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病理与临床 .pdf
关键词组织细胞增多症;朗格汉斯细胞中图分类号R5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99(2000)02-0149-05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外检中比较少见的疾病。由于对它的认识不足,易致漏诊和误诊;另一方面由于对它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以致无论在诊断名称的选用和对其本质及预后的判断上均存在混乱。现对其作简介如下。1 “组织细胞”的起源与分类从免疫学的角度看,“组织细胞”是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辅佐细胞(accessory cell, A细胞) ,称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它包括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MPS)和树突状细胞系统(dendritic cell system, DCS)。目前认为,抗原提呈细胞的两大系统均起源自骨髓CD34 阳性干细胞,它先发育为粒细胞、红细胞、单核/ 巨噬细胞及血小板克隆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 granulocyte-erythroid-monocyte/macrophage-megakaryocyte, CFU-GEM-M),进而发育为粒细胞 -巨噬细胞克隆形成单位(CFU-GM) 。后者可分化为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或发育为树突状-朗格汉斯细胞克隆形成单位(CFU-dendritic-Langerhans cell, CFU-DL)。CFU-DL再分化为树突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CD1a阳性)及单核 / 巨噬细胞(CD1a阴性)1。1.1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单核巨噬细胞体积大,表面有较多的嵴状突起,并有多种受体,如FcR、C3bR 、吸附淋巴细胞受体、细胞因子受体、清道夫受体等。胞质丰富,伊红染,内有较完善的细胞器,尤其是溶酶体与线粒体。核圆或卵圆或肾形,中位或偏位。单核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功能;并能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参予摄取、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并激发免疫反应和参予免疫调节。免疫组化显示CD68(Kp-1)(+) 、Mac387(+)、溶菌酶 (+) 、CD15(+)、LCA(+/-) 。单核巨噬细胞在体内分布:结缔组织( 组织细胞 )、肝(Kupffer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0 页胞)、肺、胸腔、腹腔 (巨噬细胞 )、淋巴结与脾 ( 索)( 游走及固定巨噬细胞)、骨髓 ( 固定巨噬细胞 )、骨( 破骨细胞 ) 、神经组织 ( 小胶质细胞 ) 、关节(滑膜 A型细胞 ) 。在外检中最常遇到的单核巨噬细胞病变是肉芽肿、组织细胞起源或参予的肿瘤。1.2 树突状细胞系统树突状细胞包括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 LC)、隐蔽细胞 (veiled cell,也称面纱细胞,位于淋巴结输入淋巴管) 、胸腺树突状细胞 ( 位于胸腺髓质 )、交指树突状细胞(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 IDC,位于淋巴结 T 区及脾淋巴鞘区)、间质树突状细胞 (位于除脑及中央角膜以外的实质器官) 、真皮树突状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eular dendritic cell, FDC,位于淋巴结生发中心的亮区及边缘部) 和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 (树突白细胞, LD)等。LC分布于表皮和粘膜的鳞状上皮基底层内,亦见于胃肠粘膜上皮、真皮( 皮肤附件周围 ) 、淋巴结的副皮质区、胸腺髓质及脾脏。有学者认为,它本位于表皮,捕获抗原后离开表皮,经淋巴进入淋巴结,并成为隐蔽细胞及转变为IDC。LC为一种较大的长形细胞,胞浆有长的树突状分支,末端逐渐变细或膨大,甚至呈纽扣状。胞浆透明,有发育良好的高尔基器,无张力原纤维及黑色素颗粒,但有独特的Birbeck 颗粒,这是一种长度不一的僵硬小管状或纲球拍状结构,平均直径34 m ,外有单位膜,中心有一致密的齿条状线纹,形似拉链( 图1)。用重建技术,证明Birbeck 颗粒为一重扁平的盘状结构,可以弯曲、扭转甚至呈杯状。核形不规则,呈分叶状、扭曲状,有的可见与核长轴平行的沟纹,核膜薄,染色质细。细胞表面有 FCR和 C3bR 。它也有提呈抗原的功能。LC的免疫组化显示: S-100蛋白(+) 、MAb O10(+)、CD1a( 冷冻切片, +)、vimentin(+)、CD68(+/-) 、溶菌酶 (+/-)、LCA(+/- ,冷冻切片 ) ,EMA(-)、CD21(-) 、CD15(-)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0 页图1 电镜示 Birbeck 颗粒呈网球拍状,其管状部可见拉链状条纹。2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2.1 概念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亦称朗格汉斯细胞肉芽肿(Langerhans cell granulomatosis, LCG),旧称组织细胞增生症X(histiocytosis X)。LCH是 LC克隆性增生性疾病,病因不明,目前,认为其为肿瘤性疾病,但生物学行为多样,仍不甚了解25。其基本病变是 LC的显著增生,常杂有嗜酸性粒细胞、单核或多核组织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小淋巴细胞、浆细胞,晚期可有较明显的纤维化。其临床表现因累及的部位、范围而异,治疗与预后也因此而有较大差异。目前主张将本病分为以下 3型:单灶性 (unifocal)疾病、单系统多灶性疾病和多系统多灶性疾病。 1997年,WHO 新的分类中,将它分为: LCH(局限性、全身性、怠惰性、进展性 ) 和 LC肉瘤6。2.2 临床表现LCH是一种不多见的疾病。男性约为女性的2倍。Lieberman 等7回顾50年内遇到的 238例,发病年龄为 1月66岁,56.6%发病在 15岁以内。Kilpatrick等2分析263例中,儿童 172例,成人 91例。2.2.1 多系统多灶性 LCH(multifocal multisystem LCH) 也称广泛性播散性LCH(widely disseminated LCH),发生于小儿者相当于以往的Letterer-Siwe?s disease 。多发生于 3岁以内。临床有广泛的红斑样鳞屑或湿疹样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多发性溶骨性损害(无痛或疼痛 ) ,发热,贫血,血小板减少,肺部病变所致的咳嗽、气急,反复感染( 中耳炎、乳突炎 )倾向。病变发展快,不经治疗常迅速死亡。给予有效化疗,约50% 病人可存活 5年或以上。此型也可见于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0 页人。2.2.2 单系统多灶性 LCH 最多累及骨骼系统,病灶可自2个到4个或更多,甚至可达 9个。其次为淋巴结 ( 可累及颈部、腹股沟淋巴结,甚至全身淋巴结) 、皮肤、女性生殖系统 (可累及外阴、阴道、宫颈、内膜及卵巢)、消化系统 ( 如食道、胃及肠 ) 和肺。其临床表现依部位及病灶数目而异。2.2.3 单灶性 LCH 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最常累及骨。最多累及的是头骨,其次为肋骨、股骨、椎体及骨盆。表现为无痛或疼痛的溶骨性病损,偶可致病理性骨折。单独侵犯肺者,有咳嗽、气急、胸痛、发热、咯血及体重下降。X线显示肺内有结节性、网状结节性、间质性、肺泡性或囊性病变。此外,亦可单独累及淋巴结 ( 颈部及腹股沟多见,为疼痛性淋巴结肿大) 、胸腺、甲状腺、颌下腺及软组织。发生于骨者病变常呈惰性进展。可以自愈,或经局部切除或放疗治愈。组织细胞学会 (Histiocyte Sociaty)推荐对 LCH进行病理学分期,认为与治疗及预后有关。LCH病理学分期:A.仅有骨侵犯,或骨伴首站引流淋巴结侵犯( 骨淋巴结病 ) 和( 或) 骨伴邻近软组织受犯。A1.单一骨病灶A2.单一骨病灶伴骨淋巴结病A3.单一骨病灶伴邻近软组织受犯A4.多溶骨病灶A5.多溶骨病灶伴骨淋巴结病A6.多溶骨病灶伴邻近软组织受犯B.皮肤和 ( 或) 仅有其它粘膜鳞状上皮侵犯或伴相关表浅淋巴结受犯。B1.结节性病灶:婴儿期不伴淋巴结病变B2.结节性病灶:婴儿期伴淋巴结病变B3.多结节或弥漫性斑丘疹不伴淋巴结病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0 页B4.多结节或弥漫性斑丘疹伴淋巴结病变C.仅有软组织和内脏受犯,排除上述情况和多系统病变。详列受累的组织,如肺、淋巴结、脑。D.多系统病变伴上述任何一种联合病变,详列受累的器官或组织,如皮肤、骨、骨髓。3 病理形态3.1 组织学形态LC细胞常弥漫排列,疏密不一,呈网状、串簇状或成片状,其间可夹杂上述细胞及小的血管,可呈肉芽组织样和肉芽肿性炎的背景。早期病变常以 LC为主或 LC与嗜酸性粒细胞为主 ( 图2)。中期病变中组织细胞数量增加。晚期病变纤维化明显,细胞成分减少,LC少见,淋巴细胞、浆细胞相对较多。一般无 LC的坏死,但在嗜酸性粒细胞密集区可出现嗜伊红性微脓肿形态,有时也可见 LC坏死。图2 大量 LC成片状 ( 图右半部 ),其中杂有小血管,嗜酸性粒细胞及小淋巴细胞,图左半部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HE 1003.2 细胞形态LCH的主要细胞是LC,它具有 LC的基本特征。但也有人认为,在光镜下,LCH中的 LC并不完全相似与其对应的正常细胞,在免疫组化中,也与正常LC有差异,显示被激活,因此应称其为LCH细胞。LCH中的 LCs大致有以下 4种形态:典型LCs,体积中等大小,直径约1215 m ,胞界不清。胞浆中等量,淡伊红染或透亮。单个核,核形不整,有皱褶、凹陷、扭曲或分叶,可见明显的核沟纹(咖啡豆样核) ;核膜薄,染色质细,无核仁或有小而不明显核仁;核分裂象无或罕见。总体感觉核较柔和( 图3,4)。单核细胞样LC,大致如上述,但核形较规则,圆或卵圆形或肾形,免疫组化及电镜支持其为LC(图5)。多核巨细胞型LC,细胞大,胞界清楚。胞浆丰富,淡伊红染或微偏嗜双色。有几个到十几个核,核形态类似上述 LC(图6),无吞噬,整个细胞形态较柔和。大圆细胞形LC,细胞大,胞界清。胞浆丰富,淡伊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0 页红染或空淡。核大,圆形,核膜清楚,染色质细或稍粗,可有12个小红核仁。形态很像单核巨噬细胞,但无吞噬。核分裂象易见,可达10个/10 HPF 。图3 示 LCS,多数细胞核有纵沟或分叶,图中央可见核分裂象,其右侧1个 LC的核呈多向性凹陷。 HE 400。左下图为油镜下核沟及核裂。HE 1 000图4 LCS核形不规则,有扭曲、分叶。HE 400,左下图 HE 1 000图5 单核细胞样 LC ,细胞境界较清晰,胞浆粉红色细颗粒状,核圆、卵圆,部分也可见核沟。 HE 400图6 多核 LC,细胞体积大,胞界清楚,富于胞浆(轻度嗜双色性 ) ,核形不规则,与周围的 LC细胞核相似。 HE 400。LCH中除 LCs外,尚伴有以下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单核或多核,可有吞噬,甚至呈泡沫细胞样,电镜及免疫组化支持为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纤维母细胞,晚期呈纤维化。上述细胞在不同病灶的数量可有较大差异。3.3 免疫组化LCH中的 LCS:S-100蛋白阳性、 CD1a(冷冻切片 ) 或 MAb O10(石蜡切片 ) 阳性为其特征9。其它如 Vimentin 、CD74 、HLA-DR多数阳性。 CD68 可以阳性。 CD45RA 、CD45RB 、CD15 、alpha-1-antitypsin、EMA 一般均阴性。在冷冻切片中,CD45 可以阳性,甚至CD2 和 CD3 阳性 ( 正常 LC不表达 ) 10。3.4 电镜应找到 Birbeck颗粒。3.5 各系统 LCH (1) 骨骼系统:最常累及,单灶性或多灶性,亦可伴其它系统病变。Kilpatrick等(1995) 报道 263例。其中儿童 172例, 17岁以上成人 91例。儿童组年龄自2个月到 16岁,平均 6.4 岁,成人组自17岁到 71岁,平均 34岁。共发现病灶 503个。累及骨骼及病灶数依序为:头盖骨(137 ,27%)、股骨(67.13%) 、上下颌骨 (56 ,11%)、骨盆 (48 ,10%)、肋骨 (42,8%)、椎骨 (41 ,8%)、肩胛骨 (32,6%)、肱骨(25 ,5%)、锁骨 (19 ,4%)、胫骨 (15 ,3%)。263例中, 197例(儿童 124例,成人 73例) 为单灶性病损。多灶性病损中, 1例有 2个病损者 30例( 儿童 19例,成人 11例) ,3个病损者 16例( 儿童 11例,成人 5例) ,有 4个以上病灶者 20例( 儿童18例,成人 2例) 。临床表现主要为患部疼痛,尤以夜间为剧。40例伴尿崩症。 21例有复发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0 页( 儿童 10例,成人 11例) ,50例在首诊后出现新的溶骨性病灶(儿童 38例,成人 12例) 。14例儿童及 3例成人因病情发展为多系统多灶性而直接或间接死于LCH 。骨的病变最多累及骨髓腔,LCS呈膨胀性、侵蚀性聚集。X线显示溶骨性病灶,少数可致病理性骨折。骨骼系统病变中,仅表现骨质病灶者,其镜下改变常类似以往的嗜酸性肉芽肿;当同时具备颅盖骨溶骨性缺损,垂体后叶受累致尿崩症及突眼者,以往称Hand-Schuller-Christian病。(2) 淋巴结病变:淋巴结LCH常为多系统多灶性LCH的组成部分,也可为首发病变,甚至是仅有的病变。当它作为骨或皮肤引流淋巴结受累时,常表现淋巴窦扩张,其中充满LCS;当它作为首发病灶或仅有病变时,表现为淋巴结结构大致保存或有部分甚至大部分破坏。LCS和多少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主要出现在副皮质区,可扩展及滤泡及髓质,窦也可受累。徐天蓉等11 把淋巴结 LCH的 LC分为 4种:肾形和卵圆形核LC;咖啡豆样核LC;大圆形核LC;混合型核的LC 。并依据细胞及组织学特点将其分为4型:反应性LCH :以肾形和卵圆形核LC 为主,无细胞学恶性特征,伴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交界性 LCH :以咖啡豆样核LC为主,淋巴结副皮质区破坏,向滤泡及髓质浸润,有散在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低度恶性LCH ,以混合性细胞为主,淋巴结破坏,伴坏死纤维化;高度恶性性LCH(即大圆细胞型, LC肉瘤型 ) ,以大圆细胞型为主,淋巴结结构明显破坏,LC呈片、巢状分布,可见少量咖啡豆样核LC 、嗜酸性粒细胞及反应性巨噬细胞,部分区域坏死或纤维化。一般认为,淋巴结LCH中多核 LC细胞较多见。(3) 脾:通常侵犯红髓,进展性病变可累及白髓。但很少见脾脏结构全部破坏。(4) 皮肤:骨外病变中最多见。常表现为顽固性湿疹、脂溢样皮疹,好发于头皮、躯干上部及四肢。主要侵犯真皮,皮下组织,可侵及表皮,后者类似鲍特利小脓肿,但细胞具有LC的特征。(5) 女性生殖系统: Axiotis等 12报道 4例累及女性殖生系统的LCH并复习文献中 38例同样病例。 LCH可发生于外阴、阴道、宫颈、宫内膜及卵巢。他们将其分为4型:单纯生殖道LCH ;生殖道LCH继以多器官受累;口腔或皮肤LCH继以生殖道和多器官受累;尿崩症继以生殖道和多器官受累。生殖道LCH多见于青少年。 42例中,外阴 (27 ,64.3%) 、阴道 (1 ,2.4%) 、宫颈 (2 ,4.8%),生殖道多处多发病灶(13 ,31%),其中累及内膜者3例,1例累及卵巢。临床既可无症状,也可有搔痒、疼痛、白带增多及流血。眼观可见小结节和溃疡。镜下改变具LCH特点。(6) 消化道病变:本文作者曾遇到1例播散性 LCH ,累及食道,表现为食道鳞状上皮下结节病灶。镜检有LCH特征。文献中还报道有胃和肠的LCH 。(7) 肺:文献中及作者均遇到过肺部病变,表现为结节状病变,最大径可达23 cm,或为不规则星状小结,也可互相融合。晚期肺可呈蜂窝状。镜下有LCH特征。3.6 关于恶性 LCH或 LC肉瘤多数学者认为,临床特点具有决定性意义。例如幼儿发病,有多系统多内脏病变伴肝、脾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发热等表现者,进展快、预后差。单系统单灶性病变,成年人,进展慢,预后较好,存活率在95% 以上;但如累及两个器官者,存活率下降为75% ;侵犯内脏并有脏器功能损害者预后差。对病理学是否可以独立诊断恶性的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大圆细胞为主、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坏死明显有诊断意义。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难以依据形态( 包括核异型及核分裂象数) 判定良恶性。 Eara 等 13把恶性 LCH分为 4组:A组:良性形态的LCH伴惰性进展;B组:良性细胞学形态伴进行性临床经过;C组:细胞学有不典型性或恶性图象伴相对良性临床过程;D组:细胞学有不典型性或恶性表现伴进行性临床过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0 页4 鉴别诊断4.1 嗜伊红细胞淋巴肉芽肿又称金显宅病或 Kimuras 病。特点为青年男性多见;侵犯淋巴结 ( 颈部尤以腮腺淋巴结、枕颈部淋巴结)及其附近软组织;无痛性肿块,可伴搔痒,局部皮肤有抓痕及色素变化;淋巴结结构大致保存;淋巴滤泡增生,反应中心扩大;多量嗜酸性粒细胞弥漫和( 或) 灶性浸润,可呈嗜酸性粒细胞微脓肿状,常出现于滤泡间区,晚期可累及淋巴滤泡;少量组织细胞增生,嗜酸性蛋白物质沉积,晚期有纤维母细胞增生;血管有纤维化或围管性纤维化及玻璃样变;淋巴结外周软组织可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水肿,致局部皮下组织增厚;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全身情况良好、病程长、发展缓慢;对小剂量照射反应敏感;免疫组化:组织细胞CD1a(O10)(-) ,S-100蛋白(-) ,Mac387(+),CD15(+/-) 。4.2 外周 T细胞性淋巴瘤淋巴结结构破坏;大量高内皮小血管增生;大量肿瘤性 T 淋巴细胞。部分细胞胞浆透明,核圆或扭曲;多数T 细胞核形不整,核膜薄,有扭曲,染色质细,但不见典型核沟,有多形性及异型性,核分裂象多见;可间杂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浆细胞;免疫组化:瘤细胞 LCA(+)、CD3(+)、S-100蛋白(-) 、CD1a(O10)(-) ,Mac387(-) 。4.3 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侵及淋巴结时,可见大量不成熟单核细胞浸润,特点为细胞非常一致,中等大小,胞界清楚,有少量红染胞浆,核圆或微凹,居中或偏位,无扭曲及核沟。瘤细胞:S-100蛋白(-) ,CD1a(O10)(-) 、MPO(+) ,骨髓象及血象有助鉴别。 4.4 Rosai-Dorfman 病或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块淋巴结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双侧颈淋巴结无痛性肿块,伴发热、ESR 增块,中性粒细胞增多及多克隆性高球蛋白血症;淋巴结结构部分或不全破坏,淋巴滤泡消失。突出形态为淋巴窦明显扩张,窦内充满组织细胞及少量小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有明显吞噬现象,吞噬淋巴细胞( 噬淋巴细胞现象 ) 、红细胞、核碎片、脂质 ( 泡沫细胞 ) ,组织细胞分化成熟,偶有轻度异型,核分裂象罕见,S-100蛋白呈强阳性。细胞的明显吞噬现象,核无沟、扭曲及分叶,CD1a(O10) 阴性均可使之有别与LCH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0 页4.5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多累及颈淋巴结,亦可累及结外如肠、口腔及脾;淋巴结结构破坏,肿瘤细胞卵梭形或圆形,排列成束状或漩涡状,甚至出现 storiform构型,低倍镜下可疑似纤维性脑膜瘤。核梭形、卵圆形,核膜清楚,染色质靠边,致核呈囊泡状,有小核仁,核分裂象少见。复发者细胞可有多形性。瘤细胞间杂有成熟的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致高倍镜下类似胸腺瘤。鉴别要点:细胞核无分叶及核沟,S-100蛋白可以阳性但 CD1a(O10) 阴性, CD21 、CD35 及 Ki-FDRCIp 等阳性。4.6 交指树突细胞肿瘤或交指网细胞肉瘤极少见。主要侵犯淋巴结,但可累及皮肤及大肠;镜下,瘤细胞呈梭形或多形性;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CD45RB 、S-100蛋白及 Mac 387均阳性,但 CD1a(O10) 阴性, CD21 及 CD35 也阴性。小结: LCH的镜下诊断必须具备:典型LC细胞大量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杂有组织细胞但为反应成分;S-100蛋白及 CD1a(O10) 阳性;电镜下找到 Birbeck 颗粒。但在日常外检中,有、两项亦可诊断。作者简介:龚西?,男, 64岁,教授,硕士生导师作者单位:龚西?(安徽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合肥230032)参考文献1,Wright-Browne V, McClain KL, Ordonez N et al. 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dendritic cell. Hum Pathol, 1997。28: 563579 2,Warnke RA, Weiss LM, Chan JC et al. Atlas of tumor pathology.third series, Fascicle 14. Tumors of the lymph nodes and spleen. Washington DC: AFIP, 1995:341 349 3,Kilpatrick SE, Wenger DE, Gilchrist GS et al.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histiocytosis X) of bone. A 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of 263 pediatric and adult cases. Cancer, 1995。76: 24712483 4,Yu RC, Chu C, Buluwela L et al. Clonal proliferation of langerhans cell in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Lancet, 1994。343:767768 5,Williams CL, Busque L, Griffith BB et al. Langerhans? cell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0 页histiocytosis (histiocytosis X): a clonal proliferative disease. N Engl J Med, 1994。331: 154160 6,Favara BE, Feller AC, Pauli M et al. Contemporary classification of histiocytic disorders. The WHO committee on histocyticl reticulum cell proliferations. reclassification working group of the histiocyte society. Med Pediatr Oncol, 1997。29: 157166 7,Lieberman PH, Jones CR, Steinman RM et al. Langerhans cell (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encompassing 50 years. Am J Surg Pathol, 1996。20: 519552 8,Emile JF, Fraitag S, Leborgne M et al.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cells are activated langerhans? cells. J Pathol, 1994。174: 7176 9,Emile JF, Wechsler J, Brousse N et al.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definitive diagnosis with the use of monoclonal antibody O10 on routinely paraffin-embedded samples. Am J Surg Pathol, 1995。19: 636641 10,Hage C, Willman CL, Favara BE et al.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histiocytosis X): immunophenotype and growth fraction. Hum Pathol, 1993 。24: 840845 11,徐天蓉,范钦和,周青等. 淋巴结 Langerhans 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1999;15:811 12,Axiotis CA, Merino MJ, Duray PH.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of the female genital tract. Cancer, 1991。67: 16501660 13,Ben-Ezra J, Bailey A, Azumi N et al. Malignant histiocytosis X. A distinct clinicopathologic entity. Cancer, 1991。68: 10501060收稿日期: 1999-02-28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