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城中村.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社会学城中村.精品文档.【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城中村”问题日益凸现出来,这是社会和人发展不平衡给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对城中村改造中所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剖析研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先导作用,做到四个“提前量”;另一方面需要树立精神能变物质的辩证改造观,寻求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城中村改造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虽然我们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欧洲两百多年的工业化路程,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城中村”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城中村”是我国城乡不统筹的产物,它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困扰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问题。要提高城市化质量、提升城市素质,必须进行“城中村”改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植根于社会与人的发展的诉求之中。它既是对现代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现实回应,也为现代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路径。本文就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智略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先导作用浅释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显露。有学者指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导作用是指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等方式,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是人们的指导思想问题,指导思想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行为结果和事业的成败。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为人们确立正确思想,防止错误思想发生的先导作用。在“城中村”改造工作中,把改造目标转化为人们的奋斗目标,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根据人们的思想实际和个性特点,使目标的确立具有层次性和个性;又要根据人们向往的意向,启导高层次目标的转化和追求,使目标转化和追求富有超越性。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勤于观察、发现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善于把握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有效防范思想问题的发生,努力把人们的思想导向正确的方向。 二、化解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各种思想疑虑,应把握四个“提前量” 在城中村改造中,无论是有形改造还是无形改造,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都会遇到来自思想观念方面的阻力,究其原因还是农民的思想问题没有解决。一方面,“城中村”农民依附土地的传统观念较难改变,担心集体土地逐步减少,日后生活无着落。另一方面,“城中村”农民担心既得利益受影响,如房屋出租租金,怕一旦改造,经济损失得不到补偿,经济收入减少。因此绝大部分农民对征地和“城中村”改造都不情愿,甚至十分反对,疑惑、观望、抵触等各种杂念交织构成复杂的思想局面。这就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化解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各种思想疑虑。本文认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导作用,关键是体现一个“先”字,重点是把握四个提前量。 1、宣传改造城中村的意义、惠利、原则和方法要有提前量 要使村民了解城中村问题的危害,认清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城市意识和大局意识。“城中村”不仅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居民甚至居住在其中的村民的生活水平,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就是向村民说清楚“城中村”存在的危害,使他们从心底里愿意进行改造,愿意融进城市,愿意成为市民。首先,“城中村”的规划滞后、管理落伍,市政建设和公共设施严重缺乏,不仅造成房屋布局杂乱无章、生活和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而且还造成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屡禁不止,这既破坏了城市景观,影响城市品质,也不利于城市功能的提升,甚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在特殊的灾难下受到严重的威胁。 其次,社会治安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城中村”村民和外来人口素质普遍不高,加上出租等手段获取收益比较容易,“城中村”村民普遍游手好闲、不思进取,并缺乏在文化和专业知识技能上进一步提高的能力和动力。同时,村内居住人员复杂,大量的外来人口居住和频繁的经济交往,加上城乡管理的混乱,形成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如“黄、赌、毒”现象比较严重,偷盗、打架甚至凶杀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经济纠纷接连不断,火灾等事故也是屡禁不止,这给“城中村”社会治安带来很大压力。低收入使流动人口无力定居,“无恒产者无恒心”,低廉的犯罪成本等使其具有较高的犯罪倾向。最后,“城中村”集体经济和村民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明,后劲不足,将来生活的经济来源无法解决,不仅不能产生安居乐业的稳定感,更会带来城市化的经济和规模效益受到冲击的危害。所以,任凭“城中村”自由发展而不进行改造最终一定会造成“双输”的局面。 我们可以看看西安市李家村的改造案例。政府首先以宣传消除重大安全隐患为切入点,走街串巷,对被拆迁人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宣传安全隐患对他们人身财产的威胁、对公共安全的威胁,宣传政府改造的决心,宣传消除重大安全隐患可以强制拆除的有关政策,并做好了强制拆除的司法准备,形成了强大的拆迁舆论氛围。同时又提出了以下让群众得到实惠的措施:区政府全面分析了李家村的现状、成因,科学预测了拆迁量和项目的盈亏平衡,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拆迁安置补偿标准和实施方案,其标准普遍高于西安市城市拆迁实施细则规定的最低标准;在安置上充分尊重民意,提供了货币安置和实物安置两种方案供群众选择;还对按时搬迁的人员制定了一系列奖励优惠政策;为拆迁区域的经营户提供了一个9600平方米的过渡市场,免收一定期限的工商费和营业税等。 政府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想方设法最大限度降低因拆迁给搬迁户带来的经济损失,做了大量艰苦的提前协调工作。这些做在前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以后的拆迁过程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2、宣传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法规、制度要有提前量 要增加村民对城中村改造工作的信任度,“城中村”拆迁、改造是一件新生事物,涉及户籍制度、土地利用制度、财政制度、投融资体制、城市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国家法规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因而在操作上没有统一的做法。政府是城中村的改造主导者,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如何安排、确定改造的政策和社会保障将直接关系到村集体、村民改造的积极性,关系到改造能否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政府工作人员不仅要针对城中村改造的个案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出合适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还要提前与村民做好思想沟通工作,取得他们的信任。下文就“城中村”改造中无法回避的三个制度问题进行探讨。 (1)改造集体产权。“城中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是城中村问题的症疾所在。因此,彻底改造城中村,必须把城中村原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通过合理补偿征为国有。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管理体制,对城中村集体财产进行产权改造,明确产权关系和村民利益。土地利用既要做到在平面上合理布局,也要考虑各类建筑垂直要求,充分发挥单位面积效能。开发房地产业、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等项目,给城市和村集体经济带来高额收益和就业机会。同时,结合城中村改造的总体方案,编制城市基础设施改造规划,保证燃气、供热、供电、供水、排水、以及市政道路、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一步到位,从而达到在改造中同步满足村民居住生活的基本需要,为建设新型农民居住社区打下基础。以昆明市云波村改造为例。统建房筹建前,村委会就召开股东代表大会表决是否要建房,在80%的股东代表表决同意后,他们又对统建房的户型、集资方式等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组织党员、居民代表到附近小区实地观看房屋造型式样,召开党员干部、居民股东代表会议,确定统建房户型式样和集资方式。在规划、设计、勘探、招投标、施工、验收及结算等过程中,都明确提出要确保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做到了这些政策、法规、制度宣传的提前量后,云波社区82%的居民住进了新村,社区又办起了电脑、物管、花卉等技能知识培训班,以此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还组建了女子舞龙队多次参加全国比赛,活跃社区的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这里的关键是,无论是拆除重建还是对旧村加以改造,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争取村民对改造工作的支持,增加村民对改造工作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