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社区银行发展解读.docx
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银行社区银行发展解读【精品文档】第 14 页银行社区银行发展解读一、银行概况 1、银行介绍 银行,1852 年在美国西海岸创立,在建立后的 100 余年里,逐渐成长为一家独具特色的地方银行,1994 年之后,由于美国取消了对商业银行跨州经营的限制,加之 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银行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收购,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从一家地方银行一跃成为全美第四大银行,并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金融机构。 目前,银行的市值排名美国商业银行第一位,按资产计,为美国第四大银行。银行在社区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方面位列全美第一,是美国第四大财富管理机构,管理着 1.3 万亿美元的资产。银行推崇零售银行的商业模式,发展社区银行业务,目前,每三个家庭美国中就有一家是银行的客户,其 9,112 个金融商店、12,000 多台自主设备和 27,000 的雇员遍及美国大部分州,是美国本土最重要的银行之一。 在迅速发展的道路上,银行与美国的其他大行相比,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却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他缓慢的国际化和综合化的步伐,以网点为商店的销售模式,对小微企业的重视就是十分重要的特点,而正是这些特点,造就了银行现阶段的成功,而银行的这些做法,抑或是理念和战略,也值得现在的中国银行业学习。2、银行的业务结构 自 2001 年起,银行逐渐将自身的业务划分、调整为三个部分社区银行,批发银行,财富管理、经纪和企业年金。社区银行是银行的核心,近年来社区银行为贡献了 60%左右的利润。社区银行部门主要面向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了完善的产品。对个人,社区银行提供汽车贷款、教育贷款、住房抵押贷款以及信用卡等产品,对小微企业,银行提供了包括租赁、房地产贷款、经营性贷款、养老金投资等业务,甚至还进行风险投资。在社区银行领域,银行极大地发挥了它在零售方面的优势,的各类终端,包括金融商店、自助设备、网络和手机都是社区银行的服务机构。 批发银行主要针对年收入在 2,000 万美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提供各类商业贷款和中间业务,包括传统的商业贷款、抵押贷款、房地产贷款、信用证、贸易融资、租赁、账户管理、投资管理、保险、投资银行业务等。财富管理、经纪和企业年金提供为客户专设的各类咨询服务,财富管理为富人提供专设的资产管理服务,经济业务提供资产交易的经纪和投资咨询,企业年金主要帮助雇主和个人管理养老金,主要是401K 计划推动的养老金,企业年金业务的市场份额位居美国市场前列。二、银行社区银行服务 1. 社区银行概述 如前所述,高净息差为银行带来了持续高于同业的盈利能力,这与银行的商业模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银行的业务特色中,最著名的就是社区银行。银行将主要的业务划分为社区银行,批发银行,财富管理、经纪和企业年金三个部分,近年来,银行的社区银行部门的收入和利润都占到公司的 60%左右,是银行最为核心的部门。 银行将网点开到离社区居民最近的地方,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的居民。此外,银行还捐助许多资金,帮助各地的社区修建一些公用设施,并且组织员工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以此拉近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2011 年,银行向非盈利机构捐助了21.4 亿美元的款项,其中多数用在了教育改善、社区发展上,员工的志愿服务总共达到1,500 万个小时,大约折合 3.2亿美元。 借由广布的网络,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形象,银行的社区银行发展迅速,为银行提供了较为低廉的存款,也给银行带来了收益很高的贷款业务,还带来了许多中间业务和其他综合业务。2. 低廉的资金成本 社区银行直接面对的是居民个人和小企业,这些客户的议价能力较低,银行可以通过低于大企业客户的利息获得这些存款。另外,由于附加有便捷和服务等优势,相比于其他对手,银行也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吸纳居民和小企业的存款。因此,社区银行给带来了低廉的资金成本。 从现金存款的变化就可以看出社区银行的优势。居民存款以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为主,其中活期存款是不付息的存款,然而为了应对金融脱媒化,在 1970 年至 1986 年美国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银行的普遍开始采用可转让存单等工具吸纳存款,从而抵御脱媒化带来的资金外流,与此同时,定期存款的比重也大幅上升,而现金存款的比重却迅速降低。1980 年后,储蓄账户存款占存款总量的比重从 16.9%上升到 1990 年的33.8%,十年提高了 17%。定期储蓄所占份额市场份额从1971年30%提高到1982年的52%,而现金存款却从1970年的近 50%锐减到 15%左右。但是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以后,积极拓展零售业务,通过 ATM机的广泛使用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迎来了社区银行的蓬勃发展,维持住了较高的现金存款占比。密布的网店、自助设备和便捷的网上银行服务除了能够降低存款利率外,也可以为银行提供充足的存款来源,从而保障了银行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使银行免去了许多债券融资的需求,进一步降低了的利息成本。从近五年同其他三家大行(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银行)的历史数据对比中可以发现,现金存款占资金来源的比重方面,银行高出第二名摩根大通2 个百分点以上,存款余额占资金来源的比重显著高于其他银行。3. 小微企业贷款业务 3.1 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发展历程 在资产部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提供了高额的利息收入,确保银行在资金的收入上领先对手。 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创立于1989 年底,那一年银行设立小企业银行业务集团,专门服务于小企业客户,又设立了小企业贷款部,为年收入低于 1000 万美元的企业提供贷款。 随后,银行发现,将正常商业贷款的发放流程运用在小企业上会使审核成本过高,因此 1994年起,银行推行“企业通”,为年销售额 200 万美元以下的客户提供贷款,贷款上限为 10 万美元。“企业通”的业务与个人贷款(如汽车贷款、信用卡等)更类似,这一部分的业务在会计中甚至被记录在个人贷款部分。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银行现在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小微企业贷款提供者。 3.2 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开展方式 为了开展小微企业贷款,银行首先将小微企业进行划分,通过对小微企业的规模、成长周期等进行评估,将小微企业细分为加工作坊、初创企业、家庭工厂、个体户、无利润企业、服务型小微企业、一般利润企业、科技型企业、高速成长企业和现金牛企业共十种,他们对于前 6 中企业,标准的企业贷款模式是无法盈利的。 于是,银行通过“企业通”改进了放贷模式,贷款可以通过邮件、电话进行申请,施行自动化审批,无需定期审核,也不需要财务报表,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信用评分模型。贷款的流程十分快捷,极大地方便了客户,因此获得了大量的业务。 银行还通过信用评分对贷出的资产持续进行监督的重估,根据企业的信用表现调整每家企业的利率,借此留住了许多优质的客户,优异的风险定价能力,也帮助银行减少了坏账率,为高利率提供了保障。3.3 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效果 小微企业为银行带来了新的业务机会,由于小微企业贷款的利息非常高,这一业务也拉高了银行的净息差。图2 银行个人贷款占比变化从图 8 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银行在1994 年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后,其个人贷款余额占比迅速提升(小微企业贷款在会计处理中被计入个人贷款部分),这一部分个人贷款,创造了很高的利息收入。 表1 银行各部分贷款的收益情况除了小微企业贷款以外,个人贷款比如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等,也为银行贡献了不菲的利润,个人贷款的高利率和大的贷款规模帮助银行在资产端获取了较高的平均利率。下表反映了银行等近五年资产的盈利能力,比较的是利息收入与总盈利资产的比值。表 5 美国四大行资产的利息税收入与盈利资产的比值社区银行带来了低的资金成本和高的资金收益,为银行的高净息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社区银行的重要性还不限于此。借助社区银行的发展,银行的交叉销售和金融商店的营销模式得以成功实施。二、银行社区银行对我国银行发展启示(借鉴)毫无疑问,发展社区银行对促进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融资,完善和优化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功能,丰富金融服务品种,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填补细分市场的供给缺位,及服务社区居民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发展社区银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社区银行实行股份制(但不跨区)根据银监会对社区银行的定义以及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经验,我国无论是通过新建、还是改造方式成立社区银行,都应该实行股份制,并通过完善的内控制度建设、合理的股权结构设计和有效的公司治理安排实现自我约束。但社区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着定位上的本质区别,其基本定位是向当地中小企业和农村提供金融服务。为了保证把在本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放在本地区,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不能设立跨区的社区银行(这里,我们把社区理解为最大以县市为单位)。当前,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造的推进,国有银行更多地注重将全国范围内吸收的存款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使用,造成中国资金流动的“虹吸现象”。社区银行不跨区,将本地市场吸收的资金运用在本地市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虹吸现象”及其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2、发展社区银行的同时推出社区信用社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其改革方向已被重新界定为社区银行。但不可否认,社区银行追求的是“商业利益最大化”。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有侧重于“互助合作”的合作金融的需要。因此,根据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的 “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借鉴美国社区信用社近年来得到强劲发展的经验,我国在把农信社改革为社区银行的同时,应以村为单位,建立起民办的社区信用合作社。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民间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让具有制度优势、信息优势、成本优势、交易速度优势的民间借贷走上正轨。3、构建有效的社区银行监管框架我国在构建有效的社区银行监管框架时,首先应该考虑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为社区银行监管框架建设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相关法规必须明确规定社区银行的设立目标就是为当地社区服务,对社区融资比例要与税收等有关优惠政策挂钩;社区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设区银行的信息披露政策;对社区银行的破产清算办法等方面都应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进行明确的规定。其次,应建立风险监管和合规性监管并重的政府监管体系,同时充分发挥自律组织和社会中介的作用。为提高监管效率,政府监管部门对社区银行的监管应侧重于对其内控制度、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价,并将有关评价结果及时披露。由于社区银行承担了促进社区融资、服务社区的部分政策功能,享受一些政策优惠,还应注重对社区银行的合规性监管,对社区银行的社会服务功能进行评级,并据此在准入管理、政策优惠方面实行区别对待10。此外,为了弥补政府监管主体的局限性,我国应致力于非政府监管主体的建设,从而使银行自律组织在社区银行监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提高政府监管主体监管社区银行的有效性,还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以及社会舆论等的监督作用,强化它们参与社区银行监管的责任,尽其微观层面上的风险揭示义务。4、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地方政府对社区银行的监管也将不明确,单靠政府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对数量庞大的社区银行进行监管,也是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的。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存款保险制度是社区银行发展的基础。如果要发展社区银行,就必须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由国家和商业保险机构共同分担社区银行的金融风险,不仅有利于降低国家的负担,而且有利于对社区银行的多头监管,降低社区银行的坏账率。同时,存款保险制度还会为没有国家财政支持的社区银行提供信用基础,有助于保护中小存款人的利益,提高公众对银行系统的信心,并使得它们可以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和大银行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