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
-
资源ID:23894807
资源大小:5.85M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
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精品文档】第 17 页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内容的地位和功能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中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化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上进一步认识、理解,建立元素世界与物质世界的联系。同时,也作为理论指导,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基础。分述如下:1通过原子结构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在化学1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元素与物质结构的关系,并对必修一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整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使学生学会以此理论来指导后续的学习。2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的相关知识在必修模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结束元素化合物等感性知识的学习,进入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理论知识的学习。3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的相关知识在整套中学化学教材中以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呈现。必修一的学习为学生继续学习选修三打下基础。化学键概念的建立,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还为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打下基础。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1、内容结构:2、特点分析:本章节线条清晰,逻辑性强。第一节:以周期表纵向结构为线索。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后,利用初中原子结构基础知识,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呈现结构与周期表位置的关系:从同族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最外层电子,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认识族的概念。再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观查和交流,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第二节:以周期表横向结构为线索,通过周期来体现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先从周期表前三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入手,突出电子层数的不同和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增关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以118号元素为例,突出电子层数的不同和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增关系,理论探究分析元素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然后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通过实验和事实分析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并体现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第三节在前两节的基础上介绍化学键。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结构的知识,以及化合物的形成和化学反应的本质。三、内容编排图的解读元素元素周期表、律是本章的主体知识,物质结构是支持知识,穿插健在于主体知识之间。元素周期表、律是化学学习的工具之一,课本对此内容的编排符合人们认知一种新工具的一般流程:1、呈现工具:给出周期表,全局粗略地知道周期表有行、列、方格结构;2、工具有什么用:分别从列的第A和A族和第三周期对元素性质深入研究,知道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及原因,形成元素周期律;3、使用工具:元素周期表、律在描述、比较论证和解释预测元素3个层次的应用。四、教学目标要求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1知道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元素的周期、族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3通过观察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相似之处,能够预测碱金属单质性质的相似之处(具有还原性),并通过观察其分别与O2、H2O反应的实验现象检验自己的预测,并能够通过对原子结构差异性的分析解释碱金属性质的递变性。即: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知道元素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及电子层数的关系。4知道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可用其单质的还原性强弱来表示,并知道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方法。5能够初步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通过分析比较卤素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特点(相同点和不同点),预测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并通过观察卤素单质间置换反应的实验现象检验自己的预测。6知道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可用其单质的氧化性强弱来表示,并知道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方法。7能够根据原子结构特点,判断某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并能判断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8认识原子结构中的原子核和同位素放射性的关系,知道核素、同位素的概念,知道质量数的涵义。重点内容: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正确书写(特别是族序数);由元素在周期表的排布对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同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1通过观察核电荷数为1-20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能够发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并能画出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通过对科学数据的分析,知道元素的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随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而呈周期性变化。3能够从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以及电子之间的排斥力来解释元素化合价、原子半径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同时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转化关系”。 4能够运用“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方法”分析相关实验方案,探究第三周期元素Na、Mg、Al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同时感受“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思维方法。5通过观察Na、Mg、Al分别与水、酸反应的实验现象,从微观原子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反应的本质,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建立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6能够运用“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方法”分析有关实验事实,探究第三周期元素Si、P、S、Cl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7能够根据元素原子结构特点,判断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8通过学习周期表、周期律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运用,感受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9通过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的微观本质的分析,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10借助元素周期表(律)建立学生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模型重点内容:元素在周期表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原子半径(包括离子半径)的比较规则;主族元素最高化合价、最低化合价的确立及应用于化学式的书写(如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等);建立模型:包括位、构、性相互联系模型,物质组成、结构、分类、性质、用途相互联系模,以上两者联系模型。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第三节 化学键1通过观察相关反应的实验现象、从微观粒子组成角度分析反应物及产物的变化本质、用化学方程式表述反应,建立离子键、共价键概念,并构建离子键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2能够判断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3知道同种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键,不同种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是极性键。4能够从化学键的变化角度重新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过程。重点内容:元素类别、化学键类别、物质类别三者间的关系。课本出现的电子式及用电子式表示的物质的形成过程(程度好一点的学校:可在以上两点之外增加:氢氧化钠、双氧水及过氧化钠的电子式的书写)。五、课时安排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3 课时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3 课时第三节 化学键 2课时复习 1 课时测验与讲评 2课时总计 11学时六、教学建议1、注重化学思维、化学研究方法的渗透,以原理课模型组织教学 本章的教学内容为化学思维、化学研究方法的落实准备了充足的素材。元素周期表的学习,要定性认识周期表的结构,也要定量处理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之间关系;对于实验及化学键的知识,要用化学“三重表征”依次推进,层层相扣,促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实验控制变量的思想也可在Na、Mg、Al金属性强弱比较中得以体现;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在处理碱金属和卤族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时可相互配合以上种种化学思维、化学研究方法的知识都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使用。此外,本章知识属于原理类别,因此,总体知识的构建要按原理课的流程进行,以使教而得法。案例一:课本P5,碱金属元素的教学(1)获得原理:原理是描述为“如果那么”“原因结果”的知识。在本教学片断中先由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由学生预测Na和K的化学性质,接下来呈现Na、K分别与燃烧及与水反应的实验视频,其次由学生讨论得出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在老师把单质的还原性转变为元素的金属性后,形成金属族元素金属性的递变性的这一原理。(2)形成运用原理的思维程序:类比得出Li常见的化学性质并注意由于递变性的影响产生的与其它碱金属元素性质间的差别;预测Rb、Cs与水反应可能的现象并通过视频验证。(3)运用原理对外办事:已知Ca比Mg的金属性强,如何设计实验证明。2、注重学为主体,以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1)注意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工具性知识:如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等,同化与顺应新知识。 新旧知识联系点对应表温故(学生已具备初中、必修1知识)过程与方法知新(本章学习知识)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通过学生查找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1了解原子的构成,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看懂原子结构示意图。2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见附件2运用归纳、概括方法得出周期表排布规律知道周期与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认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了解了元素的概念和原子的构成比较同位素1. 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低起点,小台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过程,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概念。从化学键的变化的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必修1钠及其化合物比较法,探究法碱金属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必修1氯及其化合物比较法,探究法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必修1钠、镁、铝单质的性质、硫及其化合物比较法,探究法以第三周期为例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出元素周期律。(2)注重学习的过程化,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前面已分析得出课本的总体编排是以学习新事物认知过程呈现的,也就决定了在教学中要采用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呈现知识形成过程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的形成进行。而在本章中,能体现知识获得的过程化的形成是设计实验与设计图表,其中卤素化学性质的递变性及Na、Mg、Al金属性强弱比较可由学生先想、讨论形成实验方案,实验及实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而在周期表中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及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可先投影山东版P11的118号元素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出坐标图表示出这些信息变量间的关系,最后得出可以原子序数和电子层数作为横坐标(自变量),分别以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及化合价作为纵坐标(因变量)。(3)注意归纳总结与演绎推理的相互结合。案例二:课本P7卤族元素的教学 在通过实验归纳得出元素的金属性的定义、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及碱金属元素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后,可由问题:“请你预测卤族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并通过实验证明”让学生演绎据理并通过反应事实及实验得出出元素的非金属性定义、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及卤族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3、注意联系实际,体现化学的“有用性”本章书可联系实际的素材有:1、在引入元素周期表时,可介绍门捷列夫神一样的对“类铝”等元素的预测。2、同位素。在课堂上可以山东版P4P5的三张图(放射性同位素钴60应用于蔬菜保鲜、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核聚变反应控制室)介绍同位素的用途,课后可安排学生查找同位素的用途并在后续课交流。3、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课堂上可介绍几个学生感兴趣的应用,并把教参P9的1印成资料让学生课后阅读。4、注意发挥作业应有的功能,布置高质量有针对性的作业作业有巩固、应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延伸(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功能。以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为例。巩固性作业是关于碱金属及卤族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表现及强弱的内容,在课堂上完成:可选用的题目是学评P8第1、2、3、4题;应用性作业是关于卤族性质推导及其它族元素性质类推的:可选用的作业是课本P11第9题及P29第10题;发展性作业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可选用的题目是学评P9第11题的第(5)问。5、 组织好章节复习,实现知识的巩固(1)复习课的呈性教学任务进行知识梳理和知识网络的构建,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记忆和熟练运用知识网络。提炼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步骤。 (2)一般教学结构:构建知识网络:设计驱动任务,指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按一定的线索构建知识网络。运用网络调取知识:设计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网络解决问题。形成解题策略:对本专题蕴含的主要问题类型进行回顾和整理,形成某种问题图式(指题型或小专题性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和策略。运用解题策略:进行变式训练并进行讲解,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3)教学案例 案例三:第一章复习环节一:物质结构的复习,由学习课前填写学案,上课时交流讨论,解答疑难。环节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复习 把118号元素(元素符号换成数字)的信息(包括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打乱后让学生讨论、分析后填入空白的元素周期表说出如此编排的理由,并得出结论:数量关系(位、构、性的相互关系式等)和规律(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等) 分别给出描述、比较论证和解释预测元素的3个层次的练习 环节三:对课堂上还存在掌握不到位的重点知识补充练习作为作业 6、 教学中要避免的误区(1)不要考什么,就教什么。高一要注重打好基础,不光是知识基础,还要有方法基础和思维基础,高一的学习不是只对高考负责。(2)不要随意拓展难度,拓宽广度。(3)不要以为学生都应该懂,而讲得太快,要让学生多动手做(做实验与做练习)和多动手写(写元素位置、化学式和实验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