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1).doc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1)高考资源网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进一步会判断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2.过程与方法:充分感受和体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过程和思想,培养学生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观察,敢于归纳,关于建构;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pq”与“qp”的判断,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通过学习本节课体验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解决办法:对这三个概念分别先从实际问题引起概念,再详细讲述概念,最后再应用概念进行论证)2.难点:判断命题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3.关键: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看是条件能推出结论还是结论能推出条件。教学方法及教学准备1. 学习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知识,要注意与前面有关逻辑初步知识内容相联系,充要条件中的p、q与四种命题中的p、q要求是一样的,它们可以是简单命题,也可以是不能判断真假的语句,也可以是含有逻辑联结词或“若a则b”形式的复合命题。2. 由于这节课概念性、理论性较强,一般的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学中应始终注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相互交流中去给概念、“下定义”,去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3. 教材中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没作过多的解释说明,为了能让学生能理解定义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具体的、简单的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来讲解“充分条件”的概念,从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来了解“必要条件”的概念。4.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四种命题的形式与关系2、试写出命题“若x>1,则”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并判断真假.二、创设情境,新课引入1、p: b是a(男性)的父亲 q:a是b的儿子2、p : 外面下雨 q :出门带雨伞那么,p与q在数学中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意义的课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三、师生互动,新课讲解问题1:前面讨论了“若p则q”形式的命题的真假判断,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条件和结论有什么关系?(1). p:xy;q:. (2). p:x>0;q:.(3).p: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q: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4).p:两个三角形全等;q: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推断符号“”的含义“若p则q”为真,是指由p经过推理可以得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记作pq,或者qp;如果由p推不出q,命题为假,记作pq. 简单地说,“若p则q”为真,记作pq(或qp);“若p则q”为假,记作pq(或qp). 命题(2)、(3) (4)为真,是由p经过推理可以得出q,即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此时可记作“pq”,命题(1)为假,是由p经过推理得不出q,即如果p成立,推不出q成立,此时可记作“pq.” 说明: “pq”表示“若p则q”为真,可以解释为:如果具备了条件p,就是以保证q成立,即表示“p蕴含q”,理解为“p”为“q”的子集。1.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一般地,如果已知pq,那么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如果已知pq,且qp,那么就说:p是q的充分且必要条件,简记充要条件;如果已知pq,那么就说:p不是q的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回答上述命题(1)(2)(3)(4)中的条件关系.由上述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过程,可确定命题按条件和结论的充分性、必要性可分为四类:“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例1 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 p是 q的什么条件(在“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中选出一种)?(1)p:(x-2)(x-3)=0;q:x-2=0.(2)p:同位角相等; q:两直线平行.(3)p:x=3; q:. (4)p: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q: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学生板演讲街,教师点评)例2.指出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P:|x|3 q:x3解:(学生板演讲街,教师点评)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1)直接利用定义判断:即“若pq成立,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条件与结论是相对的)(2)利用等价命题关系判断:“pq”的等价命题是“qp”。即“若qp成立,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3用集合的思想理解充分与必要条件给定两个条件p ,q,要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也可考虑集合:A=x |x满足条件q,B=x |x满足条件pAB,则p为q的充分条件,q为p的必要条件;B=A, 则p为q的充要条件,q为p的充要条件;4分析比较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非充分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区别和判定命题:若p,则q (1)若pq,且q p.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2)若p q,且qp.则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3)若pq,且qp.则p是q的充要条件,q也是p的充要条件(4)若p q,且q p.则p是q的既不充分与不必要条件四、课堂小结,巩固反思1、本节主要学习了推断符号“”的意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以及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方法.(1)若pq(或若qp),则p是q的充分条件;若qp(或若pq),则p是q的必要条件.(2)条件是相互的;(3)p是q的什么条件,有四种回答方式: 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p是q的充要条件; 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 注意的问题(1)对本节的教学,不可拔高追求一次到位,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2)从具体的、简单的例子由浅入深,突破难点,抓住重点,讲练结合。五、布置作业: 1.利用定义填空:(1)x>-1_x>1;(2) _x= ;(3)两个角是对顶角_两个角相等;(4)a=b_a+c=b+c.2. 从“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与“充要条件”中选出适当的一种填空:(1) “两三角形全等” 是“两三角形相似”的 ;(2)“a=b”是 “ac=bc”的 ;(3)“a0”是 “ab 0”的 ;(4)“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是“四边形是矩形”的 .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 “a>b” 是 “”的充分条件;(2) “a>b” 是 “”的必要条件;(3) “a>b” 是 “”的充分条件;(4) “a>b” 是 “a+c>b+c”的充要条件;(5)关于x的方程一个根为1的充分且必要条件是 六、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考1. 本节课重难点是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方法,所以这节课效果的好坏,体现在对这两点实现的程度上,因此,作业应围绕这两方面设计。2.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几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它们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如分开讲则不利于学生掌握,分析教材,联系实际,将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清定义及简单的判断方法,第二节课加强这几个“条件”的应用,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本教案为第一课时。3. 本节概念课理论较强,一般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激发兴趣是关键,不断启发是手段,从而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目的。七、板书设计:为及时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要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板书设计如下: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复习回顾 例1; 4、成果展示2、简化定义 例2. 3、判别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