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doc

    • 资源ID:23962980       资源大小:364.50KB        全文页数:1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doc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经济的含义和经济史的学科溯源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10111227经济和经济史概念“经济”是一个多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Ø 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制度或经济基础。Ø 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或以最少的花费满足最多的需要,即节约、节省。Ø 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之相联的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Ø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总和,即指一定的财富和生活用度。经济史的含义和学科性质 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发展演变的过程、机制、规律和绩效的一门学科。是在经济学和历史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年轻学科。是一门融合了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边缘、交叉学科。 经济史的学科渊源1868年,世界上第一个正式设立经济史课程的高等学校法兰西学院。 法国近代经济史之父、世界上第一位主讲经济史课程的教授大概是经济学家勒瓦瑟教授(18281911) 。 世界上第一本使用“经济史”命名的书籍是1877年出版的论德国经济史的资料来源。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的经济史专著是1889年出版的 德国经济史。“经济史”于1890年代在英国和美国成为一门大学学科。 经济史学在英国最初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历史学院的一门学科,属人文科学,相沿至今。它的第一、第二代学者中,多数是历史学家,只有个别的经济学家。在1930年代以前,经济学理论对于经济史的研究也没有什么重要影响。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流行以后,经济学理论成了英国经济史学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理论依据。 美国的经济史学虽然也是在1890年代成为一门大学课程,但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大学行政制度的各异,经济史学在美国大学主要是经济学系的课程,几乎成为不忘历史价值的经济学家的专有领域(一)中国经济史的学科溯源Ø中国经济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几千年经济史料积累和近现代经济理论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Ø 我国有超过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良的史学传统,这就为今人积累了无数可资利用和研究的经济史资料。Ø20世纪初,梁启超提倡“史学革命”,率先运用西方的经济理论来研究分析中国历史上某些经济思想和经济现象,这可以视作中国经济史学的滥觞。(拟写的中国生计小史)、1904年中国国债史) 原始社会的经济形态 原始农业概念解析: 原始农业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直接从地球表面取得少量天然衣食资源的简单再生产方式或低级经济活动。 根据考古发现和民族学材料,原始农业的主要特点是:在生产工具和耕作制度上主要采用石、木砍伐型农具,实行刀耕火种、粗放经营的撂荒耕作制,在农业结构上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采猎业为辅。原始定耕农业和迁徙农业 采撷、渔猎经济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1)中国的原始农业是旧石器时代绵延数百万年的掠夺性、攫取性的经济形态原始渔猎经济发展演进而来的。 2)中国原始农业源头大约在距今10000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 3)最初的种植业生产是人类复制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自然生长,不做任何的施肥和田间管到成熟时摘取,这是最原始的。 4)最初的畜牧业是人类在长期涉猎历史中掌握了某些动物的习性,把它们的幼仔捕捉豢养起来的经济活动或行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的经济形态都是原始渔猎经济。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1) 原始刀耕迁徙农业(距今7000多年)。经过长期的栽培驯化,野生的谷物逐步进化,品质得到改良,初步脱离了野生状态,产量相应提高,种植业也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标志:石制农耕工具;“刀耕火种” 和“生荒耕作(种一年后即抛荒二十年以上)”为主的耕作方式 。 2) 原始锄耕半定居农业(距今6000多年)。标志:农具的种类增加,石制农具制作更加精致实用,劳动效率提高。农田整治,水利灌溉设施建设,以及田间管理和保护等都得到进一步加强。耕作制度由生荒耕作制向熟荒耕作制过渡,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了。3) 原始犁耕定居农业(距今5000-4000年)。石制农具的制作更加精致实用,种类增加,晚期还出现了石犁、耘田器。耕作制度进入熟荒耕作(连种几年土地再抛荒几年)时期 。农作物的种类增多,粟、黍、稻、麦、豆、麻已成为主要农作物,特别是水稻种植已往北扩大到黄河流域,粮食的产量有较大的增长。畜牧业进一步发展,后代称为“六畜”的马、牛、羊、猪、狗、鸡等均已人工饲养。采集、渔猎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显著下降。 这一时期,我国的原始农业已形成三大经济类型,即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粟作农业,以黄淮地区为中心的粟、稻混作农业和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稻作农业,基本上奠定了我国“多元交汇”(李根蟠语)的原始农业格局。 三、原始定耕农业和中国农耕文化传统的关原始定耕农业是中国数千年农耕文化传统的源泉。职业层面:早期农业耕作者农奴(或奴隶)农民经济政策和经济观念层面:以农立国/重农抑商/农本商末/民以食为天/安土重迁文化传统民族性格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王有制、井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屯田制、水佃制、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 国王分封等级土地所有制:天子诸侯、臣属大夫授田给农人耕种; 井田制(只是一种土地使用权制度):“方里而井,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百亩,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没落、诸侯国混战、铁犁牛耕农技的出现、贵族私田膨胀、诸侯国的经济改革所产生的“合力”是中国传统农地制度形成的原因和根源。春秋:齐国“相地衰征,案田而税”;晋国“作爰田”;鲁国“初税亩”。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魏国李悝变法。 中国传统农地制度主要包括农地的所有权制度和使用权制度。所有权制度主要包括地主、国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使用权制度主要经历了从依附农租佃制向分成契约、定额契约租佃制的演变,由此体现出来的地租剥削关系则经历了从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货币地租的演变。地主土地所有制(四个阶段)战国秦汉: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初步确立,相继出现了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和商人地主。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大地主庄园经济为特征的士族门阀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门阀士族地主土地所有制衰落,开始向以纯粹租佃关系为特征的庶民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转型。宋元明清时期:以纯粹租佃制为特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完全确立 。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 在土地问题上,太平天国颁布了一个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平均分配土地。规定按人口分配土地,废除土地 私有制,在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实现公有制。但太平天国的土地纲领并未得到实行。 原因: 一是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不可能实现这种超越现实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二是当时正在打仗,不可能去做这种平分土地的工作国民党的土地改革:第次国共合作破裂以后,中国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开始了在中国22年的统治。在这个期间,国民党和蒋介石口口声声要坚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实现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并通过了一些法令。但是,他们除了在个别地方搞过一点改革和减租外,般来说并没有实行。一、浙江等省的减租减息1926年10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中央与各省党部联席会议,作出了“减轻佃农田租25%”即“二五减租”的决定。1927年国民党在南京建立政权以后,没有放弃减租的主张。1928年,国民政府曾制定田农保护法草案,提出“佃农交纳租项等,不得超过所租地收获量40” 。二、30年代前期国民党的土地法令 从1928年起,国民党开始酝酿制定土地法。2月,胡汉民,林森根据孙中山平均地权与地尽其利学说,拟出土地法9项原则,提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第169次会议。12月,这9项原则经政治会议通过,交立法院起草土地法。立法院即于1929年2月推定吴尚鹰等5位委员着手起草。这部土地法至1930年6月初由立法院通过,同月30日由国民政府正式公布。这部土地法共5编31章397条,“可以说它是世界各国土地法中最冗繁的一部”。其5编的内容分别为总则、土地登记、土地使用、土地税、土地征收,绝大部分条文是关于土地行政法规和土地税征收的财政法规三、江苏、山西等地的土地政策 国民党在30年代前期搞的所谓“土地改革”,主要有陈果夫在江苏的“地籍整理”、阎锡山在山西的“土地村公有”、浙江平湖的地政实验等。2、阎锡山在山西实行的“土地村公有”。 所谓“土地村公有”,完全是阎锡山为了抵制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影响,稳定其军心民心而提出来的。3、浙江平湖的地政实验。平湖的地政实验不过只搞了下地籍整理和规定地价而已。四、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土地法令五、湖北、龙岩的减租减息与土地改革六 抗战后国民党的土地法令夏商周的农业耕作方式、青铜制造业、工商业政策、商业活动。.传统农业在先秦三代的萌芽(即公元前2000多年至公元前500多年的青铜时代)v 农业生产工具系列化(木耒、木耜和石刀、石斧、石铲、铜制农具)。v 农田水利比较发达(遂沟洫浍制)v 生产技术不断改良(垄作制、协田藕耕、田间管理、施肥、防治病虫害等)v 耕作方式进化为轮荒耕作制(即定期轮换休耕制(如周代的三田制)。v 今天的农作物品种当时大都齐备(“百谷百果”)v 历法、农时和农业气象等农学理论开始出现。v 农业成为社会经济的首要和主导部门,重农思想日益流行。 (1)农业耕作区域在黄河和长江领域不断扩大。 (2)周代先祖弃因善于农耕而被周人尊为农神。 (3)诗经和尚书中有大量关于农业农事的诗篇、文章。 (4)三代王室都重视农业活动,特别是周王室每年都要举行“藉田”礼。 (5)三代经济政策的重点是发展农业。v 三代的畜牧业比较发达,但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1)夏商时期,畜牧业不断发展,是农业经济的重要部门。(2)周代的畜牧业仍有发展,但在中原地区已开始萎缩,并向家庭饲养业过渡,最终形成了饲养业依赖于种植业的格局。青铜制造业(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在夏朝,商朝时期青铜技术精湛先进,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西周趋生活化)(目的)原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器和兵器)特点:生产规模大,官府垄断、产品供王室贵族使用。技术先进;品种多,数量大产品质量高玉器加工和纺织业:陶瓷业制漆业:商业、 夏朝为巩固统治,大禹曾开九道来发展交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规模,为后来商朝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朝时,已经有了扩大规模的几条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这使商朝人的经商与活动范围更为广泛,商朝人善于经商,商朝为经商专门设立了“九市”作为经商场所。后来,我国将做买卖的人,通称为“商人”,当与之有关。 西周初年的周公曾对商朝的商业有个评估:商朝遗民“牵牛车远服贾”“奔走”从商,长途贩运从事贸易活动。古书亦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反映了商朝商业等活动十分繁盛周朝有效的继承了商朝的商业思想,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交通与商业。周人对商业的认识较深刻,对自然规律与商业的关系也有一定的探索,并有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思想。 由于周朝统治者重视商业,境内商业活动频繁,促进了西周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西周后来的封帮建国,使其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再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日趋活跃,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商业的繁荣带来了城市的发展。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商朝人善于经商,因此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古代的政府经济职能和主流经济思想1. 干预主义是中国古代政府经济政策的主要理念,它起源于先秦法家,大成于西汉管子的轻重论,历代相沿。 内容要点:(1)重农抑(私)工商;(2)官办工商业;(3)政府发行货币;(4)均输、平准;(5)管制外贸;(6)仓储赈济;(7)政府放贷;(8)增减赋役。2、 中国放任主义的经济政策理念源于先秦道家,在西汉初年奏效,被司马迁在史记中阐发,自汉武帝始在本国日益式微,后来传到西欧,对17-18世纪西欧流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响。中国古代政府最重要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重农(1)颁布顺应民意,旨在调整土地占有关系的政策和法令。如曹魏的屯田政策、北魏至唐朝的均田制等。(2)重视和兴修水利。(3)提倡、推广先进生产工具、技术和良种。(4)奖励垦荒,移民垦荒。(5)赈灾行为,如三赈(谷、银、以工代赈)、调粟、平粜、养恤、施药治病等,好处是保存了农业劳动力。2. 抑制私营工商业(1)原因农业经济是历代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私营工商业者的职业流动性及其和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联系让统治者不放心。商贩对农民的贱买贵卖,影响了专制政权统治的经济基础。(2)抑制私营工商业济发展的举措建立庞大的国营工业体系,力图把手工业和商业割裂。举办国营商业,实行专卖、平准、均输政策。谴责商人不等价交换的消极作用,造成农商对立。直接剥夺商人商业财富,如汉代告缗钱、算舟车,唐代借商,宋代经总制钱,元代滥发纸币,明代矿税监等。以卖官、捐纳、允许买卖土地、科举考试等手段把商人转化为地主、官僚。从财政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政府的经济职能 财政收入结构说明国家财政的主要经济基础是农业,也说明政府重视农业而忽视工商业。 财政支出结构说明中国古代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职能远大于经济职能,其经济职能的积极方面指向的是农业,而不是工商业,是为维持自给自足型简单再生产服务的。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及其在近代的解体自然经济以家庭(其他时期也包括氏族公社、封建庄园等)为主要基本生产单位,生产规模相当小。大多数情况下产品的原料采集、生产乃至消费都是为了满足劳动者自身需要(而不是为了进行资本积累并扩大再生产),只有在生产产品过剩的情况下才会将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换。并且自然经济中农业生产同家庭手工业制造相结合,即农产品以及一部分手工业品都是自主生产并使用的,也就是所谓的“男耕女织”现象。一、近代解体原因: 1、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鸦片战争后,外资本主义国家凭借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鸦片战争后,中国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商品流通空前活跃。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比重的加大,不断诱使着农业生产的目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3、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生产和发展,也给予了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4、人民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航运、铁路的呢过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城乡经济联系加强。5、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狭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了根本的限制,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这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原因。6、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原因。二、 解体的表现:一方面表现为传统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棉纺织业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相结合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三、解体的特点: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动力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军事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带有强制性。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在国内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解体速度较快,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度比较慢。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在解体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四、 解体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1、有利于瓦解晚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统治 2、自然经济的解体使农民纷纷破产,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包括劳动力、视察、资本等),其进一步解体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3、 促进了这个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4、 使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变化。5、 使中国逐步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附庸。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 传统的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这种经济结构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相结合。(2)鸦片战争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家庭手工业破产,耕织分离是其破产的重大标志,另外农产品的商品化日益加强也是一个重要标志。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原料和商品生产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相联系,中国的出口贸易多被外商操纵,并服从于外国资本的需要,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促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相继诞生。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社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买办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中国传统的商品经济变迁1.商朝-商人的起源2.西周突破官府的束缚 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即官方垄断商业,商人由政府供给衣食,为政府服务,成为“官商”) 3.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业繁荣。 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 货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 著名都会形成(临淄、邯郸等城市)4.秦汉时期初步发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艰难,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但“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统一货币:秦半两钱;汉五铢钱长安、洛阳等成为商业大都市,西汉长安设有“市”西汉开通丝绸之路,外贸开始逐渐发展5.隋唐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治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表现:都市商业繁荣(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扬一益二”)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草市); 出现柜坊、飞钱6.宋元商业空前繁荣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品种类增加;商税成为重要财源(海外贸易); 大都国际性商业大都会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坊市界限打破,商业活动不受时地限制7.发展新阶段(明清)(1)商业市镇兴起。(2)明朝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清开始兴办票号,货币经济占主导。(3)大量农业、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商品十分丰富。(4)破产农民自由出卖劳动力,成为雇工,劳动力成了商品。(5)区域性的商人实力雄厚,形成商帮,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出现会馆。(6)对外贸易由盛入衰: 明朝郑和下西洋; 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广州一口通商明清十大商帮山西商帮 以诚信著称 徽州商帮 以诚待人,以信接物福建商帮 诚实信用,善用关系 广东商帮 胆大务实,擅长贸易山东商帮 仗义,吃苦耐劳,稳重 宁波商帮 勇于冒险,以信为本龙游商帮 诚实守信,亦贾亦儒 洞庭商帮 审时度势,重视依托家乡 江西商帮 积极活跃,不避艰险 陕西商帮 善捕商机,敢作敢为古代商业的特征1、起源早,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2、政府长期重农抑商,商人地位低下,商业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发展曲折艰难;但商业仍得到繁荣与发展,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3、市场多样,货币种类丰富,城市商业职能越来越强。4、对外贸易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以朝贡贸易为主。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对外贸易由盛而衰。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中国古代的各种市场结构 商业都会的崛起战国: 出现了“市井”的商业区汉朝:都市商业集中繁荣“车如流水,马如游龙”新朝(王莽):长安 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形成全国性商业中心。唐朝:长安 洛阳(最繁荣)扬州 杭州 湖州宋朝:汴京(河南开封)清朝:苏州 盛泽 汉口 佛山 景德镇 朱仙镇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宋元前发达的对外贸易(开放政策)两汉:陆、海两条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唐: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市舶司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泉州,“当时世界第一大港”2. 明清对外贸易渐趋萎缩明朝的“朝贡贸易” 中国以宗主国的态度与其他国家开展的贸易。 实施怀柔政策,外国朝贡献纳土特产,中国回报极优。 目的:传播中国文化,宣扬国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形象。清朝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且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 一经营对外贸易。中国传统农业经济概念解析1.传统农业是介于原始农业和近代农业之间的农业生产形态,从战国起在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直到20世纪中后期还存在。2.传统农业通常是在自然经济状态下,使用人力、畜力,以手工器具和铁器等为生产工具,以铁犁牛耕和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依靠先辈积累下来的经验进行生产并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目的的农业。 经济史学界对传统农业的普遍共识就是以世代相传的生物和自然生产要素为基础、以自给自足生产为目的、以土地租佃和小农生产为经营方式的相对静态的经济,其外在表现是生产工具简陋,劳动者知识贫乏,生产技术原始,土地和水利资源凭借自然,劳动力投入巨大,生产方式封闭僵化,经济发展缺少外部刺激,经济效益低下,扩大再生产难以发展,生产力水平长期停滞不前。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历程(生产力)1. 传统农业在先秦三代的萌芽(即公元前2000多年至公元前500多年的青铜时代) 农业生产工具系列化(木耒、木耜和石刀、石斧、石铲、铜制农具)。农田水利比较发达(遂沟洫浍制)生产技术不断改良(垄作制、协田藕耕、田间管理、施肥、防治病虫害等)耕作方式进化为轮荒耕作制(即定期轮换休耕制(如周代的三田制)。今天的农作物品种当时大都齐备(“百谷百果”)历法、农时和农业气象等农学理论开始出现。农业成为社会经济的首要和主导部门,重农思想日益流行。三代的畜牧业比较发达,但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2.传统农业在北方的形成和发展(战国至隋统一,即公元前476公元589年)战国时,传统农业取代了原始农业。其标志是铁犁牛耕取代了原来的木石农具加人力耕作,轮作制取代了抛荒制;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农艺定型,以耕、耙、耱为中心的旱地农业技术体系形成。3.传统农业向全国范围的扩展(隋至元,即5891368年)长江流域演变成中国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长江流域的农业摆脱了秦汉时刀耕火种的粗放式经营,而进化为精耕细作的集约式经营,形成了以耕、耙、耖(chao,去声)为中心的水田农业技术体系。4.传统农业在全国的持续发展和完善(明清,即13681840年)农业的基本特点是为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致力于增加复种指数和扩大耕地,土地利用率达到了传统农业的极限。农业发展的表现是:集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是内蒙、新疆、东北、西南、东南沿海岛屿的荒地、林区、草地不断被开垦为农田;三是从国外引进了玉米、番薯、土豆等耐干旱的高产作物,以解决粮食问题。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特点1.农业结构以粮食种植业为主,但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2.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但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3.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前期发展,后期停滞。 4.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基本上处于靠天吃饭的水平上.5.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组合基本上处于低级、自发的状态。 6.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7. 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编著了大量的农书,历代共出版了500余部总结各地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农业典籍最丰富的国家。 中国传统农业的历史影响和“内卷化” 1.中国传统农业的历史影响 中国传统君主集权专制社会的长期延续主要不是由于政治上的闭关自守,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的坚韧性。 中国传统经济较早出现西方封建制解体时期的许多特征,如商品货币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土地自由买卖,人身依附关系,地租形态的变化等等.经过反复的调整和变革,趋向成熟,较之西方中世纪僵化的封建领主制显示出极大的应变能力和韧性.传统农业所具有的潜能已经缓慢地释放出来。 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集权专制社会,其发展的高峰当在清代中期.在自给自足小农业生产的经营结构下达到的高额的土地单位面积产量,是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是不易达到的.越是精耕细作的地区,资本主义大农业越是难于与之竞争。 作为传统经济基础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统一结构,并未发生动摇与分解,所以国民经济的某些部门虽然早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并无生长壮大的条件,以致长期不能形成突破传统经济结构的力量。2. 中国传统农业的“内卷化”:一种理论假设小农经济的坚韧性表现在其不会随着商品化的发展而发生质的变化。其原因在于它是一种“过密化”生产。总产出在以单位工作日边际报酬率递减为代价的条件下扩展。中国农村有三大致命的弱点:一、窝藏人口。二、农民眷恋土地。三单轨社会和资本耗散。中国历史发展表明,小农经济并不会随着商品化的发展而发生质的变化,中国小农经济采用的是过度密集的劳动投入来获得生产量增长的生产方式直接有关。黄宗智称之为过密化生产。中国在旧生产力基础上,高土地产出率与低劳动生产率结合。农业发展不为现代化提供原料、劳动力和市场。人均收入低下,农民贫困化。从14世纪19世纪,中国人口、粮产量都增长了近6倍,人均粮食产量大致不变。 耕地扩大有限 提高亩产量以农业劳动为主,靠农产品为生;人均收入低下;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产品增长速度且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史的变与不变中国古近代经济思想目标导向的延续和变异1.目标导向形式的延续 中长期目标:富(强)国,富民,均富; 长远或终极目标:天下大同。2.目标导向内容的变异古代:富国是内向自给型农业社会的富君之国,富民是富受至君的全体之民(百姓),均富是在政治地位、权利等级制下的剥削式、寄生性均富,名均实不均,是少数人的均,而不是多数人的均。大同是财富公有制下的无计划的大同。近代:富国是外向发展型工商业社会的富民之国,富民是富个体和全体兼顾之民,均富是面向全体国民的相对公平的均富、要求避免两极分化的均富。大同是财富公有制下的有计划的大同。西方国家在近代中国取得的各种特权一、驻军权:根据1901年辛丑条约第9款的规定,帝国主义国家在华享有驻兵的特权。二、内河航行权:帝国主义国家的船只不仅可以在中国领海任意往来,而且可以在中国内河自由航行,如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第10款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具可通商”。并“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通商之区”。 三、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对居住在驻在国领土上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种制度是西方列强侵犯弱小国家主权、掠夺弱小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中国是受领事裁判制度危害最深、时间最长的国家。这就是说,英国人在中国土地上犯了罪,中国官员不能根据中国法律来惩罚他,只能交给英国领事按英律治办。此后约有20多个西方国家在中国取得了这种特权。直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才被迫放弃此种权利。 四、自由传教权:1844年,中法签定黄浦条约,该条约规定:法国取得在五口通商口岸建造礼拜堂、医院、学堂的权利。同时又规定:“倘有中国人将佛兰西礼拜堂、坟地触犯毁坏,地方官照例严拘重惩”。实际上要求清政府保护法人在华自由传教。1846年在法国的威胁下,清政府正式取消对天主教的限制,并发还过去没收的天主教堂。随后,其他西方国家也取得了在华传教的自由。他们在中国各地设立教会。许多传教士充当帝国主义在华的谋士和间谍。 五、海关管理权:1853年,英、美、法三国以上海小刀会起义使“海关行政陷于停顿”为借口,迫使上海道台在次年6月订立了上海海关征税规则,并于同年公布英、美、法“三国领事通告”,攫取了上海海关管理大权。从此,帝国主义控制了上海海关,并通过委任外国人担任各地海关的税务司,控制了全中国的海关。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把持下,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和关税收支权也统统丧失。海关长期成为西方列强侵掠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六、设立租界权: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规定:英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居住。 这一规定后来成为西方列强在中国各口岸建立“租界”的根据。1853年,英国在上海设立了租界。不久,美国和法国也在上海建立了租界。1849年,英、美在上海的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最大时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1854年,公共租界设立“工部局”。最多时在中国的外国租界多达几十处,分布于上海、天津、广州、重庆、福州、厦门、汉口、九江、长沙、沙市和烟台等城市。在“租界”内,帝国主义侵夺中国主权,形成国中之国,并使租界逐步发展成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桥头堡。 七、片面最惠国待遇: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特别规定:英国对中国享有片面的最惠国待遇。该条约称:“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后来其他列强也群起效法,给中国带来无穷的祸害。 八、获有驻军权:例如,在上海、青岛等地驻有美军,在长江停靠着美英军舰。战后,美国先后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美空中运输协定、青岛海军基地秘密协定等一系列条约和协定,使美国在中国获得使用领土、领海、领空、驻军、内河航行等方面的特权。 此外,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还获得了自由经营权、司法权、航务特权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还在中国开设了一些宣传机构。这些特权和势力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在不平等条约体系下,外国列强享有的特权和利益,正是中国失去的主权和利益。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使中国地缘政治发生全线危机,使中国逐步丧失独立自主,成为西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如何认识西方国家在近代中国的经济扩张评价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鸦片战争后,所建立起来的中外经济关系主要是以不平等条约作为制度安排的,形成的是以通商口岸为中心的中国近代市场体系近代中国的国际贸易,一开始就是由外国在华的商业公司(洋行)垄断经营。洋行是通过雇佣华人做买办,建立起买办制度来垄断中国的国际贸易的。(1)中国外贸逆差增大,加速白银外流l 出现银荒,银钱比价上升。l 国家贫困,人民负担加重。(2)自然经济加速瓦解国外廉价商品的冲击。先纱后布,再洋油、洋烛、洋铁、洋钉。自给自足不如市场购买。(3)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经济作物推广,形成几个重要的经济作物区。出口增加。国内农产品价格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1882年胡光墉动用官款二千万两收囤生丝,与外商较量,结果失败,阜康钱庄倒闭。(4)经济重心从广州移到上海转移的原因:离政治中心北京近; 长江口,水陆交通中心;背靠长江三角洲,近丝茶产地; 周围居民购买力强; 仇外心理少。中国近代商业特征v 近代商业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依赖性v 近代商业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v 商业资本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过工业资本v 在资本和劳动力组织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仍然保留着不少封建的东西晚清的财政(重点是厘金)、金融(重点是银行)、商业的变化(重点是买办制度)鸦片战争之后的金融:一、货币和货币制度(1)货币种类繁杂(2)货币单位混乱(二)虚银两 (三)银两制度的落后性 现在:形状和重量不合用,名称和种类过于复杂,成色高低不齐,平法大小不一,铸造分散,流通极为不便。二、自铸银元 原因:A、银两制度的落后性,造成流通不便。 B、经咸丰、同治至光绪初年,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中国,对中国金融危害甚大。金融机构 (1)钱庄 (2)票号 (3)银行产生原因:第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第二,外国在华银行的巨大影响。第三,摆脱财政危机的需要。第四,改革旧式金融管理机构的需要。中国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户部银行、交通银行的设立 1897年5月27日(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中国通商银行正式成立。 1905年正式成立户部银行, 1908年户部改为度支部,户部银行改名大清银行 1908年交通银行在北京成立。  三、私人资本银行的出现 私人资本银行出现于20世纪初期。成立于1906年的信成银行是第一家私资本银行,其创办人是无锡富商周廷弼。总行设于上海,在无锡、南京、天津、北京设立分行。 浙江兴业银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信义银行、裕商银行都是这一时设立的私人资本银行。外国银行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凭借攫取到的种种特权,对中国展开了以商品输出为中心的侵略活动,抢占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原料。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它们又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在这种侵略中,它们的银行也蜂拥而来。 最早侵入中国的银行是英国的丽如银行汇丰银行是第一个将总行设在中国领土上的外国银行。买办和买办制度 近代中国的国际贸易,一开始就是由外国在华的商业公司(洋行)垄断经营。洋行是通过雇佣华人做买办,建立起买办制度来垄断中国的国际贸易的。买办,是指鸦片战争后外国在华洋行雇用的为他们购销商品、介绍交易的华籍商人,后来泛指替外国资本家服务的中间人、经理人。1、产生原因:南京条约废除行商制度,外商可与华商自由交易,但仍存在两大障碍: (1)华商对外贸的垄断和特殊势力;(2)中外商人之间缺乏信用关系。 此外还有语言沟通和人生地不熟等不利因素。2、早期买办制度鸦片战争前,我国的对外贸易是由行商经营的。外国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