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技:抓住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doc
-
资源ID:23921606
资源大小:123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劳技:抓住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doc
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小学劳技论文:抓住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精品文档】第 9 页小学劳技论文抓住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摘要】劳动与技术教学应逐步渗透技术设计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设计常识,用图样进行简单的作品设计。本文围绕“学情的融合点”“学生的发展点”“学习的探究点”“学力的延伸点”这四个切入点,阐述劳技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设计意识,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关键词】 培养 技术设计能力 切入点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的亲历实际、手脑并用为特征,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设计和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省劳动与技术教学建议中也指出劳技教学应逐步渗透技术设计方面的内容,指导学生认识一些简单图样,并用图样进行简单的作品设计。可见,劳技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还要通过作品引导学生设计,把“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的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掌握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形成良好的技术意识。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做出精美的作品,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制作,这样会使学生误认为设计就是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做出成功的作品,从而造成学生不知该如何去设计、去思考。笔者认为:劳动技术课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与制作。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将设计环节细化,针对每一环节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设计构想与创作思路,并在活动中为学生创设构思、设计的空间,搭建思考、交流的平台,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运用正确的技术知识设计出自己预想的作品。下面,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一抓住学情的融合点,激发技术设计意识设计是一种“有目地的创作行为”,不少学生存在诸如“设计高不可攀,这是工程师和专业设计人员的事情”之类的疑虑,所以教师首先要帮助他们端正态度、树立勇气。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主题,通过活动中的一系列思考、讨论、交流产生设计欲望。1.根植生活,萌发技术设计意识劳技课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生活,那么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应源自于生活。自己调查生活需求,尝试设计,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小学生而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况且,生活中的问题处处可见,什么问题适合小学生参与研究、什么问题更可行,对他们来说很难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导。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普通衣架挂的衣服在有风时容易脱落,或者脱钩,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制作竹衣架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安排。课前,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哪些不同种类的衣架、分别是用哪种材料制作的、具有哪些功能及存在着哪些问题等内容进行全面地调查。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在对衣架的深入了解中产生各种不同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衣架深入探究的兴趣。大家总结发现衣架脱落的原因主要是现有的衣架两臂设计较滑,而有些衣服较宽大,像吊带衫、背心等衣服根本挂不住,因此在制作衣服架过程中学生就产生了要改进现在这种衣服架的想法,要对原有的衣服架进行重新设计。大家积极探索想办法,最后学生的设计方案五花八门,想到可增加一些防滑装置,如将两臂做成波浪形,或增加凹坑或突起物等使吊带不易滑落。 另外,学生们还将铁丝、钢丝、竹条等材料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了选择,大家积极想办法,进行自主探究。为了防止铁丝生锈将衣服染坏,学生们给铁丝穿上了塑料外衣,或包上了彩带,不仅好看,而且实用。由此,通过改一改、变一变的活动,我们将衣服架进行了以人为本的简单设计,使其更好的为我们服务。2.创设情境,产生技术设计欲望设计过程是学生对项目制作有了一种实际需求后,将作品在心中朦胧的印象进行清晰表达过程,同时也是对项目制作的过程、制作的要求、制作的方法进行表达的过程。因为每位同学需求不一样,所以设计的作品也不尽相同,其结果将会产生形状不一的劳技作品。“设计”的过程就是本身就是一个思维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通过劳技项目制作的学习,知道了怎么做,更了解了为什么要这么做。如花篮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花篮的结构,创设一个“变魔术”的学习情境。教师把一个花篮经过三变,变成一张纸,学生的眼睛紧紧地盯着老师手中那个花篮,对花篮的基本制作方法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又请学生把白纸变回到花篮。学生面对挑战,饶有兴趣,在不经意间,就已初步练习了折的技能。再让学生沉到文本中,自主解读原型,理清步骤,使学生对学习对象有进一步理性的认识。接着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逐步把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通过实物演示、课件播放来激发学生发现篮身外形的变化和提手位置、形状的变化、装饰方法的变化等,充分挖掘了花篮的创新点,为学生找到了设计学习的起点。由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学习对象,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除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外,还可以考虑在突破知识技能的重难点或激起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时运用。二抓住学生的发展点,形成技术设计意识设计过程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再现,而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是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对小学生而言,她们对设计方法的掌握要经过无数次的“尝试设计交流讨论完善方案”的强化过程才能巩固。这就要求教师注意保持学生设计过程中的积极性和持久性,保证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和设计,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发挥到极致。如在开展“纸盒大变身”的项目主题活动中,笔者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所掌握的技术水平以及综合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向学生出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设计标准,引导他们进行合理选择,力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完成作品制作的设计方案。1.基础点,材料辅助尝试设计 对于综合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同伴的意见更为重要。为了保证他们也能体验到和组员间“展示、分析、比较、评价和改进方案”的交流过程,笔者引导他们可以直接在要加工的纸质材料上进行绘画,这样可以比较直观地把他们的设计思路呈现出来,在小组交流意见时,组员可以通过这样的半成品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2.个性点,表格引领梳理思路 这种方式适用于大多数学生。一般初步尝试设计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设计思路缺乏条理性的整理,教师便以设计方案表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设计思路(如图一)。有了方案表的引领,学生从材料到工具都进行了合理化的选择,设计特色也进行了慎重地思考,再根据多方考虑,进行效果图的绘制。通过一张小小的设计方案表,便将学生的设计直观地呈现了出来,为小组研讨交流提供了方便,更利于组员间提出宝贵的修改建议。 (图一)3. 创新点,凸显特色创意无限学生的技术设计过程是生动活泼、大胆创新的过程。设计方案的制定是最具挑战性和表现设计者的聪明才智的重要环节。对于综合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构思方案后,笔者引导他们通过以下方式表达:绘制分解图,绘制流程示意图,关键步骤叙述等等(如图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鼓励他们或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份完整、详细的设计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创新的潜能。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创新设计的过程,从而提升设计的技能技巧。 (图二)设计活动中,虽然设计者选择的标准不同,设计方案呈现的方式也不一样。但是,他们有了与组员间研讨交流,互相学习、相互借鉴的机会。有了这份平等,他们就可以进行优势互补,互相提出修改建议,从而使自己的设计思路逐步完善。三抓住学习的探究点,锤炼技术设计能力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是一时的,而学会学习是终身的。劳技课除了让学生掌握方法外,还得学会动脑。遇到困难的技术问题教师别忙着解,应鼓励学生多尝试实践,主动探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设计能力打下基础。1实践操作,生成处探究设计在学习过程中,不管是技术设计还是制作,学生往往依赖于书上的作品,缺乏技术思维与创新。所以教学中要突出探究体验,不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思考与分析,促进学生间的信息交流,激发学生的技术思维,逐步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如小风车一课教学,首先让学生从直观上对小风车有个认识,然后建议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小风车的制作方法,每个小组通过团队合作拆样品、寻方法、找规律。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还让学生动手试着拼一拼并提出改进办法。最后让各小组根据改进的办法选择材料制作有创意的小风车。在整个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热情很高。有的说:“老师,我们小组又设计了一种风车叶片。”有的说:“老师,我们组设计了房子形状的底座。”有的说:“我觉得做的时候,底座里面可以装一块橡皮泥,这样也能固定住风车杆。”有的说:“老师,我们组觉得,用厚纸做风叶,再做大一点,能转得更快。” 就这样,学生们在合作实践中寻求解决或改进的方法,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使作品设计更有创意。组内同学的共同探究学习也使学生学会了倾听、接纳、交流,促进了学生技能的进步和心理品质的发展。2观察比较,空白处优化设计作品是设计的具体展现,也是学生反思、改进设计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作品的观察、比较,学生容易发现制作时考虑不到的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反思自己的设计,最终在学习他人、完善自己的基础上形成更完美的新的设计。 在教学纸杯毛驴时,老师先请同学们合作用纸杯搭一头你心目中的毛驴,完成后一组同学上台展示。再给自己搭成的纸杯毛驴作一个评价。多数学生说有点像又不太像。老师趁机设疑:“有办法让它变得更像吗?”学生说:“贴上耳朵,画上眼睛更像。”还有的说:“尾巴太粗了,剪一部分贴上去更像。”“脖子太粗了,只要用半个纸杯就行,同时还有驴毛”畅所欲言后老师适时拿出准备好的一头精美的纸杯毛驴,让学生加以比较。思考老师的毛驴作了哪些改进?有的学生说:脚只用半个纸杯,脖子也只用了半个纸杯;还有的说:头部变化最多,画上了眼睛、嘴巴,贴上了耳朵、和棕毛;还有一条可爱的驴尾巴,看起来真像一头神气的小毛驴。然后老师把毛驴拆开,让学生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身子是一个完整的纸杯;在半个纸杯中间剪一个口子就成了两只脚;尾巴可以贴,还可以插进去最后让学生想想,你还可以怎样改进与创新?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很多有创见的想法,如尾巴可以上翘也可以下垂,头部与颈部如何插粘才能牢固等等,为充满个性色彩的实践操作提供了创新基础。学生经过观察、比较、思考、想象之后,收获更多了。四抓住学力的延伸点,提升技术设计能力劳动与技术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怀疑、批判的意识,具有积极探究的精神。因此我们在教会学生操作技术的同时,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对技术的反思能力。适时、有效地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反思与交流,能够通过各自对项目制作的认识,提出不同的观点,在互动的评价和交流中,改变对制作技术、制作工艺、制作工序等传统认识和观念,使反叛性思维得到训练。1.深度反思,提高技术设计能力作品是设计的具体展现,也是学生反思、改进设计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作品的观察、比较,学生容易发现制作时考虑不到的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反思自己的设计,最终在学习他人、完善自己的基础上形成更完美的新的设计。以“绑扎风筝”教学为例,当学生基本了解制作风筝所需的工具材料后,教师提出:“有什么办法可以找准竹篾条的中心线?”学生说“可用尺子量出它的中心点”,教师随即把小刀刀口支在竹篾条的中心线上,出现了竹篾条左右不平衡,教师及时追问:“竹篾条两边不平衡怎么办呢?”随后又有学生说“在轻的一边缠点胶带加重”,“还可以移动中心线”。这时,教师提醒学生“制作作品要讲究规范操作,竹篾条重的一边可以用小刀修薄,直至两边平衡为止,这种方法更科学”。经过引导,学生对自己制作的风筝骨架进行了自我评价,通过反思,使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对骨架的设计、制作过程等技术思维是否科学、合理,能够及时地纠正和修正技术思维上的偏差,不但重新认识了自己制作骨架的整个技术过程,而且也提升了自身对技术的批判性思维。2.展示交流,激发再设计的欲望有人认为设计图样完成,设计活动就结束了,接下来就是制作作品了,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化”过程。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发现自己设计作品中的缺点,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学生间的互评交流,来优化自己的设计作品。因此设计后对设计作品的展示和点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如开展“风筝飞蓝天”主题活动时,教师请学生带着自己做的风筝去操场放飞,孩子们在放飞中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风筝飞上天,而有的却飞不起来?为什么有的风筝在空中“翻跟头”?这时教师提出问题:风筝靠什么飞上天?怎么才能飞得平稳?为什么有的风筝小而轻飞不上去,而那些又大又重的反而飞得高飞得远呢?这些都是风筝制作的技术含量问题,能引起孩子们的思考,然后引导孩子们开始讨论这些问题,并让他们对照自己的风筝再做认真研究,就会发现这是跟风筝骨架的轻重有关,跟风筝尾线的长短有关,还跟风筝的形状、所选取的材料有关。教师这样引领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度反思,学生由此经历反复思考、交流、改进的过程,对风筝的设计有更多的启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就有很大的帮助。学生的设计过程应该是学生大胆创造的过程,强调学生的全程参与,即从产生设计欲望开始,尝试设计、优化方案、动手制作,到实际应用的全过程。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若能有意识地抓住这四个切入点,那么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势必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当然,如何探索出多种实用、可行、有效的策略,还需我们劳技老师不断地探索与尝试。【参考文献】1刘兼,孙晓天劳技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钟启泉,崔允郭,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任伟译.项目学习教师指南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4施致良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5杨玉民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