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现状调查分析.doc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现状调查分析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现状调查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调查分析一 问题提出: 新课程强调课堂有效提问,因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效提问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有效提问可以将学生的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相联系,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形成;反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提问存在着问题梯度不明显,提问后等待时间不合理,提问后教师不给予反馈或反馈不及时、不合理等现象。等待时间不合理,学生思考时间过短,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考时间过长又容易走神,影响教学进度。教师不给予反馈或反馈不合理,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甚至可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无效的课堂提问既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二 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以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和中高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具体操作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中高年级的部分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二)研究方法以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为基础,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教师问卷发放20分,收回20分,其中有效问卷20分。问卷通过对小学各年级数学课堂提问的梯度,等待时间,教师反馈三个方面展开调查,辅以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最先是学生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为主,再针对调查中发现的的一些问题,展开教师访谈。三结果与分析(一)课堂提问现状1.教师问卷部分内容及调查情况综观教师问卷,50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一般从教材的角度去考虑,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64的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启迪学生的思维,把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促发他们探索的欲望。100的教师对学生课堂中再次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马上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表明教师有意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观念。36的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能经常使学生带出更多的问题。但有64的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偶尔才能使学生带出更多的问题。这与教师提问的能力与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已改变观念,意识到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答”,更要学会“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目前有的教师的课堂提问的设计还偏重于以教材出发,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虽然教师们都意识到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使学生再次生成更多有价值的问题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但是在设计课堂提问环节中,一些教师还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有的教师的课堂提问涉及到的知识很简单,难度较低。学生响亮整齐的回答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关系也融洽了,但教师仅限于知识的表面,没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挖掘拓展知识的内涵,无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易造成学生懒汉不爱动脑的学习态度。有的教师提问经常是按照难易程度点名发问,使大部分学生不去注意或思考教师的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二)学生问卷部分内容及调查情况对于每节数学课中的教师提问,76%的学生认为提问次数适中,可见小学生对目前的课堂提问次数还是较为满意的,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提问次数过多。对于教师上课提问的深度,85.5%的学生认为问题适中,13.8%的学生认为问题简单,只有不到1.%的学生认为问题偏难。因此课堂提问是以简单问题为主,辅以较难的问题,较为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情况和教师提问的清楚程度,51.1%的同学选择了“有时不明白”,这说明老师在提问时,有时并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造成学生理解问题时的茫然。老师提问有时会涉及曾学过的知识,提出的问题多数与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同学也能从教师的提问中收获很多,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等。64.2%的学生认为对于封闭型问题,老师提问后通常会等多数同学想好后再找同学回答;而对于开放型问题,50.1%的学生认为老师通常只是稍等一会儿以后就找同学回答。由此可见,对于封闭型问题,提问的目的旨在起到让所有同学复习的功效;而对于开放型问题,老师并不指望所有同学都能回答此类的问题,即对于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不一样。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无论是封闭型问题还是开放型问题,老师都应该稍等一会再找同学回答。而现实中在提问完封闭型问题之后,老师通常会等多数同学想好后再找人回答,这种做法可能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影响有效提问的实现。82%的学生认为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被提问的机会。通过有效提问各个层次的学生,以达到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目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果学生问题回答正确,一般情况下,教师会点头微笑并示意学生坐下。而给与高度赞扬的只占其中的3.5%。对于教师给与的鼓励和表扬,90%的学生都十分乐于接受,并将此视为今后学习的动力。出乎意料的是,39.5%的学生更加倾向于教师的非语言鼓励(会心的微笑,微笑着摸摸学生的头或轻拍学生的肩膀),只有9%的学生期待教师的物质奖励。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而言,一定程度上,物质奖励的作用已经相对减弱。积极地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学生回答错误时,77.3%的学生表示,对于教师给与的及时的批评指正,乐于接受,并认为这是教师对自己负责人,说明教师对自己有所期待,希望自己进步。49.1%的学生认为,教师给与耐心的讲解更有利于自己的思考,而高年级更倾向于暗示和幽默的指出。(二)存在问题1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2教师对于问题的表述有时不清楚,造成学生理解问题时的困扰3对于封闭性问题的等待时间不合理,可能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4数学教师对于表扬鼓励在课堂提问中的作用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甚至忽视。中年教师由于竞争压力大,个人问题等对学生过于严厉,鼓励很少;老年教师爱唠叨,教学形式单一,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和对学生的鼓励。而从相关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教师的鼓励和赞扬还是批评指正,学生都是乐于接受的,因为学生期待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希望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5给予学生消极的反馈。当学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很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你离题了”,“不对”,“不正确”。实际上,这都是消极的反馈方式,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三)解决建议首先,教师应增强目标意识。课堂提问要有的放矢。怎样发问,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都必须服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需要。第二,教师要增强精简意识。课堂提问过多也是有害的。学生忙于应付提问,必然减少思考和训练的机会,收益自然会少。应采取合并、简化、加大问题容量、变顺向提问为逆向提问等方法,力求精简问题的数量,把时间留给学生直接感知阅读内容。精简问题数量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智力和接受能力,让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第三,教师应用简洁的语言清楚明确的表述每个问题。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放慢语速,多重复几次问题。如果班容量大,学生因为数量多而听不清楚,教师应多在课堂中走动或提高音量,力求每位同学都能听到该问题。对于问题中出现专业术语或生涩词汇造成的不解,教师应作进一步解释或换一种方式进行表达。第四,教师在提问后可根据题目的难度、学生水平,有意识的把握好等待时间。封闭型问题等待时间相对较短,开放性问题等待时间较长。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问题提出后尚未仔细思考就举手的现象很多。教师此时要运用自身对小学生水平和能力的了解,判断他们是否真的思考过了,能否给出正确全面的答案。要使提问做到既能让学生回忆起以前所学的知识,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第五,教师要在反馈中渗透鼓励。无论是回答正确还是错误,都应通过简短的语言给予反馈,答对的让其继续努力,不对的也不失信心,让他相信自己下次就能回答正确。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总是期待教师能表扬自己,而教师或是出于对课堂进度或课堂时间的紧张很少给予学生表扬,从而挫伤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当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完全时,教师往往“惜字如金” ,简简单单的告诉学生错了、不对,使学生不明白自己错误之处,可能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应注意适时设问,随机应变,增强时机意识。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过早发问,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容易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勿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毫无所值。课堂提问要把握好适当时机,应结合教学的不同环节,分清主次提出各种问题。设计提问的着眼点应该是: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含蓄处、题眼处、知识的规律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在意处等,主要是内容的关键处,即指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这些内容设问,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算理,解决问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切入的角度,提问的方式,以把握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和教学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