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探究学习的实践与反思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
-
资源ID:24195766
资源大小:13.82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化学教学中探究学习的实践与反思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
化学教学中探究学习的实践与反思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进入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新课程凸显了全新的课程理论,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教学一线教师,应当迎着课程改革的浪潮,接受一次冲击和洗礼,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创新工作方式. 下面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和教学反思谈些个人的看法与体会. 一、重建教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通常认为,教学模式属于教学策略的范畴.多年来,主导和控制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是一种被人概括为“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几乎成为大多数教学管理者和教师们的思维定势,极大地束缚了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带来巨大的惯性阻力.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体现启蒙性、基础性,它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进行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我开始重建课堂,以学生周围的世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放到一定的情景中,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二、重构课堂“探究学习”教学案例 新课程教材在设计上与以前的教材大不相同,作为一线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 下面以课题“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为例,对此课题的流程、要求、实验、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变化来进行分析. 1教学过程部分实录 (1)创设情境,讨论引入.请学生汇报课下搜集的有关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分析能否得到纯净的二氧化碳. (2)对比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学生思考:实验室中制取并收集到纯净的气体要注意哪些问题?对比实验: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学生通过三个对比实验,决定用哪一种方法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分析三种方法的利与弊得出结论:(大屏幕显示)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3)探讨二氧化碳制取的装置.创设问题情境:回忆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大屏幕显示)原理和图:固固加热、固液不加热.思考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固液不加热.收集气体装置的选取:学生讨论二氧化碳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而密度比空气大,所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进一步分析检验方案. (5)(大屏幕显示)桌上的仪器.学生自己设计装置,最后展示出来,并让他们介绍设计中的优缺点.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并探讨出最佳的实验设计. 2分析 (1)与老教材的教学相比,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三点:第一,利用多媒体、实验和实物展示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使学习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过程.第二,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探究气体制取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思考一些问题,经分析、探索、总结形成经验并上升为理论,再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第三,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过回忆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思路,讨论小结实验室制取气体药品选择的几个原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探究之旅,并掌握了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能力. (2)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两点:第一,学生实验进程的参差不齐影响了教学进程.第二,学生设计实验的方案及实验操作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重塑自我教学中乐于反思、善于反思,从反思中 重塑自我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身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师要从不同的视角和新的方式审视自己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并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则.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适用于所有的学生,也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我们只有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地重建教学,重构课堂,重塑自我,才能搭好教学全面发展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