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概论作业.doc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西方文化概论作业两希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两希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摘要:两希文化指的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希腊与希伯来两大文化体系至今对西方文化仍产生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希腊文化中的自然与理性,希伯来文化中的宗教意识,几千年来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为西方文明的不断进步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关键词:两希文化 西方文化 影响一、希腊罗马文化1、国家形式:古希腊更大意义上是一个地理概念,始终是一个小国林立的城邦世界,当时希腊城邦有上百个之多。所谓城邦实际上就是在群山之中的一小块冲积平原上形成的、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国家,每一个城邦都长期独立自治,各城邦之间一般是平等的邻邦关系,因此古希腊始终未能完成统一。罗马在各地建立行省,实行统一的集权制。2、政治体制:古希腊经历了从君主个人统治到贵族集体统治再到全体公民集体统治的制度演变,根据各城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城邦政体主要有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等类型,其中贵族制和民主制在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在古代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罗马摆脱了君主制后建立了共和国,但是一开始权力就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共和国并没有进一步演化为民主制,而是一种贵族共和国,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和疆域的扩大,共和国转变为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3、文明拓展方式:古希腊很多城邦都有过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活动,在爱琴海附近甚至更远一些的地中海沿海地区建立了许多希腊移民的城邦。通过殖民拓展了希腊文明,扩大了希腊城邦之间的经济往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殖民过程中,希腊不断吸收外来先进文明,尤其是东方文明,为创造希腊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同时殖民也极大地拓展了希腊世界的范围,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使希腊本土与整个地中海、黑海地区成为一个有密切文化联系的整体。罗马在继承和发展古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在兼并战争和扩展疆域的过程中拓展了罗马文明。4、政治文明贡献: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它在政治文明领域的最大遗产就是其城邦时代实行的民主制度。希腊城邦本身就是公民集体联合的国家组织,因此尽管政体存在差异,但都不同程度地实行民主政治。民主制下每个公民都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的成员,各级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的三权分立和民享、民有、民治等思想,都来自当时的希腊文明。雅典是希腊各城邦中实行民主政治的典型,是希腊民主政体的发源地,它所创立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继承和发展。一位与伯利克里同时代的人曾经自豪地说:“假如你未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罗马法是罗马政治文明中最伟大的成就,它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体系。它不仅严格界定了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而且阐明了相关的法理,为人们提供了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依据。罗马法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拿破仑时期颁布的法国民法典、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1787年宪法等,都以罗马法中的理论为基础。罗马法的影响还波及到亚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法,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罗马法的原则。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曾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这是诗人爱伦·坡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高度评价。这两个国家给文明太多神秘的向往和伟大的崇拜,他们之间虽然有异同点,但都是文明学习西方历史的源头。二、基督教文化精神:希伯来民族强调人对上帝的绝对服从;重视灵魂,主张人的理智抑制肉体的欲望;轻视人的现世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重视天国的幸福。希伯来文化是一种重灵魂、重群体、重来世的理性型文化。古希腊罗马人那种恣情纵欲、敢爱敢恨、充满疯狂的喜悦和沉重的悲伤、情感得以充分释放的飞扬动荡的生活转变为一种内敛、宁静乃至沉闷的生活。希伯来文学中虽无古希腊文学那对自然人性的张扬和裸露,却有一种内敛式的人性追求,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蕴含着一种尊重理性、群体本位、肯定超现实之生命价值的宗教人本意识。事实上,古希腊文化中的原欲和希伯来文化中的理性也是对立统一的。原欲和理性是人的不可或缺的两个侧面,因此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是既对立又统一,既冲突又互补相融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体现了原始初民无穷的生命活力,而希伯来-基督教文化既抑制了人的原始生命力,又表现出对人的理性本质的寻求,既有人的主体性的萎缩,又有人对自我理解的进步和升华。这种尊重理性、群体本位、崇尚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的宗教人本意识,是以后欧洲文化内核的又一层面。“两希”文学中对人性追寻的这种对立和互补,构成了西方文学人性探索的基本价值核心,也是西方文学贯穿始终的人文主题。三、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人类智慧的象征。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渊源,她以其独特的风采与卓越的成就享誉世界,以至有“言必称希腊”之说。古代希腊文化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神话、政治学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大放异彩,被西方学者称之为古典文化。古希腊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突出地位,就是因为古希腊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璀璨夺目的文化成果,达到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高峰。由此,古希腊文化及以后作为希腊文化继承者的罗马文化,启迪了14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而深远的推动作用。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没有古希腊文化及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希腊文明始于公元前二十世纪,在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之后,古希腊人民创造出了无数夺目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艺术瑰宝。古代希腊文化在宗教神话、哲学、文学艺术及科学等诸多方面取得辉煌成就,对其后的西方文明乃至当今的世界文化发展都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那时候所创造的艺术作品,直到现在还能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而哲学、科学思想则奠定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的基础。1、古希腊宗教神话文化为后世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古希腊的宗教与神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进一步说就是古希腊的各种神灵信仰是神话传说的思想基础,而神话传说反过来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宗教,神话是宗教的核心。古希腊的宗教神话包括两大部分,即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荷马史诗是奥林帕斯教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适应了希腊民族形成过程中统一宗教信仰的需要。继荷马史诗之后的神谱,把古希腊诸神纳入一个单一的世系,创造了以宙斯为首的12位主神谱系,为奥林帕斯教提供了系统的教义。由此可见,古希腊宗教体系的确立以及宗教教义的充实与完善,神话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古希腊这种以神话为根基的宗教也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影响。首先,古希腊宗教没有经典教义,没有教会组织及神职人员,这种宗教的世俗性是希腊城邦理性主义的萌芽。古希腊的宗教并没有类似基督教圣经那样的经典,没有形成系统的宗教教义和具有戒律性的宗教理论。从根本上说,希腊重视现世生活,宗教活动在他们看来只是现实生活的补充,并不要求来世灵魂的解脱。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因为没有一个主持宗教事务并能干预城邦政治的祭司集团,人们在宗教活动中便有很大的自由性,每个公民都可以成为活动的主持,每个公民都有参加或不参加宗教活动的自由,这种自由,便为理性主义打开了精神之窗。其次,“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拉近了神与人之间的联系,为希腊及以后的西方世界创作无数优秀的文艺作品提供了不竭的题材。古希腊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不仅神的外形为人体,而且神性既高于人性又同于人性。神与人之间会有联系,有往来,人的行动会体现出支持他的那位神的意志,人类的战争、统治、生活乃至生命,都会被神不同程度地支配,而人类也会因不满神的专制选择反抗神。这些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特有的人神关系,自然会被文艺作家们所利用,发挥他们的无限想象,在文艺作品中展现神人世界。如奥维德的变形记,是希腊神话向西欧传播的来源之一;胡厄的福音书直解,比较系统地历数了从阿波罗到普里阿普斯的每个希腊神灵,以及一系列神话人物等等。正如马克思说过的那样:“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2、古希腊哲学开启了世界哲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奠定了哲学派别的基础。古希腊留给西方哲学的遗产就是西方哲学的本身,正如德国历史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所指出的:“古希腊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的自由意识、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基础。”首先在认识论方面,为希腊哲学发展迈出第一步的是“智者学派”,他们是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活跃在雅典城邦一支哲学团体,他们持着“自然论”和“约定论”的观点。“自然论”者认为,人与社会的诸多习俗和制度是从自然而来的,有其自然的依据,是人自身难以认识与改变的这种观点否定了人的认识能力,最终陷入了“不可知论”的泥潭。“约定论”者主张社会的习俗和制度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约定”,并无永恒自然的依据。这观点虽然突出了人的认识主体地位,但他们否定了自然规律对于人认识的决定性,否认了人主体认识的客观内容主要是自然,逐步变成了“相对论”观点。然而说到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奠基人,还要算古希腊人文哲学的真正开创者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将哲学的研究从自然转向人,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己,提高个人的素质和完善个人品德,是一种“可知论”。3、古希腊的文学艺术成就对西方文化的开创性影响史诗和悲剧是古希腊文学中的两颗明珠,光耀夺目。荷马史诗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巨著,成为欧洲文学的渊源,是西方文学史上的开山之作。她的语言生动流畅、构思精巧严密,结构布局得当,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性格突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希腊古典时代起,荷马史诗就成为学生必读作品,至今仍是当代欧洲人学习文学时的必修一课。但丁称荷马为“诗人之王”;马克思也称伊利亚特是“一切时代最宏伟的英雄史诗”,它“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它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攀的范本。除了史诗,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另一伟大成就是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雅典时期的悲剧。当时雅典先后涌现出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是第一位重要的悲剧诗人,有“悲剧之父”之称。他的作品流传至今的已为数很少,而其中又以取材于希腊神话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最为出名。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悲剧的真正创始人,据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戏剧演出时的布景、舞蹈、高底靴和轻飘鲜明的服装,都是埃斯库罗斯首先采用而流传至今的。索福克勒斯是三大悲剧家中最具有才华的一位。他大约写了130部悲剧,现存的仅有七部,其中又以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最为杰出。在他的著作里突破了抒情诗式的悲剧形式,诗歌队退到台外,减少合唱的作用,加强了戏剧的作用,使悲剧艺术趋于完善。三大悲剧诗人的最后一位欧里庇得斯写过90多部作品,流传至今的只有18部,如美狄亚、安德洛玛克、特洛伊妇女等。在他的作品中,命运实际上已是人物自身的性格,所以他的悲剧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以此表现发生在家庭伦理关系方面的可悲事件。由于这一特点,欧里庇得斯被认为是开创西方家庭问题剧的第一人。4、宗教对古希腊文化的繁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希腊的宗教和东方不一样,它始终没能形成一神教,也没有形成共同信奉的宗教教义,更没有东方宗教那种森严、神秘和恐怖的感觉。在这里,宗教的空气非常自由、开放。人们可以自由地信仰,不受任何约束。同时,“神人同形同性说”是古希腊宗教的最大特色,神是人的完美体现,神不但具有人之外形,而且还有人所具有的各种感情、生活需要以及正直、勇敢、残忍、妒忌等品性。所以,人们在信神的同时,更相信人自身的智慧和力量,重视现实世界。这种自由的宗教氛围塑造出了大批具有独特美学观点和创作手法的艺术家,他们在创作构思时,往往不受神谕束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现实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是非,用全部的身心去研究自然和人本身”,从而创作出大量的充满了人情味的、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因此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5、民族特征是古希腊文化繁荣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古希腊地处地中海东南部,海岸线曲折多港湾,这种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于发展航海业和工商业,形成古代世界少有的海上“商业民族”。在这种生活环境里,希腊人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空间观念,形成了“聪明、勇敢、活跃,富有创造力和积极进取的性格。”他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善于破旧立新,接受新生事物。正是希腊民族的这种强烈的进取精神,才使他们取得了其他民族所不及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成果。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古希腊的经济、治、对外关系以及宗教、民族特征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才促成了古希腊高度发达的文化,所以,我们在探讨古希腊文化发展原因时,必须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全面地去寻找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才能把问题分析明白。纵观古希腊文化,古希腊不同城邦的公民在自由、民主的空气下,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努力创造,由此涌现了无数的天才,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神话、政治学、建筑和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不断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与吸收,逐步使古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明中所倡导的哲学观、历史观、伦理道德观、社会与国家学说,都对西方近现代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古希腊文明犹如甘霖一般,浇灌着全人类寻求智慧的灵感,涤荡着人类渴求知识与慰籍的心灵,滋养和支持着人类探索求知世界的坚定信念和永不停歇四、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王佐良,50)。这种活动以个人,社会个体的生存及发展为目的,被一代又一代地广泛传播。人们通过谚语,童话故事,艺术,大众媒体对各自所属的文化进行习得。基督教被视为西方精神文明的支柱,基督教文化更是对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义学艺术,政治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基督教义化对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是文化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最集中的体现。价值观是一套习得的规则,以用来作出决定或解决矛盾。价值观是一种对真,善,美判断的观点。对于西方的主流价值观所强调的内容,大部可以在基督教义化中找到其根源。我们常常以西方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与我国的集体主义进行比较,其实,个人主义的思想根源出于基督教圣经中基督教伦理中的戒命的第二条“要爱人如己。先自爱,次之为爱人如己。”需要强调的是,往往存在着将个人主义与自私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误区,但其实真正的个人主义所体现的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个人主义在西方表现为对个人财富,权利,智慧的尊重。也正是这种价值观激励着个体的进步从而带动了整个西方的进步。对于西方文化所强调的“进步与改变”也可以在基督教的信条中找到相对应的答案。从耶稣为改变整个世界而降生,到他被钉到十字架上的那一刻,再到耶稣基督的再次复活。基督教教义告诫其信奉者的是万物都是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进步的。人们所需要坚信和做到的是破除旧的事物的枷锁,不断地向前前行。正如创世纪,复活等等基督教教义和信条所提倡的。本届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参加就职竞选时以“改变”作为自己竞选的口号,提倡只有改变才能为美国带来进步和才能让美国保持先进。他的成功就出自于他对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精准把握。2.基督教文化对西方义学的影响义学艺术是体现文化的最好体现。在基督教义化的影响下,西方在学显现出了独有的特点。蔡元培(98)曾指出:宗教和文学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两者都是感情的产物。从中世纪的宗教文学,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二十世纪,基督教精神一直是西方义学中潜在的暗流。基督教文化在义学方面的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基督宗教精神作为西方文学的核心观念,作家在作品中往往通过隐喻的基督形象来阐释自己的基督宗教思想,以及以基督精神来审理世俗社会。这使得基督文化的传播得到了巨大的推动力。霍桑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设置了由原罪到忏悔,再到救赎的故事结构,把海丝特与狄梅斯迪尔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剖析他们的灵魂。红字的结构框架,开端就是以男女主人公道德上的堕落为出发点,经过千辛万苦的灵魂上的历练,从而获得最终意义上的解脱,实现人性的升华,在宗教的洗礼中求得心灵的平静。小说的主题在于叙述两个犯了罪的人如何走向灵魂的新生。而霍桑选择了不同以往的视角,来探索道德和善恶问题,将圣经里充满上帝感召精神的篇章,溶于整个故事,化作新的成分,把抽象的“原罪”的文化原型融入具体的社会问题的揭示之中(常耀信,64)。悲惨世界中蹲了19年监狱的苦役犯冉阿让,意外地闯进了主教卞福汝的家里,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临走他偷了主教的一套银器,主教不加追究反而加送了一对银烛台,他对冉阿让说:“我的兄弟,我赎的是你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面救出来,交还给上帝。”雨果在这里真切的体现出了基督文化中的爱与宽容是最大的拯救力量的思想。作家们在进行创作时,有意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的情节和人物性格里,进行陪衬和烘托,这又多以典故引用的形式来表达和诠释,更丰富地表现出了基督教义化对其的重要影响。3、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政治的影响基督教的教义所体现出的文化在西方的政治制度中也有这充分的体现。西方一些国家的立宪政治制度正是这一点的体现。基督教认为,人是按照神的形象创造的,因此每个人的天性中部有神性,天地万物,唯有人具有神的灵明。后来,尽管人因对上帝的叛离而导致了人性与人世的堕落。但在基督教的传统里,人的神性从未因此消失。这个神性赋予了人作为被创造物固有的尊荣,权利,幸福与慈爱。人生而自由、平等,因为基督教认为人人均为上帝的造物,人只受上帝的奴役。人权是天赋的,作为地上之国的人类世界必须保障这一天赋的人权,并通过立宪表现出来。通过立宪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基于基督教对人类理性坚定不移的信赖。理性是西方宪政国家的基础:正是在每个人理性即自利自保,趋利避害本能指引下,人们才会并能够订立契约组成国家(钱福臣,37)。这也解释了在政治上保护人权的主张。17、18世纪以来欧美确立的那种自由宪政,从19世纪晚期开始有了变化:由于基督教文化的缘故,福利国家的政策取代了自由放任政策。直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所有福利国家都是基督教国家,而这些国家的宪法又有效地辅助了这项政策,这一切所说明的并不是一个巧合。这涉及基督教义化中关于“情”的伦理,人的自爱与博爱,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的救赎与行善。基督教伦理中的戒命有两条:第一,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第二,要爱人如己。先自爱,次之为爱人如己。基督教的爱是一种博爱。圣经强调对穷人的关心和爱: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基督教对人类命运的普世关怀,不但肯定了个人,即自爱和自我,的价值,而且也肯定了人类有共同的价值,即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可以恪守共同的法则,共营社会政治生活。这就充分的解释了西方国家优越的福利政策。五、结论事实上,古希腊文化中的原欲和希伯来文化中的理性也是对立统一的。原欲和理性是人的不可或缺的两个侧面,因此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是既对立又统一,既冲突又互补相融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体现了原始初民无穷的生命活力,而希伯来-基督教文化既抑制了人的原始生命力,又表现出对人的理性本质的寻求,既有人的主体性的萎缩,又有人对自我理解的进步和升华。这种尊重理性、群体本位、崇尚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的宗教人本意识,是以后欧洲文化内核的又一层面。“两希”文学中对人性追寻的这种对立和互补,构成了西方文学人性探索的基本价值核心,也是西方文学贯穿始终的人文主题。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古希伯来-基督教文化这两种文化的相互斗争、相互融合,形成了今日西方文化的基本面貌。参考文献1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古希腊文学史吉尔伯特·默雷著,孙席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5月。3基督教哲学1500年,赵敦华著,人民出版社,1994。4陈召荣,李春霞,督教与西方文学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