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释放潜能.doc
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学生在课堂中释放潜能【精品文档】第 9 页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学生在课堂中释放潜能【内容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潜能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中不断展现生命的活力。【关键词】: 游戏 生活 意外 精彩 调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面对新课改的挑战,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环境中真诚平等的面对学生,使学生成为快乐学的主人;让爱意、创意充盈课堂环境,用心灵抨击快乐火花;是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体会数学乐趣。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潜能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一、巧设游戏,让思绪飞扬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指出:“成功的秘诀在与兴趣。”他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的强大的动力来源。在课堂中运用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情景,使学生兴趣浓厚,让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住,立即就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图形的认识”一节课,新课之前先做一个游戏,老师出示学具袋说:“老师有一个袋子,里面装了我们学过的图形卡,哪个小朋友随便摸一张说出它的名称,其他小朋友当裁判,如果他说对了给他鼓鼓掌。”这样上课一开始就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和教学有密切关系。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不遗余力地去追求、探索。对小学生尤其重要的是把他们引进“乐学”的大门,以达到以苦为乐,为今后学习、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学习加减法口算时觉得单调枯燥,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我在新授后设计了一个送信游戏。四个绿色信箱贴在黑板上,信箱上写有得数,老师出示不同口算算式卡片(做成信封式卡片),让学生上来手拿卡片说;“我是小小邮递员”,然后把算式卡片投入到正确的信箱里,如果送对了全班同学齐声说:“好好好,你是个称职的邮递员。”如果送错了,就另请一名同学上来当邮递员。这个游戏一做同学们劲头更足了,争先恐后地举手,都想上来当一回邮递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也大大提高了。可见我们在设计或实施数学游戏时,即要把游戏设计得目的明确、内涵丰富,还要充分考虑其情感因素,要把能增强学生参与度、增强学生学习潜力的各元素设计进游戏,使得游戏发挥最大的功效。二、回归生活,激发潜能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宽松、自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的积极性。根据实际情况,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低年级教学“元角分”时,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单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根据书本要求,我创设了一个游戏:模拟了一个商店,请一名小朋友当售货员,其他小朋友是顾客,用复印的人民币来买东西。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里,学生愉快的巩固了知识,进一步认识了“元角分” 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在情景中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定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三、意外信息,生成资源叶阑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的、非预期的教学信息,这些意外的信息,往往是教学之“精彩”,教师要及时的进行二次备课,不能死死抱守教材,固守一隅,而是要跳出数学教数学,使这些意外信息生成丰富的学习资源,有这样一个案例:师:请看例题:张叔叔买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35元,请你帮张叔叔算一算付多少钱?接下来的数学流程进行的非常顺利,分步列式、综合列式纷纷出笼师:我刚才巡视时发现有这样的列式,我们来看看: 35×5=175(元) 175×12=2100(元)生:(大家)不对,不对,这是错的。生1:不对,35×5,35是表示每个热水瓶35元,而5是表示买5箱,它们相乘没有实际意义。生2:我也赞同生1的说法。师:做连乘应用题时虽然可以交换因数的位置,但要有实际意义,不要象这样列式,要记住!生:(写算式那个)我反对大家及老师的说法,其实这个算式是有意义的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老师正处在尴尬状态,请看老师接下来怎么处理师(笑):你能把理由说给大家听听吗?生:35×5表示每箱中先抽出一个热水瓶,5箱就抽出了5个,5个热水瓶不就是35×5=175吗?那每箱12个就是175的12倍,所以再用175×12。(停一会儿,报以热烈的掌声)师(惊奇):对呀,这当中算法完全正确,我要向你学习(与之握手),同学们也要向你学习。老师的“笑问”,促进了积极思维,摆脱了尴尬,避免了教学上的失误,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培养了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创新意识。苏霍母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信息“价值不菲”,那可能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从而激活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智慧的火花,让智慧闪耀光芒,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张扬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四、及时调整,预设生成在我们日常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未讲的知识,学生早已知道,甚至超出教师的预料。面对这种情况,是按预设的教学程式推进,还是即时调整教学思路,以适应学生现有的数学现实,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在新理念的打造下,我们的课堂应是一种动态美。教师课前应准备好与教材有关的大量信息及与教学有关的资料,然后设计一种大的板块,而不需要把每个细节考虑得那么细致,因为有些东西是无法预料的。如一位教师在教时分的认识时,这样提问: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有几个小格?他的话音刚落,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我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代表12小时,有 60个小格,代表60分钟,1小时等于60分钟。”这个学生的回答让教师措手不及,就好象玩魔术被人提早揭穿秘密一样尴尬。他赶忙让那位学生坐下,还瞪了他一眼,那个学生一头雾水,只好嘟着嘴坐下。同样是这节课,另一位教师是这样执教的:学生每人拿出一个学具钟,教师提问:“同学们已经对钟表有了哪些了解呢?”不少学生说了自己对钟表的一些认识,有的还说出自己是怎样知道的。这时,这位教师说:“究竟同学们说得对不对,我们自己来验证一下好吗?”接着教师让学生按照下面的调查要求数一数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钟面上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个小格,一共几个小格,你是怎样数的?拨一拨学具,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再每组选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学生们兴致很高,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内进行了有效的交流。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数的,1个、2个、3个.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生2:我们小组还有一种数的方法,就是5个5个地数,有12个5,一共有60个小格。生3:我们小组有的同学是10个10个数,有6个10,一共有60个小格。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参考文献】:1、数学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2、关注意外生成 给予表达机会 吴爱芬 小学数学教师2007年第11期3、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刑红梅 小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12期4、焕发课堂的生命力 顾燕华 小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