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
-
资源ID:23906865
资源大小:136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品德: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
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小学品德论文: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精品文档】第 11 页小学品德论文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要】目前农村小学的品德教学由于专业师资的缺乏,地域的限制,学生很难扎实有效地习得并运用到生活中。本文从利用教材,有效开发;走进生活,实践课堂和模拟活动的创设三方面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优化教育。【关键词】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然而,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学生很难扎实有效地习得并运用到生活中。课程标准中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课程肩负着重大的育人责任,那么,我们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农村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接受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呢? 一、利用教材、有效开发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很多课文涉及的教学内容很广,给了教师很大的内容创新空间。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照本宣科”,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那么学生是很难达到课堂教育的有效性。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们要利用教材,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农村学生的生活,要注重挖掘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紧密的典型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用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让他们体验感悟、自我实践,接受教育,让学生真正喜欢品德课。(一)运用教材,抓住典型 教材向学生展示一个个生活事件,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出典型的资料进行教学。我们要将典型教学资源还原成有血有肉的生命体,让学生感受其内在的情感、意义,这样学生才会获得深刻的认识,课堂教学效果也更有效。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时,我想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内容讲一遍,孩子们可能浮于表面的认识,虽然在农村,但现在的生活比以往富裕,孩子们在家里还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长辈眼里的宝贝,他们很难感受爸爸、妈妈为了我们的幸福成长,辛勤操劳着,孩子不知道父母养育的艰辛,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长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组图片,向学生展示父母为了家而忙碌着。孩子们看到在在烈日炎炎下看到自己的父母在田间劳作;看到在寒冷的北风中家长送孩子上学的情景;看到长辈在饭桌上自己把肉夹在孩子碗里,自己却吃着骨头,啃着鱼刺孩子们通过“亲身”感受父母亲的生活,感受到了父母给予自己的“爱”,体悟到来自父母慷慨无私的爱的背后,原来隐藏着那么多的辛苦。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展开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也应该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二)深挖教材,拓展涵义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很多课文都是几幅图片与事例,然后就是小调查或小体验园、评议箱,如何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透彻地理解其内涵,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育,才是我们利用教材的关键问题。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深入教材,善用教材。新课程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如教学四上第二单元第1课孝心献老人一课时,当时刚好是重阳节前夕,于是,我在课堂上通过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讲述自古以来,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的生活中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这些事都是平时生活中的实例或从电视、杂志上看到的故事。这样讲述激发学生尊重老年人,孝敬老人的情绪。然后引导学生读书中26页的故事重阳节的礼物,并听歌曲常回家看看,再次感受老人渴望亲情,需要关心,说说你在重阳节这天送老人什么礼物。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可以给老人捶背、洗脚、讲笑话、陪着散步最后,提升认识,活动导行。平时在生活中看到老人你会怎么做?比如在坐车的时候,过马路的时候,由此拓展延伸到除了要关爱我们的爷爷奶奶,我们更要爱别的老人,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老人送去快乐。正如孔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失败怕什么故事屋中爱迪生的发明历程故事,学生读到爱迪生尝试了六千多种材料后才成功的事迹唏嘘不已,借此机会,我让学生谈想法,谈收获,学生体会了“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涵义,明白了“失败并不可怕”。在教材的第三部分“生活的例子”,课文安排了一个体验园活动。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失败的痛苦,分析失败的原因,进入实际导行环节。在课堂上组织“演讲、采访”的活动,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白面对失败,要变压力为动力,采取积极的态度,才能成功,从而找到致胜的法宝。(三)运用媒体,丰富积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说:“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运用媒体,以其丰富多彩的画面,给学生新鲜、奇特、真实的感受,使其不由自主地去思考、观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课堂,从而大大增强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善于穿插相关的知识,和他们讲讲历史、地理,讲讲风土人情,讲讲故事中蕴涵的道德规。如上走进信息时代这一单元中的漫话邮政这课,我们可以借助媒体,讲述从“周幽王烽火戏诸候”到“竹信”,从“漂流瓶”到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百年间,通信技术借助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将授课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但课堂节奏加快,课堂内容也更加丰富,让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积累。二、走进生活,实践课堂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中很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都是从生活中取材,作为老师,我们引导孩子走进生活,实践课堂。(一)走进学校生活。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教学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如教学四上第三单元“生活在集体中”,上了第3课做班级的小主人后,课堂上让孩子走进学校的生活,做班级的小主人,一起实践选择负责教室的一角,并且交流怎么为班级出谋划策。孩子们兴趣很浓,学得很好。(二)走进家庭生活。家庭是孩子最早的课堂,家是孩子最熟悉的地方,参与家庭生活是孩子最好的实践活动。如上家庭收支知多少这一课,让学生提前走进家庭了解父母月支出、收入情况,并当一天家,这样走进家庭生活,实践体验当家的不容易,自觉树立正确的消费态度。(三)走进社会生活。生活处处有学习,走进社会大家庭,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社会大课堂无限的知识容量,克服了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学习社区的公共设施这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到社区的公共设施跟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课外我请学生分小组对主要的社区公共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并且让学生对这些调查的社区公共设施有选择的调查,调查附近村部的活动健身器材,以及社区卫生室、公共厕所。这些公共设施贴近学生生活,并且使用人数及频率都很可观,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社区公共设施的重要性。三、模拟活动,拓展课堂 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鼓励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品德教学是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模拟活动从而对学生进行品德指导的一个过程,游戏、活动是品德课的主要手段。模拟活动,拓展课堂,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获得体验,达到教育的效果。如教学诚实是金这一课,在课堂上设计安排了活动角,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况,你会怎么做?请表演给小伙伴看。让学生小组组合展开讨论、表演。在此活动中,学生体验到了诚实是金,是美德,做个诚实的人。这比单纯靠老师说教更有说服力。只要我们切切实实地上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用好教材,走进生活,拓展课堂,使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真切去感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我们的品德课堂一定会焕发生命的光彩,让学生习有所得。参考文献: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邬冬星小学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3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