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
资源ID:23959338
资源大小:151K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与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与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与反思张红江一、单元内容及其单元教学价值分析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学习历史必修三的起点与基础,是在学习了政治、经济文明历程基础上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进一步认识历史、社会与人的重要途径,也是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国情的必需。学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正确理解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明确我们的发展任务和责任,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传统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单元在整个的历史必修学习内容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横向看一:是与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正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状况的要求与反映;从横向看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古希腊的哲学、古希腊人文主义相映成趣,相映生辉。只有用全面、辨证、发展的观点对其进行准确分析、科学借鉴,才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及其影响”,才能认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才能够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学习与继承的关系。从纵向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首先是中国传统思想的融合、整合,再就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核心,是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思想成果的总和,人类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在历史的每个时期,社会发展的每个方面,直至现在都渗透与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其是非曲折也是我们民族历史发展的真实反映,我们不能无视历史,自然也就不能无视历史主流思想文化。历史在发展,思想自然也在往前走。如何对待传统主流思想文化,也就是如何对待历史。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发展演变”进一步认识我们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变化,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从整个教学程序上看,本案例是整体模块教学设计之下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环节,是对整体的必修三“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宏观设计的细化和可行性、可操作性设计,是日常课时教学的统领。二目标设计(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分析思想变革与思想争鸣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3)比较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主张,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其本质,并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2)探究儒家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理解思想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4)概括中国传统思想的特点并能够分析其产生原因和辨证地分析评价,学会尊重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学会理解和尊重各国的历史和文化。目标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开始,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灵魂。综合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注意:首先是要能够准确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何为“准确全面”?著名学者朱汉国先生(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主编)特别强调要“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和微观目标”。(陈伟国先生对朱汉国先生的采访,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1-2期,15页)课程标准的宏观目标,是指高中学生在学完高中历史全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后,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所能达到的总要求。课程标准的中观目标是指学生在学完某一学习模块后所要求达到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每一个学习模块后都有明确表述。如课程标准对历史III的学习目标表述为:“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课程标准的微观目标是指具体的内容标准,本学习主题的内容标准在课程标准中表述为:(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我们平时教学设计时往往是局限在这个具体的内容要求上,按照这个要求用5个课时分别完成的教学,而且实验教材基本上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个内容标准编写为4-5课的内容(人教、岳麓、人民版均是如此)。如果是这样,我们知道是无法体现出新课程设计模块结构的特点和优势的。本案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题下,“百家争鸣”、“汉代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儒学发展”学习内容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是关联的、甚至是共通的,这就为个体内容的学习共同为主题整体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创造了条件。既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促进学生发展,又为节省课时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本案例中的主题教学目标不是以某个时期为视角,而着眼于整体的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发展演变的共性和个性的角度设计的,同时也兼顾了这一主题在整个的必修三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与其他主题内容的关联(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代经济发展、西方思想发展学习的知识与能力的关联)和拓展(近现代思想的突破与演变)。案例设计为3个教学课时,摘要如下:三教学策略与教学流程设计第一课时:自主阅读与思考1阅读要点(1)诸子百家思想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社会地位及原因 (2)儒家思想发展演变时期代表人物思想变化影响春秋 战国 西汉 宋明 明清 2思考要点(1)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及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对历史发展的共同的影响。(2)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的思想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3)如何看待儒家思想?本教学设计的实施对象是全日制寄宿制的高中学生,全天的课程编排是紧张的。同时考虑到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以及历史知识与学习基础方面的因素。因此作为学生学习本主题的开始,我们设计了一课时的自主阅读思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由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阅读本主题的教材内容,把握住主题主干知识是本教学设计实施的开始,也是下一步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本课的预期效果:(1)把握本主题的主干知识,并通过回顾初中有关的历史知识,积累历史思考和历史分析的素材,形成本主题学习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感。(2)启动初步的历史思考。实践证明,学生带着问题的阅读方向更明确,阅读效率更高。提出问题1、2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思想产生或变化的原因,或者在阅读历史背景时知道留意与思想发展有关的重要信息,尽可能建立与必修一、二相关内容的联系。设计问题3的目的希望能够把学生在学习政治、经济内容时形成的辨证地、历史地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迁移过来,初步形成分析认识传统思想的思路。第二课时:“诸子百家”的形成及意义以“情境体验”为核心的课时教学设计一、预期目标:1、体验诸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情境。2、掌握各主要学派思想要点并能够从当时时代背景出发分析评价,认识百家争鸣的意义。3、通过角色体验激发学生自己的实际感受,促进学生个性化思想品格的形成。4、认识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思想发展呈现出的复杂性、多样性,从思想发展角度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二、实施步骤:1、体验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情境(时代背景),感悟诸子思想的产生片段一:情境体验:教师运用春秋战国形势图引导学生回顾必修一、必修二有关古代政治、经济发展史实,形成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状况的真切的、较全面的感受: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旧的土地制度逐渐解体,并逐渐形成新的制度;新的土地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及工商业政策产生并推动了经济发展。政治上:旧的政治体制(分封制)走向解体;国家陷入分裂、战争。阶级关系上:旧的奴隶主政治经济特权在下降,新兴地主阶级上升;小农及小工商业者队伍在迅速壮大。片段二:角色体验: (1)如果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平民,你有什么愿望、要求? (2)如果你作为该时期的国君,你将如何治理你的国家?在“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思想”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在同样历史背景下,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也会有不同的思想主张”。2、让学生自愿选择,成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或兵家的代言人,从而学生方面就形成了4-5个学习团队。(1)按照学派分为4-5个小组,尝试阐述本学派主张并从实际历史发展情况说明理由(原因与目的)。(2)展示与交流:各个小组分别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由其他同学或教师提问、质疑,进行分析讨论交流。(3)概括与总结:各学派的地位及影响。(4)规律性总结:思想的作用以及地位取决于思想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是否关注国计民生,是体现民众意愿还是体现统治者意愿。教学设计要首先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素材特点,这影响着教学实施的形式;二是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即从这个教材内容出发要实现学生的哪些发展目标,这是教学活动设计的决定因素。从教学内容特点看,“百家争鸣”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横向的历史片段。在春秋战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反映各思想家、各学派、代表各利益阶层的各种思想主张,就是在春秋战国这个大舞台上活生生的表演,思想是他们对时代的思考,思想是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与呼喊,思想是他们的政治抱负和历史责任感这是学生一个体验历史,理解思想,理解社会、理解人生的一个多么好的机会,我感觉“情境体验”与“角色体验”是这个学习内容最经典的教学设计,能够获得最大教育产出的教学设计。从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看,思想史的内容更能够将学生引向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从历史的角度体验分析思想家们的主张及作用,能够更直接地进行思维、思想、道德方面的沟通与教育。而“角色体验”则提供了一个学生走进思想家的时代,与思想家一起思考并一起努力、承担的真切情境,从而学会思考,学会承担社会责任。第三课时: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以“自主探究”为核心的课时教学设计预期目标:1、通过对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的探究,进一步认识西汉我们历史发展趋势及思想文化的演变;通过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及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认识思想演变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通过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探究,认识从魏晋南北朝到宋明时期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及思想演变的规律;通过对宋明理学的内涵及对后世影响的分析探究走进理学家的思想与精神世界,并有一个客观评价。探究活动一:西汉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阅读材料: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矣。”有研究者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董仲舒所谓的儒家,是“霸、王道杂之”的儒家,是融合了各家各派思想的儒家。也正因为如此,儒家是吸取了各家各派之长作为自己的组成部分,而各家各派的有用思想,也可以在儒家的名义下保存下来。” 思考与探究:试从儒学自身发展及西汉时期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等方面分析儒学确立正统地位的原因,并从思想文化、政治等方面分析其影响。董仲舒的新儒学及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一直是争议很大的话题。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是历史发展的进步还是历史发展的障碍,众说纷纭,而这恰恰是学生发展历史思维的绝佳空间。我们只需要在教材外再提供相应的材料,没有必要要求学生记住怎样的观点。探究活动二:危机与演变宋明理学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陈寅恪先生谓:“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北周卫元嵩撰齐三教论七卷。见旧唐书肆柒经籍志下)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14。当时,三教之间关系成了政治上的一个热门话题,隋唐宋诸朝间屡屡举行的三教辩论大会,虽然表面上呈现了三家之间的区别与矛盾,但客观上却为三教的思想交流和融合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并反映了社会政治对整合三家的需要。 百度百科之三教合一材料二: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人仍然不得不面对由它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然而也正是这个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应佛老而使儒学重新走上正统地位的同时,也同时改换了先秦儒学的积极精神,把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引向萎靡和颓废,因而就其后果而言,其智慧的思辨也具有消极的一面。 百度百科之宋明理学导读:理学的形成首先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并逐渐融合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对三教并立形势下人们的信仰危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策略危机形势下,有识之士的积极回应,这就抓住了理学的形成的要义。探究问题:儒学的正统地位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遇到了怎样的危机?宋明先哲们是如何面对的?有和新主张?危机:回应:主张:我们研究理学哲学智慧,不仅在于了解它对回应与解决当时社会与文化问题作了怎样的解答,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对其得失的分析来帮助我们思索一些诸如“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何正确回应外来文化”、“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等对当代仍至为重要的哲学问题。而给这种思考以启发和借鉴,正是理学智慧的意义所在。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朱子语类卷15)材料二:以下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的论述: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存天理去人欲,不仅是臣民的事,首先是皇帝要明察天理与人欲之辨,以裁处事务。”“释氏欲驱除物累,至不分善恶,皆欲扫除。”材料三:“天理”,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为指明自觉认识天理的途径,朱熹精心改造了汉儒编簒的大学,突出了“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格物”到“致治”,实质上将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欲求,亦即伦理学上的“自律”,有了这以自律,方有诚意正心修身乃至齐家、治国、明德于天下的功业。 中国文化概论(摘要)探究问题:史学界、哲学界等文化界人士对宋明理学评价问题争议分歧很大。请你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中的叙述,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认识。无论是在历史学领域还是哲学文化领域,对宋明理学的认识有人评价很高,有人评价很低。这对教育而言无疑这是一个机会,是学生突破教材、突破权威的机会,是学生可以从自己掌握的材料出发,从自己的认识出发而提出自己观点并进行思考分析的机会。因为以往的教学对宋明理学从封建统治的角度看,负面评价多,二新教材在此基础上又展示了另一个视角,那就是思想本身的发展,或者思想家对社会、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的视角。这样,对理学以及思想家们的认识就不能单纯地从封建统治的角度去分析评价了。这样就可以从中更多地汲取历史的智慧,更客观地认识思想发展的规律及对思想的评价。在具体实施中,首先是思维有了一个大的解放:朱熹不再仅仅是一个封建卫道士的形象,“不迷信权威,重视亲身的探知,格物致知蕴涵着科学求知的精神”;“存天理,灭人欲并不能单纯解读为压制人欲,迫害百姓的理论,朱熹并没有把天理与人欲说成两个东西,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的区别十分细微,关键是要把两者交界处安顿好。尤其令人佩服的是,朱熹竟敢用自己的话去教训皇帝,要求皇帝明察“天理”与“人欲”的区别,带头修养,以身作则,把国家的事情办好。”“存天理去人欲”原本就不是针对老百姓的话题,针对的是上面,除皇帝大臣之外,最主要的是士大夫人群。因为这些人是社会的精英与良心,不管是入朝做官还是在野为民,都是要用自己的言行去领导社会,影响世风,没有基本的道德训练,不明义利之别,那是不行的。”“宋明理学是从宋明时代社会实际出发,在关注国计民生的基础上,在吸取佛、道等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我国主流思想的一次大整合。”“理学本身有服务于封建统治、压制百姓的目的,但在明清封建专制加强并日益腐朽的时代,片面地放大了其负面作用,那是歪嘴和尚念瞎了经。”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情感被激发,特别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认识不再停留于理性的、教条的层面上,而是从思维到情感投入的历史情境,投入到对思想的感悟及其影响的思考上。第四课时:如何对待儒家传统文化以“反思、思辨”为核心的课时教学设计总体目标:正确认识儒家思想文化在古代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内化为学生对待传统思想文化的态度与方法;梳理儒家思想内涵、感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辩论、讨论中深入体会与内化。活动设计一:明清思想家的反思与批判经过宋明思想家的发展完善,儒家思想文化以程朱理学思想体系进一步巩固了其正统地位、主流地位。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其压制人性、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消极作用越来越突出。明清之际,已有些进步思想家、有识之士开始反思、批判,把斗争矛头指向了正统的儒家思想,并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新主张。问题1:李贽是如何批判程朱理学思想的?问题2:你如何看待李贽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有何感受?问题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如何批判传统儒家思想的?提出了哪些新主张?有何影响?问题4:试从当时时代背景分析能够产生这些思想批判的条件。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这些思想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传统思想出现危机的背景下,能够突破传统,反权威,反教条,无论其思想还是其精神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而这些却恰恰是目前应试倾向还比较浓厚的教育形势下学生们最为缺乏的,也应该是我们教育中最应关注的。在教学实施中,问题4对学生而言是比较简单的,一是教材中特别是序言中有较为条理的叙述,二是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分析这一方面问题的能力。而在处理问题3“明末清初思想批判”的地位及影响时遇到了一定困难:这些思想批判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搞不清楚;这些思想批判在当时社会地位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有些夸大,甚至夸大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时代启蒙思想的水平。其实在学习中学生感触最深的、反映最强烈的是这些思想家的批判精神以及为捍卫自己思想的精神。在谈及对李贽的感受时,学生感慨他不仅是思想家,更可贵的其捍卫真理、不屈从于强权的精神,堪称中国古代的“布鲁诺”。活动设计二:辩论、讨论命题:儒家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历史进程所起的作用及影响。 A、主要起到了阻碍作用。 B、主要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操作:(1)学生自主选择,按照学生的意愿、喜好选择分成两个小组(如果学生偏向了一个方面,可以教师参与偏少的一个组以保持两个小组的相对平衡)。(2)10分钟时间让两个小组研讨、整理各自的观点及史实方面的依据,并推选各自发言人1-2个(3)展示与辩论:每方给5分钟左右的时间,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接受和回答对方的提问。辩论、谈论是教学活动组织中比较常见的形式,在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与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在使用时一定要考虑到时效性原则。为了避免少数学生活动而多数学生当观众的现象,我在设计中特别考虑怎样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这就是操作步骤1、2的设计意图。同时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能够去讨论、交流、辩论,所以设计了第3个环节。教学策略和教学流程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关乎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环节。在主题的教学目标确定后,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就是要考虑本模块所要开展的教学活动,如何展开这些活动。教学活动需要多样化,但不是在每一内容、每一课时都要体现形式上的多样化。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是多样化内容本身需要的反映,也是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本模块主要促进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这些方面的发展可能通过哪些活动来实现;也要考虑,哪一内容适合教师精讲,哪一内容适合学生合作学习,哪一内容需要学生现场调查,哪一内容需要学生动手探究等等。四教学素材和媒体设计主要设计和提供了以下4类媒体素材,以配合教学过程:1补充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的材料:如反映朱熹思想的主要言论。2经典性的语言及对历史问题经典性的解释如史学界、文化界对儒学、理学的观点。服从于教学目的和教学策略的需要,教学素材的选择和媒体设计是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况且我们的高中学生很多为寄宿制,即使非寄宿制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其实也没有多少时间和条件查阅相关的材料。因此每个学习主题教学设计,材料选择和媒体设计是重要一环。这方面我们坚持两个基本的原则:一是用足教材。教科书是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而且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倡导的一标多本的原则,在促进了教材多样化发展同时也空前地挖掘了与教学内容相关了历史素材,这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二是适当适量。至于对教材内容的再设计及联系社会现实等方面的媒体设计,我们坚持适当、适量的原则。有些教学媒体设计将整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包括板书)及教学所需要的所有材料都设计在多媒体课件上,整个的课堂教学就是围绕着课件展开和运行,不用教材,不用板书、不用笔记,我们觉得这是舍本逐末。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依据教学任务设计的活动,是学生的活动;教学的主要素材是教科书,要充分地阅读和使用教科书;其它媒体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媒体设计只能是作为教学设计的辅助,教师教学设计只能是为学生的活动更适度更有效而服务的。五教学评价设计1学程反馈主要考虑一下几个方面:(1)兴趣、学习参与度:自评、师评、生评。(2)认识与体会:学习成果展示。2、课外延伸:我身边的儒家思想文化提供素材,营造情境:材料一:逐渐走向世界的儒家思想文化2500年前,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汇集了举世瞩目的孔子儒家文化。2500年后的21世纪,孔子儒家文化的经典思想潮流在全球大范围内不胫而走。首先是韩国和日本,在自己的大学课程中开设孔子儒家文化,专门设立自己的孔子学院。于是欧洲、非洲、大洋洲等众多国家纷纷加强了自己国民关于汉语课的学习,孔子文化成了他们首选学习的范本。现如今,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先后生长在全球80多个外国教学点、3000多所大学校园洋学生的课堂内。孔子学院的名称是国务委员陈至立专门命名的。这一命名,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它精妙地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渊源,并逐步为更多外国友人诠释了中国的久远历史意义。材料二:儒家思想文化与现代化人类文化所具有的习得性或继承性是人类得以以“人”的方式存在而区别于一般动物的一个基本原因。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思想之精华是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之内在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追求“普遍和谐”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其文化生态模式可以为我们今天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以下两个方面的借鉴:其一,从注重普遍和谐的要求出发,应当高度重视对于“和谐”的系统追求。儒家文化生态模式注重和谐性、平衡性与稳态性的基本运行机理应当对于我们今天寻求“可久、可大”的和谐之道提供某种程度的警示作用。儒家思想注重追求“和谐”与“生生”内在统一价值取向,有助于消除追求和谐过程中的片面性。提供命题:1、儒家思想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2、儒家思想文化与当今世界发展。3、儒家思想文化与我的个人发展。4、儒家思想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比较。要求:从以上任一角度选题,也可以从儒家思想文化和自己身边熟悉的问题选题,写一篇小论文。观点要明确,史论结合。将学习到有关儒家思想文化的知识、能力等与现实人生或现实社会结合,学以致用,以史为鉴。分析总结必修三中的思想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近现代进步思想的发展演变”(或者按课标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两部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三个大的主题教学单元。在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一、抓住“思想”的教学价值及教学策略(见第二部分)二、抓住单元主题及单元内容,设置单元总体的教学目标三、分析单元内容构成(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及教学价值,设计实现本单元目标的课时教学活动。四、从具体教学内容特点及学生发展目标出发,设计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及具体的教学活动、实施步骤。五、要有整体的单元评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