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卷(附答案).doc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新课标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卷(附答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卷(附答案)2011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卷一、基础部分(25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1)、子曰:“_,可以为师矣。”(论语(1分)(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_,_(次北固山下王湾)(2分)(3)._,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分)(4)、学习与思考必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正如论语中论述二者关系的名句“_,_”阐述的一样。(2分)(5)、请把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补充完整。(4分)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_,_。_,_。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2、你能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吗?(4分)(1)、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lngzhào(_)着我。(2)、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ùnniàng(_)。(3)、又像一个rnjùnbùjn(_)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4)、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línglóngttòu(_),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艺百花园姹紫嫣红,万紫千红,气象万千。(“姹紫嫣红”与“万紫千红”重复了,删除其中一个即可。)B、同学们明确了学习态度和方法。(“态度”和“明确”搭配不当,把“态度和”删去。)C、改革开放后,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主谓配搭不当,把“改善”改为“改良”)D、她做了两个丈夫喜欢的菜。(语序不当,产生歧义,应把“两个”调到“菜”的前面。)4.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人物的连贯的话(80字之内)(4分)母亲 清泉 明星 奋发图强 精神支柱 _5. 读图。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漫画的寓意。(4分)_二、阅读部分(45分)(一)(12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写进( )里。(每小题0.5分,共3分)项为之强()果如鹤唳云端()以丛草为林()兴正浓()方出神()驱之别院()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_8.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_”景象;二是“_” 遇到“庞然大物”的经过。文中能体现课文主旨的句子是:“_”(3分)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语言简朴、自然,所以文章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B、本文是追记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C、本文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童趣”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D、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四幅图画。突出“记趣”。(二)(10分)刀之爱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细心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那有什么不好呢?""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0、第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其作用是:_。(2分)11、第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4分)答:谜:_底:_12、请你找出并用“ ”划出文中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2分)13、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2分) _(三)(15分)礼 物 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酣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了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1万元,建校费,1万元呀,到哪去弄呢? 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 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踌躇过多次。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哪。”“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14、填空。(2分) 文中两次写到女儿流泪,第一次因为_而流泪。第二次因为_而流泪。15、本文记叙了女儿送给母亲一座“雕像”的故事,请写出故事的梗概。(4分)故事梗概:_16.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6分)(1)"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焦灼"表现了女儿怎样的心情?答:_(2)"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小山似的"这个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 答:_(3)"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说说母亲为什么"失望"。答:_17、文章结尾写饱含着女儿爱与深情的"雕像"破碎了,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谈谈你的理解。(3分)_(四)(8分)(a)聪明人!在这漠漠的世上只能提着“自信”的灯儿进行在黑暗里。(b)小孩子!你可以进我的园,你不要摘我的花看玫瑰的刺儿,刺伤了你的手。(c)母亲呵!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18.这个诗集的诗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上面三首诗来谈一谈。(4分)_19.上面三首小诗,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4分)_三、作文(50分)20.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家庭的点滴变化都会拨动我们的心弦。往日的家事令人难以忘怀,今日的家事更值得细细品味。请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记叙文。要求:(1)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来反映家庭的某一变化;(2)要有语言、动作的描写;(3)有恰当的抒情、议论。题目:200400600800附加题(10分)正午牡丹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注释:其:它,指古画。房敛:花房紧收。善求:善于探求。1、解释加点的词。(2分)(1).何以明之()(2)日渐中狭长()2、翻译(3分)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_3、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_的结果。(2分)4.正午牡丹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_期中考参考答案一、基础(25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1)、学而时习之(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几处早莺争暖树(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2、(4分)(1)笼罩 (2)酝酿(3)忍俊不禁 (4)玲珑剔透3.(C)4. 略5. 如:为人父母,不应对子女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或: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反而不利于子女的成长。阅读部分(分)6(每小题0.5分,共3分).颈,脖颈果然树林兴趣,兴致正驱赶7.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纳观察物体以外的乐趣。(3分)8.鹤唳云端 观虫斗草间 故时有物外之趣(每空1分,共3分)9.(C)(线索应为“明察秋毫”)(3分)10、(2分)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11、(4分)迷:三月三奶奶砍枣树;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12、(2分)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13、(2分)如: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14.(2分) 感激;委屈15、(4分)本文记叙了女儿送给母亲一座“雕像”的礼物,却不被母亲接受(理解),雕像破碎,女儿伤心难过的故事。16、(6分)(1)表现女儿既盼望上学,又担心家里生活困难,凑不够学费的那种复杂、矛盾的心情。(2)a.1万元来之不易,b.凝聚着母亲的心血。(3)a.嫌女儿浪费钱,b.认为女儿所送礼物不健康。17、(3分)表达爱的方式,是要看对方喜欢什么,而不是自己喜欢什么。妈妈期望女儿的礼物是希望的实现,是梦想的兑现!/或:母亲对女儿不理解./或:女儿伤心失望。18.这本诗集的特点是表诉口语化。从这三句诗的开头运用称呼以及“灯儿”“刺儿”这些儿化得词语中可以看出。19.例:我最喜欢第一首。诗人把“自信”这一虚物比作实物“灯”,是“自信”变得真实可感,将“自信才能行走于世间”表达为“提着灯才能在黑夜里行走”,比喻贴切,突出了“自信”对于人的生活的重要。附加题(10分)正午牡丹【译文】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花下有一只猫,不知道这幅画是精妙还是粗糙。丞相吴公,与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一见这幅画就说:“这画的是正午牡丹。怎么证明它呢?牡丹花朵松散下垂颜色发干,这是太阳在中天时的花,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如果是带着露珠的花,那么花房一定紧紧收敛而且色彩鲜丽润泽。猫眼在早晨和傍晚,眼珠都是圆的,渐近中午就变得又窄又长,到正午时就像弓条线了。”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1、(1).证明 (2)逐渐2.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3、善于观察4、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