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doc
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初中论文: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精品文档】第 7 页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摘要】参与意识,是指个体积极参与各种事物的心理状态。“参与意识”的缺失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阻力,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激活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效率。本文就学生缺乏参与意识原因分析、如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策略等方面谈谈一些看法。【关键词】 参与意识 主动性 引导镜头一:估计很多信息技术课老师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你在上面讲得起劲,学生在下面却低着头自顾自在电脑上操作,对你讲的内容丝毫不感兴趣,更有甚者索性玩起了游戏。笔者也曾碰到过类似的情况,本来自认为对教学内容准备充分,满怀激情地准备给学生继续讲解,怎知底下传来一个声音:“老师,不要讲了,还是让我们自己操作吧!”顿时,激情立即减半。为何学生不喜欢老师讲授的内容,却宁可老师放任他们自己操作呢!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参与意识,原因不是一方面的,但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性,学生有了参与意识,才能激活思维,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镜头二:上节课的下课铃声刚响没多久,就有几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跑进了机房,我刚想感叹他们速度之快,只见这几位学生急急忙忙地打开电脑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检查是否能上网。确信能连接上网络后,情绪立马兴奋起来,赶快趁着下课的时间浏览网页,甚至在网上找来了小游戏。由于近段时间在给学生上网络课,所以经常会有这种现象发生。甚至上课铃声响起,几个学生还沉浸在网络的世界里久久不愿意回到课堂上。自己也曾采用过用极域电子教室对学生机进行控制,虽然这样的方法能起到暂时控制学生在下面偷偷浏览网页和玩游戏的现象,但还是治标不治本。学生没有要参与课堂的意识,有的只是对于上网的强烈希望。一、 学生缺乏参与意识的原因分析1、 教材、教学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信息技术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发展之迅速令人惊叹,自从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以来,各地中小学纷纷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但与此同时,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却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放眼现在的信息技术教材,在华丽外表的包装下,却存在着种种问题。中小学教材内容不成体系,没有形成衔接;或者光有华丽的外表,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有些知识点内容繁冗拖沓,同样的知识点占了好几个课时。由于各种原因,许多老师没有完全按照教材上课,但是教学内容拖沓重复,例如小学学过的Word、Powerpoint,可能到了初中后,发现老师讲的内容还是类似的。显然,这样的教学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没有很强的参与意识。2、 教师缺乏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新课改一直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但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等诸多原因,“主体意识”的培养又似乎成了一句空话。现在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教学现象:在优质课的教学过程中,出于评课的要求等原因,教师往往会比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但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又会回归到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这并不是真正的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它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贯穿始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充分地占有课堂,这样才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让学生变被动学生为主动学习。3、 教学设计对于学生缺乏吸引力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由于课程的这种特性,单纯地讲解和单一的操作会显得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无法促使学生主动来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上多花些心思,创设贴近学生生活或者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情境。4、学生操作水平差距较大 初中学生操作水平参差不齐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各地区甚至同一地区各学校之间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况大不同,包括计算机设备配置优劣、信息技术教育受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就是学生自身情况的差异,如自身对计算机的兴趣程度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甚至还有家庭条件的影响等。 差异较大容易造成两极分化,部分能力较好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早已掌握而不愿意再参与课堂教学,个别的学困生则可能因为基础较差,怕赶不上老师的进度而自暴自弃,不愿意动手操作,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二、培养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策略策略一:教师角色转变,由“主导”变为“引导”新课程标准再次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并将自主、合作和探究作为三种学习方式予以倡导。教师可以以特定的形式与学生分享着曾经为教师所垄断的权利,教师必须放弃原有的主导地位,由“主导”变为“引导”,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促进者。教师从哪几方面进行转变?1、变讲授为引导新课改以来,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但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仍以讲解说教为上课的主要方式。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尤其不适宜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发挥语言及节奏方面的特长,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2、变老师演示为学生自主尝试学习演示法是上信息技术课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直观,能帮助学生快速地完成任务,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没有经过尝试的东西往往容易造成遗忘,最主要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容易造成参与意识的缺乏。“自主尝试学习”,是把学生作为主动发展的人予以关注,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学生在尝试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面对困难如何来解决问题,能够积极地、自主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产生一种“我要学”的自我意识。经过自我探索得到最终的结果可以让学生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正是这种成就感促使学生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更好地参与过程,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3、变强制要求为情感调动从古至今,教师似乎都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强制要求。在如今这个人性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长期对学生进行强制要求,容易造成心理厌倦,被动学习,甚至反抗情绪,极不利于学生的参与意识的培养。教师应该努力营造教学双方友好和谐的关系,轻松温馨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方面下功夫。信息技术课程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并不是单纯地对学生强制要求完成某一个任务。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改变任务驱动的形式,把教师对学生的强制要求变为学生自身的情感调动。策略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我们将传统的教学设计,改变为设计情境化的学习环境,针对特定的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安排在情境化的真实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问题求解等实践活动而获得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知识。这种形式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产生一种自身的学习需求,激发内动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策略三:培养学生主体的意识感受中国的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中学学生普遍存在缺乏主体的意识感的现象,学习比较被动,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往往也影响学习过程的参与。要让学生有充分的主体的意识感,首先需要培养独立的人格。1、 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中国学生往往缺乏一种独立的人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有多种,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来自学校。教师在学生面前一般都有一种权威感,中国的教师一般也习惯于把学生培养成“听话”的学生,认为把老师讲授的内容全盘吸收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但事实证明,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参与意识和对事物的挑战性,懒得动脑筋,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培养独立的人格,是一件应该贯穿在平常的教学和生活中的事情。教师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兴趣、爱好。以平等的关系对待孩子,要给孩子以应有的地位和权力,能够允许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而不要因此挖苦和讽刺。教师的一言一行能够深刻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甚至改变其一生。2、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双方都体验到愉快的感觉,保持平等的合作关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也是合作伙伴。策略四:培养学生健康的上网习惯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已经成为现代青少年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然而由于网络本身的基本特征导致网络给我们中学生全面发展带来巨大正面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可能就是学生沉浸于网络的世界,导致课堂参与意识的缺乏。因此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的态度,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