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从《桃花扇》看儒家的祭祀文化_儒家礼仪.docx
-
资源ID:24381511
资源大小:24.82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从《桃花扇》看儒家的祭祀文化_儒家礼仪.docx
2022年从桃花扇看儒家的祭祀文化_儒家礼仪 论文导读::孔尚任身为圣裔,熟识儒家礼制,在桃花扇中也保留了一些儒家祭祀的场景。其中老赞礼这一角色就与儒家礼仪亲密相关,而哄丁和拜坛两出则较为详细地呈现了儒家祭祀文化中的丁祭与忌日祭祀先帝,由此,可以对其形成、历史作进一步的了解。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说传奇虽小道其旨趣实本于三一百零一篇于以警世易俗,赞圣道而辅王化,最近且切场上歌舞,局外指引,知三一百零一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明确指出他创作此剧是有着儒家的救世的主动用意。为此,他尽量真实地再现历史,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来宾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这种实录性质的选择,让桃花扇成为了一部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不仅如此,由于自幼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孔尚任对于礼乐兵农之学的探讨,特殊是在乐律方面夙秉家学,下过二十多年的考证工夫1,很有造诣,剧中也保留了一些儒家祭祀场景,从中读者亦可以一窥中国的儒家祭祀文化。 桃花扇是以一位特别身份的老赞礼开局的。他自我介绍说是太常寺的一个赞礼,这个职位就与中国传统的礼仪亲密相关。我国被誉为礼仪之邦,早在夏朝便有了礼乐文明,在西周,掌管礼制的是春官机构,其中大宗伯又称太宗,为礼官之长,小宗伯为礼官之副,他们的主要职责便是掌执五礼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但完备的周礼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遭到了严峻的破坏,孔子就针对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提出了以仁和礼为中心的儒家学说,这一学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到了秦朝,主管宗庙祭祀和礼仪的机构更名为奉常,位列九卿。汉代设定的机构改名作太常寺,太常,王者旌旗也,画明焉,王有大事则建以行,祀官主奉持之2。整个汉代,虽然先后有叔孙通制仪法,贾谊、董仲舒、刘向等提出过礼的重要,但始终未能完备。到了隋朝,实行六部制,礼部下设的太常寺是礼的详细执行机构。这个官制,经验了唐代,始终到明朝,均没有大的变更。而赞礼则是协助行礼之人,在很多礼仪施行过程中,都须要赞这个角色。 桃花扇在第三出哄丁中,就较为详细地呈现了丁祭场面。丁祭,即每年的仲春仲秋的上丁日实行的祭祀先圣先师的仪式。剧中提到了国子监、太常寺、国子监祭酒、司业、文庙丁期、释奠及各种祭品,要弄清晰这些,首先要了解中国传统的礼仪分类。 早在西周,礼就被分为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这种五礼分类法始终持续了下来。而吉礼根据其等级还可以分为大祀、中祀、小祀,其中与丁祭有关的便是吉礼中的祭祀先师,明代将其定为中祀。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凡释奠者,必有合也。3学校在起先设立、开学时都必需设置脯醢菜酒供奉先师,这是由学校的独特性确定的。学校的一项重要教化内容便是礼,对礼仪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行释奠礼时要设祭祀 的场所,最初的祭祀场所是随学校而定的。学校的名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有变动的,西周 时,京师官学分为小学和太学,到了西晋咸宁二年起先建立国子学,北齐时设立了国子寺掌训教胄子,隋炀帝时则改国子学为国子监,除祭酒外,加置司业一人4。至于释奠礼所祭祀者,礼记中并未说明为何人,但汉代后历朝历代祭祀先圣先师都是以孔子为中心进行的。到了唐代,由于对儒家的推崇,对释奠礼更为重视,这一礼制也更加完备。新唐书记载,唐武德二年,始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贞观二年,罢周公,升孔子为先圣,以颜回配。四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二十八年,诏春秋二仲上丁,以三公摄事,若会大祀,则用中丁,州、县之祭,上丁。不仅如此,还对这一礼制加入了宫悬之乐,礼仪的规模更加扩大,祭祀的对象也大大增加,其中十哲、曾参皆为坐象,还图七十三子及二十二贤于庙壁。入宋以后,附祭于孔庙的除颜、曾外,还增加了子思、孟轲,至此,桃花扇哄丁唱词中的描绘的素王端拱,颜曾四座冠冕的格局就已基本定下了。明代大体上继承了前代的礼制,明史记载,明太祖定制,每岁仲春、秋上丁,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国学,以丞相初献,翰林学士亚献,国子祭酒终献。除学校立孔庙外,曲阜阙里的孔庙在历代始终保存了下来,并载于国家祀典,祭祀活动由孔子的裔孙主持。不少帝王也曾派遣官员前往致祭,也有的帝王亲到曲阜祭祀孔子,孔尚任本人就是在康熙来曲阜祭孔中备受赏识而踏上仕途的。 桃花扇中,副净和丑两个角色摆设了很多祭品,这些祭品在祭祀中是有明确规定的,各个朝代的祭品规定是有别的。明代嘉靖九年后将其定为十笾十豆,笾分别是形盐、薧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豆分别是韭葅、醯醢、青葅、鹿醢、芹葅、兔醢、笋葅、鱼醢、脾析、豚胉;而牲牢亦规定用犊、羊、豕。作者孔尚任熟识礼制,在剧本中的写作是完全有礼制依据的。剧中的这一丁祭是由国子监祭酒和司业共同主持行礼完成的,关于这一点,明史中亦有相关的说明,明年,国子监建启圣公祠成,从尚书李时言,春秋祭祀,与文庙同日。辅臣代祭文庙,祭酒祭启圣公祠。南京,祭酒于文庙,司业于启圣公祠。可见,在南京国子监,祭酒与司业代祭,亦是源于史实。 那么丁祭的详细仪式如何呢?在大明会典中,较具体地记载了洪武二十六年释奠仪,从中我们可以作进一步地了解。首先是斋戒、传制、省牲、陈设,接下来才是正祭。乐舞生就位,执事官各司其事,分献官陪祀官司各就位。赞引引献官至盥洗所,赞诣盥洗位,搢笏、出笏,引至拜位,赞就位。行迎神,奏乐,乐止,赞四拜。行初献礼,奏乐,执事官捧帛爵诣各神位前。赞引导遣官,赞诣孔子神位前,赞搢笏,恭献帛,执事以帛进,奠讫,执事以爵进,赞引赞献爵,出笏,赞诣读祝位,乐暂止。跪,赞读祝,读祝官取祝,跪于献官左,读讫,赞俯伏、兴平身,赞诣颜子、曾子、思子、孟子神位前,分别搢笏、献爵,出笏。赞复位,乐止,行亚献礼,奏乐,执事以爵献于神位前,乐止,行终献礼,奏乐,乐止,饮福受胙,赞诣饮福位,跪,搢笏,执事以爵进,赞饮福酒,执事以胙进,赞受胙,出笏,俯伏、兴、平身,复位,赞两拜。撤馔,奏乐,执事各自诣神位前,撤馔,乐止。送神,奏乐,赞引赞四拜。读祝官捧祝,掌祭官捧帛馔,各诣瘗位。望瘗,奏乐,赞引赞诣望瘗位,乐止,赞礼毕。 以上便是丁祭仪式的大致程序。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有各种礼的规范,还有音乐和舞蹈的协作。在桃花扇哄丁中就有排笙歌,堂上宫悬迎神乐奏等语,这亦是切合实际的。明史记载,洪武六年定祀先师孔子乐章,迎神奏咸和之曲;奠帛,奏宁和之曲;初献,奏安和之曲;亚献、终献奏景和之曲;撤馔、送神,奏咸和之曲。不仅如此,对其规模也有严格规定,明代就定制,祭祀先圣先师乐舞止用六佾。其实,音乐和舞蹈自古就是各种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周礼中就有特地的乐官负责礼中的这一部分。周礼大司乐中就有这样一段话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大蔟,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吕儒家礼仪,舞大韶,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在音乐和舞蹈的协作下,祭祀的各种仪式才得以顺当完成。当然,在桃花扇中,出于艺术创作的考虑,孔尚任没有也毫无必要对其仪式进行具体叙述,仅只是副末唱礼,众依礼各四拜而已。但这个支配,已经将场面的肃穆、礼节的一丝不苟呈现了出来,这后文的哄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桃花扇中哄丁一出中,丁祭仪式的描述较为简略,因为它主要是交代背景,与人物的塑造没有干脆关联。但拜坛一出中,祭祀仪式的呈现则详尽得多论文开题报告。 拜坛是一百零一官在崇祯皇帝忌辰日,奉旨在太平门外设坛祭祀,这属于祭礼中的祭祖。周代将祭祖之礼分于五礼中的凶礼和吉礼中。凶礼部分的祭礼即丧礼中的祭祖之礼,其对象是新丧之人,时间在服丧期三年中,其基本的仪式有虞祭、卒哭祭、袝祭、小祥祭、大祥祭、禫祭。吉礼中的祭礼即平常依岁季节序和其它特别时日进行的祭礼,对象是始祖以及其他一般的祖先,其仪式包括祫禘、时享等,后世的祭祖之礼基本上也是这些类型。祭祖,又主要是祭宗庙和谒陵祭祀。宗庙,古时又称祖庙、太庙等,是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礼记祭法中说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而定期祭祀的时享就有礿、禘、尝、蒸这四时之祭。在早期的宗庙祭祀中,曾有过让生者代替死者接受祭祀的作法。仪礼士虞礼郑玄注曰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办法焉,尸在祭祀宗庙活动中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以尸代祭的方法在夏、商、周三代非常盛行,后来取而代之的是神主即宗庙里为死者立的牌位。从北宋起先,除牌位外,宗庙祭祀时,还挂有先祖的御容,之后又有塑像。明代洪武元年定的宗庙时享之祭是每岁四孟及岁除,凡五享。历代帝王除宗庙祭祀先祖外,还有谒陵祭祀,其又可分为亲谒陵和遣官谒陵。但陵祭和宗庙祭不同,宗庙祭是自古就有,陵祭则是秦汉以后才形成的。宋史志第七十三六中记载古者无墓祭,秦汉以降,始有其仪。至唐,复有清明设祭,朔望、季节之祀,进食、荐衣之式。五代,诸陵远者,令本州朝拜,近者遣太常、宗正卿,或因行过亲谒。宋初,春秋命宗正卿朝拜安陵,以太牢奉祠。乾德三年,始令宫人诣陵上冬服,岁以为常。到了明代,明史录正德间,定长陵以下诸陵,各设神宫监并卫及祠祭署,凡清明、中元、冬至俱分遗驸马都尉行礼,文武官陪祭。忌辰及正旦、孟冬、圣节亦遗驸马都尉行礼。 在桃花扇中,一百零一官是在崇祯死忌周年祭祀。古代帝王死后,不仅有一大套隆重繁琐的葬仪礼,有虞祭、卒哭祭等各种祭礼,但对于这种周年忌日古人并不特别设礼。周年祭与一般的忌辰祭并没有明显的分别。在续通典中有这样一段话唐宋忌日一百零一官于寺观行香诵经设斋以为追荐,虽属孝思,颇非典礼,不若金代于衍庆宫亲奠,一百零一官陪拜能酌古祀而修其制也。明国忌日,遣官上陵,亲祭内殿,无行香斋荐之礼,皆唐宋所不及,这段话明确指出明代忌日皇帝是要亲祭奉先殿,还要遣官上陵祭祀的。明会要中记载凡值帝后忌辰,遣官祭陵,止用香、烛、酒、果,无帛,并对皇帝谒陵祭祀作了简明的记录。而明史中亦有相关文字节序忌辰等祭,行于奉先殿、永乐元年高皇帝忌辰,亲祀于奉先殿,仍率一百零一官诣孝陵致祭。综合上述的材料可以看出,崇祯的忌日祭祀按正常的礼仪来讲,应是弘光亲祭奉先殿并遣官谒陵。但当时处于特别时期,局势动荡,用常礼已完全不行能了。历史上崇祯帝自缢煤山后就是草草安葬的,在剧本闲谈一出中,张薇说的亏了一个赵吏目,纠合义民,捐钱三一百零一串,掘开田皇妃旧坟,安葬当中就反映了当时的窘境。这与明史记载的文帝葬祭仪可以说有天渊之别。崇祯死后建立的南明小王朝,也仅得偏安一隅,而且时局日促,谒陵祭祀自然已不行能。据南明史志其次记载:弘光元年壬寅寒食,先帝忌辰,于奉先殿举哀,一百零一官于太平门外设壇遥祭,别一壇祭东宫,二王于侧。是日,止音乐,禁屠宰,停一百零一姓嫁娶,各衙门轻重刑罚鲁王在舟山,永历四年三月壬申威宗忌辰,筑壇遥祭,孙延龄读祝,王伏地哭,陪祭文武皆泣不成声5P381。由此可见,作者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支配忌辰哭奠,亦是有史料依据的。哭奠在本剧中不仅是给各个人物供应一个呈现自身的场所,更重要的是渲染一种氛围,让全剧的兴亡之感达到一个高峰。孔尚任在此具体地写出了整个仪式的过程,给人一种浓浓的历史感。 但历史上明代的忌日祭陵仪如何,我们现在已无从得知了。在大明会典中仅记载有山陵遣祭仪,并未特殊提到忌日仪。但各个朝代的祭仪程序都基本上遵循着同样的路途,同一朝代的各种祭仪更是大同小异6P202。明代的祭仪流程大体上可分为卜日、斋戒、陈设、省牲、迎神、奠帛爵、读祝、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望瘗,其中从迎神到望瘗是正祭。要特殊说明的是正祭前的斋戒,它的历史由来已久。从礼记祭义的记载可知,祭祀的原则不止一条,最根本的便是敬,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而斋戒正体现了敬的要求。礼记祭统中说刚好将祭,君子乃斋,斋之为斋也,斋不斋以致斋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尊敬也,则不斋及其将斋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心不苟虑,必依于道;手足不苟动,必依于礼。是故君子之斋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在后世的祭祀中,斋戒都是一项必备的内容。明代洪武二年,学士朱升等主奉敕撰斋戒文戒者,禁止其外;斋者,整齐其内。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饮酒,不茹荤,不问疾,不吊丧,不听乐,不理刑名,此则戒也。专一其心,严畏谨慎,苟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诚,无须臾问,此则斋也。忌辰祭亦是如此。对于忌日祭祀的服装,明史明确指出是服浅淡色服,又记载文武官衰服二十七日二十七日外,素服、乌纱帽、黑角带,二十七月除照此来看,崇祯的周年忌日一百零一官应是素服。清代续文献通考就有较具体的忌辰致祭陵寝仪,在康熙时期就有忌辰服素服、举哀之项。那么既有可能明代的忌日祭陵仪有服素服、举哀之项,也有可能是作者孔尚任出于创作的须要,将祭祀的仪式进行了一些借鉴挪用,为的是更好的营造氛围,也为了更好地呈现人物各个不同的心理情感。 桃花扇中有关于儒家祭祀礼仪的场面描绘除了哄丁和拜坛这两出外,闲谈一出中也涉及到了祭礼。其中有小生的一问闻得北京发书一封与阁部史可法,责怪亡国将相,不去奔丧哭主,又不请兵报仇。史公答了回书,特着左懋第披麻扶杖,前去哭临,老先生可晓得么?此处提到的奔丧哭主,即为祭祀的内容。在明史中记载,帝王死后在外一百零一官,诏书到日,素服、乌纱帽、黑角带,四拜,听宣读讫,举哀,再四拜。三日成服,每旦设香哭临,三日除。各遣官赴京致祭,祭物礼部备。在这形势紧急的时刻,北京方面却还斤斤计较于这礼的恪守,确有几分迂腐不知变通了。还是在这一出中,外说大行皇帝未满周年,下官现穿孝服,每早每晚要行香哭拜的,并取出香炉、香盒,叩头上香,伏地放声大哭。这里的每早每晚行香哭拜即朝夕奠,明史文帝葬祭仪中定卒哭用虞祭后刚日,礼同虞祭,自是罢朝夕奠。那么,张薇这个锦衣卫堂官应是卒哭祭后免朝夕奠,并不须要周年,孔尚任在此对时间上略作了改动。 当然,儒家的祭礼种类繁多,在历代都最受重视,所谓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7。桃花扇中讲到儒家祭礼的地方并不多,而且又依据艺术创作的须要进行了改动,但窥斑见豹,我们已可以从中领会到儒家礼仪文化的繁富博大。礼仪三一百零一,威仪三千,儒家礼仪从它产生之日起就较为系统、困难,加之各个朝代各个时期在继承前代礼仪的基础上又不断地进行增删、改动,使得礼仪在详细实施中各个时期都存在着不同。但无论怎样,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的礼学思想已经成为国家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指导人们思想和言行的准则。 参考文献:钟敬文主编.中国礼仪全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1015.1湖海集卷十二答费此度札2汉书一百零一官公卿表颜师古注3礼记文王世子4隋书一百零一官志5钱海岳南明史中华书局2022年版6钟敬文主编中国礼仪全书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1015年版7礼记祭统 第12页 共12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