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浅析鲁迅《过客》中的老翁形象_象征.docx
2022年浅析鲁迅过客中的老翁形象_象征 论文导读::鲁迅的野草意象朦胧、意境晦暗,其内涵繁复冲突,甚至歧义丛生。其中过客一篇最被探讨者所看重,历来对它的诠释也最多。通常认为过客中的老翁代表着泯灭了人生追求的颓唐者,是鲁迅批判和否定的人物。但笔者认为老翁象征着鲁迅内心中的另一个自我,寄寓着鲁迅心灵世界中的另一种倾向,而非外在于自我的一个客体意象。 过客作于1925年3月,最初发表于同年3月的语丝周刊第十七期。作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代表作,过客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和思想内涵呈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体现他对时间、人生和存在的思索。历来对它的诠释许多,通常认为过客以诗剧的形式呈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及其人生道路。过客体现着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代先驱者的精神风貌,他们的苦闷、彷徨、孤独和苦痛,他们的怀疑倾向,他们的人生困惑,乃至人生选择,都能在过客身上找到投影。更重要的是,过客体现了他们倔强韧性的抗拒看法和挑战精神,因此,过客是鲁迅确定的人物。小女孩则指向明天,她是希望,是将来,是对于将来的一种信念,同样是鲁迅所确定的人物。而老翁则代表着停息在人生追求的半途,无所欲念,在心中泯灭了人生追求的颓唐者,借助于这个人物鲁迅批判了或一类人的人生看法;而且借助于对他思想情态的展露,在衬托与对比中更进一步揭示了过客鲁迅的思想品行和精神风貌,一句话,老翁是鲁迅批判和否定的人物。 但是综观全篇,鲁迅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人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即隔岸观火的鲁迅象征,向死而生的鲁迅,温情脉脉的鲁迅。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验。孙玉石先生所说三个人物象征的是人的少年、青年、壮年,精确标刻出三个人物意味深长的坐标,从小女孩到过客,再由过客到老翁,再由老翁到小女孩,人物循环出现。少年、青年、壮年也犹如轮回一再往复。道路,从起点动身的那一刻起先,无论前方有多远,最终会回到原点,而回到原点,道路又再次出现。从这个角度而言,过客显现着生命的恒久定格又永无止境,犹如西西弗斯。 作为鲁迅心敏捷动的外在表象化,倘说过客显现着鲁迅内心中或一方面的思想情感趋向,那么,老翁则象征着鲁迅内心中另一个自我,寄寓着鲁迅心灵世界中的另一种倾向,而非外在于自我的一个客体意象。 从开场到结局,基本上是以过客和老翁的或对白,或劝说,或驳难,或盘诘的结构形式为总体框架而建构的。过客对行走的思索、对不止步的坚持都是由老翁的每一句话所引入,老翁的每一个问题都深化到过客的灵魂深处,让过客无时不刻不陷入走,还是不走的挣扎中。 乞丐,不见得吧。这于你是没有好处的。那也不然。你也会遇见心底的眼泪,为你的悲伤。老翁在瞥见过客背影的刹那就知晓了过客的身份、目的以及道路的远近。很明显,在老翁的身上,有着学问分子对现实的警醒,又有着学问分子明哲保身的老道,洞悉一切但缄口不语,学问分子的困难性格在他身上清楚可见。而老翁之所以停止了行走,内在层次上,这与鲁迅有关。从老翁的停止行走中我们望见了冲突的鲁迅象征,并且那才是一个真正的鲁迅。纵观鲁迅一生,在真正的革命现场,鲁迅总会突然却步。始终抨击礼教,但对于母亲一手支配的婚姻,鲁迅却没有半点抗拒。鲁迅晚年在一篇我要骗人的文章中自剖冲突的一生,正视了自己渴望说真话,又不得不骗人的内心冲突。过客即是鲁迅内心中两个自我过客与老翁的对话、沟通,它使我们窥见了鲁迅意识深处和心灵底层的冲突苦痛,彷徨苦闷的人生冲突和人格搏斗。老翁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过客休息一下,那么,你就休息一下吧,过客也情愿休息,然而他不能!是的,我只得走了。过客的道路只有前去,他要战胜各种各样的心理阻遏,他要抑制内心中形形色色的诱惑,一无牵挂地走去。前行当然是不容动摇的,然而过客痛感乏累不堪,困乏羸顿,力气淡薄,而且由于一路走来,双脚磨破,创痛酷烈,他又亟需养息象征,亟需血气的补充。过客与老翁的对话反复地展露出过客的此种心理倾向。挑战与困顿、前行与疲乏、跃跃欲试与力不从心构成了一组不行调和的冲突,深藏于鲁迅意识深处。 过客与老翁貌似对立,但在情感上却是相通的。我们可以发觉,老翁是过客的一个方面,至少是在此之前的过客的一个表现形态,是过客的过去式,而且是过客不能完全忘却、亦不能完全摆脱的过去式,他要背负着二者所反复沟通的思想、情感走下去。在这种双向的对话中,我们触摸到的是一个伤痕丛集、创痛酷烈的完整的鲁迅灵魂。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老翁起着一个衬托和对比的结构作用,但是这种对比是内化的,是一个事物内部的对比,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是不行分割的,不仅仅是一种衬托和对比关系。也因此,我们发觉,鲁迅对老翁是亲近的,是怜悯的,是理解的,是可以对话的。借助于老翁这一象征性意象,鲁迅全面而深刻地透视、解剖和滤沥了自我的内心情感,这是他出于自我剖析、进而自我调整的须要,所谓最终看清了我自己。 但是,看清了自己,并非也如老翁那样,囚禁在自我的内心世界中而不能自拔,哀伤孤独,停息在人生的中途,放弃对人生的探究;鲁迅是一面舔吮着创痛酷烈的伤口,一面听从前面的声音的呼唤,在走向悲剧性的必定死亡中捕获人生的要义。所以,与野草其他篇章一样,过客也透露出鲁迅内心中的自我分裂,是其内心中两个自我、两种倾向的搏斗,而且过客也完成了鲁迅由自我失落到找寻自我、并最终达到对自我的重新聚合和确定的完整心灵过程。过客体现着鲁迅醒悟的历史意识,即他将人生视作一个过程,在死亡与新生的不断交替、转化和更迭中寻求自我永恒的确定,因此他表现出一种虽犹疑却倔强的探究精神走始终是过客的最强音。而且,这时候的前行,是在甩掉了种种沉重的牵累,剥离了层层胶着的情感纠缠,并最终战胜了自我的前提下起先的,因而又带有一种深厚的韧性挑战倾向! 参考文献:1鲁迅.野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10192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北京:北京高校出版社,110193李玉明.关于鲁迅野草的几个意象的解析J.东岳论丛,20224许淳.过客与鲁迅身份的重新阐释再论独幕剧过客J.开阳.20225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6张圆.诗化的生存体验野草意象解读J.鲁迅探讨月刊,2002(4)7李福兴.野草的生命体验及哲学意蕴J.济南高校学报,2001(6)8张典.虚无的边界鲁迅野草探讨J.当代作家评论,2001(3). 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