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研究》课题概述2.doc
-
资源ID:23976576
资源大小:183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研究》课题概述2.doc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研究课题概述2各位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7年度青年课题信息技术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影响研究概述建设“阅读社会”是当今世界的潮流,阅读量是衡量公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已经是世界共识。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而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指导学生多读,并培养出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由于我校学生的阅读还远没有形成习惯,阅读能力还远远达不到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中规定,而且在语文教学中难以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势在必行。基于以上几点,我校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策略研究这个课题。课题是指通过课堂上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课堂外指导学生开展基于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完成阅读实践的活动,去发现、总结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哪些方式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阅读习惯。此课题意欲通过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促进学生有效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将来的立足社会、发展自我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课题界定根据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结合本课题研究方向,我们对本课题关键词界定如下:信息技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特点: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阅读习惯: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包括四个方面:多读、精思、勤记和善用,具体为:正确的读书姿势、恰当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思考想象、不动笔墨不读书、精心选择课外读物、读书质疑解疑、读书做笔记、对阅读积累积极运用等习惯。阅读习惯具体指标养成购书借书的习惯养成到时读书的习惯做到“五个养成”Þ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养成爱惜书籍的习惯阅读必须有趣看书必须有用凸显“四个必须”感悟必须有得读后必须有为提高自觉意识实现“三个提高”Þ提高读书水平提高读书成效Þ形成爱读书的局面形成“两个局面”形成会读书的局面促进“一个建设”Þ把学校建成“书香校园”“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策略研究”是指通过课堂上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课堂外指导学生开展基于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完成阅读实践的活动,去发现、总结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哪些方式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将来的立足社会、发展自我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理论依据1.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主要体现在: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多媒体技术由于能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知识,因而对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它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3.维果斯基的最近思维发展区理论:现阶段我校学生阅读兴趣缺乏,阅读水平不高,本课题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以旧思维培养新思维。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最终养成阅读习惯。4.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研究现状: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许多国家的学校都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个主题积极开展研究。这类研究也具有一些局限性:教师关注跨界学习不够、教师对学生的辅导方式有限、硬件要求过高、成果推广作用有限。本课题立足现实需要,解决现实问题。由于本课题不再局限在课堂上,而是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的平台、独立多媒体电脑、移动阅读器或者智能手机等等,都可以实现对学生的辅导和关注,让教师对学生阅读习惯上的培养突破了时空界限。硬件条件易满足,资源整合程度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家庭和社会上的网络信息资源。研究目标:1找出信息技术环境对学生阅读习惯的促进作用;2找出阅读体系和阅读机制的建立对学生阅读习惯形成的促进作用;3找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课堂内语文学习负担过重的矛盾,并形成解决方式和方法;4找出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高效教学的一般程式的合理规划方式。研究内容:1. 主要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校园网络空间,并进一步完善阅读资源交流与共享平台,营造现代化书香校园(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打造书香学生)并建立起以此为目标的基础设施;2. 探索如何有效地运用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结合语文阅读培养的要求,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打造书香学生。构建校园网络空间,并进一步完善阅读资源交流与共享平台,营造现代化书香校园;3. 运用信息技术,探索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建立以班为单位的组织结构体系,逐步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收集诗歌美文等的学习阅读习惯;4.探索通过家长的参与来建立专题阅读、学生自由阅读等阅读交流信息有效体系,形成一套家校合一课外阅读机制,建立起家校社会三合一的语文阅读实践体系; 5.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有效探究,找出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身心与文化自觉融合的修养方式,造就一批文化的自觉行为者和文化传承者;6. 运用信息技术,加深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提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行为教育和社会文化传承的能力。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将在我校2-5年级学生中抽取部分班级作为重点研究班,与其他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取得构建各种体系的方法和经验。2.对比法。通过各种报刊杂志、或者各类文献资料及现代教育网络搜索、获取与我们的研究进行对照,实行对比和类比调整的协调。并现有的积累和搜集,以便用于阅读实践的及时指导。3.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地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研究内容、目标等。采取平时2周一调研,1期一小结的方法,整理经验教训,逐步完成最终目标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课题的研究步骤和安排:第一阶段:(2017.6-2018.1)研究重点: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申报立项、明确分工。1.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研究成员和班级;2.理论学习:课题制度学习、课题研究方法讲座等;3.聘请专家到校作讲座,召开相关人员会议,确立课题,申报课题;4.落实班级、教师、学科组任务,确立研究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第二阶段:(2018.1-2019.1)1.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阅读的好处,明确阅读的方式方法,全校性营造阅读氛围;2.运用各种活动,如“六一”、“国庆”等活动,形成学生阅读反馈检测;3.每学年各班以“让阅读融入我们的生命”为主题,进行阅读动员誓师大会;4.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宣传活动,制作以“让阅读融入我们的生命”为主题的手抄报、板报和电子相册等,培养信息化阅读与传播能力;5.每学年举行一次组织各班学生及其家庭的阅读亲子活动,让“让阅读融入我们的生命”走进家庭;第三阶段:课题整理阶段(2019.1-2019.9)1.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习惯养成的研究,收集实践中的资料和数据;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与点评、评价;3.完善校园网络空间阅读板块资料,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实行微信测评和整理;4.各班对学生在校园网络空间自主阅读,自主交流,在班级阅读群里积极分享、实行评价,整理成文字材料和论文;5.学校对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的网络空间、建立的阅读微信群等对学生阅读习惯养成进行自纠自查自评,形成文字资料论文。6.定期召开研讨会,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措施,总结经验。第四阶段:课题结题准备(2019.9-2019.11)1.课题组收集整理有关研究资料,对撰写论文或实验报告,论证实验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专家评议和评价;2.请专家对形成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策略体系,实行分析评价;3.请专家进行课题研究初步鉴定和指导;4.课题组总结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申报结题事宜和与结题相关工作。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及其证明形式(一)研究预期成果1.在学校建立起运用信息技术,激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环境;2.建立起运用信息技术,合理实现有效阅读的阅读体系和管控机制,营造出长期有效地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的策略;例如.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营造和管理班级和家庭阅读氛围的策略;教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加强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的策略;3.建立起对学生阅读实践的评价体系,形成长效评价机制。(二)预期成果证明形式1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2教师论文集及师生获奖证书。3教学案例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课堂教学案例。4课堂阅读教学实录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