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doc

    • 资源ID:24001396       资源大小:169.50KB        全文页数:3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doc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时文】林书豪是谁?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唐山一中语文组 崔建红【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点,把握其阅读技巧和规律,提升阅读能力;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能够在生活中加以辨识。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运用讨论探究法,加深对中国建筑特征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建筑的了解和对梁思成人文精神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热爱之情,领悟作者强烈的爱国心。【教学重点】1.科普类文章阅读规律的总结和归纳。2.对中国建筑特征的理解。3.对梁思成建筑情感的理解。【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入理解作者观点。2.科普类作品的阅读方法的归纳和巩固。【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科普类文学作品阅读技巧的探究。第二课时: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入挖掘和梁思成建筑情感内涵的探讨。【教学方法】讲授法、归纳法、探究法、展示法相结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科普类文体的阅读技巧一.课前预习:1.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写作顺序。2. 根据文意,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并归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进行阐述?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熟读文章,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为课上学习打下基础)二导入:(1分钟)从二十一世纪以来,科技可谓突飞猛进,迅猛发展,不说神九的升空、蛟龙号入海、纳米技术泛应用、庞加莱猜想被证实这样的大事件,单是生活的一些小事,就早已让我们享受到了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与远方的亲人交流无需纸笔之劳,拿起手机轻松搞定;几乎任何问题只需轻扣鼠标,所有答案尽收眼底;家用电器更是细致入微,吃喝拉撒、洗衣做饭无所不包。科学融入生活,科普类作品自然也如影随行。如何阅读科普作品,迅速抓住有效信息,掌握其中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三问题探究(一)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写作顺序。(12分钟)1.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自由回答。2.教师点拨,方法归纳【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第一步.借助词句,提炼信息。第二步.瞻前顾后,分清关系(时间、空间、总分等)第三步.合并归纳,理清层次。3.明确答案。第一层(12):中国建筑的影响。第二层(313):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第三层(1417):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第四层(18-20):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写作顺序:由总到分、由浅及深。【自主探究】(小组讨论,自由回答)(10分钟)(此环节用意有三:一是让学生掌握科普类文章在语言上的两大特点:科学性和文学性。二是复习文学类语言鉴赏的角度、方法;三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形成自主探究、积极活跃的课堂阅读方式。)1.“这些地区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一句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弟兄”二字换成“兄弟”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比喻的手法,将周边区域建筑体系的关系与中国建筑体比喻成弟兄的关系,生动形象的点明了中国建筑思想对周边国家建筑的影响之深,是一脉相传的关系。不能换。与前文“这些地区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形成相呼应的关系,意为前者为“弟”,后者为“兄”,重在强调中国建筑对周边地区的影响。2.第二段上“技术上”与“艺术上”两个词语可否调换顺序?为什么?明确:不能,这两个词语在内容上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下文在强调九个特征的时候,按照由“技术”到“艺术”的说明顺序来写的。【分析语言特色】方法点拨:两道自主探究题恰好体现了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的两个特点:一是语言的严谨性,二是语言文学性。语言的严谨性,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遣词造句的精确性; 2.合乎事理逻辑顺序3.与前文的的呼应关系 语言的文学性,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试:1.表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2.生动性词语的使用3.句子语序【当堂训练】文章第三部分作者在提到中国建筑的“文法”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此环节重在对上一知识点进行巩固,并让学生充分体会科普类作品的语言特点)【明确】1.从“词汇”“文法”一词中可知,这段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将中国建筑比喻为文章,将不同形式的建筑比喻为文学中的不同体裁,将梁、柱、枋、檩等比喻为语言文字中的“词汇”,将建筑的创作风格和手法比喻为文章的“文法”,据此进一步说明中国建筑的拘束性、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简洁生动,易于理解。(二)根据文意,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并归纳:作者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12分钟)1.引导启发:以特点4为例,用一句话概括第四点特征。在一幅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拱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它是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的如屋檐,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屋子内部的楼井、栏杆等。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2.方法点拨提炼整合法。(思路:说明对象+特点)【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提炼整合法。第一步:分清层次,提炼信息第二步:明确对象,抓关键词第三步:合并整合,连缀成文答案:用“斗拱”加强建筑物的牢固性和装饰性。【当堂训练】按照上述方法,归纳其它八项特征,或对预习答案进行修改完善。明确:由台基、房屋和翼状屋顶构成平面布置上,由一组建筑物围绕中心建筑呈对称排开。以木材结构做立柱和横梁,支撑重量。用“斗拱”加强建筑物的牢固性和装饰性。用“举架”呈现屋顶的弯曲面。屋顶四角呈舒展翼形,具有壮丽的装饰性。朱红是中国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对构件结构加工,取得高度装饰效果。发琉璃瓦和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结合第二段中“3500年来,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的提高了,”中“在技术上和艺术上”可归纳如下:前四个特征为结构特征,后五个特征为装饰特征。(三)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在句中找出相关内容。(10分钟)1.学生自由回答,互相指正。2.方法点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一步:通读全文,提炼语句第二步:抓住要点,去伪存真第三步:合并整合,连缀成文示例句一:“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句二:“构件与构件之间,构建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与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句三:“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从上面这三段提炼出的关键语句看,中国的建筑“文法”有三个要素:一是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二是有一定的风格、手法、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三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可对中国建筑的“文法”做如下概括:中国建筑的“文法”是在建筑中匠师和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得到普遍承认和遵守的各构件之间以及与它们的装饰之间处理所遵循的规则和惯例。【当堂训练】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根据文中内容概括。 句一: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语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句二: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句三: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明确】各民族的建筑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具有实质上的同一性,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四课后应用反馈。科普作品阅读训练:默契合作的“黑牡丹”(此环节意在通过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此类文体的阅读能力。)附:板书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一课时)梁思成一全文思路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一部分:总写中国建筑的影响。(1-2)总分顺序由浅入深第二部分(3-13)结构特征(3-5)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装饰特征(6-13)第三部分: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1417)第四部分: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18-20):二阅读技巧: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二课时 中国建筑特征及梁思成建筑情感内涵的理解一.课前预习和准备。1.复习文章中国建筑的几个特征,勾出难以理解的内容。2.每位同学搜集至少一个中国典型建筑的图片和资料。3.围绕“梁思成在中国建筑上的情感内涵”,查阅有关资料。(此环节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找到学习难点,另一方面让学生广泛搜集、查阅资料,待课上交流,培养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二.导语:(2分钟)2012年1月27日新京报刊登的一篇名为“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 北京文物局长称不知情”的报道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事情的起因、责任、损失我们暂且不论,我们只想关注这则报道中的两点:一是故居的主人梁思成,一是被拆的胡同四合院。梁思成,清末维新派领袖梁启超之子,与才女妻子林徽因同为著名建筑学家,曾在建国初期共同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也曾为保卫老北京古建筑城而奔走呼告。著有中国建筑史和中国雕塑史等,系统的阐述了我们各个历史阶段的建筑特征并进行了比较。胡同四合院,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民居建筑,以皇宫为中心,按经纬由南向北排列在街道两侧,传承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一些特点,你能从图片哪些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传统元素?(图片展示,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下面,让我们走进梁思成先生这篇科普类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深层领略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导语结合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突出本节课两大重点内容:中国建筑和作者梁思成,)二探究学习:课文中哪些特征或概念你难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片,全班学生共同探究。(探究法、图片展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10分钟)1.在图片中指出“斗拱”,理解其作用。2.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 3.体会文中“对构件结构加工,取得高度装饰效果”的内涵。4.琉璃瓦与油漆装饰效果与西方的砖石结构的装饰效果有哪些区别?(本环节仍然是针对课本难点进行突破,作者所讲到的九大特征,有些很容易理解,但有些概念生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需要借助课本和图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这些难题,)三内容巩固:请观察下面几幅图片,从中挑选中国建筑的图片,并说说你的判断依据。(5分钟)(此环节是对课文内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深入理解和巩固的过程,通过中外建筑物的对比,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特征。)四延伸阅读。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有关中国建筑的介绍,阅读下面的文段,分析体现了本文提到的哪些特征?(8分钟)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唐·杜牧阿房宫赋明确:平面布置上,形成由楼、阁、廊等组成的建筑群。 屋顶四角呈舒展翼形。“斗架”结构,使屋顶成为陡斜的曲面。2.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 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清·曹雪芹红楼梦明确:左右均齐对称木质结构楼、阁、廊等组成的建筑群3.大昭寺的大门朝西,寺门外有八根大红柱,构成一个数米宽的门廊。地面铺着大块大块的花岗岩石板,柱顶及横梁描图绘彩,金碧辉煌。两扇朱红的大门紧闭着,神秘而威严。 徐治平仰望布达拉明确: 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木材结构。以琉璃瓦、油漆为装饰。4.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是过也 清·西湖志明确:朱红色外观 由楼、阁、廊、亭、台等组成建筑群。(此环节意在对文本知识进行延伸阅读和扩展。将中国古建筑的特征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当中找到相应记载,是对本文的知识补充,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中国古典建筑这个艺术瑰宝的理解)六.反馈应用:建筑是一种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在现代建筑中,依然有很多禀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观察下面的图片,看它们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哪些特征?(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评)(10分钟)1.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参考: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世界第五高塔,塔的主体由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构成,塔的基座由三根巨大的的支柱成犄角之势,撑起塔身和塔顶。来源于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11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球体从蔚蓝的天空中串联至如茵的绿色草地上,两颗具有传统意味的红宝石般晶莹夺目的巨大球体被高高托起。塔顶采取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尖顶式的结构,现代工艺与传统美学巧妙融合在一起。2.“鸟巢”国家体育馆参考:因外形独特而称为“鸟巢”的国家体育场,被认为具有二十一世纪跨越建筑史里程碑的特殊意义。整个建筑以巨型的网状钢构形成大跨度空间,使人联想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漏窗图案、园路的冰纹铺地图案以及木质窗棂格图案。而灰色的钢网格及其内部涂成土红色的看台混凝土结构,则是对灰色调的北京胡同和紫禁城红色城墙的一种诠释与呼应。 “鸟巢”圆形及顶部开口的造型意念,则被认为来源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 3.中国式小区红顶飞檐,红墙绿瓦,小桥流水,九曲回廊,亭台楼阁,假山瀑布,荷池花园,桃红柳绿,曲径通幽,阴阳和谐,这就是今天充满古典气息的中国式小区,它遍布中国,是中国人传统文化情结的外在体现!(文本中所提到的中国建筑具有历史性和局限性,时过境迁,在中西文化高度整合的今天,中国的建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那么,现代化建筑中是否还保留和传承了传统建筑的特征呢?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在感受现代建筑美的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教会学生用一种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眼光来看待艺术,看待生活。)七.自主探究。(10分钟)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面旗帜,他把毕生的心血都融入了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和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之中,并为此蒙受过不公平的待遇,但他矢志不渝,鞠躬尽瘁。他的这种“建筑情结”凝结着老一辈知识分子无比深沉的情感内涵,请你根据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谈谈你的感想。(学生自由论坛,各抒己见)参考内容:1.1944年夏天,盟军准备轰炸中国日军占领区,盟军司令部请梁思成建议,轰炸的时候要保护哪些古建筑。梁思成当即在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上做了标记。因为梁思成的嘱托,日本最重要的这两个有着众多古建筑的古城得以保存。日本人对这件事情非常感激,说梁思成是古都的恩人。梁从诫一次在日本讲台上说:“我父亲做出这个建议是不容易的,我们家有两个人直接死在抗日战争前线。”台下的日本听众听了梁从诫的陈述,都被感动得鸦雀无声。2.20世纪50年代,北京城却迎来历史最大的破坏拆除。为阻止北京城被拆,梁思成被碰得鼻青脸肿。可是,他的哭声并没有让这个千年古都得以保存。1952年,天安门外的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被拆除。1953年,北京开始拆除牌楼,梁思成又据理力争再次痛哭。梁思成说:“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像奈良的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梁思成提出的建议,终未被采纳,古城墙拆了,牌楼消失了,老北京变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怪物。为此,梁思成为此哭了好几回。他说:“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3.梁思成先生从小在日本生活了十多年,对日本的古建筑情况十分了解。有一次他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报道日本千年古刹法隆寺全堂被火烧毁了,他格外惋惜。当日本友人清水正夫来华访问,见到梁思成时,他就迫不及待的问法隆寺是否完全烧毁了,有无修复之可能。清水正夫答道:尚可修复。梁思成先生这才放下心来。几年之后,清水正夫再次访华,梁恩成先生到他下榻的北京饭店看他,梁思成先生再一次问法隆寺金堂的修复问题。当清水正夫说法隆寺金堂已经完全修复,并将表面烧损的木柱依然保留时,梁先生非常高兴地说:保存着火的痕迹,可以警示后人。4. 梁先生为了旧都多保留一些有价值的牌坊、琉璃宫门等古建筑,在扩大的国务院办公会议上,和自称“改革派”的吴晗同志争得面红耳赤,记得有一次,吴晗同志竟站起来说:“您是老保守,将来北京城到处建起高楼大厦,您这些牌坊、宫门在高楼包围下岂不都成了鸡笼、鸟舍,有什么文物鉴赏价值可言!”气得梁先生当场痛哭失声。感悟: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被世人称为是世界古建筑的保护神,他对世界建筑的保护,已然超越了民族、国籍、种族、仇恨,体现出了作为知识分子谦逊而正直的处世态度,博大的胸襟和高风亮节,这源于他对建筑事业深沉而恒久的爱,源于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扎根于中国古代建筑,致力于现代建筑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梁思成,这个名字,已经被时代镌刻在了中国建筑、特别是中国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城市的一砖一瓦一柱一梁之内。(此环节的目的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探究的动力,并在课堂上展示成果,享受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同时,让学生从更广泛更深入的角度了解梁思成的生平、事迹,体会他对建筑事业的深沉热爱之情、正直的品质、博大的学者风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八.学以致用。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笼统介绍了中国建筑的普遍特征,实际上由于地域的不同,文化、心理的差异,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建筑、古代与现代的建筑、城市与农村的建筑等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请查阅相关资料,任选一个角度写作一篇800字左右的小论文。(“学以致用”是本次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就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反馈,同样是围绕着“建筑”的话题,兼顾了“文化”“心理”这些深层因素,让学生从差异性的角度对中国建筑进行新的探讨,并用科普小论文的形式表达。并不要求学生探讨多么深入,成果多么优秀,旨在于让学生培养分析、综合、探究的学习方法。)附:板书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二课时) 梁思成一.概念解析: “斗”“拱”“举架”构件加工二梁思成建筑情感内涵: 胸襟、深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两课时,两课时角度较为明确,前者侧重对文本的解读,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后者强调作品思想内涵的解读。前者中规中矩,知识性强;后者灵活机动,内涵丰富。在教学过程中,也遵循着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组织较为紧凑。同时兼顾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不拘泥于课本,自主搜集相关资料,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情感上的升华。在教学手段上,也尽量做到充分运用各种手段,集教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图片展示法等各种方法于一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的新课标精神。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由于时间的关系和内容统一性的要求,有一些零散的问题来不及课上解决,如科普类作品的说明顺序、说明手法等,只能在其它课文的讲解中再去归纳了。时间紧迫,可能有些细节还可进一步推敲,假以时日,我定会在备课时再细致些,考虑再充分些,这样的遗憾只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慢慢的去弥补了。 -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