2) 诸侯国 ; 王权; 三、血缘关系的宗法制 : 1、父系血缘关系 ; 政治等级 ; 国家统治 ; 分封制 ; 2、天子 ; 嫡长子 ; 大宗; 诸侯; 小宗; 大宗;(3) 分封制 ; 3、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稳定和团结 ; 4、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 加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当堂检测选择题 : 1 、B 2 、C 3、C 4 、D、5、B 6 、A 7 、B 8、B 问答题 : 内容: 它是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它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 , 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特点: 最大特点 : 是嫡长子继承制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8 页,共 36 页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和小宗之分。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制度 ; 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影响: 1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在以后的三千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成为君主承传的定规 ,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课后练习与提高1、西周王朝实行的分封制2、拱卫王室 , 维护西周王朝的统治。3、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4、土地和人民5、等级森严6、作用 : 使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开发边远地区 , 扩大统治区域 , 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局限: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 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 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 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 西周后期 , 王权衰弱 , 分封制遭到破坏。第 2 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教材分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9 页,共 36 页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 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 , 都应突出重点 , 详略得当。选择重点要围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题 (也是本课内容的中心 ), 由此可确定“至高无上的皇权”和“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两目作为重点。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1)了解皇帝制、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等重要概念; 了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和影响 ; 正确认识中央集权制是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2)搜集历史上有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资料, 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历史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5)通过对秦始皇的功过评价, 学会客观地、全面地评价、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 , 提高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1)历史插图学习法 : 利用人物画像 , 文物图片 , 历史专题片 , 感知历史表象 ,再造历史形象 , 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2)阅读法、讨论法。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 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0 页,共 36 页 (3)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方法: 将历史人物和事件还原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时间、空间, 抓住有关的内在联系 ; 注意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代属性、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 ; 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解决问题, 联系史实 , 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本节的学习 , 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作用, 逐步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 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注意研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要素 : 皇帝制度的确立 , 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四、学情分析本课的专业术语、 名词、概念较多 , 内容枯涩缺少趣味 , 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习的兴趣 ,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 , 课堂上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氛围,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 , 应充分利用图表、 图片、材料或其他媒介来说明历史问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1 页,共 36 页题,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 平时也接触秦灭六国题材的影视作品 , 对这段历史及秦始皇等人物较为熟悉, 这就为高中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不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整个封建社会政治发展的深远影响。 本课内容讲述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 更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才能力。五、教学方法1、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 同时配合提问、 史料阅读、 课堂讨论等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 : 预习检查、 总结疑惑情境导入、 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 学生的学习准备 : 预习教材 , 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 初步认识本课基本知识。2. 教师的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制作 , 课前预习学案 , 课内探究学案 , 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课时安排 :1 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及学案课前预习的完成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 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2 页,共 36 页( 二)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课件显示 ( 利用诗歌 , 提出问题 , 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 古风李白秦王扫六合 , 虎视何雄哉 ! 挥剑斩浮云 , 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 , 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 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 , 聘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 起土郦山隈。尚采不死药 , 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 长鲸正崔嵬。徐市载秦女 , 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 金棺葬寒灰。思考: 诗中“秦王扫六合 , 虎视何雄哉 ! 挥剑斩浮云 , 诸侯尽西来。”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 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的下场 ? 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 ? 由此导入新课 -(板书第 2 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 三) 合作探究 , 精讲点拨。探究点一、了解秦的统一条件、进程及意义?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 1 、统一条件 : 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 人民渴望统一 ; 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 韩非子法家思想的影响 ( 参见必修 ) 大国兼并小国 , 局部统一扩大 , 促进了最终的全国统一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3 页,共 36 页各民族的初步融合。 2 、统一过程 : 时间: 公元前 230前 221年战争: 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定都咸阳。 3 、统一意义 : 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过渡: 秦的统一 , 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 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 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 、 “皇帝”名称的由来 :( 参见教材 P9“历史纵横” ) 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天下初定 , 秦王嬴政所要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给自己先确定个名号。 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 “王”, 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事业、自感功高盖世的嬴政 , 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其权势和地位。于是, 他下令群臣议名号。以丞相王绾为首的群臣请上尊号为“泰皇”。但是嬴政并不满意,决定: “去掉泰字 , 加上皇字 , 采用上古帝位的名号, 称为皇帝。 ”“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合称。“皇帝”名号的确立 , 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 , 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以“皇帝”之称代替“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探究点二、让学生阅读课文及课件材料, 思考: 皇帝制的来历 ?皇帝制有什么影响 ?皇帝有哪些权力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4 页,共 36 页 ( 投影显示以下材料 ) 材料一 : 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 , 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 “议帝号” 。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 “古有天皇 , 有地皇 , 有泰皇, 泰皇最贵”。因此 ,臣等愿“昧死上尊号” , 请王为“泰皇” 。 秦王不以为然 , 他提出“去泰著 皇,采上古帝位号 , 号曰皇帝。 ”并说 :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 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 令为诏 , 天子自称曰 :朕 ”的建议。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 , 皆决于上”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 , 倚办于上”。材料三 : 秦代以前 , 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 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 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 , 又独以玉 , 群臣莫敢用”。据载, 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 “受命于天 , 既寿永昌”。 ?上述三段材料都出自 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回答 : 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 “诏” “朕” “玺”等规定中 , 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 根据材料所涵历史信息 , 说明了什么 ? 根据材料一 , 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 综合以上信息 , 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1) 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 ;“制” “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 ; “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 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 ( 君权神授) 的色彩。 (2) 皇权至上 , 皇帝独裁 ; 大臣受皇命办事 , 没有决策权 , 这是皇帝制度的核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5 页,共 36 页心。 (3) 皇位世袭。 (4) 皇帝独尊 , 皇权至上 , 皇位世袭 , 本质是君主专制 , 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天下之事无大小 , 皆决于上” , 充分体现了皇权专制的特色。总之 , 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证。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皇帝制度 : (1)皇帝独尊 : (2)皇位世袭 : (3)皇权至上 : 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 , 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如阳陵虎符。 3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1)设置及职能 : 中央?“三公” :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 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 百官之长 ,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 有左、右二丞相。秦始皇时, 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 , 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