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doc

    • 资源ID:23890095       资源大小:175.50KB        全文页数:7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doc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滨州医学院组织胚胎学目 录第1章 绪论第2章 上皮组织第3章 结缔组织第4章 软骨和骨第5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第6章 肌组织第7章 神经组织第9章 循环系统第10章 免疫系统第11章 皮肤第12章 内分泌系统第13章 消化管第14章 消化腺第15章 呼吸系统第16章 泌尿系统第18章 男性生殖系统第19章 女性生殖系统第20章 胚胎学总论第1章 绪论一、名词解释1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是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机体进行的研究。2. HE染色:利用苏木精和伊红对组织或细胞进行染色的方法。3.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利用标记物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的抗原特异性反应,结合形态学观察,对抗原做定性、定量、定位检测的技术。4. 原位杂交技术:利用有放射性或非放射性的外源核酸(即探针)与组织、细胞或染色体上待测DNA或RNA互补配对,结合成专一的核酸杂交分子,经一定的检测手段将待测核酸在组织、细胞或染色体上的位置显示出来。5. 嗜酸性: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酸性。部分细胞质及细胞外基质中的纤维等常呈嗜酸性。6. 嗜碱性: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碱性。细胞核、核糖体等常呈嗜碱性。第2章 上皮组织一、名词解释1. 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电镜下可见绒毛轴心的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微丝连于胞质顶部的终末网,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2. 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粗长突起,能节律性定向摆动,电镜下纤毛中央为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为9组双联微管。纤毛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等处。3. 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这种连接呈点状、斑状或带状,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侧面。紧密连接除有机械连接作用外,还可阻挡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经细胞间隙进入组织内,具有屏障作用。4. 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呈斑状,细胞间隙仅23nm,内有等间隔连接点,胞膜中有规律分布由6个亚单位并合组成的连接小体,相邻两细胞膜中的连接小体对接,成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利于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交换及细胞间信息的传递。 5桥粒:又称粘着斑。主要存在于上皮细胞间,呈斑状连接,细胞间隙宽,其中含低密度的丝状物,中央有致密的中间线,细胞膜的胞质面有附着板,上附角蛋白丝。桥粒是一种很牢固的细胞连接。 6连接复合体: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这四种细胞连接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紧邻存在,即可称连接复合体。 7. 内皮:指分布于血管、心脏及淋巴管等脉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结构薄而表面光滑,可以减少管内液体物质流动时的阻力及有利于脉管内外物质的交换。二、简答题1. 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为:细胞多,细胞间质少;上皮细胞呈极性分布;上皮组织内无血管;上皮组织内丰富的神经末梢;上皮细胞排列紧密。2. 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游离面:微绒毛、纤毛;侧面: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3. 浆液性腺细胞:光镜下,核圆形,位于基部,胞质染色较,基部胞质嗜碱性较强,电镜下,较多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顶部胞质内有较多分泌颗粒;分泌物较稀薄。粘液性腺细胞:光镜下,细胞核扁圆形,居细胞底部;胞质着色较浅,分泌颗粒不能显示;电镜下,顶部胞质内有粗大粘原颗粒,分泌物较粘稠,主要为粘液。第3章 结缔组织一、名词解释1成纤维细胞:疏松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呈扁平或梭形,有长突起,胞质弱嗜碱性,核较大,椭圆形,核仁明显。电镜下,胞质内含较多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能产生结缔组织纤维,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2.巨噬细胞:形态多样,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短小突起(伪足),功能活跃者常伸出伪足。胞核小,圆或椭圆形,着色深;胞质丰富,多为嗜酸性,可含异物颗粒和空泡。电镜下,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和突起,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和吞噬小泡等。能变形运动,具有吞噬、提呈抗原、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分子等免疫防御功能。3浆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形,多偏居细胞一侧,异染色质常呈块状,沿核膜内面呈辐射状分布;胞质丰富,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电镜下,胞质内含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功能是合成及分泌免疫球蛋白。4肥大细胞:细胞较大,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而圆,居中。胞质内充满粗大的水溶性、嗜碱性和异染性颗粒,颗粒的主要成分为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肥大细胞是结缔组织的重要细胞,主要功能是参与过敏反应。5分子筛:疏松结缔组织基质中的蛋白多糖多聚体形成的分子水平的多微孔筛状结构。具有屏障作用,只允许小于孔隙的水和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通过,大于孔隙的大分子物质和细菌等不能通过,使基质成为限制细菌扩散的防御屏障。二、简答题1上皮与结缔组织的区别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均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上皮组织主要分布被覆于体表或衬贴在管、腔及囊器官的腔面。细胞多排列紧密,细胞外基质少,细胞有极性:游离面与基底面,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一般情况下不含血管。功能:保护,分泌,吸收和排泄等。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于细胞、组织和器官之间,细胞成分少,基质含量多,细胞无极性。具有连接、支持、营养、运输、保护等多种功能。第4章 软骨和骨一、名词解释1同源细胞群:是软骨组织中成群分布的软骨细胞,多由28个软骨细胞聚集在一起,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越靠近软骨中央,同源细胞群的细胞数量越多,反映了软骨的间质性生长。2类骨质:骨基质在最初形成时,细胞外基质无骨盐沉积,称类骨质。类骨质经钙化后即转变为骨质。3骨板:是呈板层状的骨基质,由大量胶原纤维、沿胶原原纤维长轴排列的细针状骨盐结晶及少量无定形基质组成。同一层骨板内的胶原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的胶原纤维相互垂直,骨细胞散在于骨板之间或骨板内的骨陷窝内。骨板的这种结构有效地增强了骨的支持能力。4哈弗系统:又称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排列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呈长圆筒状,由中央管和呈同心圆排列的多层哈弗骨板组成。中央管内有血管、神经纤维和结缔组织。哈弗系统是长骨干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二、简答题1. 三种软骨的区别相同点:三种软骨组织均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软骨细胞:简述其结构特点。软骨基质:均由纤维和基质组成,主要成分为蛋白多糖和水。不同点:软骨基质内所含纤维的成分不同。透明软骨含胶原原纤维;纤维软骨含大量胶原纤维束;弹性软骨含大量弹性纤维。第5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一、名词解释1血浆:血液除去有形成分(血细胞)即为血浆。血浆是无形成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约占血液容积的55%,包括水、血浆蛋白、脂蛋白、脂滴、无机盐、酶、激素、维生素和各种代谢产物。2血象:血液中血细胞的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称为血象,血象的变化可以反应机体的功能状态。3网织红细胞:是从骨髓进入血液的新生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它们在血流中经过约1天后核糖体消失,细胞完全成熟。在成人,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4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源于受精3周时的人胚卵黄囊血岛,出生后主要存在于红骨髓。其基本特征为:有很强的增殖潜能;有多向分化能力;有自我复制能力。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二、简答题1红细胞形态结构特征与功能成熟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其它细胞器,细胞质中充满了血红蛋白。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红细胞膜除具有一般细胞膜的共性外,还具有其特殊性。(详述各结构特点)功能:可与结构联系阐述。2单核细胞结构与功能单核细胞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光镜下的结构特点。 电镜下的结构特点。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明显的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第6章 肌组织一、名词解释1肌节:是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每个肌节都由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肌节是骨骼肌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2肌原纤维:是骨骼肌纤维肌浆内含有的一种与肌纤维收缩有关的结构,呈细丝状,与肌纤维长轴相平行。电镜下可见肌原纤维是由粗、细两种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而成。3闰盘:是心肌纤维相互连接的部位,光镜下为染色较深的粗线,与肌纤维长轴垂直。电镜下呈阶梯状,位于Z线水平,为相邻心肌纤维的肌膜相互嵌合形成,在横向的接触面上,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在纵向接触面上有缝隙连接,此结构有利于化学信息和电冲动交流,使心肌纤维同步舒缩而成为一功能整体。4肌质网:又称纵小管,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彼此吻合呈网状包绕在肌原纤维的周围故称肌质网。其膜上有钙泵及钙离子通道,能够贮存钙离子和调节肌浆内钙离子浓度,在肌纤维收缩中发挥重要作用。5三联体:骨骼肌纤维的明带和暗带交界处,肌膜向肌质内凹陷形成横小管;肌质网在相邻两条横小管之间纵向排列,在靠近横小管处膨大为终池,横小管和它两侧的终池共同构成三联体。二、简答题1骨骼肌与心肌异同点比较骨骼肌与心肌组织的相同点:肌质内都有大量肌原纤维,并呈现明暗相间的横纹,故均为横纹肌,且二者均有舒缩功能。骨骼肌与心肌组织的不同:骨骼肌心肌分布较广(运动、消化等)心脏收缩特点受意识支配,收缩有力不随意,有节律形态长圆柱状短柱状,有分支吻合细胞核多个,位于肌膜下12个,位于细胞中央肌丝排列排列规律,成肌原纤维排列成肌丝束横纹明显不明显横小管位于明暗带交界处位于Z线水平肌质网发达、有三联体稀疏、有二联体其他具有闰盘第7章 神经组织一、名词解释1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包括电突触和化学性突触两种类型。通常指的是化学性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构成。2. 尼氏体:是位于神经元胞质内的嗜碱性块状或颗粒状的物质,电镜下为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3. 郎飞结:神经元长的突起被施万细胞成层包裹而形成许多节段,每一节段称为结间体。两个结间体之间无髓鞘裸露的部位称为郎飞结。4. 运动终板:脊髓前角或脑干的运动神经元胞体发出的长轴突,抵达骨骼肌细胞时失去髓鞘,其轴突反复分支;每一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并与骨骼肌细胞建立突触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或神经肌连接。5. 血-脑屏障:为血液与脑组织之间存在的一道屏障,由连续型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基膜和神经胶质膜构成。可阻挡某些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以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二、简答题1. 突触的定义分类和电镜结构突触定义: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是一种细胞连接方式。分类:分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两种。电镜结构:电镜下,化学性突触可分为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简述其特点。 第9章 循环系统一、名词解释1. 心瓣膜:是心内膜向心腔内凸起形成的薄片状结构,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表面为内皮,内部为致密结缔组织。功能是阻止心房和心室舒张时血液倒流。2. 浦肯野纤维: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的特殊心肌细胞,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浦肯野纤维短而粗,形状常不规则,胞质内有丰富线粒体和糖原,肌原纤维少,细胞间有较发达的缝隙连接,细胞的末端与心肌纤维相连,其功能是传导冲动到整个心脏。3. 血窦:是毛细血管的一种类型,也称窦状毛细血管,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内。其结构特点是管腔较大而不规则,内皮细胞之间可有较大的间隙,有的血窦内皮细胞有窗孔,内皮下的基膜或连续、不连续或缺如。不同器官的血窦有较大差别。二、简答题1心脏壁由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构成。心脏壁由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构成。心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心内膜下层组成。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为结缔组织,心室的心内膜下层中有浦肯野纤维,它是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的特殊心肌细胞,短而粗,形状常不规则,胞质内有丰富线粒体和糖原,肌原纤维少,细胞间有较发达的缝隙连接,细胞的末端与心肌纤维相连,其功能是传导冲动到整个心脏。心肌膜:较厚,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肌之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心肌纤维相互连接的部位为,光镜下闰盘为染色较深的粗线,与肌纤维长轴垂直。电镜下呈阶梯状,位于Z线水平,为相邻心肌纤维的肌膜相互嵌合形成,在横向的接触面上,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在纵向接触面上有缝隙连接,此结构有利于化学信息和电冲动交流,使心肌纤维同步舒缩而成为一功能整体。心外膜:是浆膜,为胸膜脏层,由结缔组织和间皮组成。2中动脉又称肌性动脉,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分别简述三层的结构特点。大动脉类似中动脉。3. 连续毛细血管(continuous capillary):其内皮细胞相互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封闭,胞质中大量的吞饮小泡,基膜完整。主要通过内皮细胞吞饮小泡来完成血液与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胸腺和肺等处。有孔毛细血管(fenestrated capillary):其内皮细胞不含核部分极薄,有许多贯穿胞质的内皮窗孔,一般有隔膜封闭,这些窗孔易化了血管内外中、小分子的交换。有连续的基膜。分布于胃肠粘膜、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血窦(sinusoid):或称窦状毛细血管(sinusoid capillary):血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基膜不连续或缺如,易化了大分子物质或血细胞出入血液。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中。第10章 免疫系统一、名词解释1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于全身,它们又可通过弥散淋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到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至另处淋巴组织。这种现象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再循环有利于识别抗原,促进免疫细胞间协作,使分散于全身的免疫细胞成为一个相互关连的统一体。2是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散在分布,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状排列而成。小体外周的上皮细胞较幼稚,细胞核明显;近小体中心的上皮细胞则已完全角质化,呈嗜酸性。胸腺小体的功能不清楚,但缺乏胸腺小体的胸腺不能培育出T细胞。3.血-胸腺屏障:该屏障由以下5层结构组成:连续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内皮周围完整的基膜;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上皮细胞的基膜;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可以阻止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进入胸腺皮质,保持胸腺皮质微环境相对稳定。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广泛分布于全身、具有强烈吞噬功能的细胞群体,主要包括单核细胞、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巨噬细胞、破骨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及肺巨噬细胞等。二、简答题1.淋巴小结的结构与功能一个典型的次级淋巴小结由小结帽、生发中心构成,生发中心又分为明区和暗区。暗区、明区和小结帽是初始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的一个过程,以B淋巴细胞为主,主要发生体液免疫应答。2.脾脏的结构与功能脾的白髓散在分布于脾的实质中。新鲜的脾切面,呈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小点状。白髓由动脉周围淋巴鞘、脾小体和边缘区构成。(1)动脉周围淋巴鞘(2)脾小体(3)边缘区稍做解释其结构和功能。第12章 内分泌系统一、名词解释1.垂体门脉系统: 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伸入神经垂体,在漏斗处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网,称第一级毛细血管网,而后在结节部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下行入远侧部,再度分支并吻合,形成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毛细血管网共同构成垂体门脉系统。2.赫令体: 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内的大型神经内分泌细胞胞质中含有许多分泌颗粒,这些分泌颗粒经轴突运送到神经部,在轴突的沿途和终末,分泌颗粒常聚集成团,使轴突呈串珠状膨大,在光镜下呈现为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称作赫令体。二、简答题1.下丘脑对垂体是如何调控的?下丘脑弓状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所产生的激素通过这些神经细胞的轴突末端释放,进入漏斗处的第一级毛细血管网,继而经垂体门微静脉到达腺垂体远侧部的二级毛细血管网,进入腺垂体,调解腺垂体细胞的分泌活动。其中对腺细胞分泌起促进作用的激素,称释放激素;起抑制作用的激素,称释放抑制激素。下丘脑通过所产生的释放激素和释放抑制激素调节腺垂体内各种细胞的分泌活动;而腺垂体嗜碱性细胞产生的各种促激素又可调节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的内分泌活动,这样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便统一起来,完成对机体的多种物质代谢及功能的调节。神经垂体主要由无髓神经纤维、有孔毛细血管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无髓神经纤维起源于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这些细胞发出的轴突汇集形成下丘脑垂体束,经漏斗柄进入神经部。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分泌激素,沿轴突转移到神经部贮存,当机体需要时,释放入血。神经垂体只是储存和释放下丘脑分泌激素的部位,神经垂体是下丘脑的一部分。两者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第13章 消化管一、名词解释1.粘膜-碳酸氢盐屏障: 由胃粘膜上皮表面覆盖的不可溶性粘液凝胶构成,并含有大量HCO3-。粘液层将上皮与胃蛋白酶隔离,而高浓度的HCO3-能抑制酶的活性,又可中和渗入的H+,形成H2CO3,后者被胃上皮细胞的碳酸酐酶迅速分解为H2O和CO2。正常时胃酸的分泌量和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持平衡,防止胃液对胃组织的自我消化。2壁细胞:胃底腺的一种细胞,主要分布于胃底腺的颈部和体部,光镜下细胞为圆锥或三角形,核圆形,居中,一个或两个,胞质为嗜酸性。主要功能为分泌盐酸和内因子。3小肠绒毛: 是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出形成的指状突起,形状不一,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中轴为固有层的结缔组织,富含有孔毛细血管,中央乳糜管,散在的平滑肌细胞和免疫细胞。可以扩大小肠的吸收面积,是消化吸收、物质转运的重要部位。二、简答题l胃壁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四层结构,(1)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内有紧密排列的大量管状腺,分为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粘膜肌层。(2)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3)肌层:一般由内斜行、中环行及外纵行三层平滑肌构成。(4)外膜:为浆膜。2壁细胞又称泌酸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呈分支管状,可分为峡、颈和底三部,三者无截然界限。胃底腺由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对主细胞和壁细胞进行解释。3小肠绒毛小肠粘膜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出形成的指状突起称小肠绒毛。肠绒毛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中轴为固有层。分别对上皮和固有层的结构进行解释。第14章 消化腺一、名词解释1.胰岛:是由胰腺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分布于胰腺腺泡之间。人胰岛主要有A、B、D、PP、D1细胞组成,分别产生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胰多肽、血管活性肠肽。2.窦周隙:为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小间隙,充满血浆,是血液与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部位。肝细胞血窦面的大量微绒毛浸泡在血浆内,窦周间隙内有贮脂细胞,可以贮存维生素A,产生细胞外基质。3. 窦周隙:为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小间隙,充满血浆,是血液与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部位。肝细胞血窦面的大量微绒毛浸泡在血浆内,窦周间隙内有贮脂细胞,可以贮存维生素A,产生细胞外基质。4. 胆小管:相邻肝细胞之间相对的细胞膜各自内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以盲端起于中央静脉周围,出肝小叶汇成小叶间胆管。靠近胆小管的相邻肝细胞膜形成由紧密连接、桥粒等组成的连接复合体,封闭胆小管周围的细胞间隙。二、简答题1.胰腺的实质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两部分组成。外分泌部包括腺泡和导管,内分泌部为胰岛。分别对其进行解释。2.肝小叶是肝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中央静脉、肝板、窦周隙、肝血窦和胆小管等组成。分别对以上结构进行解释第15章 呼吸系统一、名词解释1.型肺泡细胞:型肺泡细胞细胞较小,呈立方形或圆形,覆盖肺泡约5的面积;细胞核圆形,胞质着色浅,呈泡沫状;电镜下,细胞游离面有短小的微绒毛,胞质富含线粒体和溶酶体,有较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核上方有较多高电子密度的板层小体;分泌表面活性物质,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大小的作用。2.肺巨噬细胞: 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分化而来,广泛分布于肺间质内,于肺泡隔最多,有的游走到肺泡腔,具有活跃的吞噬、免疫和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发挥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吞噬较多尘埃颗粒的肺巨噬细胞称为尘细胞。3.气血屏障: 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必须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其中有的部位缺乏薄层结缔组织,更便于气体交换。二、简答题1气管管壁由粘膜、粘膜下层和外膜三层构成。(1)粘膜: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基细胞、刷细胞和小颗粒细胞构成。(2)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较多的混合腺。(3)外膜:由1620个“C”形透明软骨环和结缔组织构成。软骨环之间由弹性纤维构成的韧带相连接;软骨环缺口处还有平滑肌束;软骨环缺口处由弹性纤维、平滑肌相连。 2肺导气部结构肺内导气部包括小支气管、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1)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渐变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至终末细支气管时变为单层柱状上皮;(2)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由多变少,最后消失;(3)平滑肌:由少变多,到终末细支气管变成完整的环行平滑肌;(4)粘膜皱襞:由无到有,终末细支气管的粘膜皱襞很明显。3肺泡的结构与功能肺泡是气体交换进行的场所。由型肺泡细胞、型肺泡细胞组成。(1)型肺泡细胞呈扁平状,覆盖了肺泡表面的95%左右,为气体交换提供了足够的面积;(2)型肺泡细胞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的直径。相邻肺泡之间有薄层结缔组织形成的肺泡隔,内含丰富的连续性毛细血管。第16章 泌尿系统一、名词解释1肾单位:肾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每个肾约有100万个以上肾单位。可分为皮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前者位于皮质浅部,后者位于皮质深部,它们与集合管系共同行使泌尿功能。2. 球旁复合体:也称肾小球旁器,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位肾小体血管极,球旁细胞可分泌肾素,致密斑为离子感受器,感受远端小管内Na+的变化,球外系膜细胞起信息传递作用。3滤过屏障:又称滤过膜,位于肾脏的肾小体内,由血管球毛细血管的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组成。可过滤血液,生成原尿。二、简答题1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肾小体呈圆球形,每个肾小体又可分为血管球和肾小囊两部分。(1)血管球是一团蟠曲的毛细血管,包在肾小囊中,由入球微动脉分支而成。毛细血管汇集成一条出球微动脉,从血管极处离开肾小体。毛细血管袢之间有血管系膜。入球微动脉管径比出球微动脉粗,故血管球内的压力较一般毛细血管内的压力高,当血液流经血管球时,大量水分和小分子物质滤出血管壁而进入肾小囊腔。电镜下,毛细血管为有孔型,孔上无膜覆盖,有利于滤过;血管基膜较厚,有分子筛,在血液物质滤过中起关键作用。(2)肾小囊由肾小管起始端膨大凹陷而成杯状双层囊。其外层称壁层,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内层称脏层,两层之间的腔隙为肾小囊腔。脏层细胞为胞体较大足细胞,伸出初级突起、次级突起,次级突起之间有裂孔,孔上有膜覆盖。肾小体以滤过方式形成原尿,由于毛细血管内血压较高,血浆内小分子物质依次透过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进入肾小囊腔。滤入肾小囊腔的滤液称原尿,原尿除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以外,其余成分均与血浆相似。2肾小管的结构与功能(1)近端小管曲部,管腔小,管壁由单层立方或锥体形细胞围成。细胞体积大,分界不清,核圆形,靠近细胞基部,细胞质嗜酸性。电镜下观察,细胞游离面有密集排列的微绒毛,构成光镜下所见到的刷状缘。细胞侧面有许多指状侧突。细胞基底部有质膜内褶,构成光镜下可见纵纹。近端小管是原尿重吸收的重要场所,重吸收85%的水和钠离子,所有的葡萄糖、氨基酸、多肽和小分子蛋白质, 50%的碳酸氢盐、磷酸盐,维生素等。(2)远端小管曲部,管壁上皮为立方细胞,体积较小,故管腔相对较大。细胞游离面无刷状缘,但基底部有纵纹。细胞质弱嗜酸性,着色较浅,细胞分界较清。核圆形,位于细胞近腔面。电镜下观察,细胞基部质膜内褶发达。远曲小管是离子交换的重要部位,可以在醛固酮的影响下调节酸碱平衡。第18章 男性生殖系统一、名词解释1. 精子发生:是指从精原细胞到形成精子的过程。精子发生包括3个阶段:(1)精原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精母细胞;(2)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的精子细胞;(3)精子细胞变态形成精子。2. 血-睾屏障:生精小管和血液之间存在着血睾屏障,其组成包括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紧密连接,其中紧密连接最重要。功能:防止某些物质进入生精小管,维持精子发育微环境;防止精子抗原外逸,引发自身免疫。二、简答题1精子形成的定义与具体形态变化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圆形的单倍染色体、单本DNA的精子细胞。精子细胞不再分裂,经复杂的变化,由圆形逐渐变成蝌蚪形的精子,这个过称精子的形成,主要变化为: 1)核浓缩,并形成精子头部; 2)高尔基复合体形成顶体泡并呈帽状称顶体; 3)中心粒移至细胞尾侧发出轴丝并伸长形成尾部; 4)线粒体在轴丝近端形成线粒体鞘; 5)多余的胞质形成胞质残余体脱落。2睾丸间质细胞结构与功能睾丸间质细胞胞质嗜酸性,含有脂滴和色素颗粒。电镜下,睾丸间质细胞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特点,即: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管泡状嵴线粒体和较多脂滴。功能:合成和分泌雄激素,作用于生精小管并随血液作用于机体其他相应部位,促进精子发生;促进男性生殖管道及附属腺的发育和分化并控制其功能;维持男性第二性征,维持性功能。3.下丘脑与睾丸的关系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使腺垂体嗜碱性细胞分泌FSH和LH。LH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合成和分泌雄激素;FSH促使睾丸生精小管的支持细胞合成雄激素结合蛋白,和雄激素结合后而使生精小管内含有高浓度雄激素,为精子发生所必需。支持细胞分泌的抑制素和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的雄激素均能反馈性地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抑制腺垂体分泌FSH和LH。第19章 女性生殖系统一、名词解释1.黄体: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卵泡腔内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也伸入颗粒层,这些结构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逐渐发育成体积较大、富含血管并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故称黄体。主要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2.排卵:成熟卵泡的卵泡液剧增,使卵泡壁、白膜和表面上皮变薄并局部缺血,形成透明的卵泡小斑。在酶的作用下,卵泡小斑处的胶原解聚,导致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及其透明带、放射冠随卵泡液从卵巢排出,此过程称为排卵。3.卵丘:初级卵母细胞与其周围的透明带、放射冠和部分卵泡细胞挤在卵泡腔的一侧,共同形成一个突入卵泡腔的圆形隆起,称卵丘。4.透明带:在初级卵母细胞与卵泡细胞之间出现一层富含糖蛋白的均质状、折光性强的嗜酸性膜,称为透明带。由透明带蛋白构成,是初级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共同分泌形成的。5.月经周期:自青春期起,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功能层出现周期性变化,即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功能层的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称为月经周期。二、简答题1.卵泡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点生长卵泡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初级卵泡:在卵泡刺激素的影响下,由原始卵泡生长发育而来。初级卵母细胞体积增大。卵泡细胞由单层扁平变为立方形、柱状,进而增殖由单层变为多层。在初级卵母细胞与卵泡细胞之间出现由两者共同分泌形成的透明带,为一层均质状的嗜酸性膜。次级卵泡:初级卵母细胞体积继续增大。卵泡细胞增殖,细胞间出现大小不等间隙,继而融合成一个大腔称卵泡腔,腔内充满由卵泡细胞分泌的液体称卵泡液。随卵泡腔的扩大,初级卵母细胞与其周围的卵泡细胞向卵泡腔内隆起,形成卵丘;紧靠透明带的一层柱状卵泡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称为放射冠。卵泡细胞(颗粒细胞)形成粒层;卵泡周围的结缔组织细胞增殖,形成卵泡膜,并分为内、外二层,内层的细胞称膜细胞,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结构特点,外层纤维多,含有少量平滑肌纤维;粒层和卵泡膜构成卵泡壁。2次级卵泡的形态体积大于初级卵泡,卵泡细胞增至6-12层,细胞之间出现卵泡液。卵母细胞增大,居卵泡一侧,与周围卵泡细胞一起形成卵丘。紧贴透明带的一层卵泡细胞呈放射状排列,即放射冠。卵泡腔周边的卵泡细胞为颗粒层,构成卵泡壁。卵泡膜分化为两层,内层含丰富的膜细胞和毛细血管。外层由结缔组织构成,胶原纤维较多。2黄体的结构与功能黄体的形成:成熟卵泡排卵后,残留的卵泡壁向内塌陷形成皱襞,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血管也随之陷入,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发育成一个体积较大并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称为黄体。黄体的结构:颗粒细胞分化为粒黄体细胞,体积较大,呈多角形,染色浅,数量多,位于黄体的中央;膜细胞分化为膜黄体细胞,体积较小,呈圆形或多角形,染色深,数量少,位于黄体的周边。两种细胞均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结构特点。功能:粒黄体细胞主要分泌孕激素,并与膜黄体细胞协同分泌雌激素。3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的月经周期变化分为三期,分别受到不同激素的调节。增生期:在雌激素作用下,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不断增殖。增生早期,子宫腺少、细而短。增生晚期,子宫内膜增厚至23mm,子宫腺增多,增长,腺腔增大,腺上皮细胞内出现糖原。分泌期:在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至5mm。子宫腺极度弯曲,腺腔膨胀,充满腺细胞的分泌物,内有大量糖原。固有层基质中含大量组织液而呈现水肿。基质细胞肥大,胞质内充满糖原、脂滴。卵若受精,内膜继续增厚,发育为蜕膜;否则,进入月经期。月经期:由于黄体退化,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下降,螺旋动脉收缩,内膜缺血导致包括血管壁在内的各种组织细胞坏死。而后,螺旋动脉短暂扩张,血液涌人内膜功能层,内膜表层崩溃,坏死的组织块及血液进入子宫腔,从阴道排出。在月经期末,功能层全部脱落,基底层的子宫腺细胞迅速分裂增生,向表面铺展,修复内膜上皮,进入增生期。第20章 胚胎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精子获能:当精子在女性生殖管道中运行过程中,包裹在精子头部的糖蛋白被女性生殖管道中的酶类降解,顶体酶可以释放出来,而获得受精能力,此过程称精子获能。2.受精:是指已经获能的精子与卵子结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3. 顶体反应:当精子接触到卵母细胞周围的放射冠和透明带时,其顶体释放顶体酶,溶蚀放射冠和透明带,此过程称顶体反应。 4. 透明带反应:当精子得细胞核及部分胞质进入卵细胞的胞质时,卵细胞周边的皮质颗粒释放其内容物进入卵周隙,引起透明带中ZP3(精子受体)糖蛋白分子的变化,使透明带失去了接受精子穿越的能力,这一过程称透明带反应。5.胚泡:桑椹胚的细胞继续分裂增殖,卵裂球的数目增至100个左右时,细胞间出现个大腔,腔内充满液体,而子细胞也被分为内外两群,外群的细胞呈单层皮称滋养层,内群细胞堆积成群称内细胞群,整个胚形似囊泡,故称胚泡。6. 植入:胚泡逐渐埋入子宫内膜功能层的过程称植入,植入的时间是受精后的56天开始,1112天完成,植入的部位是子宫体或子宫底部的子宫内膜。7. 胎盘屏障:是将母体血和胎儿血隔开,又能进行选择性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称胎盘屏障。胎盘屏障由绒毛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细胞滋养层及其基膜和合体滋养层构成。妊娠后期,只由合体滋养层、毛细血管内皮和两者之间的基膜构成。8.致畸敏感期:是指受精后的38周是胚体的器官的原基形成的关键时期,胚胎受到致畸因子作用最易发生畸形的发育阶段,称为致畸敏感期。二、简答题1受精的定义、部位、过程、条件和意义。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1)受精部位:常见于输卵管的壶腹部。(2)受精过程:分为三期:大量获能精子发生顶体反应,解离放射冠;精子与ZP3(精子受体)结合,融蚀透明带进入卵周隙;精子与卵子细胞膜融合,发生透明带反应,两性原核染色体混合,形成受精卵。(3)受精条件:发育正常的并且获能的精子与发育正常的卵子在限定的时间内相遇。(4)受精的意义:是新生命的开端;恢复二倍体核型;遗传与变异的统一;决定新个体的遗传性别。2叙述胚泡植入的定义、时间、部位、过程。胚泡逐渐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植入,又称着床。(1)植入的时间:始于受精后第56天,完成于第1112天。(2)植入部位:常见的植入部位是子宫体和底部。(3)植入过程:受精后第5天,透明带溶解消失,极端滋养层与子宫内膜接触,分泌蛋白酶分解消化子宫内膜,胚泡沿着被消化组织的缺口逐渐侵入功能层后,缺口处上皮修复。-

    注意事项

    本文(《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