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清单--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轮冲刺复习.docx
-
资源ID:24324107
资源大小:221.75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清单--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轮冲刺复习.docx
第0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习目标】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概念清单】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私有制、阶级、国家、三皇五帝、禅让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贵族政治、国人暴动、共和行政、井田制【知识梳理】一、石器时代 (约170万年前前2070年)(一)旧石器时代:(约170万年前1万年前)1.代表遗存:距今约170 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70 万20 万年的北京人。 呈现特点:(结合教材P2地图)多源并发;南北分布;沿江沿河。2.时代特点:群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已经学会用火(北京人)3.发展: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母系氏族公社。(二)新石器时代:(约5000年前前2070年)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1.新时期时代早期(距今1万年前5000年前)(1)代表遗存:黄河中游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如姜寨聚落遗址,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地区有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饲养猪和狗。(2)时代特征:出现原始农业、手工业和家畜饲养业;农业呈现南稻北粟的种植结构;采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模式2.新时期时代晚期(距今5000年前前2070年)(1)代表性遗存: 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3) 发展: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三)传说时代1.前期:炎黄部落结成联盟。2.后期:尧、舜实行“禅让制”二、早期国家(一)夏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1.政治方面: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 文化方面:出现历法夏小正。3. 遗址:二里头遗址(二)商朝(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2)内外服:通过内外服制度直接或间接控制广阔的疆域。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3)用神权强化王权2.经济方面:实行工商食官3.文化方面:出现甲骨文和青铜铭文。(三)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1)分封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异姓诸侯包括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分封内容:土地、人口历史作用:对当时: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促进了以周为核心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打破了夏商的部落政治局面,向地域国家迈进。对后世:是诸侯割据的重要根源(2)宗法制:特点(含内容):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和政治隶属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作用:积极方面: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族权和政权密切结合在一起(家国同构)。消极方面:形成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及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3)礼乐制度实质: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积极方面: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消极方面:形成了尊卑等级观念及任人唯亲、重男轻女等社会陋俗。2.经济方面:(2)商业:工商食官(3)农业:井田制(四)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王位世袭;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架构;血缘部族色彩浓厚;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神权与王权结合。第0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习目标】1.了解政治局面、民族关系、政治体制、选官制度、法律与法治思想、基层治理在这一时期的巨大变化,能够借助历史地图进行表述。【时空框架】【概念清单】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华夏认同、官僚政治、中央集权、商鞅变法、小农经济、重农抑商、为政以德、朴素唯物、无为而治、百家争鸣【知识梳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一)列国纷争1.春秋争霸战争(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2)概况:齐桓公首霸前7世纪中叶(前651),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2.战国兼并战争(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来又发生了田氏代齐。这说明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兴起并掌握政权,被王室认可为诸侯。(二)华夏认同下的民族交融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在民族交往中,相邻的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四)战国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1.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日益壮大,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2)具体原因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2.措施(1)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禁止私斗。建立什伍组织,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建立县制规定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2)经济废井田、开阡陌,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文化: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4)习俗:禁父子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3.影响 (1)积极作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经济上: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军事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2)历史局限严刑峻法,鼓吹轻罪重刑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一)农业发展概况1.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变化:铁犁牛耕的出现(2)意义:铁犁牛耕的出现,加速了土地开垦,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形成。2.赋税制度: “相地而衰征”“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3.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1)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根本: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各国的税制改革4.经营方式自耕农经济形成(1)形成原因:私有土地的出现是小农经济出现的前提。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升,铁犁牛耕的普及。(2)基本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注重精耕细作4. 灌溉工具与水利工程春秋楚国孙叔敖修建芍陂;战国秦国修建的都江堰、郑国渠。(二)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工商食官”的局面,逐渐形成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并存。(三)商业1.私商兴起。(四)重农抑商政策2.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3.目的:政治上为稳定统治秩序,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为稳定自耕农经济,保证国家稳定的财政收入;思想上为安定人心;根本上是为了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要。三、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一)孔子与老子1孔子(1)主要思想 “仁”是其核心观念“为政以德”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逐步改良政治打破“学在官府”,推动私学发展;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2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还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派代表思想主张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先义后利,反对兼并战争荀子隆礼重法;君舟民水;性恶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朴素唯物论)阴阳家邹衍五行“相生相胜”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贤”“尚力”;主张“节用”、“节葬”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法家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 兵家孙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1.政治: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2.经济: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3.文化: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第0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课程标准】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时空框架】【概念清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文书制度;“焚书坑儒”;官僚政治;农民起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上计制;典客;典属国;圆形方孔钱;田赋;人头税(口赋);徭役;乡里;什伍组织。二、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一)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1. 中央:(1)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分封制郡县制不同点建立基础血缘按地域划分(地缘)传承制度世袭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官吏权利拥有封地、爵位、土地管理权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之间的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地方分权)郡县是地方的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中央集权)政治体制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历史影响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二) 选官: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三) 考核:上计制,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十二) 民族关系: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三、秦的暴政与速亡(2) 结果: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第04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程标准】1.中外历史纲要: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概念清单】文景之治,郡国并行制,察举制,均输平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丝绸之路,西域都护府,党锢之祸,史记【知识梳理】一、 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三)汉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1)郡国并行制的推行:(一)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政治:颁布“推恩令”“强干弱枝”,分割了封国的领地,削弱了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立中外朝制度设立中朝(决策)三公九卿(外朝)执行机构,以此加强皇权。察举制度新(注重品德才学)的官吏选拔制度。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扩大了官吏来源,为汉代统治提供管理人才。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职责: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2、经济: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缗、告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3、思想:“尊崇儒术”(1)措施: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理论建议,尊崇儒术以此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2)影响:巩固了政治大一统;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但另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钳制思想的发展。实质是文化专制(二)巩固边疆,开疆拓土1、措施(1)北击匈奴过程: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管理: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4郡。 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2)张骞通西域:过程: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成果: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其路线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管理:设西域都护府三、东汉的兴衰(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一)背景西汉的衰亡和王莽新政(三)“光武中兴”1、统治措施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四、两汉的文化(一)史学成就:1、史记西汉的司马迁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皇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2、汉书:东汉班固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文学成就1、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代表作:上林赋(三)科技成就时间代表性成就意义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东汉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秦汉时期阶段特征:1.政治:“大一统”的实现,秦朝建立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时得以巩固;2.经济: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3.文化: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8 第4讲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