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心和脑》教案(共5课)(2022新版).doc
-
资源ID:24201906
资源大小:63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8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心和脑》教案(共5课)(2022新版).doc
第二单元心和脑第4课我们的脑【教学目标】1.知道人脑具有高级功能,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根据人的行为和情感表现分析得出脑的功能;通过交流讨论,知道大脑有不同的区域,各有不同的功能。3.表现出对脑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4.了解人类对脑功能的好奇和社会需求是脑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动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在课堂上和课间有哪些行为。学会汇报:课堂上读书、写字、听讲、思考等,课下运动、聊天、喝水等。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容易产生哪些情绪学生汇报:喜、怒、哀、乐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交流讨论。2.教师提问:你知道这些是人体的哪部分在起作用吗?师生交流总结,引人课题(板书课题:我们的脑)。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结合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初步建立脑与其功能的联系。二、活动过程(一)“谁”在支配人的行为和情感?1.教师出示女排队员夺冠领奖、学生在考场中认真答题、人们参加全民健身长跑活动3幅图片,让学生观察他们的行为和情感表现。学生交流、汇报。师生总结:女排队员喜笑颜开,学生全神贯注。人们步伐矫健。2.教师追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和情感?学生交流、汇报。3.教师提出问题:谁在支配人的行为和情感?学生交流后汇报。师生小结:脑在支配人的行为和情感。它是人体的“司令部”,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生活中人们不同的行为情绪的表现。分析产生这些行为和情绪的原因,认识到脑的作用。(二)认识我们的脑。1.认识脑的外部特征。教师出示人脑结构模型让学生观察,描述人脑的外部形态特征。学生观察,汇报。教师出示有关脑的结构、功能、大小、颜色、形状等资料,引导学生交流思考,让学生认识到脑的重要性,形成保护脑的意识。师生小结:脑分为大脑、小脑、脑干三个部分。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有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功能。2.认识大脑的功能。(1)教师出示跑步、感知水温、接听电话、浏览书籍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在做什么。学生观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猜测脑怎样控制人的这些行为学生猜测,交流。(2)教师出示运动中枢、感觉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其在大脑中各功能区的划分、位置和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脑还有哪些中枢。分别有什么作用。学生交流,汇报。教师补充语言中枢、呼吸中枢、记忆中枢等的资料。(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脑不同区域的功能是否相同。学生猜测,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大脑某个区域受到损伤,会导致什么后果?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大脑分管运动、语言等的区域受损后的表现。师生总结:大脑存在不同的区域,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分工,分别处理不同的任务。教师出示因左脑受损右侧躯体行动不便的病例。引导学生思考大脑两半球对身体部位的管理有什么特点。师生总结:大脑交叉控制着身体另一侧,即左脑管右侧身体、右脑管左侧身体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人脑模型、让学生对脑的外部特征有初步了解;通过分析具体事例,让学生意识到大脑分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功能、支配着人的行为和情感。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可以用科学知识进行解释。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三、拓展活动教师布置课下任务:搜集资料,了解大脑左、右两个半球功能的区别。让学生更全了解我们的脑。【教学后记】第5课神经系统【教学目标】1.知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周围神经共同组成的;了解人体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人体怎样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信息。3.表现出对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当多人测的反应速度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4.初步了解有关神经系统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树立保护神经系统的意识;了解人类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好奇和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出游戏要求: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老师丢沙包,同学们躲沙包。游戏中注意观察我们的身体都有哪些器言(或部分)参与其中2.师生进行游戏3.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教师随机相应板书:眼睛 大脑 四肢4.教师提出疑问:眼睛和我们的大脑有一定的距离,眼睛是通过什么把接收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的?大脑又是靠什么指挥四肢做出反应的呢?仅仅有大脑就能完成人体活动的指挥的任务吗?还有什么器官也参与其中5.学生交流汇报6.师生小结:人们能做出这些反应,是神经系统调节的结果。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神经系统(板书课题:神经系统)二、探究活动活动一:神经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1.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神经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吗?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由脑、脊髓、神经组成教师继续提问:你知道这儿部分的结构吗?它们又有什么功能!学生说出脑的结构和功能2.教师出示神经系统的组成图、指导学生认识各组成部分及功能:脑位于颅腔内、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脊随位于脊柱内。上端与脑相连、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和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神经是人体的“电话线”、能把身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脑、并把脑下达的命令传达给身体各部分。由脊髓发出的神经叫脊神经、分布在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 由脑发出的神经叫脑神经,大部分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脑和脊髓还有通向内脏器官的神经。师生总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周围神经共同组成的活动二:人体怎样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1.教师出示运动员听到枪声开始起跑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2.教师提问:听到发令枪声后,运动员做出了哪些动作?号导学生发现:运动员支撑身体的双手推离地面大幅前后摆动、身体前倾、脚尖蹬商地面等再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员身体各个部位为什么能够协调一致、默契配合学生交流讨论,汇报可能是神经系统调节的结果教师出示完整的神经反射过程:发令枪响后,运动员的耳朵接收到声音刺激,听神经将信号传给脑,脑判断出是起跑信号,将指令通过神经传给肌肉,运动员便开始奔跑1.教师让学生去拿桌上的苹果(或钢笔),说一说从看到拿的过程。师生共同完善:先是眼看到苹果,并把这个信息由视神经(传人神经)传人大脑,脑决定“去拿这个苹果”,这个命令由传出神经传到手上的某些肌肉,这些肌肉收缩,这样就伸手拿到苹果了,活动三:抓尺子游戏,测反应速度教师谈话:人与人之间的反应速度也有快慢的差异,下面我们做抓尺子游戏,体验一下好吗?教师呈现方法指导和活动图片(课件出示),组织学生同桌之间进行游戏,做好记录研级交流汇报。说一说小组内谁的反应速度最快教师小结:人与人神经反应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反应速度是可以经过训练逐步提高的三、总结拓展1.同学,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汇报2.教师布置任务:课后,请大家查阅资料,了解运动员是怎样提高反应速度的。【教学后记】第6课心脏和血管【教学目标】1.了解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举例说出保护心脏和血管的健康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功能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心脏和血管的信息;初步学会保护心脏和血管的方法。3.表现出对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观点。4.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医疗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福利。【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中医把脉看病的图片。谈话:同学们见过中医把脉看病的场景吗?具体怎么做?学生交流。2.教师边讲解边演示:伸出左手,掌心朝上,右手中间3个手指并拢,将指腹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其他手指自然放下,这时指腹就可以感觉到手腕处的脉搏了(学生自己动手为自己把脉)。3.谈话:脉搏是由什么引起的?学生猜想:心脏跳动引起的;血管引起的4.谈话:这只是大家的猜想,我们的身体就像一架精密仪器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心脏、血管结构是怎样的?在我们的身体中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心脏和血管(板书课题:心脏和血管)。设计意图以中医把脉的场景导人,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做出猜想,提出问题,为课堂探究做准备。二、探究活动-认识心脏和血管活动一:测一测我们的脉搏频率。1.谈话:同一个人的脉搏在不同情况下有变化吗?学生猜想。自由回答。2.学生两人一组测脉搏,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小组展示,汇报交流发现。4.谈话:通过测量脉搏,你发现了什么?5.教师总结:脉搏频率就是动脉每分钟搏动的次数,心率就是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频率和心率一致。人在情绪激动、从事体力劳动、参加体育运动时心率会明显加快。若人体某一器官发生病变,也常会使心跳发生快慢、强弱变化。不同年龄的人,心跳会有不同。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心跳60-100次,也就是脉拥频率为60-100次1分钟。活动二:认识心脏和血管。1.谈话:脉搏可能是由心脏跳动引起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心脏是什么样子吗?课件展示心脏内剖面图。教师结合课件图片讲解:心脏位于胸腔左侧,形状像一个倒置的梨,上大下小,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心脏是由发达的心肌构成的,内部是空的,分为4个腔室,分别是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相通,右心房和右心室相通,左边和右边不通,四个腔都与血管相通。2.引导学生:现在摸一摸自己的心脏在哪里,指一指4个腔室分别在哪里。你能指出同伴心脏的位置和心脏4个腔室的位置吗?3.学生学以致用,组内互动,指出心脏和4个腔室的位置。4.谈话引导:再摸一摸自己的心脏,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听吗?学生再次感受心跳5.学生分组实验,用听诊器听心跳。教师巡视指导6.谈话:同学们听到心跳声了吗?心脏跳动的声音和什么相似?学生回答:心跳的声音和脉搏比较相似。7.教师小结:心脏跳动的情况和脉搏的情况相似,脉搏可能就是由心脏跳动引起的。我们身体中有很多地方都能感觉到脉搏的存在,如手腕处、脖颈处等。8.提出问题:心脏为什么跳动?作用是什么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播放视频:心脏和血管是如何工作的。9.师生小结:血管是血液在全身循环时经过的管状结构,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3种。收缩时,心脏把血液压人动脉血管;舒张时,血液从静脉血管流回心脏。心脏不停地收缩和舒张,从而推动全身的血液不停流动。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心跳一次。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就是心率10.教师补充说明:心脏总是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从而推动全身血液不停地流动般情况下,心脏每跳动一次泵出的血液约为70毫升。算一算,心脏每分钟泵出的血液,相当于多少瓶 500 毫升的矿泉水呢?学生计算得出约为8-14瓶,通过真实的数据感受心脏对身体的重要11.师生总结:心脏像发动机,血管像纵横交错的管线,心脏收缩泵出血液,血液冲击动脉管壁,导致动脉血管收缩或者舒张,这样就产生了脉搏,因此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频率和心跳频率是一致的。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学生互动,将隐藏于身体内部的心脏展示在学生面前,恰当“补白”,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用类比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心脏的作用,既直观形象又准确到位。活动三:怎样保护我们的心脏和血管?1谈话:心脏像一台不知疲倦的发动机。一旦心脏停止跳动,会发生什么呢?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回答。如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循环停止了。人的身体各部分得不到氧气和养分,人的生命就会结束。2.同学们分析得很正确,心脏和血管对我们人体至关重要,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和不便,那么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心脏和血管呢?学生互相交流,自由回答。例如:每天进行户外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保持平和的情绪,乐观向上;合理膳食,饮食有节等。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心脏和血管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意识。活动四:制作一个简易听诊器。1.课件展示医生听诊的图片,谈话:刚才我们用了专业的听诊器听心跳,你知道听诊器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吗?学生讨论交流。2.播放视:听诊器的由来以及工作原理3.小组合作,制作简易听诊器,为同伴测心跳。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通过自制简易听诊器。加深学生对听诊器工作原理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工具的使用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三、拓展活动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回答。畅谈收获2.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统计家庭成员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看看有什么发现。设计意图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将课堂探究延伸至课外。【教学后记】第7课青春期保健【教学目标】1.知道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认识青春期及其特征;了解健康度过青春期的方法。2.基于所学知识,通过查阅、搜集信息等途径,学会青春期保健的方法;能利用简单的统计图表整理自己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3.对生命知识和人的生长发育表现出探究兴趣;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组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4.树立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意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生谈话(教师出示班内某名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同学们猜猜,这个小朋友是谁?此时,学生或许不能准确分辨,教师可继续出示该同学从小到大的照片,让学生观察照片中同学身体各处的变化情况。学生会发现该同学最近几年的身高变化明显。教师让学生观察自己不同年龄阶段的照片,提出问题:进入青春期,身体和心理会发生哪些显著变化?怎样顺利度过青春期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了解青春期,学习青春期保健。2.板书课题:青春期保健设计意图通过让全班学生观察班内某名同学从小到大的照片,描述其身体变化。激发学生探究自身变化的兴趣,为后面学习青春期的特征作铺垫。二、活动过程(一)人的一生中,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健康档案,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的身体特征进行观察、回忆,将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变化记录下来。2.学生小组讨论:(1)自己身体的变化有哪些?(2)家人的身体变化有哪些?3.学生汇报交流。4.教师引领学生总结: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同时教师可以将人一生经历的4个时期呈现给学生: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发育期(从出生到20岁)、成熟期(从20岁到40岁)、渐衰期(从40岁到60岁)和衰老期(60岁以后)。设计意图如果仅用学生自己的照片及体检信息恐怕不能较完整地体现人一生的发展变化过程,因此,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结合自己的父母和祖父母的身体特征,可以使学生意识到人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不同时期人的身体会发生很大变化。5.认识青少年身高的变化。刚才,我们了解到人从小到大身高、体重会有很大的变化,对此,你们了解多少?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拿出自己的健康档案,将自己的身高随年龄变化的数据整理出来从身高数据表中不容易看出身高的变化规律,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更好地展示形式,进而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示身高和年龄的折线统计图,和学生一起绘制折线统计图。男女生分组完成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一起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就是了解折线统计图画法的过程。学生也从中体验感受到折线统计图明显的视觉效果。6.认识青少年体重的变化。师生谈话:我们的身高在增长的同时,体重也会随之增加。体重的变化往往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让我们用研究身高的方法研究一下我们的体重变化规律吧,把体检表上的体重数据整理到表格中。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完成体重折线统计图的完整绘制,可以给学生多留点时间,尝试用其他方法表示教师小结:一般来说,儿童10岁左右开始进人青春期。青春期开始的年龄因人而异一般女孩比男孩早(二)青春期还有哪些特征?1.教师询向学生在青春期还会出现哪些特征?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互相交流3.教师继续提问:青春期身体上还会发生其他变化吗?青春期心理上会有变化吗?引导学生继续展开讨论教师总结:青春期是由儿童逐渐发育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是人体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更多的有关青春期的特征,使学生意识到青春期的变化有很多。(三)如何健康度过青春期?1.青春期对学生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待学生了解了青春期身体的变化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自己说一说在青春期期间应该注意什么。2.教师出示青春期保健知识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青春期的保健知识:及时和家长老师交流沟通、要注意营养、加强锻炼、保证睡眠、进行心理咨询等三、拓展活动(一)人的一生中,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1.教师出示有关青春期生理卫生、心理卫生的保健知识,出示青春期过度节食的害处等、激发学生继续了解青春期知识的欲望,鼓励学生课下用各种方式去调查研究。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设计意图拓宽学生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为自己轻松应对问题。健康度过青春期。【教学后记】第8课我们的健康档案【教学目标】1.知道身体健康的主要指标有哪些;了解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2.能基于所学知识,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得人体健康的信息;能够关注并记录自身健康状况,自觉采取行动,预防健康问题和疾病。3.表现出对人体健康状况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在进行多人合作学习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意见,形成集体观点。4.意识到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珍爱生命,健康生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学校附近体检中心图片:你知道这些机构是干什么的吗?学生交流:体检中心,是检查身体是否健康的地方。2.教师出示体检报告:体检结束后,体检中心都会出示一份体检报告,上面记录了休检者的健康状况,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份属于自己的健康档教师板书课题-我的健康档案。二、活动过程(一)了解体检报告包括哪些项目,知道项目中的数据分别有什么含义。1.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带来的体检表,教师巡视指导。2.学生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结果:(1)体检表常见的项目有身高、体重、视力、肺活量、口腔、血压等。(2)不同人同一项目的数据不同。(3)同一人同一项目不同时间的数据也不相同。3.观看视频,了解体检表常见项目中数据的意义。教师播放视频,学生观看,交流汇报。4.分小组(身高组、体重组、视力组)分析从一年级(6岁)到现在的数据,发现变化学生交流发现:(1)身高从6岁到现在都长高了。(2)视力从以前到现在下降了不少(3)体重这几年增长较快。(4)有些同学发现了龋齿。(5)血压近几年的数据比较接近,变化不大。5.教师课件出示视力下降的原因、龋齿产生的原因,并提问: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视力和牙齿?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后,教师总结:良好的读写姿势可以有效预防近视的产生;少吃甜食,早晚有效刷牙可以预防龋齿的产生。6.教师提出问题:体重的增长是正常的吗?需要减肥吗?(1)学生谈论、交流、汇报。(2)教师总结:男生和女生的身体发育有早有晚,所以体重指数不一样。教师随机并出示体重指数表,说明计算方法:体重指数=体重÷(身高x身高)(3)学生根据体重指数计算方法计算自己的体重指数,并查看是否属于正常范围7.教师出示本校去年的体检报告:学生体重指数偏高,这一体检数据提示营养过剩学生较多、与饮食结构不合理,肉类食物摄人过多有很大关系。8.师生小结:由此可见,一张小小的体检表,蕴含的健康信息可真不少。视力的下降提醒我们要注意用眼卫生;体重指数的高低告诉我们要均衡饮食;身高的增长速度也提示我们需要适当运动、补充营养;龋齿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牙齿卫生状况敲响了警钟(二)了解人体的健康标准。1.学生小组内交流对人体健康标准这一问题的看法。(1)结合体重指数表,知道“体重适当”是健康的标准之一。(2)学生心理健康课上的学习收获:心态阳光也是健康的标准之一。2.教师课件出示常见的心理疾病(抑郁症、自闭症等)资料。说明心理健康也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3.播放视频:世卫组织公布的人体健康表现为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当运动等10大标准。学生观看视频,并通过“阅读探究”的介绍进一步了解健康标准并在小组内交流感受。(三)建立自己的健康档案。1.根据前面的学习,小组讨论建立健康档案需要哪些项目。小组讨论交流:要填写好个人信息。2.教师课件出示健康档案样表,进一步规范健康档案项目。3.小组讨论建立健康档案的注意事项。(1)为什么要写上过敏史呢?教师讲解过敏的危害,记录过敏史可以降低在以后的诊疗中用药危险性,比如有青霉索过敏史的病人,在诊疗时尽量避免使用含有此成分的药物、降低用药风险(2)记录的健康档案数据一定要真实。真实的数据才能客观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3)“备注”栏可以根据健康状况制订防治方案。比如:体重指数偏高要在以后的生活中调整饮食结构、控制体重;偏低则需要增强蛋白质及肉类的摄人,保证健康的体魄4.动手制作健康档案。(1)根据提示,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健康档案,教师巡视指导。(2)小组推选制作好的健康档案进行全班展示。(3)根据交流反馈情况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5教师小结:健康档案是我们人体健康的晴雨表,关注健康档案的数据,可以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养成健康的生活理念。三、拓展活动1.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健康档案。教师总结:生活中还有哪些健康方面的内容可以记人我们的健康档案?让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更清晰地认识。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给自己的家人建立健康档案、引导家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学后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