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doc

    • 资源ID:23831250       资源大小:211.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精品文档.古代汉语(下)复习注疏.zl第七课 句法(上)1、 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形:(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某种行为来比喻句子主语的行为状态。这种名词状语可以翻译成“像那样地”。例:“庶民子来”;“人立而啼”;“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来比喻实施者对待受事者的态度,并以此作为行为的方式。可译为“像对待一样地”。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按)来”。例:“晋、楚不务德而兵征”;“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江南火耕水耨”。(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为“在(地方)”、“向(往)”。例:“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秦焚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5)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夜缒而出”;“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每一);“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地);“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往日)。2、及物动词作谓语中心语(述语)能带宾语,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一般不能带宾语;名词的句法功能一般是主语、宾语或定语,而不作谓语中心语。这是古代汉语的一般规律。3、特殊述宾关系的种类:(1)使动关系。即客观上使宾语产生某种行为或某种变化,可加上“使”“让”来理解,译作兼语句。例“破人之与破於人,臣人之与臣於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名词与宾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形容词与宾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及物动词与宾语);“晋侯饮赵盾酒”(单及物动词带双宾);“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单及物动词带单宾)。(2)意动关系。即句子的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或具有什么性质,可以加上“认为”“以为”或“把当作”来理解。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名词充当谓语中心语);“不徥吾丧,不忧吾哀,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动词充当谓语中心语)。(3)服务关系。指谓语中心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者事物服务的,可以用“替”或“为”来理解。例:“晋解张御郤克”;“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请以赵之十五城为秦王寿”。(4)与事关系。使宾语所表示的人得到谓语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可以加“给”来理解。例:“宋百牢我”;“以其兄之子妻之”;“有一母见信饥,饭信”。(5)目标关系。表示谓语中心语所表示的某种行为是对谁或向谁而发,可加“对”“向”来理解。例:“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卑下宾客”;“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孳孳求奸,不如礼贤”。(6)工具关系。即宾语所表示的事物是谓语中心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工具,可以按“用”来理解。例:“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7)原因关系。即宾语所表示的事物是谓语中心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按“因为”来理解。例: “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4、宾语前置:(1)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当“弗”“勿”“不”“毋(无)”“未”“莫”这几个否定词与及物动词搭配的时候,该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如果宾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总是分布在动词之后,而如果宾语时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往往分布在动词的前面、否定词的后面。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当指示代词宾语前置加标记助词“之”时,总是位于否定词之前。例:“吾斯之未能信”;“是之不忧,而何以田为”。(2)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如果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许子奚为不自织”;“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王者孰谓?”(3)代词“是”“此”“斯”作宾语前置。作动词宾语直接前置。例:“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唯马首是瞻”;“唯你是问”。用“之”标记。例:“若狄公子,吾是之依兮”;“弟子不敏,此之愿陈”;“其斯之谓与”。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例:“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4)其他宾语前置。用“之”“是”“斯”“兹”“焉”“彼”等做标记。例:“其我之谓也”;“岂不谷是为?”;“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作介词“以”或“与”的宾语前置。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鸟兽不可与同群”。5、介词短语的位置。介词短语即介词及其宾语构成的短语,不同的介词短语的具体分布位置主要不取决于介词短语与谓语中心语的语义关系,而取决于介词的不同。(例略)6、数量词修饰名词的分布位置。数量词可在名词前也可在名词后。例:“王宾文武丁伐十人”;“俘人十有六人”。7、通假字:(1)音同音近是通假的必备条件。这里的字音是指通假现象出现时的读音。(2)除了音同音近,还需确有其证。就是说在古籍中能找到若干相同证据,以证明某字通假情况属实。第八课 句法(下)1、古代汉语中不同类的体词谓语句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主要是“也”字的用于不用有差异。2、体词谓语句是指名词、代词、数词、量词等体词或体词性短语充当句子谓语的句子。它与通常所说的判断句不是一个概念,它包括判断句,也包括说明、描写、列举和表示原因等体词作谓语的句子。3、古代汉语的体词谓语句的语义类型:(1)表示判断。主谓间可加“是”字理解,句末多“也”。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子诚齐人也”;“此则寡人之罪也”。(2)表示比况。主谓间可加“如”“像”“好比是”等理解。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夫鲁,齐晋之唇”。(3)表示说明或列举。主谓间可加“数”“归”“是”“有”等理解。例:“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4)表示对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某种特征的描写。翻译时加动词,句末无“也”。例:“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5)表示数量。例:“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6)表示原因或条件。可译为“是的原因”、“依靠(凭借)”。例:“乱政亟行,所以败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夫战,勇气也”。4、句子的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事者,同时谓语所表示行为是对受事主语有消极影响的行为或者是出乎意料的行为,这样的句子叫做被动句。5、被动句的种类:(1)施事成分不出现的被动句。主语表示受事者,施事者不出现,又称之为意念被动句。例:“事两君者不容”;“项羽是以兵大败”。(2)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动词于施事者。例:“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见动词。例:“乐羊以有功见疑”;“请勿见笑”;“请勿见怪”。、见动词于施事者。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弥子瑕见爱于卫君”。、为施事者动词。例:“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不为酒困”。、为施事者所动词。例:“楚遂削弱,为秦所轻”;“先即制人,后即为人所制”;“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词。例:“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6、古代汉语比较句有三种:等比、差比和极比。7、等比:等比也可称比况,表示两种事物相同或不同,相似或不相似。有两种形式:(1)谓语中心语由“同”“异”“齐”“侪”“拟”“侔”“比”“殊”“一”“等”等充当,比较对象用“于”或“与”引出。例:“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 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2)谓语中心语由“如”“若”“似”“犹”充当。例:“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8、差比:差比表示两种事物相比较,一种事物甚于或不及另一种事物。差比句一般由三部分构成:被比较的对象,比较对象和比较内容。其中比较内容一般由形容词表示,充当谓语中心语。例:“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吾与徐公孰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9、极比:极比表示特定范围内的事物没有甚于选定的比较对象的。极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否定形式,另一种是反问形式。(1)否定形式。可以翻译成“没有能比得上”。例:“祸莫大于不知足”;“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2)反问形式。可以翻译成“哪里能比”或“哪里比得上”。例:“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若之力奚若我哉!”;“又何如得此乐而乐之?”。10、强调: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为引起交际对象对某一部分信息的特别注意或重视而采取一定的手段使相关的语言成分得到凸显。11、古代汉语通过句法和词汇手段进行强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易位。即用改变句子成分的分布位置的手段来实现语用上的强调。这种现象通常称之为“倒装”。 谓语易位。例:“甚矣,汝之不惠”;“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状语易位。例:“吾日三省吾身”;“ 公怒,鞭师曹三百”;“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宾语的临时易位。例:“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2)加助词“之”。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3)加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例:“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维三代尚矣!”;“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12、省略:为了表达的简洁和经济,而将某些不影响信息传递的成分省略掉。13、省略的四种情形,即语境省略、常识省略、风格省略和修辞省略:(1)语境省略。省略在上文中已经出现的成分或下文中将要出现的成分的情况,是最常见的省略方式。如“孟子见梁襄王,( )出,( )语人曰”中括号里都承上省略了主语“孟子”;“ 竖子不足与( )谋” 中介词“与”后省略了宾语“竖子”;“ 且告以族,不( )以名”中“不”后省略了谓语“告”;“ 夏后氏五十( )而贡,殷人七十( )而助,周人百亩而彻” 中括号了探下省略了中心语“亩”;“ 毋妄言,( )族矣!”中括号位置承上省略了表示假设的分句“妄言”。(2)常识省略。例如左传中“雨”作动词是“天上降下雨(雪、雹)”的意思,如果是下雨,则一律祗说“雨”,而不说“雨雨”,如果是下雪或下雹子,则说“雨雪”“雨雹”。(3)风格省略。指作者追求行文简练,而将一些可省的语言成分省略掉。史记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代表。将史记中一些与先秦有关文献中内容相同的部分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司马迁行文洗练的具体情形。(4)修辞省略。指说话人为了某种表达效果而有意将某些语言成分省略掉的现象。14、回指:即篇章结构中通过指代性成分对前文出现过的成分的称代以实现某种语用目的的一种手段。15、古代汉语中的回指从其所起的篇章作用来看,主要有三种,即照应性回指,凸显性回指和关连性回指。16、关连:这里指的是篇章结构的关连。古代汉语篇章结构的关连可以分为启下关连和承上关连两类。17、固定结构:一些词语经常在一起配合使用,并表示一种特定的意义,这种短语或结构被称之为固定结构。有以、无以。“有以”表示“有用来的东西(办法、能力)”的意思,“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能力)”的意思。例:“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何为、无为。“何为”可翻译成“为什么要”或“哪里用得着”,“无为”可翻译成“不要”。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何以为、无以为。何以为可以翻译成“要(用)干什么”或“哪里用得着”; “无以为” 可以翻译成“用不着”或“用不着”。例:“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如(若、奈)何、如(若、奈)之何。表示“对怎么样”的意思。例:“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年饥,用不足,如之何?”。第九课 语音和音韵基础1、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古汉语音韵学所说的各个历史时期,一般分为上古(先秦两汉)、中古(六朝至唐宋)和近古(元明清)三个大阶段。所说的语音系统,就是指声、韵、调系统及其配合规律。2、音韵学的分类古音学: 以上古韵文(特别是诗经)和形声字为主要材料,研究上古时期语音系统。今音学:以切韵音系的韵书为主要材料,研究中古时期语音系统的。北音学:以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材料,研究近古时期语音系统,特别是近古北方语音。等韵学:用等韵图(如韵镜)来分析音节结构,探讨发音原理和方法。2、 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的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汉字。(2) 古代的韵文材料。韵文材料指的是诗歌、辞赋等韵文中的韵脚字。(3) 古代的注音材料。古代的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读若是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注音。反切是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4) 古代的韵书和韵图。韵书是古人将韵母相同、相近的字汇集在一起,使诗人在诗歌创作时能够据之选择韵脚字的一种词典,如切韵广韵集韵等;韵图是古人编制的声韵调配合的音节表,如宋代的韵镜七音略等。它们是研究古音最有用的材料。(5) 异文材料。异文指不同的书或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在记载同一事物时使用不同的字词。(6) 声训材料。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7) 对音材料。对音就是通常所说的音译。(8) 方言材料。(9) 亲属语言材料。3、 反切:反切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汉字注音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两个汉字为另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例如,“都,当孤切”,其中“当”为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孤”为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又如:田:徒年切; 卢:落胡切;乌:哀都切;布:博故切;特殊反切字:东:德红切;烹:抚耕切;楚:创举切;湛:徒减切;喟:丘愧切;西:素鸡切。  4、中古到現代的歷史音變主要有以下規律:聲調方面:(1)平分陰陽(清聲母平聲歸陰平,濁聲母平聲歸陽平);(2)濁上變去(全濁上聲歸去聲);(3)入派三聲(全濁入聲歸陽平,次濁入聲歸去聲);聲母方面:(4)濁音清化,平送仄不送(全濁平聲字變送氣清聲母,全濁上、去、入聲字變不送氣清音);(5)見、精組聲母細音腭化;(6)古無輕唇音,上古重唇音合口三等(主要是東、鍾、虞、微、凡、元、文、陽、尤、廢10韻)到中古之後演變為輕唇音;(7)“古無舌上音”,上古舌頭(端組)二、三等字變為中古的舌上音(知組);韻母方面:(8)知、莊、章、日母三等-i-介音消失;(9)見組二等字產生-i-介音;(10)中古唇音開合不定。5、古人對聲母的分析方法是,給每一個聲母取一個漢字作代表,比如p聲母用“幫”來代表,t聲母用“端”來代表,n聲母用“泥”來代表,等等。這些代表聲母的專用字就叫做“字母”。三十六字母是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個字母系統。它是宋代人在唐代守溫和尚制定的三十字母的基礎上,根據當時的實際語音增補調整而成的。三十六字母也就是三十六聲母。6、中古三十六字母表:7、五音、七音:根据声母的发音部位的不同,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叫做“五音”。五音最早见于玉篇·五音声律。宋以后,又从舌音里分出半舌音,从齿音里分出半齿音,连同前面的五音合称“七音”。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来的。8、清、浊: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音韵学家又把三十六字母分为清音和浊音两大类。清音是指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音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全清 是指发音时不送气、声带也不振动的塞音、塞擦音和清擦音;次清 是指发音时送气而声带不振动的塞音和塞擦音。全浊 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浊 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9、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N收尾的韵;入声韵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韵。10、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韵部包括韵腹、韵尾、声调。押韵押韵部,叠韵同是。11、“呼”“洪细” :四呼: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开口指韵母不是u/o之类的圆唇元音,也没有u或w韵头,合口指韵母是u/o之类的圆唇元音,或有u/w韵头,开口与合口的区别实际上就是圆唇与不圆唇的区别。古代没有i/j介音的韵母类是洪音,发展到现在为开口呼、合口呼;而有i/j介音的韵母类是细音,发展到现在齐齿呼、撮口呼。12、叶(xié)韵:古人临时改读某些字,以求押韵,於是就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都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 “叶韵”,也称“协韵”。13、读破 :“读破”也叫“破读”,是古代汉语一种改变字/词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字(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字。14、中古音又可以分为中古前期和中古后期。前期以切韵音系(也就是广韵音系)为代表,后期以三十六字母为代表。15、反切上字的分类在音韵学上称作声类。16、上古汉语声母系统的几个主要特点:(1)“古无轻唇音” “古无舌上音”。 最早研究上古声母并取得成就的是清代学者钱大昕。他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的著名论断。(2)“娘日二纽归泥”。 “娘日二纽归泥”这个结论是章太炎提出来的。(3)“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是由曾运乾提出来的。(4) “照二归精”“照三归端”。 这个观点主要是由黄侃提出来的。(5) 清化鼻音、清化边音。李方桂在上古音研究一书中提出上古汉语有清化鼻音和清化边音。17、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本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等人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全名叫大宋重修广韵,它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的基本资料和主要依据。 18、在广韵中,共有206个韵,每一韵用一个汉字来表示,传统音韵学把它称为“韵目”。 韵不包括韵头,只要韵腹、韵尾、声调相同的字,就属於同一韵。19、上古三十韵部:20、声调:指贯穿於每个字音的能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形式,它属於超音段音位。汉语的一个音节基本上就是一个汉字,所以声调也叫字调。在汉语裏,声调是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起著区别字义的作用。21、古人对於声调的认识开始於南北朝时期,至晚在南北朝时期汉语已经有了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这就是所谓的四声。22、古今声调演变的规律,主要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古代声母韵母的变化导致了古四声到现代汉语四声的演变。 第十课 古代诗律1、诗是汉民族自古以来对诗歌的统称。2、押韵是诗的一个显著特征,文心雕龙·声律曰:“同声相应谓之韵”,所以押韵就是用一个个声音(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去回应前面句子出现过的字,形成语音和谐。3、古代的诗最初是歌唱的,与音乐相配合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原发性特征。诗的段落最初叫做“章”,“乐章”即乐曲的一个段落结束,整首乐曲结束则为“竟”。4、不歌而诵谓之“赋”。5、风雅颂:“风”指各地民歌,“雅”指朝廷乐歌,“颂”指宗庙祭祀的乐歌。6、诗的别称:风、雅、颂、歌、谣、辞、词、乐府、行、引、吟、曲、口号、古风、诗余等。7、乐府:乐府本是汉代的官署名,负责采集各地民歌,汉代以后,人们将乐府所采集的是个和一些诗人为乐府写的诗歌也叫做“乐府”,成为一种诗歌样式的名称。8、古代诗歌的句式最常见的是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9、古代诗歌主要是从四言逐渐演变为五言和七言,这一方面是字数的增加,另一方面是从偶数字诗句逐渐变为奇数字诗句。10、古代诗歌句式长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所有的句子都字数相同,另一类则是句子有长有短。前一类可称为整齐式,后一类可称为参差式。凡是与音乐相配合的诗歌,整体上是以参差式为主导倾向,凡是已经与音乐脱离的诗歌,则以整齐式为主导倾向。11、韵脚的位置就是韵脚在诗句中的位置。韵脚的疏密是指两个韵脚之间的距离。古代诗歌韵脚的疏密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句句韵、隔句韵和多句韵。其中最常见的是隔句韵。12、押韵的方式:(1)一韵式。只用一个韵,一韵到底。(2)交韵式。诗的一章押两个韵,两个韵的韵脚字交替出现。(3)转韵式。诗的一章押两个以上韵,它们不是交替出现,而是先后出现。(4)叶韵式。词的一章押一个韵,同时选择发音相同而声调不同的韵的字作陪衬。(5)遥韵式。指一首诗中隔章押韵。13、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魏国李登编撰的声类,隋朝陆法言编纂的切韵是第一部体例完整而精密的韵书;第一部官颁标准的韵书是唐韵;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本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等人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全名叫大宋重修广韵,它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的基本资料和主要依据;礼部韵略成书于北宋,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南宋刘渊纂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里边有107韵,这是“平水106韵”的雏形;金代王文郁编纂了平水韵略,近体诗押韵依据的“平水106韵”即出自于此。14、险韵,即韵字过少的韵部。15、一般来说,必须韵母的韵尾要相同、主要元音要相同或相近,才能押韵。16、近体诗指符合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律要求的五言诗、七言诗以及少数六言诗,也叫律诗或格律诗。六朝时期产生的永明体、齐梁体、宫体开近体诗格律之先河。17、近体诗押韵有四点限制:除句首外,通首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必需按照韵书规定的韵部押韵,否则被视为“出韵”。如果是八句以上的律诗,必须押平声韵,不能押仄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不能转韵。18、宋词押韵的两点限制:平仄不通押,舒促不通押。19、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也就是说,不平为仄。20、近体诗平仄和谐的一般原则:(1)平仄相间(音步原则)。一句诗内,平仄要间隔出现。平仄相间就是上两个字是“平平”,下两个字则为“仄仄”,反之亦然。但是由于近体诗一般都是五言或七言的,必然孤一字,这个孤字不能出现在句首,只能出现在句末或句中,这样,五言诗句就有以下四种平仄格式:A平平仄仄平B仄仄平平仄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七言诗句的平仄格式是在上面五言诗句的平仄格式前面分别加一个平仄单位,即:A仄仄平平仄仄平B平平仄仄平平仄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2)平仄相对。即在一联当中,对句的平仄要与出句的平仄相对,出句为平的地方,对句相应位置上的字则应为仄。(3)平仄相粘。即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偶数位置上的字的平仄要一致。(4)押韵原则。韵脚押韵要用平声。(5)末三字不允许“三同调”。每句诗的最后三个音节平仄不能完全相同。(6)“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言诗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即七言诗的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可以自由,可以不对,而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要求。注意不能犯“孤平”。21、近体诗常见声病:(1)失对。(2)失粘。(3)上尾:奇数句末尾一个字除首句可以入韵外,其他各句都用平声字入韵。(4)孤平。指五言A式和七言a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5)下三连。也叫“三平调”,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6)鹤膝。即除首句外的其他奇数句末尾一个字虽为仄声,却都用同一声调的字。22、拗救:补救不合常规平仄格式地方。拗救分为原则性拗救和技巧性拗救。原则性拗救是救必须要救处,技巧性拗救是救可救可不救处。23、原则性拗救:(1)“孤平”的拗救。五言A式(平平仄仄平)和七言a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容易犯孤平,“孤平”必须在本句救,方法是将第三字改为平声(三平),使原格式变为:仄平平仄平。七言a式则将第五字改为平声,使原格式变为:仄仄仄平平仄平。(2)“下三连”的拗救。五言D式易犯下三连(仄仄平平平),救的方法一般是将下联出句的第三字改为仄声字(三仄)。七言d式犯“下三连”的拗救可类推。(3)偶数字失律的拗救。(略)技巧性拗救:(4)原式“平平仄仄”,第一字拗而第三字救,变成“仄平平仄”;原式“仄仄平平”,第一字拗而第三字救,变成“平仄仄平”。(5)五言B式第三子应平而拗,于对句第三字救。即原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6)C式第三字应平而仄,于对句第三字救。即原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变成: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24、分析近体诗平仄格式:(1)确定诗中每一个字的平仄。(2)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江首句转换成基本格式,看他属于四种基本平仄格式中的哪一种。(3)在确定首句格式的基础上,按照相对、相粘的原则推出剩余各句所属的基本格式。(4)拿诗中实际用字的平仄与基本句式进行比较,分析诗中是否有“一三五不论”和“拗救”的情况。25、词调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每个乐谱都有一个名称,乐谱的名称便是词牌。从字数着眼,前人把词分为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字以上为长调。26、古代诗文中自觉地运用对偶是从汉赋开始的,在骈文中,对偶为主要特征。所谓对偶,就是两个平行的句子,它们的句法结构是相同的,两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性也是相同或相近的。27、律诗原则上要求对偶,且不少于一联,词和绝句则不要求对偶。28、近体诗对偶的常规格式是在颔联、颈联对偶,这被视为律诗对偶的正格。不论绝句或律诗,一般不在尾联对偶。29、偷春格:在首联、颈联对偶;蜂腰格:只在颈联一联对偶。30、扇面对:也叫隔句对,即第一句与第三句对偶,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偶;流水对:对偶的两句意思上是连贯相承的,而不是并立的;互文对:句子中一些词语在意义上既属于本句也属于下句或上句,由这样的语句构成的对偶就是互文对;借对:对偶看上去是宽对甚至不对,但却是工对。31、工对即严对,要求对偶两句句法、词性和字义一致。32、对偶避忌:避同字、避合掌(同意)。第十一课 训诂学基础1、 训诂:原意是解释古字古义,后来引申到凡是解释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以及表达语义的方法等内容都属于训诂的范围。2、 训诂学:以研究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为重点,并综合分析表达语义的方式、方法和规律的一门学科。3、 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4、 古代训诂学著作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书的注解,即随文释义如毛诗注疏;另一类是通释语义的专著,即概括释义如尔雅。5、 训诂学任务:通过对训诂学著作的研究来认识训诂的内容、方法、术语以及它的发展和应用等,以便批判的继承前人的训诂成果,综合运用文字学、音韵学、校勘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求达到正确解读文献语言的目的。6、 训诂学的方法:(1)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以形说义”。 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系统的运用这一方法推求字的本义始于说文解字。(2)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又叫声训。即“因声求义”。 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3)义训:直接解释说明词的含义。即“据文正义”。义训又可分为“直训”和“陈说”。 “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7、训诂学术语:(1)释义的术语:曰、为、谓之、谓、斥、犹、貌、词、浑言、析言、对文、言。(2)注音的术语:读若、读如、如字。(3)释义兼注音的术语:之言、之为言、读为、读曰8、注解的别称:古人注书,名称多种多样。或叫“传”(如毛诗诂训传),或叫“注”(如东汉郑玄周礼注),或叫“笺”(如东汉郑玄毛诗笺),或叫“诂”(如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或叫“解”(如三国韦昭国语解),或叫“章句”(如东汉赵歧孟子章句),或叫“音义”(如唐陆德明尚书音义),或叫“疏”(如唐贾公彦周礼疏),或叫“正义”(如唐孔颖达尚书正义),或叫“补注”(如清王先谦汉书补注),或叫“集注”(如唐颜师古汉书集注),或叫“集解”(如三国何晏论语集解),或叫“集释”(如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等。9、注解的内容:解释词义、注明读音、串讲大意、分析句读、阐述语法、说明修辞、指明出处、考史叙事、校勘文字。第十二课 古代训诂学著作1、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雅言”就是古代的官方语言,就是标准语、规范语。“尔雅”就是“使人们的语言接近标准”之意。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它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2、广雅,三国魏时张揖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是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学汇编,相当于尔雅的续篇,书取名为广雅,就是增广尔雅的意思。隋代曹宪作音释,因避隋炀帝杨广讳,改称博雅。3、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扬雄著,是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著作,輶轩是古代使用的一种轻便车辆,“輶轩使者”到各地搜集诗歌、民谣、方言的使者,“绝代语“指历代传承下来的语词,“别国方言”指一些在先秦时是诸侯国地区的方言。最早的注本是晋代郭璞的方言注。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它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本书释字的体例是“先义后形”,说文是研究上古汉语词汇和词义的重要资料,也是阅读和整理先秦两汉古籍的必备工具书。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被称为说文四大家。5、释名是我国第一部探求语源的训诂著作。作者是东汉末名士刘熙,其编写目的是要说明事物命名的由来。其解释词义全部采用音训的方法。后人将它与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合刻,称五雅。6、经典释文是一部解释儒道两家经典音义的训诂著作。唐代陆德明撰。第十三课 古代文献知识1、版本:指一部书在编辑、传写、刊刻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同的本子。2、版本学:指研究各种版本的用纸、墨色、字体、刀法、刻章印记、款识题跋、刻刊源流、行款版式、封面印记,以辨别版本真伪、优劣的学问。3、目录,指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记录图书相关信息,以供读者检索的工具。又称录、略、志、书录、书目等。4、张之洞书目答问、余嘉锡目录学发微5、西汉末年刘向撰成我国第一部题解式目录学著作别录;刘向之子刘歆编成七略,这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它将图书分为六大类: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6、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7、校勘,又称“校雠”。校是校对,勘是订正错误。所谓校勘,是指用某一部书的不同版本或用该书有关的资料互相比较核对,考订文字异同,审定其是非,力求准确地恢复古籍原文的本来面目。8、校勘的内容:衍、脱、倒、讹、失韵。9、校勘的方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法。10、断句和标点应注意的事项:(1)弄清文义和事理。(2)分析语句的语法结构。(3)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4)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注意事项

    本文(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