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谈景观设计的中西融合.doc

    • 资源ID:24002101       资源大小:993KB        全文页数:6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谈景观设计的中西融合.doc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谈景观设计的中西融合梧州学院 梧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景观设计的中西融合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作 者:陆 亚 丙学 号:200800508606专 业:环境艺术设计系 部:艺 术 系指导老师:戴 继 明景观设计的中西融合 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摘要中国现代景观的形式较传统园林有了很大改变,但转型并不意味着割裂,只有传承,基于历史,才能更好地发展。于此同时,我们也要在发展中积极借鉴相对成熟的西方现代景观中优秀的设计方法。对于景观设计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既要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气质,既要与周围建筑取得协调,又要融入周边环境,从而达到环境与景观的有机结合。由此,本文以苏州博物馆新馆景观设计为例,从总体布局、空间营造、布局构图等方面对其景观进行研究,探讨其在传承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与融合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手法方面的成功之处。从整体系统入手,考虑人、建筑、环境的综合利用,分别从立意引申建筑概念,布局延续建筑肌理,细部提炼建筑语言等方面阐述公建周边景观融合建筑的设计方法。关键词:现代景观 古典园林 设计手法 融合与创新 建筑 AbstractThe form of Chinese modern landscape than traditional garden had the very big change, but does not mean that separate the transformation, the only inheritance, based on history, they can better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want to in developing positive reference relatively mature western modern landscape of the design method of the goo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is concerned, its biggest characteristic is both showed his unique temperament, and to achieve harmony and architecture, but also can harmony with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achiev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and landscap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 suzhou the new museum landscape design as an example, the overall layout, space construction, layout composition of the landscape, and discuss its in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design technique and the fusion western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technique aspects of the successful place. From the whole system of consider people,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respectively from the conception, the architectural language to refine the aspects of surrounding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integration design method.Keywords: modern landscape Classical garden Design technique Fusion and innovation Architecture目录绪论一、中国园林与西方现代景观 (一)、中国现代园林发展趋势5(二)、中国现代园林的设计手法 5二、解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理念(一)、博物馆概况 6(二)、博物馆格局 7(三)、苏州博物馆的形象 7(四)、中西方融合中的体现 11(五)、景观设计的整体性与文化性 12(六)、景观设计的现代化 14三、结语 15参考文献 15致谢 17绪论在从传统园林向现代景观的过渡中,中国由于起步比较晚,目前其发展还不如西方景观成熟完善,向西方借鉴,也就成了一种趋势。但是,“生搬硬套”和“生硬拼贴”西方现代景观而成的所谓“贯通中西”的风格在如今中国近代景观的发展中大为盛行,而中国的地域特色却在这次过渡的革命中渐行渐远。如何恰当地借鉴西方现代景观设计融入我们地域的设计中,是我们在过渡时期所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以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为例,从建馆的地域文化和建筑设计造型、色彩和新型材料、新技术、景观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当代景观设计中中西方观点更好的融合。 中国园林具有悠久的传统,作为三大造园体系之一,其造园手法曾与世界其他优秀园林相映生辉,且在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等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造园风格。如何恰当地借鉴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手法,是我们在过渡时期所需要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当我们站在十字路口,举棋不定时,受过中、西方教育,融合贯通中西方文化的华裔建筑师贝律铭设计的园林式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在苏州古典园林这座高峰之外探寻现代园林的一个新起点,为我们带来了一丝曙光。在西方文脉传承的观念和中国古典园林对意境蕴含、自然美追求的共同影响下,苏州博物馆新馆呈现出了坐北朝南、封闭内向,以山水庭院为核心的总体布局形式;在空间营造上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动静结合,既采用了中国古典园林通过空间开合、大小、繁简的对比来营造空间的手法,又结合了中西方景观中常用的以轴线空间组织的手法;对比、呼应、比例模数等设计手法。整个苏州博物馆新馆景观设计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现代景观的设计手法,为解决经设计的中西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现代景观的形式较传统园林有了很大改变,但转型并不意味着割裂,只有设计格调与景观设计融合,基于历史,才能更好地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有要在发展中积极借鉴相对成熟的西方现代景观中优秀的设计方法。以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为例,从建筑的地域文化特性和建筑设计造型、色彩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建筑与景观、新材料技术与文化内涵表现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一、中国园林与西方现代景观(一)、中国现代园林发展趋势1、中国园林中国园林体系若要在世界园林体系中保持重要地位,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仅靠现有的古典园林是不行的,研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园林体系才是硬道理。本文将从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国内造园实例阐释现代园林的表现形式及确立中国园林的发展方向。现代园林体系的形成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从原始的自然环境发展到人工化的自然环境,再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是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也是继承古典园林“与自然相互交融”设计理念的必然要求。相信中国现代园林体系经过形成、发展、成熟之后能够再次到达世界园林的巅峰。2、中西园林景观结合发展 中国园林具有悠久的传统,作为三大造园体系之一,其造园手法曾与世界其他优秀园林相映生辉,且在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等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造园风格。然而,在从传统园林向现代景观的过渡中,中国由于起步比较晚,目前发展还不如西方景观成熟完善,向西方借鉴,也就成了一种趋势。但是,“生搬硬套”和“生硬拼贴”西方现代景观而成的所谓“贯通中西”的风格在如今中国现代景观的发展中大为盛行,而中国的地域特色却在这次过渡的革命中渐行渐远。(二)、中国现代园林的设计手法1、现代园林的表现方式 中国现代园林更多的以混合式布局形式在中国现代公园中表现出来。这种布局模式即保障人口密集现状的有条不絮,适应了现代工业化的规整,又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园林有机更新应积极运用的规划设计手法。2、建筑融入景观的理念融合贯通中西方文化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园林式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在苏州古典园林这座高峰之外探寻现代园林的一个新起点,为我们带来了一丝曙光。在西方文脉传承的观念和中国古典园林对意境蕴含、自然美追求的共同影响下,苏州博物馆新馆呈现出了坐北朝南、封闭内向,以山水庭院为核心的总体布局形式;在空间营造上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动静结合,既采用了中国古典园林通过空间开合、大小、繁简的对比来营造空间的手法,又结合了中西方景观中常用的以轴线空间组织的手法;对比、呼应、比例模数等设计手法。整个苏州博物馆新馆景观设计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现代景观的设计手法,为解决经设计的中西融合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二、解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理念(一)、博物馆概况1、博物馆历史简介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和布鲁尔。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苏州博物馆建认于年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具有地方特色,其中虎丘云岩寺塔和瑞光塔两座古塔内发现的越窑青瓷莲花碗、真珠舍利宝幢、嵌螺铀经箱、金书佛经等都极为珍贵书画为藏品之大宗,尤以巧一19世纪“吴门四家”、“四王”、“四画僧”、“四任”等江南诸名家的作品最为突出瓷器和古代工艺美术品亦不乏精品馆内常年举办太平天国、苏州历史和各种文物陈列展览博物馆的建筑为太平天国忠王府,在工字形平面的大殿上,当年忠王李秀成曾多次在此召开重要军事会议。北墙特高的后殿是当年供奉天父天兄神主、举行礼拜仪式的“神殿”(或称“天厅”)。这组官署建筑保存的3叨余方苏式梁仿彩绘、九幅壁画、龙凤纹长窗和门门的石狮座,都是太平天国艺术珍品。2、今日的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国内首座、也是唯一由贝聿铭亲自设计的现代化博物馆,位于苏州老城东北街和齐门路相交的东北角,占地面积10700平方米,2006年10月竣工开馆。新馆以其大胆和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体现继承和创新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精益求精的高标准建筑,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利落的几何造型、精巧的布局结构,以及完善的设施功能,并且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丰富人文内涵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新的苏州博物馆包括新建筑和忠王府古建筑,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修葺一新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成为一座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它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传统园林建筑,妙相辉应,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二)、博物馆格局1、苏州博物馆的格局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选址在苏州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紧邻拙政园、忠王府等名园而建,对于设计者是极大地挑战。贝老在充分研究和理解当地文化的基础上,用现代的建筑语言诠释了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的内涵。新馆建筑采用分散布局的方法有机地融入原有的环境中。建筑群分为中、东、西三块,中部为主要交通空间,由南到北依次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园;西部为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办公区。主庭园和新馆北边的拙政园隔墙相连,从新馆望去,拙政园的高大古树随风摇曳,新旧园景笔断意连。(三)、苏州博物馆的形象1、苏州博物馆的评价 2006年,由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担纲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江南一隅的这栋建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更让无数建筑爱好者为之疯狂。读者shuangying1228在来信中自称已去过苏博9次,每次都是一趟心灵的震撼和涤荡,他说“苏博首先是一座数字化博物馆的精品之作,他的风格、气派、内部功能的先进、运作程序的完善、布局按安排的科学,都闪烁着现代建筑的光辉;同时他又是一座扩大了的中国庭院,一座别具一格的苏州园林。就连馆中两丛藤蔓,都专选江南四杰文征明手植紫籘的根来嫁接,中华文明的信息无不在其间流淌传承。”随着苏博新馆揭开面纱,那些曾因选址问题而引发的争议很快消散,“非但没有对那些历史遗迹造成伤害,更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成了游客们最普遍的观感。正如苏州读者刘先生在邮件中所说的那样,“偌大一个博物馆,东邻太平天国忠王府,北依名胜极品拙政园,西南面对千年古城的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院落。其风韵,其神采,其姿色浑然一体。”现代流派的苏州博物馆,不仅是建筑设计的奇迹,也是一种人性关怀和民族亲情的彰显。2、苏州博物馆主要设计浏览 图2-1-3-2-1苏州博物馆新馆全景图(来源: 图2-1-3-2-2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门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来源: 图2-1-3-2-3 以墙为纸,以石为墨,从米芾的山水画中得到灵感,用片石营造出写意山水的意境,搭一幅现代山水画。(来源: 图2-1-3-2-4 新馆落座在苏州东北街上,是传统建筑的提炼版,是现代和传统的完璧结合。在新馆的设计上,贝聿铭所贯切的原则是: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来源: 图2-1-3-2-5 在主庭园中,贝聿铭“亭”的设计也是现代的形式钢结构、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亭中部为洗漱台。池中的八角凉亭,师古而不泥古。凉亭的八角形与中央大厅及西路两个主展厅的八角形成呼应。(来源:(四)、中西方融合中的体现1、景观设计融合的韵味 通过设计展开对文脉的挖掘和延续是自西方引入的规划设计理念。一个城市,由于自然条件、社会风俗习惯的不同,会形成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建筑式样,造就了其独特的城市形象,也就形成了这个城市所特有的历史文脉。对城市文脉的延续,也就是对城市历史的保留,不同的历史使城市各具特色而免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千城一面。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把意境的有无、高下作为创作和作品的重要标准,园林艺术当然也不例外。自宋代,源于古老神话传说的“壶中天地”作为一种美学概念,成为封闭的、精美的园林天地的象征,“壶天之隐”成为士人竟相追求的一种园林意境与情调。 为了延续基地所在街区的历史文脉,苏州博物馆新馆呈现出十分低调的外观形态。大门没有开在西侧的城市主干道上,却同周围的老建筑一样,采取南北向的布局方式,将主入口设在南侧临水的一条小巷上。博物馆的外观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黑、白、灰的淡雅色调,不突兀的体量,很恰当地融合在拙政园与忠王府这些历史建筑院落所形成的城市肌理中,延续了基地的文脉特征。这座博物馆从外观上并没有任何与众不同,而当我们走进其中,经过主入口庭院,透过大堂,看到主庭院时,才发现有这么一处“壶内洞天”。清晰淡雅的风格,简洁干净的布局,透出一丝禅意,营造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 中国自然风光秀美,古代中国人心目中最美好的景色就是这些秀美的山川湖泽,他们把风景称为“山水“,体现了古代中国的自然观。人们在庭院中筑山理水,是在模仿古人心中美好的自然环境。传统上,庭院又是家人聚集交往、赏花品茗、吟诗望月的场所,属于一个公共共享空间。而博物馆建筑通常会需要一个共享空间来串联各个展示场所,组织游线。贝先生从庭院的共享性中得到灵感,将博物馆建筑创造性的以园林的形式布置,将各个展厅围绕中心庭院展开,室内外环境相互渗透,这样既与基地的周边肌理相契合,又满足了博物馆的展示需要,这种封闭内敛、以山水庭院为核心的总体布局模式也由此应运而生。2、空间营造 对于空间的营造,是中西方所共同拥有的造园手法。以往观念认为,西方现代景观着重于空间的营造,而中国传统园林着重于意境的创造,很多是从视觉角度看,即“看”与“被看”的关系出发来考虑建筑与景点的摆放。然而,以空间的组织展开设计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从分明,重点突出是达到统一所必须遵循的构图原则,中国传统园林通常比较含蓄、隐晦的方式,如空间的大小,内容的简洁,变化的丰富程度来表现这一原则,西方现代景观则通过轴线直截了当地表达主从关系。 贝聿铭采用中心山水庭院连接依附于它的各个空间院落的手法来处理空间的主次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突出中心庭院的重要性。紧接苏州博物馆新馆大门,是方形的主入口庭院,风格简约,大面积是深灰色系的铺装,呈正十字交叉的形状。庭院的四个角上铺上粒径较粗的黄沙,在西北角及东南角种植有两株松树,隐含迎客之寓意。地面铺装与建筑的屋檐和勾边颜色基本相同,配合庭院简单的布置,寥寥几笔,营造出一个过渡型空间的形象。经过主入口庭院来到大堂,主景区山水庭院如画般的景色便直截了当地呈现在面前。庭院的中心是一个大的水面,有桥一座横卧于水面之上,将水面分成大小两个部分,建筑物和景点之物皆沿着水池四周布置。水之西有一座外观现代的玻璃顶六角亭突出池水之上,此亭可作为游人驻足休息之处,又可以凭栏观赏庭院景色,同时也是池西风景画面上的构图中心,向外“看”的同时,又“被看”。与大堂隔水相望的水之北岸,是贝聿铭用一组泰山石做出的假山石景,片石假山映着入镜般的池水,正是“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的真实写照。在水池对岸,隔桥远望这组石景,通过空间的渗透,这组写意的群体更显得深远,富有层次,也从视觉上拉伸了原本有限的隔水观山得距离。水池之东,三三两两地点缀了几棵姿态优美、形态各异的树,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在其后的粉墙上变幻着投影的形状。整个中心景区内容丰实,在主入口庭院简约布局的对比下、衬托下,中心庭院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五)、景观设计的文化性与整体性1、景观设计的地域文化性景观设计是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景观设计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与周围建筑关系是设计的原则之一。允许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不时地回顾传统。景观需要借助文化主旨来创立它的真实性,只有这样建筑才可以说是忠于时代并成为时代的一部分。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传统中求“新”求“变”,而不是像一些城市的景观那样脱离城市文化血脉和城市风格孤立的进行设计,导致城市景观文化记忆完全丧失。2、苏州博物馆景观设计的整体性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中国文化南方地域文化的代表。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需要新的生活环境和时代气息。新世纪的苏州需要一个新起点和新的标志,这个标志应该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和谐: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现代与传统兼顾,“苏味”与现代并存的现代主义特征19。苏州博物馆新馆正是以这种审美要求进行景观艺术设计探索的典型。新馆选址毗邻世界文化遗产的拙政园,新馆从整合吴文化种种精神符号人手,在历史与美学、新与旧之间建立一种整体比照和联系:总体庭院布局与四周的古城保持相似的格局,空间四合院与园林庭院的交融;要素层次、建筑材料、细部结构运用现代新的技术,墙、窗、坡顶等传统要素新的组合,园林、建筑、水景三位一体整体处理而达到的空灵淡泊意境。这些使苏博新馆建立起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生活的内在联系,成为苏州城市景观整体化。(六)、景观设计的现代化1、环境的色调 色调总是首先进入人们的视线,色调比形式更能表现空间。正常状态下,人在观赏景观时,最先引起视觉反应的就是色调。中国传统空间美学十分讲究以景叙情,情景交融,色彩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往往有自己固有的基本色调,苏州青白相间的地域色调体现了这种精神特质,黑白灰延续千年已成为苏州城的文化色。贝聿铭先生意识到这一点,采取了与设计其他城市标志性建筑物不同的手法,保留了苏州温和、清淡、俊秀的黑自基调。为了与周围民居环境协调,博物馆尽管用的全是现代新材料,但外墙与内墙都以纯净的白色作为主基调,仅仅在空间转折处用灰色的线条来勾勒外形,同时,深灰色石材的屋面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色彩肌理相融合,新瓶老酒,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把建筑和室内空间的色调归纳为黑白灰几种色彩,是贝聿铭对于苏州传统文化的深刻诠释。如同创作一件绘画作品,设计师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文化的理解以及对空间心理的把握融会贯通,最终抽象出最合适的色彩,这是一种继承传统的本质方式,把握住了原始的韵味和精神内涵。2、传统景观的现代运用中国古典园林在处理空间关系上有着极为丰富的语汇18。在新馆的设计中随处可以看到这些熟悉的传统造景手法。例如,地面一层“吴塔国宝”和北部的“吴中风雅”两个展厅相对,玻璃后分别种植不同的安吉竹和刚竹相对成景,统一而又不失变化。极富有诗意,为此传统对景的艺术手法;主庭院的水池仿佛一面镜子,它是空间意义上的“留白”,也是整个新馆的“空心”之处,因为是池,只可以观,而不可以入。水中的倒影随人的走动而不时变化着,在南方时雨时霁的青色天空下,栩栩如生、如梦如幻;窗是苏州园林中的“眼”,苏州园林的窗有多重功能。不但可以采光,还是借景时裁剪风景的取景框。新馆中菱形,海棠形,六方式漏窗。如同反复出现的旋律,使参观者产生远景如画的错觉,体现“尺幅窗,无心画”的意境;又如实借处理:主庭院北部的“片石假山”借拙政园之自墙作画,以中国山水画章法布局,石材由黄色凋过渡到灰色调,颜色和肌理层层退晕,意境深远,与传统的堆石理水方式完全不同,堪称园林创新的一大亮点;隔景处理:传统园林讲究小桥流水,通过置桥来阻断一大一小两个水面,增加景深。主庭院池中有直线曲线交叉形成的石桥通往水中亭,石桥曲折迤逦,起到“隔”的作用,使园景更觉深远。3、现代景观设计的新理念“新的建筑不能配老的园林,苏州园林是过去鼎盛时期的产物,现在无论怎么造都无法超越,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19。”贝聿铭很好地运用了这种设计理念。新馆的主庭院中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白、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运用西方现代设计中常用的点线面构成法,成形成组,结实有力,与整体建筑十分和谐,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的造园法,但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现代而又传统。上述山水园北墙与拙政园有一墙之隔的“片石假山”创作灵感来自于宋代米芾的山水画,借拙政园之白墙作画,用曲桥来进行隔断,仿佛假山是在水中渐渐浮出一般,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打造出山水画中“平远”的意境,是拙政园现代版的诠释。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具有现代平面构成的山水景观,不仅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一种尝试和创新,更是园林新的设计理念在新馆文化传承创新构思中,贝聿铭有一套独创的“插枝理论”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传统就活运用了。于是便有了东部茶室内从忠王府嫁接的“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从而新馆的紫藤园便有了500年的文化血脉,延续了吴门文化的精神。注重造园文化品性的例子还很多,如几杆修竹配以太湖石,清新雅致,是传统中国画四君子题材中竹石题材的立体表现。植物配置上,选用了桂花、如皋松,柏树、安吉竹、羽毛槭等,姿态优美、线条柔和,都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具有人文精神的常用树种,与建筑刚柔相济,产生了现代园林的艺术美感。新馆造景由传统园林造景精髓中提炼而出,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在当今的创造性延续,显示了传统园林设计的现代意义。三、结语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发展到现在已经是要正确处理景观设计的中西融合,苏州博物馆不仅是当今苏州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也是中国建筑与景观设计走向未来的一座桥梁,同时,在引用西方景观设计是恰到好处。以苏州传统的山水庭院的方式来布置展览、引导游人参观,苏州博物馆新馆取得的成就在于它将优秀的苏州园林手法、现代生活需要和现代景观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提炼升华,造就了优秀传统与现代思想相交融的不朽之作,为景观设计的中西融合提供了启示。也是当今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典范。参考文献1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16-24.2林海,中而新,苏而新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6,(12):12-17.3金磊,李沉.中外建筑与文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4方怿,瞿孜文世界现代艺术设计简史(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5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6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7周代红园林景观施工图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8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美凯文·林奇著,何方益萍, 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11张福昌.现代设计概论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2祝晓峰.苏州博物馆园林新意和纪念馆的二重奏13世界建筑,2007,(4):118.1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8.15洪杰.贝律铭的探索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8,(4):6267.16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9.17 徐 雷.城市设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8 王其均.中国园林图解词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9 高福民. 贝律铭与苏州博物馆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7致谢从论文选题到搜集资料,从写稿到反复修改,期间经历了喜悦、痛苦和彷徨,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心情是如此复杂。如今,伴随着这篇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稿,复杂的心情烟消云散,自己甚至还有一点成就感。那种感觉就宛如在小时候,自己做的第一件家务,父母给予一句简单的夸奖一样兴奋,我的论文就像我的小父母,得到它的反馈是对我最大的安慰。以下的言语便是有点成就感后在心理上发表的发自肺腑的诚挚谢意与感想: 我要感谢,非常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戴继明教授。他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在闲聊中他总是能像知心朋友一样鼓励你,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等方面。他也总会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你,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戴教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正是戴教授的无私帮助与热忱鼓励,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谢谢戴教授。 我要感谢,我的室友,在遇到很多论文上不懂的问题,他们能够指引一盏明灯给我,为我的困境打开一扇窗,并在有限的知识内给我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我的室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注意事项

    本文(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谈景观设计的中西融合.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