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疗学精华知识点总结.docx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物理治疗学精华知识点总结物理治疗学精华知识点总结物理治疗学精华知识点总结康复治疗内容:物理疗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疗法、康复工程、康复护理、文体疗法、职前训练、社会服务等。 物理疗法定义:研究和运用物理因子预防及治疗病、伤、残的方法称为物理疗法。分类:按物理性能(物理因子)分为人工物理因子(能)和自然物理因子。 人工物理因子:电、光、声、磁、力、热、冷、水。自然物理因子:空气、日光、气候、泥、沙。 影响物理疗法的因素(1) 刺激强度:剂量、时间、面积是治疗三要素;不同强度刺激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剂量大、时间长、面积广显示治疗量大,反之治疗量小:(2) 应用方法:同强度刺激,使用方法不同,产生反虑亦不同,如并置与对置、移动法与固定法、接触法与非接触法。(3) 刺激部位:同一物理因子相同强度和方法作用于人体不同部位,其反应有差异,如紫外线对暴露部位与非暴露部位。(4) 个体因素:个体差异对PT作用有一定影响,包括年龄、性别、肤色、体质、职业、心理作用、精神状态等,如白人与黑人、脑力与体力、大人与儿童等。(5) 外界环境因素:季节、气候、地区、温湿度等不同条件对理疗作用有一定影响,如冬季喜热(6) 其它因素:治疗仪性能、操作者经验、人为错误等。 物理疗法适应症:PT适应证非常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炎性疾病、软组织损伤、慢性病等,最为密切的是骨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有功能障碍的病、伤、残者,如偏瘫、截瘫、肌萎缩、肌力下降、骨折后关节活动障碍、骨关节损伤、脑血管疾病、神经损伤等。物理疗法的禁忌证:恶性肿瘤、活动性结核、活动性出血、高热、体质虚弱、体内有金属异物(如心脏起搏器、金属内固定)等。有些是绝对禁忌症,有些是相对禁忌症,视情况而定。 电疗法(学)分类:直流电疗法: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低频电疗法:感应电、超刺激、间动电等;中频电疗法:电脑中频、调制中频电疗等:高频电疗法:超短波、微波、短波疗法等; 运动疗法:又称治疗性运动、医疗体育(体疗)。是根据病情特点和患者的功能状况,借助治疗器械或治疗者的手法操作以及自身的参与,通过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式来改善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一种治疗方法 运动疗法的目的:最大限度恢复ADL和劳动运动能力,减少残疾和功能障碍。 运动疗法分类主要按完成动作的主动用力程度分为主、被动两大类。 主动运动:运动时不需助力,亦不用克服外来阻力,整个动作通过主动收缩肌肉来完成。包括随意运动、助力运动和抗阻力运动。 随意运动:无外力参与,完全靠患者主动收缩肌肉完成。如自由活动关节、医疗体操等。 助力运动:主动收缩肌肉+外力帮助完成。 被动运动:运动时肌肉不收缩,肢体处于放松状态,完全不用力,动作的整个过程全靠外力来完成的运动 等长运动:肌肉收缩时肌肉的张力明显增加,单关节不产生肉眼可见的运动(肌肉长度没有变化)又称为等长收缩或静力性收缩。采用等长收缩进行的运动训练。 等张运动:采用等张收缩进行的运动训练。肌肉收缩时张力基本保持不变,但肌纤维长度缩短或延长由此导致关节发生肉眼可见的运动,又称为动力学收缩。根据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变化的方向可分为向心性等张运动和离心性等张运动 向心性等张运动: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变短。离心性等张运动:收缩时肌纤维长度拉长。 等速运动:根据运动过程的肌力大小变化调节外加阻力,使整个关节依照预先设定的速度运动,而运动中只有肌张力和力矩输出的增加,常用专门设备进行。 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目的:最大限度地恢复或改善患者已经丧失或减弱的器官功能,预防和治疗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迸发症。(1) 维持、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和形态 (2) 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代谢能力;(3) 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4) 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5) 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 运动处方的定义:根据病情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内容、运动量及运动方式,并提出实施的注意事项的处方,称为运动厨房。一个完整的厨房应包括运动治疗项目、运动治疗量以及运动治疗的注意事项三个方面的内容。 运动处方包含的内容:(1) 运动治疗项目,分为:耐力性项目、力量性项目、放松性项目、矫正性项目(2) 运动治疗量:其大小取决于运动治疗强度,治疗频度及持续治疗的时间(3) 注意事项:掌握好适应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个别对待、及时调整 运动治疗项目:(1) 耐力性项目:行走、慢跑、游泳等,(2) 力量性项目:肌肉、关节训练器等。(3) 放松性项目:散步、放松操、气功等。(4) 健身性项目:广播操、太极拳等。(5) 治疗矫正性项目:矫正姿势、步态等。 运动治疗量:指运动治疗中的总负荷量,其大小取决于运动治疗的三要素:强度、频度(密度)、总时间。运动处方的 核心是运动强度。 康复医学工程:是工程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是利用工程学的原理和手段,在对所丧失的功能进行全面的评定后,通过代偿或补偿的方法来矫正畸形、弥补功能缺陷和预防功能进一步退化,使患者能最大限度的实现生活自理和回归社会。 矫行器:是装配于人四肢、躯干等部位的一类体外器具的总称。起目_的是为了预防或矫正四肢躯干的畸形或治疗骨关节及神经肌肉疾病并补偿其功能。 矫行器的基本作用:稳定和支持、固定与矫正、保护与免负荷、代偿与助动。 上肢矫形器主要作用:将不稳定的肢体保持于功能位,提供牵引力以防止挛缩,预防或矫正肢体畸形及补偿失去的肌力,帮助无力的肢体运动,控制ROM和保护肌腱修复和关节愈合等。 下肢矫行器主要作用:支撑体重、辅助或替代肢体的功能、限制下肢关节不必要的活动,保持下肢的稳定性,改善站立和步行时的姿态,预防和矫正畸形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指突然发生,由脑血管病变引起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发意识障碍。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卒中单元包括两部分:卒中监护单元、卒中康复单元 卒中的康复评定(1) 昏迷和脑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2)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3) 平衡功能评定(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6) 其他功能障碍的评定 昏迷和脑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 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有无昏迷及昏迷严重程度。GCS分数:8分为昏迷状态,是重度脑损伤:912分为中度损伤:l315分为轻度损伤。 2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MESSS):最高分是。45分,最低分是0分:轻型是015分:中型是1630分:重型是3145分。 3 美国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表(NIH stroke scale,NIHSS) NIBSS是国际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脑卒中评分表,有11项检测内容,得分低说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轻,得分高说明程度重。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1. Brunnstrom 6阶段评价法:是脑卒中最常用的评定运动模式的一种方法。Brunnstrom将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过程根据肌张力的变化情况分为6阶段来评价运动功能 2、 FuglMeyer和上田敏法:将上、下肢、手和手指运动等的功能评价与平衡能力、关节活动度、关节运动时的痛觉、感觉功能等5项与偏瘫后身体运动功能恢复有密切关系的内容综合的定量的评定方法,评分为0100分。在Brunnstrom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为更详细的评价方法。 平衡功能评定1、 三级平衡检测法:I 级平衡是指在静态下不借助外力,患者可以保持坐位或站立位平衡II 级平衡是指在支撑面不动(坐位或站立位)身体某个或几个部位运动时可以保持平衡III 级平衡是指患者在外力作用或外来干扰下仍可以保持坐位或站立平衡。 2. Berg平衡评定量表:Berg平衡评定量表是脑卒中康复临床与研究中最常用的量表,一共有l4项检测内容。每项评分04分,满分56分,得分高表明平衡功能好,得分低表明平衡功能差。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能力的评定是脑卒中临床康复常用的功能评定,其方法主要有: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 Barthel指数分级是测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可以敏感地反映出病情的变化或功能的进展,适于作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的手段。有l0项内容,分3级,最高分是100分,60分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分为中度残疾,有功能障碍,生活需帮助:20- -40分为重度残疾,生活依赖较明显:21- 20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Barthel指数40分以上者康复治疗效益最大。 其他功能障碍的评定其他的评定还有:感觉的评价;认知功能的评价;构音障碍或失语症的评定;心理评定。 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1选择合适的病例和早期康复时机。2.康复治疗计划是建立在康复评定基础上的,由康复治疗小组共同制定,并在治疗方案实施过程中逐步修正和完善。3康复治疗贯穿于脑卒中的全过程,做到循序渐进。4康复治疗必需要脑卒中患者的主动参与及其家属的配合,并与日常生活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传统康复治疗、康复工程方法等。 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治疗:脑卒中急性期通常是指发病后的l3周,相当于Brunustrom分期l2期。脑缺血性脑卒中通常主张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原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后开始康复;出血性卒中一般主张发病后12周、病情稳定后开始康复治疗 急性期康复治疗康复目标:防治并发症:如压疮、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废用综合症:如骨质疏松、关节挛缩和变形等;误用综合症:如痉挛加重等;尽快地从床上的被动活动过度到主动活动;为主动活动训练创造条件;尽早开始床上的生活自理。 截肢的目的:将已经失去生存能力、危害生命安全或没有生理功能的肢体截除,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并通过残肢训练和安装假肢,以代偿失去肢体的功能。 截肢的平面(尽可能长的保留肢体长度,圆柱代替圆锥形残端) 截肢后的康复程序:截肢前心里治疗假肢咨询截肢手术术后残肢评估残肢护理、训练假肢处方残肢并发症处理临时假肢使用训练、功能训练临时假肢功能训练后初评装配正式假肢假肢适配检查、动态对线假肢穿装配后穿戴训练、功能训练、职能训练终期适配检查、功能评估 截肢后临床康复的任务主要是截肢术后的残肢的处理、假肢安装前后的训练及并发症的处理。 颈椎病: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韧带增厚、钙化等退行性变刺激或压迫其周围的肌肉、血管神经、脊髓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部位依次为C5-6, 颈椎病的分型:分为五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1) 神经根型:最多见,约占60%,好发于五十岁左右。多因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或椎体后外缘骨质增生压迫或刺激了神经根,导致神经根水肿、炎症、粘连,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多发生于C56、C67、C45间隙。1) 症状:主要表现为颈肩臂痛并有神经根支配区感觉和运动障碍。颈肩痛反复发作、颈部活动受限、常伴有上肢麻木和感觉障碍、可有上肢无力和肌肉萎缩,持物不稳或失落为常见症状。2) 体征:A、 颈部僵硬,活动受限,颈部肌肉痉挛。B、 压痛:颈椎脊突、横突有压痛点。C、 在神经根支配区可有感觉、腱反射、肌力的改变。久后可有肌肉萎缩和EMG的改变。D、以下试验阳性:压顶试验、臂丛牵拉试验、低头试验、仰头试验;3) 辅检: (2) 脊髓型:是颈椎病中最重的一种类型,男性多于女性。起病隐匿,常被漏诊和误诊。主因发育性椎管狭窄、颈椎后缘增生、椎间盘向后方突出压迫脊髓而致。症状:多从下肢开始,逐渐发展到上肢,出现麻木、无力、软弱、严重者可致瘫痪,大小便障碍,卧床不起。体征:肢体远端有不规则感觉障碍区,上下肢肌力降低,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病人行走困难,甚至不能站立。低头试验阳性、仰头试验阴性、颈部活动受限、牵拉实验、压顶实验、棘突压痛等均可不明显。辅检:1)、X线平片:2)、cT或MRI (3)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生率2,椎动脉受骨刺压迫、刺激引起痉挛,造成瞬间或长期血管腔变窄,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临床表现有:(1)颈性眩晕:为主,旋转性、浮动性、摇晃性(2)头痛:枕、顶部多见,为侧支血管代偿性扩张所致(3)视觉障碍:突发性、短暂性失明或复视(4)猝倒:头部突然旋转或伸屈时发生(5)低头、仰头试验阳性。辅检:1)X线平片:钩椎关节或小关节增生,向前突入椎间孔内。2)椎动脉造影3)TCD (4)交感N型:为交感N受激惹所致,可表现为交感N兴奋症状或抑制症状,而且涉及多器官、多系统。主观症状多,客观体征少。症状:头晕头痛、颈肩背痛、颈椎及上胸椎棘突压痛、面部麻木或半身麻木,发凉感,无汗或多汗,针刺感觉减退,眼部胀痛。干涉或流泪。视物不清或彩视,耳鸣或耳聋,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情绪不稳定,睡眠不好等。体征:血压、心率的改变,低头、仰头试验可诱发症状产生或加重。辅检:x线平片:颈椎退行性变 (5)混合型:上述两型以上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存在。治疗:根据不同类型颈椎病的不同病理阶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1) 卧床休息:可减少颈椎负载,有利于椎间关节创伤性炎症的消退,可以减轻或消除症状。颈托、颈围领也有类似作用。2) 理疗:可镇痛、消炎,减轻组织水肿、松解粘连、松弛肌肉、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治疗项目可选择: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低频调制的中频电疗法、超短波疗法、超声波疗法、石蜡疗法、红外线、磁疗及运动疗法等。3) 注射疗法:硬膜外腔封闭疗法适用于神经根型、交感型颈椎病。采用低浓度的局麻药加皮质激素,一般每周一次,23次为一疗程。4) 颈椎牵引:主要适用于N根型颈椎病。牵引力式:常采用颌枕吊带牵引法(坐位或卧位),多数用连续牵引法,也可用间隙牵引法。必须掌握好牵引的三大要素:A、 牵引角度:C1-4 0:C5-6 15;C6-7 20;C7一Tl 25B、 牵引重量:一般以4kg开始,逐渐增加至体重的18112。一般不超过20kg。C、 牵引时间:每次l030分钟,每日l-2次,2030次为一疗程。5) 手法治疗。推拿:手法轻柔:以颈、肩、背部的揉、拿、捏、推等手法为主:勿轻易做颈部拔伸、推扳等动作。关节松动术:手法主要有拔伸牵引、旋转、松动脊突和横突等。6) 中医疗法:推拿、正骨疗法,针灸疗法;其它(小针刀、火罐、中药外敷等)7) 药物疗法8) 手术治疗适应症:脊髓型且脊髓受压明显者。术后石膏围领固定6-8周9)日常生活活动的指导:A枕头与睡眠的姿势B工作姿势c注意颈部保暖、避免过劳。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部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其内的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环和覆盖其上的后纵韧带向椎管内突出,压迫附近的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产生症状。L4-5、L5-S1突出占90以上。年龄2050岁多见,可以单节段或多节段发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类:退行性、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后纵隔韧带下型、脱出后纵隔韧带后型和游离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与诊断:1、主要症状:为腰腿痛,其特点如下:1)多数病人(约70)有外伤史2)腰腿痛出现顺序3)部位4)急性发作时疼痛常较剧烈2、主要体任:l)局部压痛2)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3)脊柱姿势的改变4)腰部活动受限5)感觉、肌力和腱反射的改变3、辅检:l) X线间接征象提示及鉴别诊断,可能提示椎间隙变窄。重要的是排除其他严重疾病。2)腰椎CT或MRl直接诊断作用3)肌电图检查4) 脊髓造影4、诊断:症状、体征、影象学检查三结合。不可过分依赖影象学检查 周围神经病损一般可分为周围神经损伤和神经病大类 周围神经损伤是由于周围神经丛、神经干或其分支受外力作用而发生的损伤,如挤压伤、牵拉伤、挫伤、撕裂伤、切割伤、火器伤、医源性损伤等; 神经病是指周围神经的某些部位由于炎症、中毒、缺血、营养缺乏、代谢障碍等引起的病变,旧称神经炎 周围神经病损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损伤远端神经纤维发生瓦勒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轴突变性(axonal degeneration)则是周围神经病常见的一种病理改变,与瓦勒变性基本相似 周围神经损伤按Seddon方法可分为:神经失用:神经轴突和神经膜均完整,传导功能暂时丧失:神经轴突断裂:神经外膜、神经束膜、神经内膜和施旺细胞完整,神经轴突部分或完全断裂,出现瓦勒变性,运动和感觉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神经断裂:指神经的连续性中断,导致运动和感觉功能完全丧失。(神经失用多由挤压或药物损害引起,一般可在6个月内完全恢复。神经轴突断裂多为挤压 或牵拉伤所致,可自行恢复,但轴突需自损伤部位向远端再生,再生速度约为l2mmd,故需时较久。神经断裂多为严重拉伤或切割伤所致,必须手术修复,术后神经功能可恢复或恢复不完全。)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评定 (一)运动功能评定:1肌力评定2关节活动度测定3患肢周径的测量:用尺测量或用容积仪测量受累肢体周径并与相对应健侧肢体比较。4运动功能恢复等级评定由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提出,将神经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分为六级,简单易行,是评定运动功能恢复最常用的方法。周围神经病预后运动功能恢复评定表:恢复等级评定标准:0级(M0),肌肉无收缩;1级(ml),近端肌肉可见收缩;2级(M2),近、远端肌肉均可见收缩;3级(M3),所有重要肌肉能抗阻力收缩:4级(M4),能进行所有运动,包括独立的或协同的运动;5级(M5),完全正常。 (二)感觉功能评定:周围神经病损后感觉消失区往往较实际损伤小,且感觉消失区边缘存在感觉减退区。周围神经病损后感觉功能恢复评定表:恢复等级,评定标准;0级(S0),感觉无恢复;1级(S1),支配区皮肤深感觉恢复;2级(S2),支配区浅感觉和触觉部分恢复;3级(S3),皮肤痛觉和触觉恢复、且感觉过敏消失; 4级(s3+),感觉达到S3水平外,二点分辨觉部分恢复;5级(S4),完全恢复。(三) 反射检查:患者充分合作,并进行双侧对比检查。常见反射有: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反射、踝反射等. (四) 自主神经检查常用发汗试验。(五)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六) 电诊断检查:对周围神经病损,电诊断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诊断和功能评定的价值。常用方法有:l直流感应电测定2强度一时间曲线3肌电图检查4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正常情况下,四肢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一般为4070 mS。神经损伤时,传导速度减慢。)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治疗目的:早期是防治各种合并症(炎症、水肿等);晚期是促进受损神经再生,以促进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恢复,防止肢体发生挛缩畸形,最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治疗应早期介入,介入越早,效果越好。治疗时根据病情的不同时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一) 早期:首先要针对致病因素去除病因:减少对神经的损害,预防关节挛缩的发生,为神经再生做好准备。具体措施有:l)受累肢体各关:仃功能何的保持2)受累肢体各关节的主被动运动3)受累肢体出现肿胀的处理4)物理因子的应用5)受累部位的保护 (二)恢复期:急性期(约510天)炎症水肿消退后,即进入恢复期,早期的治疗措施仍可有选择的继续使用。此期的重点是促进神经再生、保持肌肉质量、增强肌力和促进感觉功能恢复。1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2肌力训练:受累神经支配肌肉肌力为O1级时,进行被动运动、肌电生物反馈等治疗;受累神经支配肌肉肌力为23级时,进行助力运动、主动运动及器械性运动,但应注意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肌肉疲劳。随着肌力的增强,逐渐减少助力:受累神经支配肌肉肌力为3+4级时,可进行抗阻练习,以争取肌力的最大恢复。同时进行速度、耐力、灵敏度、协调性与平衡性的专门训练。3、ADL训练4作业治疗5感觉训练,训练原则是:由大物体到小物体,由简单物体到复杂物体,由粗糙质地到纤细质地,由单一类物体到混合物体。6促进神经再生:神经生长因子,维生素B1,维生素6等以及超短波,微波,红外线等物理因子。7手术治疗;8对保守治疗无效而又有手术指征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颈脊髓损伤造成四肢瘫痪:胸段以下脊髓损伤造成躯干及下肢瘫痪而未累及上肢时称截瘫。脊髓损伤后6小时内是抢救的黄金时期。脊髓损伤的主要临床特征是脊髓休克、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控制障碍、痉挛、排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等。 不完全行损伤具有特殊表现: 1) 中央束综合征:常见于颈脊髓血管损伤。血管损伤时,脊髓中央先开始发生损害,再向外周扩散。上肢的运动神经偏于脊髓中央,而下肢的运动神经偏于脊髓的外周,造成上肢神经受累重于下肢,因此上肢障碍比下肢明显。患者有可能可以步行,但上肢部分或完全麻痹。 2)半切综合征:常见于刀伤或枪伤。脊髓只损伤半侧,由于温痛觉神经在脊髓发生交叉,因而造成损伤同侧肢体本体感觉和运动丧失,对侧痛温觉丧失。 3)前束综合征:脊髓前部损伤,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和痛温觉丧失,而本体感觉存在。 4)后束综合征:脊髓后部损伤,造成损伤平面以下本体感觉丧失,而运动和痛温觉存在。 5)脊髓圆锥综合征:主要为脊髓骶段圆锥损伤,可引起膀胱、肠道和下肢反射消失。偶尔可以保留骶段反射。 6)马尾综合征:指椎管内腰骶神经根损伤,可引起膀胱、肠道及下肢反射消失。马尾的性质实际上是外周神经,因此有可能出现神经再生,而导致神经功能逐步恢复。马尾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可能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 7)脊髓震荡:指暂时性和可逆性脊髓或马尾神经生理功能丧失,可见于只有单纯性压缩性骨折,甚至放射线检育阴性的患者。 关于脊髓损伤的评定: 1) 损伤水平的评定:神经损伤水平是指保留身体双侧止常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最尾端的脊髓节段水平。例如 C4损伤,意味着C6C1节段仍然完好,C7S5节段有损伤。 2)损伤程度评定:根据ASIA的损伤分级,损伤是否完全性的评定以最低骶节(S4 S5)有无残留功能为准。残留感觉功能时,刺激肛门皮肤与粘膜交界处有反应或刺激肛门深部时有反应。残留运动功能时,肛门指检时肛门外括约肌有随意收缩。完全性脊髓损伤:S4-5既无感觉也无运动功能,可有部分保留区(zone of panial preservation),但不超过3个节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4-5有感觉或运动功能,部分保留区超过三个节段。 2) 脊髓休克的评定:球海绵体反射是判断脊髓休克是否结束的指征之一,此反射的消失为休克期,反射的再出现表示脊髓休克结束。具体检查方法:用带手套的示指插入肛门,另一手刺激龟头(女性刺激阴蒂),阳性时手指可以明显感觉肛门外括约肌的收缩。脊髓休克结束的另一指征是损伤水平以下出现任何感觉运动或肌肉张力升高和痉挛。 ASIA评分分级:损伤程度,临床表现: A完全损伤表现为S4 5无感觉和运动功能; B不完全损伤表现为损伤水平以下包括S45,有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 C不完全损伤损伤水平以下,运动功能存在,大多数关键肌肌力<3级; D不完全损伤,损伤水平以下,运动功能存在,大多数关键肌肌力>=3级;E, 正常,感觉运动功能正常。 脊髓损伤的痉挛评定目前临床上多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定时检查者徒手牵伸痉挛肌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被动运动,通过感觉到的阻力及其变化情况把痉挛分成0一4级。 脊髓损伤的感觉功能的评定:采用ASIA的感觉指数评分(sensory index score,SIS)来评定感觉功能,选择C2Ss共28个节段的关键感觉点,分别检查身体两侧各点的痛觉和轻触觉,感觉正常得2分,异常( 减退或过敏)得1分,消火为0分。每侧每点每种感觉最高为2分。每种感觉一侧最高为56分,左右两侧为2x 56=112分。两种感觉得分之利最高可达224分。分数越高表示感觉越接近正常。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急性期的康复:患者生命征和病情基本平稳、脊柱稳定即可开始康复训练。急性期主要采取床边训练方法。主要目的是及时处理并发症、防止废用综合症。(1) 良肢位训练;(2)关节被动运动;(3)体位变换;(4)早期坐起训练;(5)站立训练;(6)呼吸及排痰训练;(7)大、小便的处理;(8) 临床处理原则急性期临床处理原则,如药物的使用等。 恢复期的康复训练:(1)肌力训练肌力3级的肌肉,可采取主动运动;肌力2级时可以采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肌力1级时只有采用功能性电刺激、被动运动的方式进行训练。(2)垫上训练 A翻身训练 B牵伸训练 C垫上移动训练 D手膝位负重及移行训练。(3)坐位训练(4)移位训练(5)步行训练A治疗性步行:配带骨盆托矫形器或膝踝足矫形器,借助双腋拐进行短暂步行,一般适合于T6-T12平面损伤者;B家庭功能性行走:课在室内行走,但行走距离不能达到900m,一般见于L1-L3平面损伤者;C社区行功能行走:L4以下平面损伤患者穿戴踝足矫形器,能上下楼,能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连续行走900m以上。(5) 轮椅训练(7)矫形器的使用(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9)功能性电刺激(10)心理治疗(11)其他 SCI患者根据条件和恢复情况可进行文体训练及职业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并发症的处理: 1深静脉血栓在SCI后发生率为40%-100%.2异位骨化异位骨化通常指在软组织中形成骨组织在SCI后发生率为16%-58%不等 骨质疏松症0P是指机体自然衰退、老化过程的组成部分,是系统性骨骼疾病,以低骨量、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伴有骨脆性增加、易骨折为特征。 治疗OP的三大原则是补钙、运动疗法和饮食疗法。 WH0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是:严重OP:骨矿密度低于年轻成人BDM峰值均数的25个标准值,或伴有脆性骨折:骨量减少:BMD低于健康成人峰值10-25个标准值;正常:BMD低于健康年:轻成人峰值不足l个标准值。 OP的辅助检查有:双能x线吸收法、定量ct测定、定量超声波测定单光子吸收测定、生化检查。 疼痛:一种与实际的或潜在的损害有关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慢性疼痛是疾病或损伤恢复期过后仍持续的疼痛。它并不是急性疼痛的简单延续,而是比急性疼痛更复杂,临床上更难以控制,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也更大。 疼痛评定:目测类比测痛法(VAS)数字疼痛评分法(NPRS、口述分级评分法(VRSs)、多因素疼痛调查评分表 (McGill问卷调查) 疼痛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2)物理疗法(3)针灸、按摩和推拿 (4)认知行为疗法(CRTl)(5)神经阻滞疗法(6)、外科手术(7)健康教育 (8)身体支持和工具的应用(9)锻炼和健身(10)睡眠 压疮:由于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或受摩擦力与剪切力作用后,受力部位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缺血、坏死,称 为压疮 压疮发生原因:压力、剪切力、摩擦力 压疮继发危险因素:运动不足、营养状况不良、年龄的增长、潮湿。 压疮的常见部位:多见于,骨突明显且对皮肤及皮下组织压力过大的部位。超过95的压疮发生在身体下部的骨突处。压疮最常见部位是坐骨、骶骨、股骨大转子及足跟。 压疮常见的合并症为感染,严重的压疮多伴有感染、骨髓炎、关节炎。 压疮的评定:分为四度一度:有红斑出现,但皮肤完整;二度:皮肤有部分破损,累及表皮或真皮。局部可见水疱、浅的凹陷或擦伤。三度:皮肤受损达筋膜层,并有皮下组织坏死。四度:皮肤全层受损深达肌肉或骨,并有大量受累组织坏死。 压疮的治疗:全身治疗:(1)加强营养(2)注意贫血的治疗(3)运用抗生素的治疗。局部治疗:(1)、创面换药:换药是治疗压疮的基本措施。换药时应注意:1)冲洗创面(可用过氧化氢或生理盐水):2)清除创面表面的物质,如异物、局部残留的药物、残留的敷料、创面渗出物、代谢废物等。换药次数:根椐渗出物多少决定。(2)、抗感染:1)加强局部换药,创口引流要好;必要时可用2硼酸或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创面。2)根据全身症状和细菌培养结果,全身使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3)、创口的物理治疗:紫外线、超声波、红外线、微波、超短波、氦氖激光等可以消炎、杀菌,促进伤口愈合。(4)、手术治疗:适应症:对长期非手术治疗不愈合、创面肉芽老化、边缘有瘢痕组织形成、合并有骨关节感染或深部窦道形成者。 压疮的预防:1)、对运动障碍者应定时变换姿势,每2小时翻身l 次:2)、使用充气床垫,避免持久受压:3)、通过使用泡沫楔形物和枕头进行体位摆放(仰卧位、俯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 痉挛(spasticity)是上运动神经元病损后,由于脊髓和1脑干发射亢进而出现的肌张力异常增高的症候群。 康复的范围:目标: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康复医学的三大指导原则: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 我国三项康复包括:自内障复明、小儿麻痹症矫治、聋儿听力训练。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我国规定每年5月第三个星期天为该年全国助残日。 常用的ADL评定方法:Barthel指数、PuLSES、Kaatz指数、修订的Kenny自理评定、功能活动问卷、快速残疾评定量表 肌肉,骨骼,关节的运动都存在着杠杆原理,任何杠杆都分为三个部分: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三类杠杆:平衡杠杆,省力杠杆,速度杠杆. 肌肉的类型按照肌细胞分为:骨骼肌、心肌、平滑肌。按照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不同分为原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协同肌。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肌肉的收缩力 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是神经细胞的迁移(migration), 脊髓损伤后轴突的出芽:再生性山芽、侧支出芽、代偿性出芽。 运动疗法的基础:生物力学、神经发育学 低频、中频、高频的划分标准:电泳频率,其中,低频0-1000HZ、中频1KZ-100KZ、高频100KZ-300GHZ 常用物理因子:电、光、声、磁、冷、热、水、力 脑血管疾病急性期肢体于床上应处于侧卧位 肩关节运动的方向:屈、伸、内旋、外旋、外展 颈椎病分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混合型。 波长与频率的关系:反比关系。 理疗的作用机理:直接作用、神经反射作用、体液作用 临床医学以疾病为主导,康复医学以功能障碍为主导。 运动疗法按肌肉收缩的形式分为:等长运动、等张运动、等速运动 波长在10-1m属于超短波 运动疗法按主动用力分为:随意运动、阻力运动、抗阻力运动 1个代谢当量相当于250mlmin的耗氧量。 全面康复包括:医疗康复、康复工程、教育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 残疾的分类:伤病、残疾、残障 理疗的三要素:剂量、时间、面积 痉挛评定量表中肌力分级:0级、I级、I+级、Il级、级、级共6个级别。 卒中单元包括两部分:卒中监护单元、卒中康复单元 脑卒中患者应以侧卧位为主:而且应避免半卧位。 骨质疏松预防方案:力量训练、健身跑、行走 脊髓损伤的临床特征:脊髓休克、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控制障碍、痉挛、排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 常见的言语障碍:言语能力完全丧失、言语能力部分丧失,不能进行正常言语交往 发育期神经系统可塑性的影响因素:环境因素、基因因素 球海绵体反射是判断是否结束的指征之一。 WT0推荐的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三大原则:补钙、运动疗法、饮食调节 理疗的禁忌症:恶性肿瘤、活动性结核、活动性出血、高热、体质虚弱、体内查金属物 骨折的治疗原则:整复、固定和功能锻炼 康复医学的主要对象:损伤以及急、慢性疾病和老龄带来的功能障碍,先天发育障碍者 功能障碍的分类:器官水平的病损、个体水平的残疾、社会水平的残障 超短波治疗属于高频疗法 主动运动中必须克服外来阻力的运动是:抗阻力运动 常用康复运动疗法:关节活动技术、关节松动技术、软组织牵伸技术、肌力训练技术、神经生理治疗技术 当肌力达到3级时可以进行主动训练 运动项目分类中主要有:耐力性项目、放松性项目、力量性项目、矫正性项目 最高心率的60运动量相当于运动量小,占机体最大耗氧量的70一80属于运动量中大 脑卒中的评定内容包括:昏迷及脑损伤严重程度、运动功能评定、平衡功能评定、ADL活动评定、其他 矫形器的基本功能:稳定和支持、固定与矫正、保护与免负荷、代偿与助动 周围神经损伤最有用的电诊断方法 激光属于光疗法之一 脑卒中ADL评定中主要两项:Barthel指数、FIM 康复是达到下述目标的一个过程,旨在通过综合,协调的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这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把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会功能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其借助某种手段,改变其生活,增强自理能力,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能力. 主动运动肌肉主动收缩所参与的运动称为主动运动. 被动运动运动时肌肉不收缩,肢体处于放松状态,完全不用力,动作的整个过程由外力来完成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基本不变.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变化而张力基本不变, 关节活动度关节运动时可达到的最大弧度所通过的运动弧,常用度数表示. 频率单位时间里电磁波震荡电流的次数。波长指波峰至相邻波峰之间的长度。波长与频率是反比关系 康复医学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及治疗技术的独特医学学科,是医学的一个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 作业疗法是一门指导患者参与选择性活动的科学和艺术。 残障现改称为参与限制,是由于残损或残疾,而限制或阻碍一个人完成正常的社会作用,是社会水平的残疾。 劳损因超负荷使用而引起的肌肉或韧带的慢性、机械性损伤。 颈椎病由于颈椎问盘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