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人教版).doc
-
资源ID:24351503
资源大小:358.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人教版).doc
YOUR LOGO原 创 文 档 请 勿 盗 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人教版)年级八学科物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测量物质的密度课型教材分析这是一节完全由学生探究的实验课,本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理解物质密度的概念以及测量密度的方法 。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是由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这既让学生加深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性质的理解,又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究实验,它是突出新的理念实现学生由接受性向探究式学习根本转变的过程。 本实验也是一个难度中等的实验,对量筒、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要进行复习,对于用天平测液体的质量要进行指导,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纠正教学目标根据前期分析,以及物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参与设计、完成不同情境的实验,探究使用过的橡皮擦密度测量方法; 2基于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归纳出排水法测体积,并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3用排水法测体积、解决实际问题,养成将物理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同时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属性质量也有了初步认识,但是,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还没有完整的建立起有关密度的知识体系。同时,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具有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容易产生焦躁厌学情绪等特点,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需要教师及时做好引导工作。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 学会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体积; (2) 学会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 难点知识: 如何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策略分析 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归纳法课前准备教师教具激光手电筒;透明玻璃水槽;玻璃砖;小烧杯;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多功能光学演示器;三日同辉视频剪辑。学生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 课时)教 学环 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出问题】 先提出问题:怎样测量新的长方体的橡皮擦密度? 在师生讨论基础上,生成第一个实验方案(测量橡皮质量,并直接用体积公式V=长*宽*高)。 教师操作实验请学生测质量并计算体积与密度。这样通过一个小实验来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后面的那个问题,也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进入后面内容的学习。接着提出问题: 旧的橡皮如何测量它的密度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在实验探究与讲授基础上,归纳总结出: 1、体积测量规则物体可直接用数学公式计算,不规则物体可采用排水法。 2、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从而可以用密度来鉴别物质;设计实验、制定实验方案 启发学生探求测量体积的方法边演示边提出问题: 测量一定量液体的体积,读数前读数并复习读数的注意事项 然后将橡皮擦放入量筒,浸没于液体中,这个时候读数又如何?读数差代表什么? 根据所给实验器材和相关实验操作要领,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经过展示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后,学生分组进行试验。数据记录在学案上的表格中。 (三)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导实验。 实验一:测新橡皮擦的密度 实验二:测旧橡皮擦的密度 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来测量蜡块类似密度比水小的物质的密度?(主要是:难以直接得到旧的橡皮体积) 新课教学 在课堂导入之后,我会拿出托盘天平,请学生上来亲自动手完成书本第134页的活动比较不同金属的质量。 学生经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会发现体积相同的铜块的质量大于铁块的质量,而铁块的质量则大于铝块的质量。由此,我会引导他们得出第一个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并不相等 在得到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我会继续引导学生,如果将相同的体积变为单位体积,即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等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会相等?此时,不论学生的回答是相等还是不相等,我都不予评论,而是让学生完成书本134页的表格,单位体积的质量计算。通过完成书本134页的表格,学生可以归纳出第二个重要结论: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并不相等 (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提供激光手电筒、方形玻璃砖、香、火柴、盛水烧杯、纸盖)(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感受猜想正确的愉悦)(学生叙述中若没注意“斜射”条件,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不必提示;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生得到第二个结论的基础上,我会继续提问: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并不相等,那么,相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等?这时,我会取出体积分别是1 cm3,2 cm3 ,3cm3的小铁块,然后让学生测量这三个小铁块的质量,并计算密度。学生通过测量与计算得出这3个铁块的密度都是7.9g/ cm3,由此我会引导学生得出第三个重要结论:相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等在得到了这三个结论后,我就会一旁引导学生:“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相等,而相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等,所以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可以成为鉴别某种物质的依据,也就是说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把它称为密度。”同时,在ppt上呈现密度的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称之为这种物质的密度。 在得到密度的定义后,我会继续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密度的定义,那么如果用公式表示密度的话,该如何表示呢? 这个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我会创设出一生活中情境:我们在买苹果时,假设买了5斤苹果,花了10元钱,那么,一斤苹果的价钱是多少,该如何计算。 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就可以答出:单价=总价斤数。同样的,这时,我在将刚刚的问题迁移到密度中,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得出:密度=质量体积。 然后,我再通过ppt展示有关密度的知识内容: 定义式:密度 =质量体积 公式:=mv 单位:kg/ m3 或g/ cm3 1 克/立方厘米 = 1000 千克/立方米 并对这些内容进行逐一讲解。 (从知识、能力、研究方法、对折射现象的感受、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等多方面谈一下)在结束上一环节的教学任务后,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问题启发,巩固新知。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习题,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首先,我会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密度 =质量体积,那么2kg的铁块与1kg的铁块相比,哪个密度大?”在学生完成我所布置的习题后,就到了最后一个环节。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同时在ppt上予以呈现,并鼓励他们提出他们还感到困惑的地方,由我或者其他同学来进行解答。让学生积极讨论,大胆说出心中所想。这里,学生一般持两种观点:一种是两个铁块的密度一样大;另一种就是2kg的铁块密度比较大。 在学生讨论完毕之后,我会请学生说出他们的观点,以及他们所持这种观点的理由,然后我会让学生再回过头来看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称之为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之一,所以相同的物质尽管质量不同,或者是体积不同,但密度始终是相同的。比如2kg的铁块与1kg的铁块相比,虽然质量是它的2倍,但是体积也变为2倍。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就还是相同的。 在把上述这个问题讲清楚之后,我会让学生进行习题演练,精选难易程度不同的几道习题,比如密度的单位换算:0.9 x 103 kg/ m3 = 0.9 g/ c m3, 密度的意义:水的密度是1000千克/米3, 它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密度公式的应用:有一铜块,质量为2225千克,体积是0.25米 3,铜块的密度是多大等这几道习题以上这几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板书设计测量物质的密度一、 排水法的注意事项二、 测量物质的密度时误差的出现原因总结。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中对测量密度的要求是,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具体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量固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这些知识。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有助于以后压强、浮力知识的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要能理解实验原理、注意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根据数据得出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这些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