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最新花之歌(教案)_2022年六年级上册语文书.docx
-
资源ID:24371313
资源大小:21.1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秋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最新花之歌(教案)_2022年六年级上册语文书.docx
2022秋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最新花之歌(教案)_2022年六年级上册语文书 2022年秋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花之歌教学设计 1.在朗读中品尝美丽的语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致的构思。 3.体会诗人运用以物喻人来寄予内心美妙情感的写法,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重点 在朗读中品尝美丽的语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 1.字词教学 字音方面,强调“硕、啭”是翘舌音;“娑”是平舌音。词语说明方面,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苍穹、冠冕、旖旎、馥郁、心驰神往、顾影自怜、自命不凡”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重点,让学生多读几遍,体会作者的情感,以此不断摸索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老师依据学生的详细状况做出指导,让学生在大声朗读和实践中,把文本读通,读熟,感受散文诗独特的音韵美。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和阅读阅历,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作者笔下的花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花,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最终引导学生联系背景学问,沟通“我总是仰视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自命不凡”这句话的含义,领悟作者是在以花自喻,借花来表达他坚持追求光明和志向,主动向上的人生看法。 3.表达运用 在学完这篇课文后,让学生以“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仿写一首散文诗。学生习其言,悟其法,仿写他物,可谓是读写联动,相得益彰。 1.预习提纲 (1)课前搜集纪伯伦的相关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再读课文,思索: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赏鲜花,引出课题。(课件出示多幅鲜花图。) 同学们,一朵朵娇艳漂亮的鲜花,带给我们的是美的享受。今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诗人纪伯伦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花有生命,有灵气,有特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了生生不息的奇妙世界;同时,它又闪耀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一起去感受花的美妙,花的灵性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沟通资料,介绍作者。 (1)学生沟通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纪伯伦的资料。 (2)老师简介作者。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剧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就是纪伯伦。 课件出示: 纪伯伦,黎巴嫩诗人、画家、作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他的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纪伯伦、鲁迅和泰戈尔都是推动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者。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首先要创建情境来引出主题,因此,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老师用赏花的方式引领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又为接下来理解文本做了铺垫。此外,本环节对作者的介绍,也使学生对这首散文诗的写作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分段并概括段意。 (1)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探讨后归纳。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解并描述了花的成长、芳香以及凋谢。 其次部分(第57自然段):表现了花主动乐观的生活看法,体现了花不顾影自怜,也不自命不凡的精神。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形成一个清楚的脉络,培育学生概括段意的实力。 三、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读想结合,发觉隐喻。 1.默读课文,思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2.学生小组内沟通。 3.全班汇报。 (1)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诗人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写出了自然界中循环往复的花开花落。“大自然说出来”比方花开,“又收回去”比方花落。 指导朗读,读出花开花落的韵味。 (2)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想象画面。 生:我仿佛望见绿茵茵的草地上,花朵点点,就像星星从天空坠落。 看图片(草地上的鲜花盛开),直观感受。 读出美的感受。男女生竞赛读,用朗读把我们带到画面中去。 (3)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诸元素”指什么? 生:四季,即春、夏、秋、冬。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这句话把花比作“诸元素之女”,写出了花在冬天孕育,春天开放,夏天成长,秋天凋零的过程。 指名读,读出花的四季改变。 (4)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终的祭献。 这句话告知了我们什么? 生:这句话写了花的功用,可以作为表达情意的礼物,也可以作为婚礼的装饰,也还可以作为葬礼的祭献。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花的用处。 展示图片(花适用的不同场景及用处),引导学生感知花的作用。 分小组竞赛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齐读第一部分,老师小结。 这部分写花是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及生者赠予死者最终的祭献,讲解并描述了花的成长、芳香以及凋谢。 (二)联系背景,读懂诗情。 学生阅读课文其次部分,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花的形象,然后说一说哪一个形象最能打动自己。 1. 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注视。 (1)“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和“硕大无朋的独眼”各指什么?(“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夜空中的星星,“硕大无朋的独眼”指太阳。)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比方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昼夜更替的自然改变。) 2.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我总是仰视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自命不凡。 (1)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关键词:总是、心驰神往、从不也不) (2)你能概括一下花的精神吗?小组沟通探讨。 (3)指名汇报。(花的精神就是:憧憬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自命不凡。) (4)读出花憧憬光明、主动向上的精神。 3.师生合作,老师引读其次部分。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意培育学生的语文学习实力。问题精而不多,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思索。 四、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这首散文诗以花的口吻,讲解并描述了花的成长、芳香以及凋谢,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大自然画卷,赞美了花主动乐观的看法和追求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自命不凡”的精神。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相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五、表达运用,拓展延长 1找出阅读链接杨柳与水莲中想象奇妙的地方。 2.以“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仿写一首散文诗。 3.拓展阅读浪之歌雨之歌。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仿写散文诗,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现从课内向课外延长。 1.品读中感悟花的形象。这是一篇很适合朗读的文章。在纪伯伦的笔下,花有生命,有灵气,有特性,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奇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耀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教学中我主要以“读”为主:听读想象,默读思索,朗读悟情,品读观赏。在读中引导学生去找寻“花”的形象,找寻人生的启迪。 2.探讨中体会花的精神。我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赐予学生去自主探究,小组探讨:花的精神是什么?然后让他们在合作沟通中取长补短,共享才智成果,领悟到花的精神就是:憧憬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自命不凡。 3.仿写中借鉴诗的语言。在学完这篇课文后,让学生以“之歌”为题,仿写一首散文诗。学生习其言,悟其法,仿写他物,可谓是读写联动,相得益彰。 但教学中仍旧存在缺陷,那就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落实仿写散文诗,只是提示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譬如小草、小花、秋风、冬雪等来写几句话。现在想想,应当让基础好的学生小试牛刀,不能让学生觉得自我实力不够,就让他们失去熬炼的机会。终归有些实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学与用的过程中锤炼出来的。 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