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病理生理问答题.doc

    • 资源ID:24063255       资源大小:412.50K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病理生理问答题.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病理生理问答题.精品文档.病理生理问答题整理第一、二章 绪论一、区别完全康复和不完全康复?答:(1)、完全康复指疾病所致的损伤完全消失,机体的功能、代谢及形态完全恢复正常。(2)、不完全康复指疾病所致的损伤得到控制,主要症状消失,机体通过代偿机制维持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但疾病基本病理改变并未完全恢复,可留有后遗症。二、脑死亡应符合怎样的标准? 答:(1)、自主呼吸停止(脑干死亡) (2)、不可逆性深度昏迷 (3)、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4)、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一、比较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答:1、概念: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2、原因机制:l 低钾血症:(1)钾摄入不足:禁食、厌食 (2)钾丢失过多:经肾丢失(利尿剂、醛固酮过多、肾疾患、肾小管性酸中毒、镁缺失)。(3)钾转移入细胞:碱中毒、药物(胰岛素、-受体激动剂)、毒物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l 高钾血症: (1)钾摄入过多: 静脉输入大量钾盐、库存 血 (2)肾排钾减少: GFR显著下降、醛固酮不足、对醛固酮反应不足、潴钾利尿剂(3)钾转移出细胞:酸中毒、胰岛素不足、药物(-受体拮抗剂)、细胞损伤(组织分解、缺氧)、高钾性周期性麻痹、假性高钾血症 3、对机体的影响:l 低钾血症: (1)、对神经-肌肉的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 (2)、对心肌的影响: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严重时、自律性 (3)、对酸碱平衡的影响:代谢性碱中毒H+-K+交换、反常性酸性尿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降低,H+浓度升高,造成肾小管 K+-Na+交换减弱而H+-Na+交换加强,尿排H+ 增加排K+减少,加重代谢性碱中毒,且尿液反而呈酸性 。l 高钾血症: (1)、对神经-肌肉的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轻度高钾重度高钾 (2)、对心肌的影响:兴奋性先后、 传导性、收缩性、 自律性(3)、对酸碱平衡的影响:代谢性酸中毒H+-K+交换、 反常性碱性尿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增高,H+浓度减低,造成肾小管H+-Na+交换减弱而K+-Na+交换加强,尿排K+增多,排H+减少,加重代谢性酸中毒,且尿液反而呈碱性 二、低渗性脱水和高渗性脱水哪个更容易发生外周循环衰竭?为什么? 答:低渗性脱水更容易发生外周循环衰竭 的原因: l 原发病引起ECF丢失为主,ECF低渗使水向细胞内转移,ECF进一步减少。l ECF(细胞外液)低渗,无渴感,饮水减少,ECF得不到补充。l ECF低渗,ADH减少,尿量增加,ECF进一步减少。高渗性脱水早期不容易发生外周循环衰竭 的原因: l 原发病引起ECF丢失为主,但ECF高渗使水向细胞外转移,补充了ECF。l ECF高渗,有渴感,饮水增加,ECF得到补充。l ECF高渗,ADH增多,尿量减少,维持着ECF容量。 三、比较高渗性脱水与低渗性脱水体液分布特点。答:低渗性脱水:细胞水肿,细胞外液减少,以组织间液减少更明显。高渗性脱水: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均减少,以细胞内液减少更明显。四、试述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及机制。 答:l 低渗性脱水的机制: 1、肾脏途径:利尿剂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肾脏疾病肾小管酸中毒2、肾外途径:消化道失液第三间隙积液经皮肤失液 对机体的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l 高渗性脱水的机制: 1、水的摄入不足2、水的丢失过多:a、呼吸道不显性蒸发b、皮肤大量排汗c、肾脏失水 :ADH分泌不足、脱水剂、高蛋白饮食d、胃肠道丢失:吐、泻、消化道引流 对机体的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五、水肿的发生机制(局部及全身)答:l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原因1.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充血性心衰、肿瘤压迫或炎症时静脉压增高2.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血浆白蛋白含量减少 合成障碍:肝病、营养不良 丧失过多:肾病综合症蛋白尿 分解代谢增强: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核等 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见于各种炎症 4、淋巴回流受阻或代偿不足 恶性肿瘤、淋巴结清扫术后、丝虫病l 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1.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ü 广泛的肾小球病变 滤过面积减少ü 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 肾血流量减少,有效滤过压下降2. 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ü 心房肽(ANP)分泌减少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ANP分泌减少,钠水重吸收增加ü 肾小球滤过分数(FF)增加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ü 醛固酮分泌增加 分泌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灭活减少肝硬化ü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渗透压感受器刺激醛固酮六、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 答:1、右心衰竭性水肿重力效应身体下垂部位2、肾性水肿组织结构特点眼睑面部3、肝性水肿局部血液动力学因素腹水第四章 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一、简述代谢性酸中毒原因和机制、类型?答:1、概念: 是指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O3- 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2、原因和机制:(1). HCO3直接丢失l 下消化道、肾、皮肤丢失HCO3过多 (2).固定酸消耗HCO3l 产生过多:乳酸、酮症l 摄入过多:水杨酸、含氯的成酸性药物l 排泄障碍:少尿(3). HCO3浓度下降:血液稀释(4).高钾血症:细胞外高钾,通过细胞膜上的氢-钾通道,将钾离子转移到胞内,而细胞内的氢离子则进入血液、组织液。3、类型A、 AG型代酸 -固定酸过多消耗HCO3 特点:AG增高,血氯正常概念:指除了含氯以外的任何固定酸的血浆浓度增大时的代谢性酸中毒。特点是AG增高,血氯正常。B、AG正常型丢失HCO3过多、摄入含氯的酸性盐特点:AG正常,血氯升高概念:指HCO3浓度降低,而同时伴有Cl浓度代偿性升高时的代谢性酸中毒。特点是AG正常,血氯升高。二、简述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机制?答:(1)血液及细胞内的缓冲调节(急性代酸)l 血液的缓冲 【机制图见笔记本补充】l 细胞内的缓冲 通过离子通道,胞外的氢入细胞;胞内的钾出细胞。Ø 慢性酸中毒时H+可与骨内阳离子进行交换 Ca3(PO4)2+4H+ 3Ca2+2H2PO42(2)肺的代偿调节作用(急性代酸)【机制图见笔记补充】(3)肾的代偿调节作用(慢性代酸) 【机制图见笔记补充】 肾脏排酸保碱功能增强三、简述呼吸性酸中毒的类型和机体的代偿调节机制?答:1、概念:指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2、原因:A、外呼吸通气障碍 CO2排出障碍l 呼吸中枢抑制、呼吸肌麻痹l 胸廓病变、 肺部疾患l 呼吸道阻塞B、CO2吸入过多l 通风不良l 呼吸机使用不当,通气量不足3、类型:A、急性acute 24小时以内发生危险CO2麻醉B、慢性chronic PaCO2高浓度潴留持续24小时以上4、代偿调节机制:l 呼吸系统、 碳酸氢盐缓冲系统失代偿 l 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及细胞内非碳酸氢盐缓冲系统Hb、HbO2代偿和肾代偿(1)、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及细胞内缓冲【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细胞内非碳酸氢盐缓冲】Ø HK交换,高钾血症Ø CO2生成有限的HCO3 特点:调节作用有限常失代偿(2)、慢性呼吸性酸中毒1) 细胞内非碳酸氢盐缓冲2) 肾代偿特点:特点:作用慢但强烈、持久四、阐述代谢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及机制? 答: 主要临床表现:呼吸加深加快1、心血管系统功能抑制【1】.室性心律失常:l 重度高血钾时心肌兴奋性消失,严重的传导阻滞和室颤,造成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心跳停止。【2】.心肌收缩力降低:a.兴奋-收缩耦联受抑制: l H竞争抑制Ca2结合肌钙蛋白钙亚单位l Ca2内流减少l 肌浆网释放Ca2减少b.严重酸中毒pH7.2阻断肾上腺素对心肌的正性肌力作用。【3】.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l 血管扩张,血压下降2、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1】、主要表现:意识障碍、昏迷,中枢麻痹【2】、发生机制Ø 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增强,抑制性递质-氨基丁酸生成增多Ø 生物氧化酶活性受抑制,氧化磷酸化过程减弱,ATP生成减少,能量供应不足。 3、骨骼系统改变慢性肾功能衰竭伴酸中毒l 小儿:影响骨骼的发育生长,引起纤维性骨炎和肾性佝偻病l 成人:骨软化症第七章 缺氧一、.简述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的原因与机制?答:1、概念:A、低张性缺氧: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为基本特征的缺氧。B、血液性缺氧:因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性质改变,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或与Hb结合的氧不易释放出引起的缺氧。2、原因: A、低张性缺氧: (1)、吸入气氧分压过低 (2)、外呼吸功能障碍: 【包括肺通气、肺换气功能障碍】 (3)、静脉血分流入动脉:【房室间隔缺损,伴有肺动脉狭窄或肺动脉高压,或法洛四联症】B、血液性缺氧:(1)、血红蛋白含量减少:严重贫血引起(2)、CO中毒:a.形成Hbco而失去携氧能力b.当co与Hb分子中某些血红素结合后,增加其余三个血红素对O2的亲和力,使O2不易释放,氧离曲线左移。(3)、血红蛋白性质改变:a.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丧失携氧能力b.高铁血红蛋白中余下的Fe2 结合的氧不易解离,氧离曲线左移。(4)、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异常增高。3、机制:A、低张性缺氧:血液的氧降低,动脉血被静脉血稀释【1】PaO2 【2】、CaO2【3】、SaO2【4】、CaO2max 不变:急性,Hb无变化,所以基本不变 或增高:RBC、Hb 代偿性增高【5】、A-VdCO2 减小: PO2 减小,动力减小 或不变:组织用氧的代偿能力增强B、血液性缺氧:血红蛋白的质、量改变【1】、PaO2 不变【2】、CaO2max减小【3】、CaO2 减小【4】、SaO2 不变【5】、A-VdCO2 减小二、.比较四种类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答:缺氧类型 PaO2 SaO2 CO2max CaO2 A-VdCO2 低张性缺氧 N或 或N血液性缺氧 N N 或N 循环性缺氧 N N N N 组织性缺氧 N N N N 第八章 发 热一、发热的基本机制?答:1、发热激活物 使 产内生致热原细胞 产生和释放 内生致热原(EP) 2、EP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并使体温调定点上移 (中心环节)3、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引起调温反应二、发热分哪三个时相?各时相热代谢的特点是什么?答:1、体温上升期 (the fervescence stage) 特点:产热大于散热2、高温持续期 (the persistent febrile stage ) 特点:产热等于散热3、体温下降期 (the defervescence stage) 特点:产热小于散热,体温下降第九章 应 激一、掌握应激时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外周效应及其意义?答:(1)、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外周效应:血浆儿茶酚胺类物质浓度迅速增高。意义: a 、心血管系统:心率,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血液重新分布升高BP,保证心脑骨骼肌血液供应 b 、呼吸系统:支气管扩张,肺泡通气量增加氧供c 、代谢变化:血糖、FAA 增加能量供应d 、促进其它激素的分泌:如促红细胞生成素等(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系统: 外周效应: a 、GC【糖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多,对抗有害刺激,对机体有广泛的保护作用b 、GC持续过量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意义:A、积极作用:l 促进蛋白质的分解和糖异生、升血糖。l 维持循环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l 保证儿茶酚胺及胰高血糖素脂肪动员作用。l 稳定溶酶体膜,减轻组织损伤。l 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减轻炎症反应。B、消极作用:n 抑制免疫炎症反应。 n 血脂和血糖,胰岛素抵抗。 n 抑制性腺轴:GnRH、LH的分泌。 n 抑制甲状腺:TRH、TSH分泌。 n 生长发育迟缓:生长激素分泌 。二、应激性溃疡发生机制? 答:1、概念: 指病人在遭受各类重伤、重病和其他应激状态下所出现的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急性损伤,表现为黏膜糜烂、浅溃疡、渗血等,少数溃疡可发生穿孔。2、机制:(1)黏膜缺血(应激性溃疡形成的最基本条件) (2)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3)其他 l 酸中毒黏膜细胞中的HCO3 黏膜对H+的缓冲能力 l 胆汁、胰液返流胃黏膜保护因素 胃黏膜损伤 三、APP功能?答:1、概念:急性期反应蛋白APP:急性期反应时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变化,称为APP。2、APP生物学功能:(1)、 抑制蛋白酶:避免蛋白酶过度损伤1-蛋白酶抑制剂、 1-抗糜蛋白酶(2)、参与凝血和纤溶 (3)、抗感染、抗损伤: CRP (4)、 抑制自由基产生:铜蓝蛋白 四、HSP主要功能? 答:热休克蛋白HSP 1.结构型HSP:一类非常重要的“分子伴娘” 分子伴娘:帮助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移位、复性及降解。由于本身不是蛋白质代谢的底物或产物,但始终伴随着蛋白质代谢的许多重要步骤,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分子伴娘”。2.诱导型HSP :参与受损蛋白质的修复或移除,保护细胞免受严重损伤,加速修复;提高细胞对应激原的耐受性。 第十一章 细胞增殖和凋亡异常与疾病一、 细胞周期四阶段和周期性细胞?答:1、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周期】: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终了的过程或间隔时间。2、细胞周期四阶段:u G1期,DNA合成前期;u S期,DNA合成期;u G2期,DNA合成后期;u M期,有丝分裂期。3、周期性细胞: 又称连续分裂细胞,这些细胞按G1 S G2 M 四个阶段循环,连续运转。 如:表皮细胞,骨髓细胞【周期性细胞始终处于增殖和死亡的动态平衡中,不断增殖以补充衰老脱落或死亡的细胞,称“稳态更新”。】二、 细胞周期自身调控的四个方面?答:1细胞周期素(Cyclin)的合成与降解Cyclin的作用:调节亚基,与催化亚基周期素依赖性激酶结合成复合物,激活相应CDK和加强CDK对特定底物的作用,驱动周期前行。2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DK)有序地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CDK的激活条件: (1)、Cyclin浓度升高到阈值; (2)、CDK分子的活化部位处于磷酸化; (3)、CDK的活化激酶CAK存在。3 CDK抑制因子( CDI)的时相变化 (1)、Ink 4:抑制蛋白; (2)、kip:抑制大多数CDK的激酶活性。4细胞周期检查点(checkpoint)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DNA损伤检查点 、 DNA复制检查点 染色体分离检查点 、 纺锤体组装检查点三、 周期蛋白激酶复合体? 答:Cyclin作为调节亚基,需要与催化亚基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结合形成复合物,激活相应CDK和加强CDK对特定第五的作用,驱动周期前行。【以下表格 只做了解作用】Ø 名解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增殖细胞核抗原,是一种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它不与CDK结合,而作为DNA聚合酶的附属蛋白,促进DNA聚合酶延伸DNA,在S期浓度最高,常作为S期标志物之一。 四、 细胞周期检查点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答:(1)DNA损伤检查点: 位于G1/S交界处,如果DNA受损,就把细胞阻滞在G1期,先进行DNA修复,然后才能复制。 位于G2/M交界处,就把细胞阻滞在G2期,先进行DNA修复,然后才能进入有丝分裂。 (2)DNA复制检查点:位于S/G2交界处,负责检查DNA复制进度。 (3)染色体分离检查点 (4) 纺锤体组装检查点:位于M期,检查有功能的纺锤体的形成,管理染色体的正确分配。 五、细胞增殖过度与肿瘤的相关机制? 答:细胞增殖过度肿瘤v CyclinD1过表达与肿瘤的发生;v CDK4和CDK6的增多与肿瘤细胞的增殖;v CKI即Ink或Kip表达不足和突变与肿瘤发生;v 检查点功能障碍:P53的突变或缺失与肿瘤的侵袭性。六、细胞增殖缺陷相关疾病?答:v 糖尿病肾病v 神经退行性疾病(AD和PD)v 再生障碍性贫血v 衰老七、细胞凋亡的生理与病理意义?答:1、生理意义: u 确保正常发育、生长。u 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u 发挥积极的防御功能。2、病理意义:【1】、凋亡不足该“死”的细胞未死 l 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等【2】、凋亡过度不该“死”的细胞死了 l 爱滋病(淋巴细胞)、年性痴呆(神经元)、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八、 细胞凋亡的形态和生化改变? 答:1、形态改变:Ø 典型改变: 空泡化 固缩 出芽 边集 凋亡小体ü 染色质边集:是指细胞凋亡晚期核质高度浓缩融合成团,染色质集中分布在核膜的边缘,呈新月形或马蹄形分布的现象。 ü 凋亡小体: 胞膜皱缩内陷,分割包裹胞浆和或核碎片,形成泡状。 2、生化改变:u DNA的片段化“梯”状条带。u 内源性核酸内切酶激活及其作用。u 凋亡蛋白酶(caspases)的激活及其作用。九、Bcl-2 、wtp53及C-myc对细胞凋亡作用及机制? 答:1、抑制凋亡(Bcl-2):(1).直接抗氧化;(2).抑制线粒体释放促凋亡的蛋白质,如cytC,AIF;(3).抑制促凋亡性调节蛋白Bax、Bak的细胞毒作用;(4).抑制凋亡蛋白酶的激活;(5).维持细胞钙稳态。2、促进凋亡(wtp53):wtp53在细胞周期的G1期发挥检查点的功能,负责检查染色体DNA是否损伤,一旦发现有缺陷就刺激CDI的表达,阻滞细胞周期,并启动DNA修复;如果修复失败,p53则启动细胞凋亡机制,把可能演变为恶性肿瘤的细胞消灭在萌芽之中。(“分子警察”的美誉)。3、c-myc (双向调节凋亡基因):是一种癌基因,能诱导细胞增殖,也能诱导细胞凋亡,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c-myc基因表达后,如果没有足够的生长因子持续作用细胞发生凋亡;反之细胞处于增殖状态。十、与细胞凋亡相关的疾病? 答: 第十二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一、 试述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答:1、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增多:2、中性粒细胞聚集及激活:呼吸爆发组织缺血期产生趋化物质,吸引和激活中性粒细胞。再灌注期组织重新获得O2供,激活的中性粒细胞耗氧量显著增加,产生大量氧自由基,造成细胞损伤。3、 线粒体功能受损 缺血期:ATP减少,Ca2+进入线粒体增加,损伤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正常生理时,98%的氧分子通过细胞色素氧化酶还原成水,仅1%-2%经单电子还原成O2.- 。 再灌注期:进入细胞的氧经单电子还原而形成的氧自由基增多4、儿茶酚胺自氧化增加二、简述缺血-再灌注时钙超载的机制? 答:1、概念:钙超载: 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 2、机制:【1】、Na+/Ca2+交换异常【2】、蛋白激酶C(PKC)激活【3】、生物膜损伤 (1)、细胞膜损伤 (2)、线粒体膜损伤 (3)、溶酶体膜损伤 (4)、肌浆网膜损伤三、简述自由基和钙超载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答:1、自由基的损伤机制: 【1】、膜脂质过氧化增强 自由基与膜脂质不饱和脂肪酸作用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l 破坏膜的正常结构-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比例失调(膜液态性、流动性降低,通透性增加)。l 促进自由基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l 改变血管正常活动功能。l 减少ATP生成。【2】、蛋白质的功能抑制l 酶活性受到抑制、蛋白质变性、受体构型改变【3】、破坏核酸和染色体80%是OH ·与脱氧核糖核酸及碱基反应l 染色体畸变l 核酸碱基羟化l DNA断裂2、钙超载的损伤机制:【1】、细胞膜损伤激活磷酸酶 磷酸脂降解 细胞膜受损【2】、线粒体功能障碍钙盐沉积于细胞膜-ATP【3】、促进氧自由基生成黄嘌呤脱氢酶 黄嘌呤氧化酶【4】、加重酸中毒激活ATP酶 高能磷酸盐水解 释放大量氢离子【5】、激活其他酶(蛋白酶,核酶)第十五章 心功能不全一、为什么感染或妊娠、分娩容易诱发心力衰竭?答:1、感染:2、 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可出现稀释性贫血-高动力循环状态使心脏负荷加重3、分娩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静脉回流增加心脏前负荷加大-外周小血管收缩加重左室后负荷-心率加快耗氧增加二、收缩相关蛋白质导致心衰发生的机制?答:(一)心肌收缩功能降低1 、心肌收缩蛋白的改变 (1)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心肌细胞死亡导致收缩相关蛋白被分解破坏,心肌收缩力下降。v 心肌细胞坏死v 心肌细胞凋亡(2)心肌结构的改变多个层次和水平出现的不均一性改变2、心肌能量代谢紊乱l 心肌能量生成障碍 最常见的原因: 心肌缺血缺氧l 能量利用障碍 l 心肌储能减少 3,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Ca2+与肌钙蛋白细胞的结合是横桥形成的启动环节;】【肌浆网Ca2+ATP酶是调控心肌舒张的重要靶器官】(1)、肌浆网转运Ca2+功能障碍 机制:a 、过度肥大或衰竭的心肌细胞中,肌浆网钙释放蛋白的含量或活性减小,Ca2+ 释放量减小。 b 、 肌浆网0ATP酶含量或活性减小;肌浆网摄取Ca2+减少, Ø 胞质内不能迅速减小,心肌舒张延缓。Ø 肌浆网储存的Ca2+减少,心肌收缩的Ca2+不足,抑制心肌收缩性(2)、胞外Ca2+内流障碍机制:a 、心肌内去甲肾上腺素合成减少及消耗增多,导致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下降。b 、过度肥大的心肌细胞上肾上腺素受体密度相对减小。c 、心肌细胞肾上腺素受体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下降。【此外,钾离子与Ca2+在心肌细胞膜上竞争作用,在高钾血症时钾离子可阻止Ca2+内流】(3)、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二)心肌舒张性能障碍1、主动性舒张功能障碍2、被动型舒张功能障碍v 顺应性(dv/dp)¯ 、心室硬度(dp/dv)­ v dv/dp 心室的扩张充盈受阻 心输出量v dv/dp左室舒张末期相同容积的改变,压力变化 肺V压肺淤血、肺水肿v 所以dv/dp诱发 或 加重心力衰竭。 (三)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三、心脏的代偿意义及局限性?答:(一)、代偿机制: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 Ø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激活【提高泵血功能、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长期过度激活交感神经会造成对机体的不利】 Ø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管紧张素使血流重新分布维持肾小球血流量及其滤过率】【醛固酮维持循环血量,保持心排血量正常】【过度激活产生副作用】 (二)、心内代偿 Ø 心率加快 【利:在一定范围内,心输出量】【弊:增加心肌耗氧量、心脏舒张期过短 冠脉血流过少;心室充盈不足】Ø 心脏扩张【紧张源性扩张:心室容量加大并伴有收缩力增强的心脏扩张 肌节长度<2.2mm 代偿】【肌源性扩张:心肌拉长不伴有收缩力增强的心脏扩张 肌节长度>2.2mm 失代偿】Ø 心室重塑(1)、心肌细胞重塑u 心肌肥大。u 心肌细胞表型的改变。(2) 、非心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Ø 心肌收缩性增强 【急性期适用;慢性心衰时,效果显著减小】Ø 心室重塑1、 心肌细胞重塑:(1)、心肌肥大的种类l 向心性肥大 :在长期压力负荷作用下,心肌纤维呈并联性增生。【心壁增厚,克服增加的后负荷。】l 离心性肥大 :在长期容量负荷作用下,心肌纤维呈串联性增生。 【心腔扩大,减轻前负荷。】 利:增加心肌收缩力,有助于维持CO;室壁厚度增加,降低室壁张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弊:心肌收缩性减弱;能量代谢障碍等 (2)、心肌细胞表型改变 2、非心肌细胞及细胞外的变化(三)、心脏以外的代偿1、血容量增加 【适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 意义:增加回心血量,但可致前负荷增加2、血流重分布 意义: 保障重要器官血供;增加后负荷3、红细胞增多 意义:增加血液携氧能力;增加血粘度4、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细胞线粒体、肌红蛋白含量增多】四、呼吸困难的形式和机制 ?答:肺淤血的主要表现: 呼吸困难(dyspnea)呼吸困难的机制: v 肺淤血、肺水肿肺顺应性v 气道阻力v 肺间质压力增高刺激肺毛细血管旁 感受器,引起反射性浅快呼吸 1、 劳力性呼吸困难:ü 回心血量增多,加重肺淤血。ü 心率加快,舒张期缩短。ü 机体活动时需氧量增加。2、端坐呼吸:ü 端坐时部分血液转移到躯体下半部,肺淤血减轻。ü 端坐时胸腔容积增大,肺活量增加。ü 端坐位可减少水肿液的吸收,肺淤血减轻。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ü 入睡后迷走神经兴奋,使支气管收缩。ü 入睡后平卧后下肢静脉血回流增多,肺淤血、水肿加重。ü 入睡后中枢对传入刺激的敏感性降低。五、酸中毒诱发心力衰竭的机制?答:1.竞争性抑制钙与肌钙蛋白的结合;2.抑制钙内流;3.抑制肌浆网释放钙;4.抑制肌球蛋白ATP酶活性;5.可并发高钾,抑制钙内流、降低传导性;6.微循环障碍,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第十六章 肺功能不全一、阻塞性通气不足发生呼吸困难的形式及机制?(等压点学说)答:1、定义 由气道狭窄或阻塞所致的通气障碍称为阻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2、机制 气道内径变窄或不规则,气流阻力增加。、分型中央性气道阻塞: 指气管分叉处以上的气道阻塞。外周性气道阻塞: 指内径小于2mm的小支气管以及细支气管阻塞。 、各分型发生的机制:A、 中央型气道阻塞.若阻塞于胸外,【吸气】时气体流经病灶引起的压力降低,可使气道内压明显低于大气压,致气道狭窄加重;【呼气时】因气道内压大于大气压,阻塞减轻。 所以,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若阻塞于胸内,【吸气时】胸内压降低(负压)使气道内压大于胸内压,致阻塞减轻;【呼气时】因胸内压升高而压迫气道,致气道狭窄加重。 所以,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 、外周型气道阻塞正常时:小气管随吸气和呼气而伸缩,因胸内压的改变,其内径也随之扩大和缩小。吸气:肺泡扩张,细支气管口径增大,管道伸长。呼气:肺泡缩小,细支气管口径减小,气道缩短。.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因为小气道阻力增加,主要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等压点】:用力呼吸时胸内压和气道内压大于大气压。气道压力由小气道至中央气道逐渐下降,在气道上一部位气道内压与胸内压相等,称等压点。等压点位于有软骨支撑的气道,不会被压缩。等压点上移至无软骨支撑的小气道时,用力呼气会导致闭合。二、 肺性脑病的发生机制?答:、概念:肺性脑病:由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称为肺性脑病(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发病机制:【酸中毒、缺氧】.对脑血管作用:脑血管扩张、脑水肿、脑疝对脑细胞作用:酸中毒: (1)增加脑谷氨酸脱羧酶活性,使-氨基丁酸生成增多,导致中枢抑制; (2)增强磷脂酶活性,使溶酶体酶释放,引起神经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三、 比较不同机制引起的呼吸衰竭,血气变化的不同特点?答: 第十三章休克一、 休克的原因与分类?答:、休克的病因:(一)失血性休克与失液性休克(二)烧伤性休克(三)创伤性休克(四)感染性休克(五)过敏性休克(六)神经源性休克(七)心源性休克二、分类:失血、失液性休克创伤性休克烧伤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与血容量降低有关】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血管源性休克【与血管床容积有关】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二、 休克早期微循环的变化及机制?答:1、变化:a) 小血管持续收缩痉挛,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b) 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血流减慢,组织灌流明显减少。c) 直捷通路或动-静脉短路回流血液。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组织缺血缺氧 2,机制:1.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增加。l -受体效应: 皮肤、腹腔脏器、肾脏小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 少灌少流。l -受体效应:动-静脉短路开放,血液直接进入微静脉 灌少于流。2. 2.其它缩血管体液因子增加:血管紧张素、血管加压素、血栓素A2、内皮素、白三烯类等三、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及机制?答:1、有助于A血压的维持 (1)、回心血量增加: “自身输血”:肌性微V、小V、肝、脾等储血器官V回流增加,减少血管床容量,迅速而短暂地增加回心血量。 “自身输液”:由于Cap前阻力血管比微V收缩强度更大,使Cap中流体静压下降,组织液进入血管。 (2)、心排出量增加: 交感N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使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 (3)、外周阻力增加: 小A痉挛收缩2 有助心脑血液供应l 皮肤、骨骼肌、内脏:受体-收缩。l 冠状动脉:受体-舒张。l 脑动脉:相对正常。四、休克进展期微循环的改变及机制? 答:1、变化: (1)、毛细血管前阻力减小微血管扩张l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扩张。l 大量血液涌入真毛细血管网。(2)、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大血液瘀滞l 微静脉血流缓慢,细胞嵌塞。l 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黏度增大,血液泥化瘀滞。特点:灌而少流,灌大于流,淤血性缺氧。2、机制:(1)、微血管扩张机制: a 、酸中毒:Co2和乳酸堆积,血中氢离子增高,微血管对儿茶酚胺反应性下降,收缩性减弱。 b 、扩血管物质生成增多:u 长期血缺氧,酸中毒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增加。u ATP分解增强代谢产物腺苷局部堆积。u 细胞分解破坏后大量释放出钾离子。u 激肽系统激活缓激肽生成增加。 (2)、血液瘀滞机制:u 白细胞黏附于微V。u 血液浓缩。五、休克各期微循环改变的特点? 答:1、微循环缺血期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组织缺血缺氧 2、微循环淤血期特点:灌而少流,灌大于流,淤血性缺氧3、微循环衰竭期特点:血流停止、不灌不流,毛细血管无复流现象六、诱发DIC的机制 ? 答:1. 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2. 凝血系统激活: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凝血系统;胶原暴露启动内凝血系统; 3.TXA2增多-PGI2减少:【PGI2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小管作用;TXA2有促进血小板集聚和收缩血小管的作用。】

    注意事项

    本文(病理生理问答题.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