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原理在高校校园规划中的应用.docx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高校校园规划中的应用-正文内容开始-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高校校园规划中的应用 以浙大紫金港校区为例 公共管理学院土管0901班 李杨勇 3090104461 摘要:本文放弃了传统研究中宏大的研究主题,选择从范围较小目标更加明确的高校校园出发,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选择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作为具体研究对象,研究在高校校园规划和建设中景观生态学原理理论的应用实践,主要研究校园规划应该遵循的景观生态学的原则,以及景观生态学理论中景观格局和景观结构理论在校园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浙大紫金港校区 规划建设 景观格局 景观结构 一绪论 1.1 前言 近来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于教育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势在必行。九十年代的高校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分水岭,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招生政策的逐步放开,越来越多的青年得意得以进入大学校园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在这样的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随之而来的必然是高校校园的系统性的变化。本文主要关注的是高校校园实体硬件的主要变化,也就是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的变化。纵观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的扩招,导致了我国高校校园快速的扩张,我国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近年来发展迅猛。这其中即包括了单个的校园的扩张,例如浙大紫金港校区,也包括了更大范围的大学城的建设,比如杭州市的下沙大学城,高校校园的规划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出现了其他的新特点,主要包括边缘化(郊区化)、信息化、城市化等新特点,随着校园面积的扩大,导致校园的景观格局在城市整体的景观生态格局中所起的作用也在与日俱增。现阶段高校校园的规划建设不再是局限于教学区生活区等简单的硬件设施的建设,高校校园逐步从原来的封闭式教学转化成具有开放的社会服务体系、生活服务体系、产业开发体系等功能的城市综合体,高校校园从传统的教学、实践、生活、锻炼等功能转向多元化、多层面的生态整合型转化。因而高校校园的规划建设也应当考虑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特别是随着高校校园在区域中作用的增大以及高校本身生态环境需求的提高,要求高校校园的规划建设充分考虑景观生态的需求,在这样的条件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研究高校校园的规划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于多功能生态型校园这样的新高校校园的概念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理论来研究高校校园规划建设,探究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结构和景观格局理论在校园规划中的应用。 1.2 概念解析 本文研究景观生态原理在高校校园规划建设中的应用,需要涉及景观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对景观生态学有一定基本的掌握,下面我们就本文所涉及的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简单的梳理,以便于下文的进一步研究。 1.2.1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它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来源于生态学和地理学之间的交叉。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一级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景观生态学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评价,景观设计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2.2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概念 1.景观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环境系统的景观景观是自然和人文系统的复合载体。广义的景观是指人类生括环境中空间的总体和视觉所触及的整体,包括自然起源的陆海圈和生物圈以及由于人类出现而形成的智慧圈。在这样一个整体中,各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动态景现系统。本文所研究的高校校园就是一个多层次的景观实体,作为一个整体它包含了不同的景观类型和斑块,包括校园内的自然景观,例如树林,水面等,也包括丰富的人造景观,例如道路,广场,宿舍,教学楼等。这些不同的景观类型的相互组合、联系和作用构成了整个的高校校园景观。 2. 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 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之一,是景观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其表达的是景观及其属性的变异程度和多样化程度。景观异质性包括3种类型: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和功能异质性,是斑块间镶嵌的复杂性(Farina,1998)。目前景观生态学界研究较多的是空间的异质性,主要是指系统或系统属性在空间上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包括了垂直差异和水平差异两张类型。从景观的层次上来说,异质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起自然干扰、内部演替和人类活动及其特定的发展历史异质性大,则密度高、稳定性大。而景观多样性是指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景观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是景观设计规划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对象。 3. 景观连接度 景观连通度是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度量,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其中结构连接度是区分本底与斑块的标准之一,是组成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用来测定和表达景观的结构特征;而功能连接度是指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用来测定和表达景观功能特征。 4. 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 斑块、廊道、基质是景观结构的基本组成要素。斑块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的,但又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非线性景观生态系统单元,具有空间的非连续性和内部的均质性;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的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类型,具有通道和阻隔的双重作用,包括人工廊道和自然廊道;基质是指一定区域内分布最广、连续性而优质性突出的景观生态系统,常表现为斑块和廊道的环境背景,主导景观的基本性质。 5.景观空间格局 景观空间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配置而形成的景观的外在形态。景观空间格局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体现,是自然、生物和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作用的结果。 1.3 研究区域简介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位于杭州西湖区塘北地块,毗邻著名的西溪风景区,分东西两个部分,总规划5856亩。东区于2022年9月开工兴建,占地面积3192亩;西区规划建设用地约2664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20余万平方米,于2022年5月开工建设,本文研究的是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东区部分。浙大紫金港校区距离杭州市中心9公里,从气候来说,其所在地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平均海拔高度2.30 米,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的景观特征,紫金港校区的建设以“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为目标,在充分利用校址所在地区的原有水系的基础上,将水域的营造与功能区块的设计规划结合起来,体现“曲水流觞”的整体效果,大规模绿化造景,形成了一个景观形态丰富,环境优美的大学校园。该校区的建设规划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教学生活,景观布局等多方面的影响,是国内高校新校区建设当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案例。 二研究原因及目的 2.1 研究原因 在前文我们已经有简单的提到,随着高校扩招等新时代特征的出现,我国高校的校园规划和建设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要求我们对高校的校园规划建设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了解,以明确高校校园建设中的现实特征,问题和内在规律等,本研究正是针对现阶段高校建设中出现的生态建设等新特点而对高校校园建设规划进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总结来说我我国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的现阶段主要特征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2.1.1 大学校园的巨型化与城市化 随着我国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院校间的合并和对硬件设施场地要求的提高,大学校园的扩张是必然的趋势。于是近几年在我国高校出现了大规模的扩张的现象,不仅是单个高校的校区扩大,还包括了全国各地大规模兴建的各类大学城。校园面积在过去的短短时间出现了跨越式的增长。以杭州市为例,浙江大学的新校区总规划面积达到5856亩,而同时杭州还有众多的高校,这些高校的面积也大幅度扩大,而下沙高教园,滨江高教园等大学城的面积更是巨大,俨然成为一个独立的城区。大面积的校园给校园的设计规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进行多样化的景观设计和规划。 除了校园的巨型化,我国大学校园还出现了城市化的现象,城市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功能的城市化和空间的城市化。所谓的功能的城市化是指大学的部分功能转向社会,比如后勤等,同时大学的功能也向社会开放,与社会建立起功能的联系,为社会提供功能服务。空间的城市化则是大学逐步走向开放,与城市社会融合,成为城市化的一部分,成为大学周围社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最典型的就是大学城的出现,大学城是大学和城市相结合的最佳代表,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城市化的一部分,是区域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现代大学校园的建设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区域的景观生态的功能。另一方面,大学校园内部也出现了城市化的布局格局,要求功能区与景观生态并存,使得校园的规划也需要充分考虑景观生态的需求。以浙大紫金港为例,其本身的建设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城市化,成为了杭州城市西北区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该片区来说,浙大紫金港校区甚至承担了区域中心公园的作用,大量的市民进入校区休憩游玩,从这个意义来说它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教育功能,还具备了区域的景观生态功能;而从内部来说,其本身就涵盖了各个功能区,构建了大面积的生态绿地和景观系统。 2.1.2 大学校园的边缘化与规划建设的生态学趋势 我国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大学校园本身对土地的大量需求造成了我国大学校园普遍向郊区发展的边缘化现象。大学校园的边缘化,一方面为城市的旧城改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还为城郊地区的城市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外郊区多样的景观生态类型和大面积的土地为新校区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可以进行良好的景观生态规划和建设。 边缘化的大规模的校园建设使得原有的校园建设理论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大学校园建设的生态学趋势越加明显。由于本身具有大面积的土地,和大学功能的转变,承担了部分城市区域生态功能,因此在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上,近几年我国高校的建设普遍出现了对景观生态的需求和重视。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景观生态学在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中的应用就具有了极大的现实意义,其对我国的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2.2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样本研究景观生态学在高校校园规划建设中的应用,最终要明确在景观生态学之下,我国高校校园规划建设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方法,基本原理,注意事项等,并提出现阶段我国高校校园规划建设在景观生态方面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内容 3.1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下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所谓景观生态学在高校校园规划建设中的应用,就是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在校园建设和景观生态设计的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校园的规划建设。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校园规划建设,首先要求的是遵循景观生态学定义下的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对于整个校园整体格局、生态环境及功能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景观生态学原理下一般的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我国学者已经有一定的研究,总结来说这些研究指出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应当坚持的原则有:1.自然优先原则;2.持续性原则;3.针对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综合性原则;6.整体优化原则;7.经济性原则;8.景观个性原则9.社会性原则;10.综合性原则。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在很大程度与一般的景观生态规划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很多基本原则基本可以运用在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之中,但是另一方面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又必然具有一定的自我特色的原则。总结来说高校校园规划建设,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整体性协调性原则;2.自然优先,以人为本原则;3.多样性与异质性;4.持续性原则; 5.景观个性原则.除了这些原则,在校园规划建设中当然还有更多其他的原则,但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这几个原则是与景观生态学直接相关的。 3.1.1 整体性协调性原则 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校园规划建设,首先要考虑的原则就是整体性和协调性的原则,二者是校园规划建设进行下去的前提和基础。 所谓整体性协调性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规划建设中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自然和人文,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大学校园包含了多种功能和景观生态系统,以浙大紫金港为例,这个校区集合了工农理文多学科的教育教学设施和建筑,同时还有大面积的生活住宿功能区以及休闲娱乐区域,还要结合原有的水域绿地布置生态绿化用地等,这样一个整体景观中聚合了人类活动区域,自然生态区域中多种景观类型。如何将这些不同的类型有机的聚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该校区规划的首要命题,在这个整体性的要求下,紫金港校区围绕原有土地上的水域景观类型,整体中部的启真湖为主景观类型来展开校区的布局和建设,以“曲水流觞”的园林式校园的整体效果规划处覆盖全校的水网,围绕这些水网进行生态绿化建设和功能区建设,使得功能区,绿化区,和水域有机的融为一体。总结来说在校园规划中,整体性协调性要求将自然规律与人的需求,自然环境与人文风景有机的结合。紫金港校区中湿地保护样本就是这样一个整体性的有力举证,在传统江南水乡风情的湿地景观中,插入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南华园,与周边的水乡环境融为一体,不显得突兀,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满足了校园内学生休息娱乐的需求的同时与整个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将自然与人文,人与景观的关系充分协调。 图片1,2 湿地景观中的古建筑南华园(资料来源 百度卫星地图 百度图片) 整体性的另一方面是要求在整体规划当中将规划对象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放置于更大的区域环境之中。把校园的规划建设纳入区域发展的整体中来,这是校园逐步开放融入社会的必然要求。原本作为教育机构的大学校园,在现阶段承担了更多的功能,整体原则要求大学校园的规划需要考虑区域的景观特征和需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位于原杭州市西北部的三墩镇,三墩镇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观特征,区域内有余杭塘河等河流水系,同时这一地区早年为典型的农村地区,城市发展相对落后,缺乏区域性的公共场所和休闲区域。在这样的情况下,紫金港的规划设计必然以水位主题,与区域整体的水氛围相得益彰,同时紫金港校区占地广大,对于开发较晚的三墩镇地区来说,就成为了周边的公共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因此对其的景观水平和开放性有极大的要求,紫金港的设计包含了大面积的开放式的草坪就是考虑到这样的区域性的功能需求。 关于浙大紫金港校区的校园规划建设的整体性,有这样一段表述较为准确:整个校园对现有水系进行整合,以“曲水流觞”生态带串起大大小小几十个园林空间。生态带从南到北贯穿整个校园,水的浪漫气息自由穿行与理性校园建筑之间,水系的自由与优雅的曲线空间,网络的严谨与工整的方形体系,在对立与冲突的统一中形成有机整体。 3.1.2 自然优先,以人为本原则 所谓的自然优先原则是指在校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当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和维持自然景观生态过程及其功能。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自然景观资源是广 义的,包括了原始自然保留地、历史文化遗迹、森林、湖泊以及大的植被斑块等,它们对于保护区域的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及保存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校园规划建设时应当重点优先考虑。在紫金港校区的规划中也体现了自然优先的原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紫金港校区范围内原有的水域的保护性利用,在规划过程中在自然优先的原则下,保留了紫金港地区原有的大面积的水域景观,并经过了一定的人工改良,形成了包括启真湖,护校河,湿地景观在内的水域系统,下图是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平面布局图,从下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紫金港校区在规划设计上形成了一个广泛的联通的水网,这是基于对原有水域生态的尊重而采取的规划设计。 (图3,4,浙大紫金港校区平面布局图,启真湖风光 资料来源浙大官方网站) 当然,在校园规划建设过程中的自然优先,并不是盲目的崇拜自然元素,其有一个基础就是以人为本,校园归根到底依然是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因此它设立建设的初衷最终应该是服务于人的,特别是校园这种人口大规模集中居住生活的地区,更应该综合考虑自然的优先和人的需求问题。 3.1.3 多样性与异质性 多样性是指一个特定系统中环境资源的变异性和复杂性。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中应注意的多样性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等几个层次,其中生物的多样性是其核心,而景观的多样性是实现其他多样性的基础和措施,因此多样性原则其实就是大学校园规划中的景观的多样性。在大学校园规划中应当注重景观的多样性的维护和培育,在浙大紫金港校区的规划当中,景观的多样性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河流,池塘,湖面等多种水域形态并存,多种植被类型并存都体现了景观的多样性。异质性是与多样性紧密相连的一个概念,异质性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景观结构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和随机性(Froman,1995),景观的异质性决定了景观的多样性,因此在校园景观规划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异质性的原则,首先是校园景观的异质性,多种景观的并存,其次在植被内部,植被的种类,年龄等也要做到异质性的原则。 3.1.4 持续性原则 景观生态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具有时间的维度,大学校园景观的规划建设更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浙大紫金港校区目前大体建设完成的东区部分尚有少量工程未完工,而西区部分则刚开始动工,由此可见大学校园建设是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持续性工程。这就要求校园规划建设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在规划中应当为今后校园的变化和发展留有余地。可以说现代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应该注重强调规划建设过程连续井持续遵循特定的若干规划原则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形成最终的蓝图。以浙大紫金港校区为例,在这个新校区的规划建设过程当中,采用弹性生的可持续大学校园设计,为了大学校园的发展而不用尽现有资源,一方面在校园整体网格内部留有空地以备后用,一方面在功能区的边缘,建筑物可以沿着现有的网榕方式生长而不破坏大的架构。 图5 浙江大学新校区规划 资料来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持续性不仅体现在景观格局的持续变化发展上,还体现在景观中生物本身的动态变化中。景观中的生物尤其是植被具有其本身的生长规律,其发展变化也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也是整个景观动态持续性的一部分,所以在进行校园绿化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植物本身的动态变化,而不是盲目的为了风光而过多的人工干预。 3.1.5 景观个性原则 景观个性原则也就是因地制宜的意思,每一种景观都有与其他景观相区别的个体特征,因此在进行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原有的独特的景观类型,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景观类型,制定不同的规划和建设方案,防止千篇一律。浙大紫金港地区由于本身地处江南水乡的典型景观特征地,可以利用原有的景观进行以水位主题的景观设计,然而在华北等水域面积不足的地区,则不能盲目模仿这一类的校园规划方案。 3.2 景观格局理论在校园规划中的应用 我们在前文已经对景观空间格局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说明,景观格局是斑块、廊道和基质在景观内空间分布的总体形势,这些形势复杂多样,但是内在都有一定规律可循。正是这些内在的规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指导校园的规划建设,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景以及引入新的组分来优化校园景观格局,在自然格局的基础上通过人工的设计布局改造,增加大学校园的景观多样性、异质性和稳定性。下面我们分别从景观格局理论出发,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规划建设为例来分析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3.2.1 景观格局理论在校园规划中的应用 景观空间格局可以是某一景观要素类型的空间结构特征,也可以是景观内各种景观要素的空间结构特征。关于景观要素的组合形式,有很多分类组合方式,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将景观要素的组合方式分为四个大的类型,它们分别是: 均匀分布格局:指景观要素间的距离相对一致或表现出一定渐变规律 聚集性分布格局:指景观要素向某一点或线聚集,也包括景观要素由某一点或线向外扩散 随机格局:指所有的或某类景观要素在景观内按一定的分布规律随即分布的景观类型 组合格局:指两种及以上的景观格局类型同时存在的景观类型 在这四个基本的景观结构类型下还有具体的分支,在此我们就不做一一介绍。实际上,除了自然节少数单一景观要素外,很少有景观表现为简单的单一景观格局,大多数的景观呈现都是组团式的景观格局,由多种空间格局组合而形成。在校园规划中合理利用不同景观格局的组合布置可以提高校园的效率,美化校园环境,保护校园生态系统从而维护生态多样性。就目前而言,关于景观格局理论在规划中的运用主要有三种理论:景观生态学的最优格局理论、安全的景观格局理论和景观的必要格局理论。其中景观最优格局是一种理想的景观格局模式,其设计是基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的,其中心思想是将相似的用集中起来,但在建成区保留一些自然廊道和小的自然斑块,在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的边缘也布局一些小的人为活动斑块;安全格局理论则认为在一定区域内的景观中存在一定的关键性的局部位置类型和空间关系,在整个空间的布局和配置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浙大紫金港校区的规划设计就采用了最优格局的景观生态学原理,下面就从分别从最有景观格局理论和安全格局理论以浙大紫金港校区为例来分析景观格局理论在校园规划中的应用 最优格局理论是由Forman在1995年提出的,是按照“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设计的一种景观格局模式。最优格局理论强调集中使用土地保持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的完整性,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同时在人为活动的控制区域,利用自然植被的廊道或者小型斑块插入,增加景观多样性和层次感。同样在大面积的自然斑块内部或者边缘布置一些人类活动的斑块,以满足人类活动的功能需求,满足人与自然的亲近。这样的格局使各类类斑块大集中、小分散,保持了景观的多样性和层析感。 从整体设计来说,整个紫金港校区的规划设计总体上来讲坚持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土地利用规划原则,整个校园围绕启真湖水域展开总体的布局,校园的主体建筑主要分布在校园的外围四周,环绕启真湖,其中集中分布在北部和东西两侧,这里聚集了主要的住宿生活区,和东西教学区(图6),在校园的最外围建设了联通启真湖水域的护校河水域,规划建设了连接整个校区内的道路网络和其他廊道机制,道路网络包括了人行道,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路网络系统。对于教学行政区域和图书馆区域,都采取了高层的建筑形式,减少土地的占用面积。而对紫金港校区最主要的自然景观形态水域,校园规划建设则做了最大的保护,整个外围的人工建筑围绕启真湖主体水域展开,打通了启真湖,护校河,校内河构成的整体水域,同时在启真湖周边,严格控制了建筑的风格形式和高度,以与整体的自然景观相协调吻合,在水面和人工建筑之间利用大面积的自然植被作为缓冲和点缀,使景观具有良好的过渡性连续性(图7)。最优景观格局拥有一些自身的典型特征和优点,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这些特征和优点入手,来探讨最优格局理论在紫金港校园规划建设中的具体运用。 (图6,7 浙大紫金港校区主要功能区域分布图 启真湖周边校园风光 资料来源:浙江大学官网) 1.保有大面积的自然斑块:浙大紫金港校区的规划设计根据园区土地内原有的水域景观生态类型,遵循最优格局原则,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经过人工改造,规划设计出了整个紫金港校区的景观主题水域,形成以启真湖,护校河,校内河为主体的相互贯通的大面积自然水域景观(图3)。除了这些,在校园的西南部还原汁原味的保留了当地典型的湿地景观。而在植被方面,在整个校园景观中,在启真湖的周围,设计者规划设计了大面积的沿岸草坪和树林植被,在启真湖内的小岛更是全部被植被覆盖。除了环绕启真胡一带的大面积自然植被斑块,在湿地园区保留了大量的湿地自然植被,而在校园中部,位于生活区和教学区之间,设规划建设了大面积的校友林,这里的植被主要是大面积的乔木林。这样的景观设计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2.粗粒与细粒要素结合: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一个带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现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益也有利于人和其他物种的生存。整个紫金港校区的规划设计结合粗粒与细粒结合的原则,主要规划了以下几个粗粒区域。第一个启真湖水域,其南北长度大约700米,东西距离较为不规整在110到180米不等;第二个主要的粗粒区域是校园北部的住宿生活区,南北距离大约350米,东西距离达到650米;第三个主要的粗粒区域是东教学区,包括东区教学楼组块,图书馆行政楼,国会中心,校友活动中心以及农生环组团的一部分,南北距离达到850米,东西距离为390米;第四个主要粗粒区域是最南端的医学院区域,南北长大约180米,东西距离大致780米;最后一个粗粒区域西教学区,主要包括西教学楼和生物化学金工实验室,南北距离大致为870米,东西距离大致430米。在这些主要粗粒区域中间,规划设计了大量的细粒区域,包括水面,草坪,树林,林荫道等,例如在东教学区内部,就设计了大量的小型的景观植被园林,我们从下面的规划设计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在大粗粒区域内布置着分散的细粒植被和园林,这样的设计可以增加景观的丰富性多样性异质性。 (图8,9 紫金港东教学区规划设计图 紫金港东教学区景观图片 资料来源:浙江大学官网) 3.自然植被小斑块:在浙大紫金港校区的规划建设中,除了大面积的自然植被斑块,在整个校区中还分散规划了一系列的小型的自然植被斑块。这些小型的自然植被斑块分散于各个主要的大型区域内,在宿舍区,教学区等都有分布。在东教学组团,从图8的规划设计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规划设计中,东教学区的大区域内,分散着多种小型的自然斑块,包括了植被,水域等,有乔木,灌木等绿色植物,也有小面积的水域环境;而在南部的医学院组团也有小型的水域景观;在西教学区包括在生活区也有一定的绿化面积,在西教学楼的主楼之间设计者规划了间隔在各教学楼之间的小型景观园林,还将启真湖水乡教学楼区域深入一部分,制造一个小型的我水域斑块,而在生物实验中心后是一片集中的小型乔木林,旁边的化学实验中心的建筑设计将建筑与园林植被融合为一体,独特的建筑形态将自然景观斑块镶嵌在建筑物内部,相得益彰。这些不仅丰富了建筑区域内的景观生态类型,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同时美化环境,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校园环境和休息场所。 (图10,11 东教学区内的小块自然植被 医学院内的小块水域斑块 资料来源 浙江大学官网) (图12 西教学楼 资料来源:浙江大学基建处) 4.边界过度带:主要用地类型之间的边界过度带的设置有利于在相邻的大斑块之间形成有效的缓冲地带,使得周围的大斑块不至于显得支离破碎。在紫金港校区的设计当中,围绕启真湖这个园区内的大斑块,东西两侧分别是集中的教学区,是典型的人工活动的斑块。为了解决人工斑块和自然斑块的融合协调问题,在校园规划上,整个紫金港校区在启真湖周边设计规划了大面积的边界过度带,以自然的草坪和树木作为人工景观与自然的水域景观的过度地带,大片的草坡柔化了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边界,强调了规划中建筑物与水系相融合的理念,在接近西区教学楼的附近还设置了一处连续的乔木过度带作为第二重的过度地带,这一层的过度地带通过遮挡掩盖很好的将西教学区与前面的草坡过度连接,在乔木植被和草坡之间安置乐一条绕湖的类似石板路的游步道。整个西区与启真湖之间在草坡、游步道、树林带三重边界过度带来连接过度自然和人工大斑块。为了与周边的自然景观更好的融合,西教学楼在建筑设计上也做了专门的设计,整个建筑群体采用多单体、多层次、多连廊的组合风格,建筑群层次分明、错落有序,由西至东渐次退级,这样的层次设置可以使这样的大型人工景观在视觉上体现出逐步向自然景观过度的效果,更好的实现二者的融合。 (图13,14 西教学区与启真湖之间边界过渡带 西教学区外围的林木过度带 资料来源:浙江大学基建处) 3.3 景观结构理论在校园规划中的应用 所谓的景观结构是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的空间关系,它由斑块、廊道和基质在空间上的组合而体现,景观结构中的三个组成要素的内在规律和特性能够指导我们在校园规划建设中的结构布局,通过具体到斑块、廊道、基质的合理规划来最终完成整体景观结构的规划是运用景观结构理论进行校园规划建设的有效途径。景观结构内包含了景观格局这一概念,我们在前文已经用景观格局中的最优景观格局理论来分析了紫金港校区的规划建设,下面我们主要是从景观结构理论中具体的斑块,廊道和基质方面来具体分析该理论在校园规划建设中的作用。 3.3.1 斑块 斑块是组成整体景观的主要景观类型之一,斑块可以是有生命的,如动植物群落等,也可以是无生命的,如居民区、岩石、土壤等;斑块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工制造的。斑块是整个景观中最基础的构成部分,因此在整个校园的规划中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对斑块的规划设计,根据校园的功能和校园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确定校园所有的斑块类型,各个斑块的大小、形状以及斑块的位置布局和相互关系,只有明确了这些斑块的基本属性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整个景观的格局规划建设,建立连接或者阻隔的廊道等一系列工作。在校园规划建设过程中对于斑块设计的主要工作主要包括确定斑块类型,斑块面积和形状,斑块位置与相互关系等几个方面的工作,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校园规划的第一步是确定斑块的类型,校园规划中斑块类型的确定主要的依据是校园的功能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斑块类型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功能区域的确定。对于一个高校校园来说,其传统的功能需求主要包括:教学,科研,生活住宿,休闲。而随着新时期我国高校新特征的出现,对于现在的高校来说,还有更多的新的功能,比如生态服务功能,公共服务功能等。正是这些功能的需求决定了校园斑块类型的确定,斑块类型确定之后,是确定斑块的面积和形状,接着确定斑块的大体布局位置和相互关系,以方面总体格局的营造和廊道网络的设计,下面我们就从紫金港校区主要的斑块类型出发来介绍其斑块规划设计的思路。 1.教学斑块: 这是大学作为校园最根本的功能需求,紫金港的教学斑块主要包括了东西区的主教学楼,南部的农生环组团和安中大楼以及金工生物和化学实验室,以及图书馆。整个教学斑块的面积是人工景观斑块中占据面积最广的,紫金港校园南部,启真湖的东西两侧均是大面积的教学斑块用地,下面是紫金港校区中几个教学区域的占地面积:西教学楼占地60114 m2,农生环组团占地102060 m2,紫金港校区医学院、药学院组团占地117940 m2,建工组团占地48900m2,东教学区占地170000 m2。在教学斑块的位置与布局上,规划者采取了集中分散的原则,从总体来看,整个教学斑块集中分布于校园的中南部地区,而在集中的总体状况下,根据教学功能的不同又分散于各个地域中,做到了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布局。 2.生活服务斑块 这一斑块类型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校园内师生的生活和服务的需求,它主要包括了食堂,各种商店,校园行政机关,澡堂,医院以及娱乐活动场所。紫金港的生活服务设施体系的设置较为完善,涵盖了以上所有的方面。紫金港的生活服务斑块采取了分散布局的原则,在生活区域内的各个区域内分散布局各类商店,让生活服务设施走入宿舍区内,更好的为师生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针对校区大,住宿区集中这样的状况,食堂的设置采取了集中与分散的原则,在宿舍区域设置最大的集中性的食堂,同时在校区中部东西教学区之间设置第二食堂临湖餐厅,在校园南部的医学院农生环组团设置第三食堂麦香餐厅。生活服务斑块的布局深入到了住宿区和教学区内部,与二者有机的联系融合。 3.宿舍斑块: 这是满足学校本身师生的基本住宿需求的斑块类型,紫金港校区总共设计规划了7个宿舍区域组成宿舍斑块来满足学生的住宿需求。紫金港宿舍区的规划设计包含了6个组成斑块,采取集中分布的形式,布局在校园的最北面,独立与教学区域,与生活区域融为一体,方便师生的生活作息。 4.水域斑块: 这一斑块的设置满足的是大学校园如今的生态服务功能,符合了景观生态学的要求,水域斑块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优化校园局域的小气候,同时还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场所,也能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娱乐休闲学习环境。紫金港校区在规划当中着重考虑了水域斑块的设计,因为整个校区本身就建立在丰富的江南水乡景观造型的基础上,因此紫金港校区的设计包含了大面积的水域斑块。在水域斑块设置上,包括了大面积的水面启真湖水域斑块,环紫金港护校河,和湿地水域,启真湖水域位于整个校园的核心位置,整个景观格局布置围绕其展开,而护校河水域环绕紫金港展开,湿地水域紧邻紫金港。水域斑块是整个校园规划设计的主题,是其他组团斑块规划设计的中心出发点,并且水域之间相互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水域网络,构成了贯穿全区域的水域网络。 5.绿地斑块 绿地在紫金港校区的规划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紫金港的绿地斑块充分满足了景观生态学的多样化需求,包括了水域环境中的芦苇,莲藕等水生植物类型,大面积的草坪,以及多种类的灌木乔木植被,保证了景观的多样性。从绿地系统景观类型构成看,各绿地系统中乔灌草最为突出,占总绿地面积(不包括水域)的59%,其他景观类型分别在总绿地面积中所占比例依次是:乔木2%、灌木5%、草坪9%、乔草7%、乔灌16%、灌草2%,体现了丰富的景观多样性。在植被斑块的分布上,也遵循集中分散的布局原则,首先构建了几个大型的植被斑块,包括环湖自然植被斑块,校友林植被斑块,西区植被斑块等几个主要的大型的植被斑块,除了这一系列集中的植被斑块之外,在各个区域内部,利用园林景观,在区域内部进行小面积的绿化,形成分散的绿化斑块。整个校园绿地的布置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中央生态景观带,第二层次是各功能区块之间的绿地,第三层次是各组团之间的内院,第四层次是建筑单体内部的中庭。绿地斑块的设置对校园生态环境有较大积极作用,同时多种绿地斑块的设置,有利于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然而紫金港的绿地斑块的设置在布局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面积绿地斑块分布在校园的教学区域附近,在教学区域内部也设置了较好的小块的绿化斑块,然而在师生活动最多关系最紧密的生活住宿区却只设计规划了较少的绿地斑块,师生难以享受绿地所带来的多重价值享受。 3.3.2 廊道 廊道有3中基本的类型,包括线状廊道、带状廊道和河流廊道,这三种基本类型下有更多细分的廊道机制,在校园规划建设当中,主要考虑的是廊道资质包括道路,绿化带、输电线路、输水线路、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