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点总结--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1一轮复习.docx
-
资源ID:24331364
资源大小:41.37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点总结--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1一轮复习.docx
朝代歌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朝 代政 治 制 度夏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三公九卿)、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治制度(皇权VS相权)地方政治制度(中央VS地方)汉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的人(内外朝)针对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唐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二府三司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元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一省二院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明废中书省、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废行省,设三司清康南书房、雍军机处(顶峰)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2、夏商的政治制度: 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和再分封的权利3 评价:巩固了统治,开拓了疆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家国情怀)诸侯独立性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割据局面的出现。4 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5 特点:王族是分封的主体。层层分封,等级森严。6 主要封国:齐、鲁、燕、卫、宋、晋等7 分封制的历史遗存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3.直目: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上的矛盾根目: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5影响: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1)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原则;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2)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建立;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3)思想观念:“忠”“孝”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4)经济上: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5)科技文化上:使中华民族形成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的传统,不利于科学的创新。四、西周的礼乐制度(1)目的: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2)内容: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3)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五、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特点史实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占卜决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浓厚的部族色彩“家天下”;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统治集团内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周王对诸侯国控制力有限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朝统一的背景:商鞅变法奠定基础。人民渴望统一。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形成局部统一。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二、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 (首创)由来:秦王嬴政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本质:君主专制,皇帝是专制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2、 “三公九卿”内容三公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特点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手中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三、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演变: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2)内容: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不能世袭。(3)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对后世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2)易形成暴政,加重人民的负担,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总体趋势: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1)西汉初期: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2)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1)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2)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3、 北宋时期措施影响军事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造成后来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政治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经济地方赋税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4、元朝:(1)措施:地方设行中书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制于中央;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总体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1、两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4、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得以强化。5、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丞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2)措施:1380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二、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2)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三、军机处的设立(1)设置: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2)职权: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诏令。(3)特点:简、勤、速、密。(4)影响: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 3、隋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4、影响: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必修一第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