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19之一】学习《论语八佾第三》有感交流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2).docx
-
资源ID:23914803
资源大小:314.68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智慧树【19之一】学习《论语八佾第三》有感交流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2).docx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智慧树【19之一】学习论语八佾第三有感交流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2)智慧树【19之一】学习论语八佾第三有感交流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2)读论语·八佾第三感悟与交流感恩南怀瑾老师论语 别裁透彻的开示!题解:八佾:佾与仪同音,仪式。古代八人一排共有八排的一种舞蹈,也叫八佾之舞。在周朝时,中央政府是周天子。天子举行国家大典时,代表国家的精神,用作余兴的舞蹈,典礼开始的礼乐等。天子以下的诸侯之帮,只能用六人一排的叫六佾;诸侯以下的士大夫、大臣等,只能用四人一排的叫四佾等。这是固定的等级形式。周朝的礼乐、衣冠、文物等,都有周详严谨的规定。礼:是中国文化中主要的一环,所以我们要学习中国文化,五经中礼这部书是一定要研究的。学而第一是个人求学的宗旨;为政第二是为了学的外用;八佾第三是把个人的内明圣学,乃至于外用为政,综合起来的文化精神。从讲故事开始:【感悟交流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忍也!周朝发展到春秋后期时,当时有孟孙、仲孙、季孙三大家族掌控大权,国君也拿他们没办法,当时鲁国的国君就这么可怜。季家这位权臣,有一天高兴起来,开家庭舞会,按当时的规矩,他只能欣赏四人一排的舞蹈,但他早已不把天子放在眼里,要与中央抗衡,居然摆出了八人一排的舞,完全是天子的排场。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孔子,孔子就说:“是可忍也,孰不忍也!”季家竟然能忍心做“八佾舞于庭”的大逆不道的事情,还有什么事情(诸如叛变、造反、篡权等)他不忍心去做的事情呢?是:借指“八佾舞于庭”这件事,孰:即还有孔子通过“八佾舞于庭”这件事,断定季氏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感悟交流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还是这三家权臣,他们不但眼里没有头顶上司鲁君,连中央的周天子也没放在眼里,不但“八佾舞于庭”,还在家宴完了客人撤席时,奏起了天子所用的国乐来!“彻”撤要撤席,雍:就是天子所用的国乐。所以,孔子引用古诗“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意思是说:在中央政府天子奏“雍”这支国乐的时候,天子站在中央,辟公(当时的诸侯)站在两边拥护着天子。然天子从中间走过。因为天子本身代表着国家的精神,态度也很严肃,绝对不会左右乱看的。而现在这三家权臣,拿了中央天子专用的庄严的国乐在家里开舞会,真不知道他们的用意何在呀!换句话说:意思是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是由哪些有权势人的所引导的。所以孔子就非常感伤,接着感叹起来。【感悟交流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中心思想的话,那么“如礼何”?文化对他有什么用。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己省悟,那么文化艺术对他又有什么不同呢(如乐何?)文化是靠每一个人自觉、自发、自省、自悟的。文化不是法律,是不能够由他人来管的。谁悟,谁省,谁得!由孔子对礼乐的感叹再转到:【感悟交流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这个问题太大了。孔子在这里没有跟他谈哲学以及文化的精神等大问题,只是简单答复了关于礼仪的问题。孔子说:礼仪的过分铺张就不合理,宁可简单隆重;办丧事太轻率了也不好,宁可取悲戚的态度。我们今天的礼的社会现象,与孔子所感叹的情况恰恰相反了:礼不从简而铺张浪费讲排场;丧不从悲而从简等等。孔子当时对文化的衰败非常感叹,故此,他的结论是:【感悟交流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孔子的思想是以文化为中心的。凡是没有文化教育的落后地区,都成为夷狄。孔子说:那些野蛮而落后地区的人,虽然也有酋长,君主,但只有形态,没有文化,有什么用?不如夏朝,商朝,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不朽,因为他有文化。换句话说:有政权的存在而没有文化的精神,那有什么用呢?因此,文化精神一定要建立。承传道德文明,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历史责任!再看下面,季氏的野心越来越明显了:【感悟交流6】季氏旅于泰,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泰山是当时文化精神的集中点,也是因为中国古代人相信天道,国家政权太平了,上泰山去祭告天地,这叫“封禅”。告:祷告,而季家旅于泰山以打猎为名,去祷告神灵保佑他造反、篡权,这个政治内幕,孔子通过观察分析当然知道。所以,他对学生冉有(季家的大管家)说:女弗能救与?你不能救他们季家吗?他们这样做一定会失败的,而且一定会全家性命丧亡。他们怎么可以做这样狂妄的事!冉有答复老师说:不能救,因为冉有讲的话,他们也不会听,所以冉有做不到。孔子叹口气说:"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季家也和一般人家一样,他想造反,到东岳泰山去拜神,如果有神的话,难道还不如林放吗?因为林放虽然是个普通人,他都知道问礼的根本是什么,而一个正直聪明的东岳泰山之神难道还不如林放这个人吗?他怎么会帮季家那样造恶之人呢?【感悟交流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如果有所争,那也好像比赛射箭一样,当射箭比赛时,双方对面行礼,表示对不起:承让!然后开始比赛,比赛完了,又不论输赢,彼此对饮一杯酒,赢了的人说:“承让!”输了的人说:“赐教!”都很有礼貌。即使在争,也都保持着人文礼貌。中华文化的民主精神,一个人立身,乃至一切都要民主。我们民族的精神就基于礼让;而西方的民主精神基于法治。礼让与法治有基本上的不同。法治有加以管理的意义,而礼让则是个人内在自动自发的道德精神。【感悟交流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对孔子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诗何谓也?是什么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大概的意思是说:巧笑:笑得很迷人;倩兮:笑的那么调皮而迷人,还带点诱惑性的笑,。美目盼兮:漂亮的眼睛已经够厉害了,还要“盼兮”,眼神中还流露着“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味。“素以为绚兮”,素就是一张白纸那样,本色,平淡,平凡,“为绚兮”,是说在白底子上面画了很漂亮的图案,真迷人啊! 子夏认为这样的描述有点过分了。“绘事后素”:绘画完成以后,才能显出本有素色的可贵。“礼后乎?”子夏说:难道在礼仪的后面还有一个礼的精神存在着吗?换句话来说:礼的内涵比表之于外的礼仪形式更重要吗?孔子答复他说:“起予者商也”:“子夏,你不但讲得很对,而且还启发了我自己”。当家长,当领导,当主管,更要效法孔子的这种精神。遇到部下有好的意见,就说“对,你完全对”。这样的主管才是成功的领导者。孔子继续称赞子夏说:“始可与言诗已矣”,你真正懂得诗了,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附件1】为政以德用 仁 义 礼 智 信 慈母兴家用 温 良 恭 俭 让 育儿心灵用 孝 诚 信 正 慧 严父成事用 一 人 大 天 正 理想信仰用 天 地 日 月 恩 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 三纲五常 孝养父母 尊师重道 德行天下 认识“一、人、大、天、正”五个字的结构及含义,来帮助我提升修养品质: 一字简单、直通天边。意思是说,人若能做到用真心待人、童叟无欺时,即便是走遍天下,都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德行天下; 人字撇捺,相依为命。意思是说人生一世,如同撇捺相依为命一样,从男婚女嫁,补缺成家开始,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天为止,都是在补缺中度过的。而且要悟解:天谦下包容地为用;地养育万有生命而不求任何回报为厚德;人,只有象撇捺相依那样,相互信用、相互补缺、相互包容、相互支持时,才能发展家业,成就事业和理想信仰等,直心是道场, 父母是儿孙的榜样;一加人是个大字,人合一心家业大。意思是说,人合一心时,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支持,相互补缺时,家业才能发展壮大;一加大是个天字,大家一心为天下。大家合一心时,事业就会拓展到为天下人谋福祉的境界,即发展成为国家、民族的事业,不在是个人事业范围;汇集大家的智慧,才能成就事业和理想信仰;天下一心家国富。意思是说,天下人能合一心时,就等于是在融汇天下人的智慧为国家、民族做事业,国则富强、家业兴旺;一加止是个正字,正而不邪。即用一真善心止息名利财色贪欲等五阴迷惑;正用心智,防非止恶,摄心为戒防中毒;若每个人,都能用这样的心态,与人为善,身正为范的教育子孙;用这样的智慧心灵来爱岗敬业,成就我们的教育事业,就是在成就每位孩子的美好未来;自然也能成就各位家长的美好心愿!诸恶莫做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心种善因 学会感恩 家 校 合 一 育 品 德我心像莲花 自性清净光明善良 出污泥而不染 真做: 全心全意是个 真 为民服务是个 做 好孩子孝亲 尽振兴家业之责 报养育恩好学生善学 尽成就学业之责 报教育恩好公民奉献 尽成就事业之责 报供需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