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跷跷板》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
资源ID:23932048
资源大小:107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跷跷板》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跷跷板教学设计及反思【精品文档】第 8 页跷跷板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想: 青岛版科学教材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来构建单元,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教会学生科学地对待自然界的事物这一特点。教学中,我们在落实教材这一思想的同时积极深化这一思想,形成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思路。科学与生活的结合,赋予了科学以生机和活力,赋予了学生以体验和灵感。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从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回归生活。”这是在科学教学中活化课堂,体现人性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资源开发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跷跷板一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游戏里的科学的第三课。“游戏”是孩子们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而“跷跷板”这一活动更是孩子们乐于参与的。教材从引导学生回顾玩跷跷板时的发现入手,引领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利用杠杆尺“想办法找平衡”。使学生在动手中寻找杠杆平衡的规律。 课前,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 一、回忆、交流玩“跷跷板”时的过程及发现的有趣的现象。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交流,发现跷跷板平衡的特点。 二、探究怎样使杠杆尺平衡。组织学生利用杠杆尺来研究平衡现象。 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预测。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4进行探究实验。 5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 6总结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三、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拓展活动:我们来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在第一个班三年级一班执教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回忆交流“玩跷跷板”这一活动时,虽然能够说出一些有趣的现象,可是由于学生是在幼儿园时玩的“跷跷板”,大多数学生已经有些淡忘。这个活动没能引发学生普遍的参与性。 我想:如果能够让学生们再次去“玩跷跷板”,并记录发现的有趣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孩子们的思维会进一步得以拓展。这时,我想到了学校幼儿园里的“跷跷板”。对,组织学生走出去,到生活中去,从“玩”中引发孩子们的思维。在和幼儿园的领导商量后,我决定组织学生重新来“玩跷跷板”。 到三年级二班上这一课时,我调了一下课,将2 节课连上,以保证孩子们有足够的活动时间。 实施过程(片断): 第一课时 我们的课堂改在了幼儿园的活动区内。 上课了,我用简短的话开始了这一课:“我知道大家都很喜欢玩跷跷板,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玩。在玩的时候,大家注意留心观察。有什么发现或问题,等会儿,我们说一说,好吗?” 孩子们一阵欢呼。分组之后,我和孩子们投入了令人兴奋的游戏中。 在快乐的时候,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半节课过去了。坐在幼儿园的地面上,我和孩子们展开了有关“玩跷跷板”的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玩得高兴吗? 生(齐答):高兴! 师:别光顾高兴,谁来说一说你们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 生1:我们组在玩的时候,董航那么点儿个,赵翼那么胖,可董航竟然他把给跷起来了。 生2:我们组也发现类似的现象了。刚开始时,我跷不起王敏来,因为他比我重。后来他往里坐了一点儿,我就把他跷起来了。 生3:我们组也有一个大个子王毅然。我自己跷不上他去,就叫了王聪来。我们两个就把王毅然给跷上去了。 生4:我们组翟英泽和张鑫差不多重,他们都坐在后面那个座位上,那个跷跷板就平了。谁也跷不上谁去。 师:这种平了,谁也跷不上谁去的现象,就叫做平衡。别的同学发现这种现象了吗? 生(纷纷说):发现了!发现了! 生5:老师,我还把你给跷上去了呢! 生纷纷笑起来。 师:看来,同学们发现得真不少,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为什么小同学能把大同学跷起来呢? 生6: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呢? 生7:为什么刘菲能把老师给跷起来? 生8: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多,对这些问题你们有什么看法? 学生交流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师:让我们回到教室用杠杆尺继续研究吧! 第二课时 组织学生利用杠杆尺探究“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具体教学过程略) 拓展活动: 1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2课下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衡现象,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在三年级一班与三年级二班这两节课的比较,我深深地体会到: 1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在本案例中,学生们从游戏中,不仅对平衡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而且从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这些绝不是靠老师和学生坐在课堂上讨论就可以做到的。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念就是在强调知行合一的学习模式,通过探索自身生活上或所处社会上的问题,借此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 2科学课要重视学生的亲历活动。在三年级一班上课时,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玩跷跷板”的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进来,而大部分的孩子只是看客。到了三年级二班,当学生亲历了“玩跷跷板”这一活动时,他们的思维都得以展开了:“我们组在玩的时候,董航那么点儿个,赵翼那么胖,可董航竟然他把给跷起来了。”、“老师,我还把你给跷上去了呢!”、“为什么小同学能把大同学跷起来呢?、”“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呢?”、“为什么刘菲能把老师给跷起来?”、 “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这归根于学生在有了深深的体验后,问题意识格外强烈。这样,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兴趣更高,活动效果更好。 3同时,我还体会到,作为教师应该将自己作为课程主体,具有开放的教学观念。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要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教师不要被教科书、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所限制。本课,我充分利用了本校的资源,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这样,我们就能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就能提供给他们生根发芽的沃土,使他们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