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浅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精品文档.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 浅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摘要:在中国古代诗词的中,有很多意象,如杨柳、残月、杜鹃等。黄昏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充当抒发文人情感的媒介,并极大地丰富了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本文讲述了黄昏意象的产生及其解读。关键词:黄昏意象 情感意向 古代诗词 “伤时感物”似乎是中国文人与生俱来的感受。文人墨客赋予日常生活中所触及到的生生万物以情感,使原本呆滞、无华的事物得以彰显其生命的意义。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对时间的咏叹从来都是中国诗人最喜表达的主题之一。黄昏作为光明与黑暗的交界点,它不再仅仅是表示一个时刻,而是熔铸了诗人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一种文学意象,是被情感化、心灵化了的审美对象。 一、中国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的产生 “昏”是一个会意字,从日,从氐省。“氐”字基地的意思,引申为地平线,两者联合起来就表示太阳下沉,天色愈黑。说文中解释,“昏,日冥也”,指的是太阳沉下地平线之际,即日落西山之时。 在古代,“婚姻”的“婚”,本字为“黄昏”的“昏”。正字通·女部:“婚,古作昏。”在我国上古时期,黄昏与婚姻有很大关系。首先与我国古代“抢婚”风俗有关,黄昏时分天色昏暗,易于行事,书中均有记载,如“娶妇以昏者,当与古代劫掠妇女,趁妇家不备,以昏时为便有关”(刘师培中国历史教科书),“乘马班如,泣血涟如,非寇,婚媾”(周易·屯卦),这里将“婚媾”同“寇”联系在一起,说明了当时的婚姻与大盗有极大的关系。其次,上古时代,男女婚娶的时间一般定在黄昏,把婚礼放在黄昏举行,说文中有记载:“礼,娶妇以昏时,故曰昏”。诗经中“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昏以为期,明星皙皙”的诗句就明显地反映了古人在黄昏举行婚礼。再次,古人与异性幽会,也往往选择在黄昏时分,因为此时人的情感最需要得到慰藉,这是源于心灵的情感需求。 追溯黄昏意向的源头,不得不提及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传统的农业生活中,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先秦击壤歌),黄昏时分,牛羊归圈,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安静恬谧。国风·王风·君子于役创造了永恒的黄昏意象。诗云: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在暮霭沉沉的黄昏之中,雾气缓缓飘拂,天色愈加深沉和凝重,鸡进窝了,牛羊牧归,一位妇人倚靠在门边,望着远方,想象丈夫在外能吃饱穿暖,没有受苦,能够早早地归家。由此就确立了以思念主题为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开辟思妇怀人的写作主题。清许瑶光在雪门诗抄中曾言:“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自君子于役以后,中国古代文人多借助“黄昏”这一意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二、中国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的解读 (一)鸦噪暮云城堞古,月痕淡入黄昏雾相思情结 日暮之际,夕阳西下,牛羊归圈,倦鸟夕归,残月渐渐地从薄雾中探头,人们结束了忙碌而疲惫的一天,回到家中休息,相聚在一起。只有远方的游子仍飘摇在风雨中,想象着家中的亲人正独自倚靠在门框边上念叨着,“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黄昏的天,暖色尽消,苍凉冷落,山川草木、亭台楼阁都蒙了一层灰蒙蒙的色彩,此时最易牵动文人们内心深处的忧愁。黄昏是亲人顾念游子,亦是游子思念家人的意象。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孤枯落败的藤条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乌鸦伴着暮色归巢,呱呱乱叫,声声催人心肝,黯淡朦胧的夕阳让世间万物都罩上了一层萧瑟孤寂的色彩。“流水人家”恰如幻影,“天人永聚”皆是幻梦,可叹自己仅有老马相伴。归乡仍隔千山万水,相聚总是太难。诗人将团圆欢聚的殷殷期盼抒发于这暖色尽消、冷色袭来的苍凉冷落的黄昏中。 (二)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孤独寂寞 黄昏之际,暮霭沉沉,烟波千里,天地万物都处于一片凄情冷寂之中。诗人有感于寂寞黄昏、亲友离散,寂寞之情油然而生,从而记下了亘古至今的寂寞情怀。如: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 曹植赠白马王彪 秋风激起刺骨的凉意,寒蝉哀鸣声声入耳。广袤的原野是多么的萧条,白日渐渐消失在眼前。归鸟振动翅膀飞入高大的林木,孤单的野兽口衔蒿草寻找兽群。诗人眼中的景是凄清落寞的,是摧人肝脏,这是诗人发出凄清孤寂的叹息。 (三)残花旧宅悲江令,落日青山吊谢公家国情怀 黄昏时夕阳衰落,白日将尽,意味着一天的结束,也意味着生命的终止,多愁善感的文人们也就因此“向晚意不适”(李商隐乐游原)。自古以来,受儒家入世思想影响,文人们始终密切关注着国家兴亡,时世变迁。因此“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便作为了历史的见证者,使黄昏这个带有伤悼色彩的意象与国家兴亡联系上了。如: 鱼盐充牣稻粱肥,谁寤繁华是祸机。 日暮无人唁亡国,寒鸦犹带夕阳飞。 刘基有感(其七) 诗人在繁华的盛景之中,看到繁华中潜藏的危机,黄昏日落是否预示着国家的衰败。日暮之际,夕阳西下,寒鸦西归,诗人担心国家是否会像前世亡国一般如阳乌坠下,消失于地平线。 (四)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人生短暂 太阳每日东升西落,仅仅短暂的一天就完成了一个轮回,因而文人们感概“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面对春光流逝,夕阳陨落,诗人们明白了个体生命并非是永恒性,感概生命易逝,人生苦短。因而在人生历程中,黄昏意识与人们的生命意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 江头沈醉泥斜晖,却向花前恸哭归。惆怅一年春又去,碧云芳草两依依。 韦庄残花 在江边斜阳下,诗人愁怀难解,醉酒江头,想到自己的年岁逐渐增长,然而白云依旧皑皑,草木依旧郁郁,不由向花恸哭。诗人感概时光易逝,生命短暂。 结语: 钱钟书说:“盖死别生离。伤逝怀远,介于黄昏时分,触绪纷纷来,所谓最难消遣。”“黄昏”包括野草、斜阳、秋风、清水、残宅、霜寒、归鸟、笛声、悲鸣等带有荒冷灰暗色彩的事物,诗人们通过这些事物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使得“黄昏”意象成为中国古代诗词千古惆怅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