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考试复习资料.doc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二语习得考试复习资料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考试复习题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考试复习题1、简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50-60年代,这一阶段为理论初创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2)20世纪70年代,理论研究大发展阶段,开始关注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产生了“中介语”理论假设。三个理论研究,即以Dulay和Burt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克拉申的“监控模式”、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3)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开始走向成熟。不同的发展途径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不同的发展途径体现在:1) 语言学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语言学视角。2) 社会语言学及其研究范式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语言学视角。3) 认知科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视角。2、 针对语言输入有哪几种不同的语言输入观?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基于以下假设:a,语言输入是由外在的语言刺激和反馈构成的 b,语言输入通过正面的反馈和纠正得到强化 c,通过语言形式的操练可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2) 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语言输入不过是语言习得发生的“触发”因素而已,语言输入是贫乏的,学习者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3) “互动论”: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强调将语言输入环境与语言习得内在因素两者结合起来;社会互动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输入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3、 学习策略的含义是什么?学习策略如何分类?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1) Skehan(1989)根据学习者处理学习情境的能力来分:主动参与策略、解释与确认策略根据学习者的方法素质来分:跨语言比较策略、归纳策略根据学习者的评价能力来分:监控策略、自我评价策略2) OMalley(1987)根据信息加工模型分类:认知策略(重复策略、记笔记策略、关联策略);元认知策略(直接注意策略、自我管理策略);社会/情感策略(合作策略、要求解释策略)3) Oxford的分类(1990)直接策略:直接影响语言学习,需要对语言学习进行心理操作间接策略:通过集中注意、计划、评价自我、控制焦虑感和增加与他人合作机会等间接影响语言学习4、 如何区分下列概念:母语、目的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类、社团使用的语言,也叫本族语,母语通常是指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5、 简述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主要内容:调节论:主要用于解释儿童的认知发展,在语言的调节下,儿童的认知从“客体调控”阶段发展到“他人调控”阶段,最后到“自我调控”阶段。调节论认为人类的高级认知功能是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中通过语言的调节形成的。最近发展区:指一些语言知识或技能学习者还不能独立运用,但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可以掌握。是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言语发展在开始阶段是社会性的,接着经历了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在接下来就是内部言语阶段。活动理论:活动指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集体互动、交流合作等社会实践。活动是把外部社会和个人内部发展联系起来的纽带,人的认知发展在活动中实现。意义:首先,从学科交叉来讲,被引入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拓宽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视野。其次,从社会文化理论的内容来讲,社会文化理论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新观点,即: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具有调节个人行为和调节与他人关系的作用,人类的高级认知功能也是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中通过语言的调节形成的;关注学习的社会属性,将习得看做学习者通过社会互动,将外在语言形式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实现对语言自我调控的过程,把学习者、社会、语言联系在了一起。最后,从语言习得的实践过程来看,最近发展区、活动理论等指导下的教学方法确实起到了促进学习者习得进程的作用。6、 如何看待“习得”与“学习”这两个过程的关系?“习得”与“学习”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经历的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习得是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学习是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习得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二者彼此独立,两种类型的知识也是相互独立的。7、 什么是自动化处理和控制性处理?控制性处理:具有能量有限的特征,需要注意参与,并且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被灵活运用,处理较慢,以序列方式运作是临时性的。自动化处理:不受能量有限的影响,不需要注意参与,一旦学会就很难纠正,处理迅速,大都收到分散的注意,以并行处理方式运作,缺乏灵活性。8、 什么是歧义容忍度?什么是移情?什么是关键期假说?关键期假说:由Penfield提出,关键期是指人生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不需要教授的条件下,轻松、快速的习得一门语言。Lenneberg发展了该观点,认为自然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是2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之前,此阶段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习得能够自然而轻松地进行。歧义容忍度:主要指学习者对具有歧义性、陌生性、异质性的学习材料或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涵盖着从主动接受到消极抵制之间的不同层面,如第二语言学习中遇到的语意不明、所指不清、发音含混等现象。移情:就是能够体会他人的感情,首先是一个理解的心理过程,消除隔阂,在情感上充分理解他人的经历和感受,从而接受他人的思想,以达到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认同。10、 可教性假设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学习者是无法跨越学习阶段的:只有当学习者在心理上“准备就绪”时,他们才能接受和掌握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只有当所教的语言结构接近学习者现阶段在自然环境中有能力习得的语言结构时,正式的语言教学才能促进语言习得;超越学习者心里语言接受程度的课堂教学无法帮助他们掌握所教的内容,也无法使他们跨越语言的发展阶段。12、 什么是普遍语法?什么是语言习得机制?普遍语法是由一些普遍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组成的,由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构成它反映了人类语言的本质特性,这些本质特性构成了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起点,即学习者的“初始状态”。规则系统如语类规则、转换规则、语音规则和语义规则,原则系统是抽象的、普遍的,适用于所有的语言,反映了人类语言的共性。语言习得机制:是由乔姆斯基提出的为了描述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的人脑中存在的一种理论,它专用于语言习得。(通过激活“潜在的语言结构”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可以像儿童学习母语一样,把普遍语法转变成目的语语法,从而达到母语使用者的水平)特点:1)具有遗传属性,是人类独有;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无需学习。13、 什么是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儿童如果没有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的帮助,是不可能在贫乏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发现目的语规则的。由于语言输入的贫乏,儿童只能借助于普遍语法来获得母语的语言能力。儿童在认知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很难掌握很抽象的概念,而语言对于儿童来说是最为抽象的知识,如果没有天赋的普遍语法这种生物遗传属性,儿童是学不会语言的。16、 举例说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语言迁移产生的前提条件:母语和目的语的相互作用构成“跨语言情境”;学习者在接触目的语时产生的语际识别效应。也就是说,尽管母语里的某个语言项目与目的语的某个语言项目之间相似但是并不相同,但是学习者却认为两者是相同的。例如汉语的“个人主义”和英语中的“individual”两个词的含义并不相同,但是很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却把“individual”当成汉语的“个人主义”来使用。18、 请举例分析偏误分析的价值和历史局限。价值:第一,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它并非讨论学习者的母语语言系统或目的语语言系统本身的规律,而是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规律。第二,为70年代心灵学派与行为主义理论进行的论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第三,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描写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方法,为偏误分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局限:在研究方法上:资料的收集常常不是在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获得,而是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确的反映学习者的习得情况。在研究范围上:a,只考察了学习者的偏误,忽视了学习者语言系统中正确的部分,对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了解不完整。B,纵向研究少,很难看到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偏误,不能了解学习者习得过程的全貌。C,学习者对于觉得困难的语言项目会采取回避策略,而偏误分析关注的是偏误,因此无法采集到被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用情况。D,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都还存在问题。19、 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有哪些?1) 中介语具有独立性,是一个独立于目的语和母语的系统。2) 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3) 中介语具有系统性。4) 中介语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可塑性,学习者的整个语言系统是变化发展的。开放性,中介语系统内部的语言规则会同时受到母语和目的语的影响。5) 关于”僵化“产生的心理机制。大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依靠一种潜在的心理结构学习第二语言,因而无法达到母语者的语言水平。6) 关于学习者的策略:指的是学习者所从事的旨在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行为或行动。包括认知策略、原认知策略和社会性策略。20、 什么是语用迁移?语用迁移指的是学习者所具有的语用知识对第二语言语用信息的理解、产出以及学习所施加的影响,这种语用知识指的是与第二语言以外的语言和文化相联系的语用知识。它不仅表现为一种静态的现象,还会随着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深入而动态的变化发展。9、 请比较“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知识”这两对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习得的知识是学习者下意识获得的第二种语言规则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不可言说的“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知识是学习者有意识获得的第二语言规则的知识,包括元语言知识,这种知识是可以明确陈述的“陈述性知识”。习得的过程是自然产生的,这种知识的获得方式被称作“内隐学习”,“学习的知识”的获得方式被称作“外显学习”。也就是说,“陈述性知识”和“外显知识”是相通的,而“程序性知识”和“内隐知识”是相通的。外显知识是通过学习者有意识地关注语言形式得来的东西,可以用言语来表达,内隐知识是通过交际来使来使用语言从而无意识的获得发展的知识,完全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11、 行为主义和心灵主义在看待语言习得方面有何不同?行为主义持下列观点:1) 语言本身就是一组刺激-反应2) 语言是一种习惯,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基本部分,是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3)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外部影响是内因变化的主要因素4)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发出动作获得结果得到强化。强化非常必要,这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心灵主义持以下观点:1) 在儿童语言习得中,儿童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并且能够理解和使用以前从未听到过或接触过的语言。2) 儿童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接触到的是具体的语言行为,具体的句子,儿童能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提取出抽象的规则,这些规则间接性的反映在语句里。3) 儿童获得的语言非常复杂微妙,与这种复杂微妙的语言相比,儿童实际听到的周围人所说的话就显得很有限了。二者的不同之处: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完全强调外部条件在母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是外部环境为儿童提供模仿的标准,正确的反应通过强化而养成习惯,并推广运用于新的场合。14、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包括哪些内容?1) “学习”与“习得”的假说:“习得”与“学习”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经历的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即“下意识的语言习得”和“有意识的语言学习”。2) 自然习得顺序假说:自然习得顺序是指儿童在习得母语规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学习者总是先掌握某些语法结构,而另外一些语法结构掌握的相对较晚。3) 监控假说:针对学习者学习知识的作用或功能而言,学习者用母语表达时,可以脱口而出不假思索,但是用第二语言表达时,人们经常会不自觉地留意自己的语言是否正确,这种“注意”或“留心”其实就是监控的过程。4) 输入假说:人们习得一种语言,必须通过理解信息或者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学习者的习得按照自然顺序,通过理解在下个阶段将要习得的结构来进行,输入的语言难度要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能力。即i+1原则。5) 情感过滤假说:语言学习的好坏因人而异,差别主要产生于心理方面。由于学习者在学习动机、态度和信心等情感方面的强度不同,因而形成了强弱不同的心理障碍,这种情感障碍对“可理解输入”起着过滤作用,从而影响“可理解输入”的吸收。17、 如何历史地、客观地评价对比分析的兴起和衰落?对比分析反映了当时的语言学家们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一种理论假设,对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提供了一种语言比较的方法和程序,让我们可以看到语言间的一些不同,当时的听说法、视听法等教学方法都受到了它的影响。但也有其局限之处:首先,它的核心思想“刺激-反应”理论已经受到乔姆斯基的激烈抨击和批判;其次,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最后,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是不符合逻辑的。21、 简要阐述中介语产生的心理过程和潜在的心理机制。大部分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是依靠一种普通的认知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他把这种认知结构称为“潜在的心理结构”,分为五个“中心过程”,包括:语言迁移、由训练造成的迁移、目的与语言材料的泛化、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以及第二语言交际策略。22、 如何看待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僵化现象?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僵化可以发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意一个阶段,也会产生于中介语系统的各个层面,例如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等。23、 什么是重述?什么是负反馈?重述是指母语者对非母语者不合规则话语的一种反应或反馈。负反馈是指通过订正学习者的错误、重新组合学习者的前述话语这些方式给予反馈。24、 什么是系统变异?什么是自由变异?系统变异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言语情境第二语言是学习者语言变异的主要原因。非系统变异也叫自由变异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在同一情境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功能。25、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有哪些特点?1)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大量的语言变异现象。2)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比母语者的语言变异更加剧烈更加频繁。3)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是造成其中介语系统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促进其中介语系统不断发展的动因。26、 简述并评析语言输入互动的三个假设。1) 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通过理解包含i+1水平的语言输入,按照自然习得顺序,从目前的习得水平i进入下一阶段的习得水平i+1.2) Michael Long的互动假设:互动过程为学习者提供的不仅仅是输入和反馈,当双方进行意义的沟通时,母语者为学习者提供的语言输入在本质上已经发生了变化。表现在:语言形式的调整;话语结构和功能的调整。3) Swain的语言输出假设: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影响是有限的,只有语言产出才能真正促进学习者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27、20世纪70年代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与80年代多元发展模型关于习得顺序研究的理论导向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根本区别是理论基础的不同。70年代的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发展模式研究是以心灵学派的普遍语法理论为基础,而多元发展模式是建立在认知加工理论基础上的,这一理论模式把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发展模式的研究同学习者之间的言语加工策略联系在一起,从认知的角度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模式作出解释。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强调第二语言习得发展顺序的一致性,而其理论本身无法解释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个体差异。28、 什么是社会距离?它由哪些因素构成?社会距离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关系。八项因素:1) 社会主导模式: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与目的语群体对的平等程度,包括“主导地位”、“从属地位”和“平等地位”2) 融入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包括“同化策略”、“保留策略”和“适应策略”3) 封闭程度: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和目的语群体共同享用社会设施、共同工作的程度4) 凝聚程度: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内部成员间的密切程度5) 群体大小:指第二语言学习群体人数的多少6) 文化相似性: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的文化与目的语群体文化的相似程度7) 态度: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对目的与群体的整体态度8) 打算居住的时间: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是否打算在目的语群体所在国长期居住29、 什么是心理距离?它由哪些因素构成?心理距离是从个人以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与群体的距离。四项因素:1) 语言休克: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2) 文化休克:指学习者进入目的语群体时的一种焦虑3) 学习动机: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原因,包括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4) 语言疆界渗透性:是指学习者是否能够打开语言屏障,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语言输入的意识30、 什么是文化适应模式?什么是族群间模式?二者有何联系?文化适应模式:由Schumann提出,核心内容是: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过渡到适应的连续系统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族群间模式:族群间指少数民族族群和社会主流语言群体之间,族群间模式主要研究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群体的学习者在学习社会主流语言时,社会心理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二者之间的联系:有一些相似之处,都对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了细化,都分析了有利于及不利于第二语言习得的情况,都从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的关系来阐述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不同之处:文化适应模式从客观产生的社会距离说明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强调学习者群体与目的语群体的“接触”;族群间模式则从学生感知的社会距离说明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强调两个群体之间的“互动”。32、 什么是沉默期?沉默期主要是指习得者没有足够能力讲话的那段时间,短至几小时,长达几个月。在沉默期,儿童接触和理解语言需要一个消化和吸收的过程,经过这段时间的内在消化以后,才能逐步加快学习语言的进程。这个过程是从渐进到飞跃的过程。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也是如此,他们需要积累和消化,才能逐步培养第二语言的能力,并能够使用这种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34、 什么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效率的高低、语言交际能力的强弱、应试能力的强弱、听说能力的好坏、读写能力的强弱、独立性的强弱、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好与不好,还包括学习者的态度、动机、学习兴趣、方法策略等。影响他们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性格、认知方式和语言学能等。35、 什么是儿向语言?什么是外国人话语?语言输入与互动的含义是什么?儿向语言:当母亲对学说话的幼儿说话时通常通过一些特定的方式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整,如使用简单的语句、采用夸张和重复的方法等,这种经过调整的话语就是儿向语言,也被称作“儿语”、“母亲语言”、“保姆语言”外国人话语:当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交流时,母语者使用的语言也具有“保姆语言”的某些特点,如放慢语速、使用简单的词汇、简化的句子结构等。但这种话语与保姆语言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因此被称作“外国人话语”语言输入与互动的含义: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输入环境。首先,“语言输入”是指为学习者提供的单向的语言信息,如听广播、看电视、听讲座等。这种语言输入是单向的,学习者没有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互动”,指双向的语言沟通和交流,这种双向的交流和沟通构成了语言习得发生的互动环境。其次,语言输入与互动显示出一种特定的语域风格。此外,母语者在与学习者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进行话语形式的调整,还进行话语结构和功能的调整。33、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所说的学习者外在因素是什么?(这门语言所处的社会状况、语言输入的环境,显而易见,没有输入就谈不上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通过阅读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如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 通过听各种各样的语音熟悉不同英美人士的发音,如听VOA、BBC,与不同年龄段的本族人交谈等。应该说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输入是一块基石,它具有建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