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
资源ID:24322065
资源大小:52.44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 朗读课文,体验“一滴水”的奇幻旅程。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感受其美丽、淳朴、厚重、和谐。4.文化传承与理解:解说游踪,提练加工、转换、改造文本信息。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领会语言,赏析文本的写作特色。教学难点: 一滴水的文本价值和意义的探究赏析。三、过程与方法:一滴水经过丽江是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里的一篇游记散文。作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教学设计,笔者看重把课文放置到单元背景,从游记的角度来切入和学习,注重游记以游踪串联景物的特点,并且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思。鉴于本文“别具一格”的构思,笔者从体察一滴水叙述视角的独特、巧妙切人,以信息能力的培养为落点,通过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活动安排,搭建语用场景,引发、驱动学生的学习,打通学生在由掌握游记散文知识过渡到领会语用要点和文字审美能力过程中的壁垒,多样化地落实语文的基本训练。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古人云,地以文传,文豪的一篇文章,能让一个地方闻名遐迩,并且流传千古。醉翁亭、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莫不如此。丽江的风景丝毫不逊色于别处,在丽江驻锡度假的文人雅士也不在少数,但丽江似乎一直没有自己的日月潭、醉翁亭记,这当然是个遗憾。但这个遗憾今天圆满了,“丽江”终于上了课本。今天让我们一起追随作家阿来的脚步,去领略丽江之美。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阿来,男,藏族,出生于四川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毕业于马尔康师范学院,曾任成都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总编及社长。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2000年,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5届茅盾文学奖,为该奖项有史以来最年轻得奖者(41岁)及首位得奖藏族作家。2.介绍背景 2012年8月,阿来到丽江做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当地政府知道阿来到了丽江,邀阿来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于是阿来先生写了这篇文章,也是他对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3.课文链接“丽江”一名,始于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置行政区丽江路。元史·地理志说:“路因江名。”就“丽江”地名的由来最早起源于金沙江的别称“丽水”。云南通志:“江名丽水,源出吐蕃界,共龙川犁牛石下,本名犁水,讹犁为丽。”金沙江源于青藏高原犁牛石,而称犁水,后因犁、丽声音相近而异写为丽水、丽江。丽江市位于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高点为玉龙雪山主峰,属低纬暖温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为云南省重点林区、中国水电西电东送基地之一。三、诵读训练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2.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 驿道yì 蜿蜒wn yán 矗立chù 翡fi翠 解释成语 矗立:高耸地立着。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风口浪尖: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方。 蜿蜒:指(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硕大:非常大、特别大。 五彩斑斓:形容颜色多,色彩错杂灿烂,且耀眼。 三、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1.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第一部分(12):写自己是玉龙雪山的雪化成的一滴水。第二部分(315):具体介绍自己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的经过,重点是游览四方街。第三部分(16):写“我”奔向金沙江,作为一滴水,完成了游历丽江的行程。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东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复习阿来笔下有一滴来自玉龙雪山的水,被丽江景色深深吸引,决心到丽江一游。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这滴水走进丽江。二、学生略读全文,整体感知 1. 教师给出一滴水的游览路线,学生完成填空。(时间、空间双线交织)路线:玉龙雪山一( )一驿道一村庄一丽江坝一( )一黑龙潭一玉河一四方街一( )一中河一很多店铺-大壶- ( )- 兰花- 浇水壶水流城外的果园和田地( )答案:玉龙雪山一瀑布一驿道一村庄一丽江坝一落水洞一黑龙潭一玉河一四方街一大水车一中河一很多店铺-大壶- 院子- 兰花- 浇水壶水流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金沙江2. 除了空间线,还有一条看不见的线索是什么?时间线。3. 请你根据这两条线索,对一滴水的旅程进行解说。句式:刚开始,我是玉龙雪山的一片雪有一天再次醒来黎明时分,我跃入金沙江。4. 假如你是一名爱好摄影的游客,你最想拍下一滴水进入四方街之前的哪副画面?请你选择一处,读一读作者的描绘。预设:丽江坝,森林,田野,村庄,树,花,落水洞,黑龙潭,不同头发的人,亭台楼阁,花与树,玉龙雪山。描绘(略)5. 平时写作指导时,老师会要求同学们在名词前加形容词作修饰,但是你会发现,作者的用词用句却非常简洁直白。请问下面语句需要改为血肉丰满的描写句吗?为什么?原句: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改句: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茂密的森林、碧绿的田野和宁静的村庄。预设:不需要改动。因为是一滴水的视角来观察,而水滴跟随冰流动,所以只是走马观花粗线条地看,而不能停留细赏。6.类似句子还有哪些,再找一句读一读体会下游记中特定情境下不加修饰也很美的感觉。预设: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山茶。7.驿道、筑城、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这些画面可否拍到?为什么?预设:不可以。驿道和筑城是好几百年前水滴所经过的地方,表现的历史。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说的是现在,但是作为知识存在的,而非画面。三、全班自由朗读全文,小组探究下列问题既然是一篇游记,当然要向读者介绍丽江。那么作者介绍了丽江的哪些方面的美呢?(板书美)【交流点拨】“一滴水”将自己的所见娓娓道来,浪漫而富有童趣,全文所展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如同风景画、建筑画、民俗画,美不胜收。1欣赏“风景美”,它美在何处?【交流点拨】这篇散文所描画的风景“丽江古城”作为画面的中心,再以玉龙雪山为背景,广阔的丽江坝,森林、田野、村庄,松杉,杜鹃。象山、狮子山、笔架山,果园,月亮等等,从高到低,由远到近,由白天到黑夜,景色优美。2继续欣赏“建筑美”,它的美又体现在何处?【交流点拨】丽江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少数民族古镇,城里 的街 道、宫殿、水车、小桥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四方街,丽江古城中心、交通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开闸放水,以水洗尽街道,地域特色明显。水车: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小桥:历史悠久、数量大、形式多 。3再来欣赏“人文美”,它的美美在丰富而融合。具体体现在哪儿?【交流点拨】 文中所写的民众活动,前文少后文多,银器小店,翡翠玉器店,古老音乐,东巴文字。赶路、建设、放牧、经商、拉琴、浇花、闲聊、畅游、聚集、唱歌构成了丽江民俗画。 问:第13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着重介绍了东巴文“水”这个字?(1)作者是化身为一滴水游丽江的,这里介绍“水”这个字,自然合拍。(2)从“水”这个字说明了当地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和文明,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问:第13节为什么要写客人与主人的交谈?明:交流融洽,体现丽江人的热情好客。四、拓展延伸1. 阅读阿来的游记单篇丽江记、游记合集大地的阶梯。2. 写游记,我们也可以学习阿来,换一种手法去尝试。一滴水可以经过丽江,因为水最能彰显丽江的地貌风情,也最能让我们感悟心灵的一尘不染。如果让你给好友写一篇关于其他城市的游记,你会怎样写呢?请以某物的游踪为线索写一篇游记,题目自拟,600 字。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明确:文章以“小水滴”为线索,通过“雪花冰川小水滴跌入、跃出落水洞经玉河流入四方街经中河流经丽江古城并流出古城进入金沙江”,完成了“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历程。作者以风趣幽默的方式讲述了“小水滴”经过丽江的情形,流露出作者对丽江无限热爱的真挚情感。六、课文总结诗人汪国真曾说: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等待,也是重逢;是探险,也是寻宝;是眼泪,也是歌声。 这节课我们随作者的脚步进行了一次心灵的跋涉和旅行,感受到了祖国的山河是何其的壮美,何其的神奇,让我们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为这些探险者的勇敢乐观而感动。 七、作业布置:拓展阅读马丽华的藏北游历全书,增进对藏北、西藏的认识,并将读后的感受写在我们的“五个一”笔记本上。八、教学反思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老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通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丽江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胜地,本文又是一篇如诗如画的游记,所以把这节课定位为欣赏丽江的美。八年级的学生通常会认为美就是自然风光美,往往忽视建筑的美和精神层面的美。其实关于丽江,我们在文章中感受到了无限的美:美在玉龙雪山丽江坝的自然风光,美在东巴文字的古老历史,美在纳西族的多元文化特色,美在木府镇守云南边陲的忠君之情。因此在审美情趣上我们要对学生多一些培养。6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