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反思).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反思).精品文档.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的实践与反思仁沙镇红星小学 代继文“教是为了不教。 ”这句话说得很好,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教学。国内的一些较成功的教改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我们红星小学是从2016春期开始,在三至六年级学生开展“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的教改实验,教师采用启、读、练、知的学与教模式;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教学法,一年多来得益于课堂阅读教学环节,促进了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自信心的养成。大多数学生已有独立自主地学习的好习惯。回顾本人在“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的教改实验中受益不少,现谈几点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的看法: 1.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 有些教师常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也只有在作业中碰到问题时才翻开数学课本,缺乏对数学教材阅读的习惯。 这种状况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取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我认为学生“数学语言”的特点及其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 重视学生阅读数教材,能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体系,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 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和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也有助于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例如我在上最小公倍数时,人教版五年级下教材68页中有这么一句:“12,24,36,是4和6的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12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我只在课上叫学生读一遍,就抽学生回答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什么?发现大多数学对最小公倍数不理解,回答不上。我再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多读几遍,让学生在课堂草稿本上写出4和6的倍数各10个,然后小组同学讨论,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其意学生就理解了。因此,做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 2.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数学,教师往往需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我以前担任的数学班级中,多数学生都认为只有语文课才需要多读多背,数学课没有什么要读的,很少有学生把读数学书中的知识当作一件事。但数学知识也需要学生读和记啊,如果我们把让学生把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比如我在上“约分”时,上课的头一天,我就给学生布置:“明天我们要学习约分了,请同学们回家读读教材第65页的内容,”第二天我上课时,我就提问: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什么叫约分?同学们用很骄傲的语气回答道:“知道!”我又问为什么要约分?约分要约成什么分数啊?同学们一口就答上了。那你们需要老师教吗?“我们知道了,不需要老师教了。”你看这不就是“教是为了不教”吗?因此,当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数学教材,就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效果。教师就需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 3.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数学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一年多来,从我对我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训练来看,学生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人工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另外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 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例如,我讲“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时,先让学生回答: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 =( )平方厘米,(学生很快答出)。1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学生一片沉默),此时,教师不失时机,揭示课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的内容。教师利用教具给学生适当的演示:1立方分米是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教师得先让学生感受到1立方厘米有多大的空间,1立方分米有多大的空间,再看看1立方分米里有多少1立方厘米这样大的空间,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插厘图,感知10×10×10=1000(立方厘米)。得到1立方分米=1000立方米。教师板书:1立方米=( )立方分米,学生议论纷纷,教师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同时阅读教材,指导观看教材中插图,讨论得出结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抽小组代表汇报讨论过程,并说出理由。然后填写教材中的表格,再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中的表格内容,得知体积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这样可加深学生的记忆。 4.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数学教师还需要探究有效的阅读方法 首先我们要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这样就会使学生阅读更有效的。因为数学教材的呈现主要是归纳和演绎,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加之数学语言的抽象性,使数学阅读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记忆、理解、抽象、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需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所以,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数学教师还需要探究有效的阅读方法。比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材中先是通过图示法表示=,提出问题:你发现什么?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让学生阅读教材图示,得出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从图示和具体的计算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含义,教师提示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就大大地提高了。5.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数学教师应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我们把阅读贯穿在数学课堂中去时,教师还应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这样才会有更好的效果。例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实际背景是什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易混淆概念的辨析,能举出正反例, 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等等。如我在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2)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公式?(3)如果有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4)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5)通过小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7)我们用公式如何表示呢?(7)什么是底面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公式的推导过程,得知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棱长棱长棱长。教师再指导学生读教材31页的有关内容,得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合为底面积高,结论就得到了推广。学生在教师的提纲指导下,对教材的阅读,很容易记住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了。回想这一年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是教师如果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能坚持不懈的做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大大提高。二是教师如果把数学阅读用于每位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时时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教学。学生的阅读习惯将会形成。三是教师如果建立数学阅读激励机制,将会促进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自信心的养成。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有较大帮助的,更会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