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docx
2022年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 论文导读: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肯定的社会集团规范。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驾驭英汉语言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依据交际语境,恰当运用能融洽沟通双方关系的称谓语,能有助于双方的进一步沟通,对顺当完成交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称谓语,称谓系统,语用机制,文化差异 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肯定的社会集团规范。前者体现了人类社会中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关系;后者则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情感好恶关系。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每种称谓系统都是这个民族内部社会交际的产物,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风俗和文化。在人们交际活动中,言语交际得以顺当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恰当、得体的称谓语。不恰当的称谓语会给言语交际活动带来障碍,会让交际双方感到不快,或留下某种印象,给以后的交往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语言的称谓系统的差异,并遵循对方语言称谓系统的语言表达规范是胜利地进行跨文化沟通的重要保障之一。 一、英汉称谓语之选择方略 选择何种方式称呼对方取决于诸多因素。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称谓语在数量上和指称的范围上都各有特色。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各民族的称呼行为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它可能是该社会中权势性和同等性的象征。从称谓语的交际功能上来看,称谓语选择之方略则可以分为三大类: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描述性称谓语1。亲属称谓语是用来表示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相互关系的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则是用来干脆反映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人际关系的称谓语,它包括关系称谓、职衔称谓、敬称称谓、谦称等,如汉语中的李局长、何教授、犬子等,英语中的professor、YourMajesty等。描述性的称谓语是指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出于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抒发说话人或作者的情感、增加语言的艺术感染力而运用的称谓语。这类称谓语主要在汉语中运用较广泛,而英语中较少运用。它们用词简练、语言生动、形式多样,其主要功能不是起称谓的指称作用,而是表示亲昵、喜恶、戏谑、讽刺、恳求、辱骂等情感意义,这是描述性称谓语的重要的语用功能。描述性称谓语包括亲昵称谓、戏谑称谓、转称、雅称、贬称和骂称等,如汉语中的乖乖、辣妹子、没良心的王八羔子等。 二、称谓语运用所遵循的语用机制会话含义、礼貌原则和得体性原则 称谓语的根本作用是引起受话者留意和保持发话者同受话者之间的联系。称呼语能够传递与说话情景相联系的、有关发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的语用信息。 会话含义是格莱斯提出的一种语用推理,它以话语的语义内容和对一般语言交往的合作本质所作的交涉为基础2。交际双方要正确推断出话语的会话含义,必需都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学问:所说话语的规约性内容、合作原则及其准则、说话的语境、发话者和受话者共有的某些背景学问。对于文化背景相同的中国人来说,汉语中的称谓语,可以让受话者感受到敬重、宠爱和礼遇的特别含义,因而能缩小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亲密相互关系,会话含义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而对文化背景不同的西方人来说,他们就可能无法体会到这些不同的称谓语所蕴涵的特别含义。 无论是汉文化中的称谓语还是西方文化的称谓语,它们的运用都遵循礼貌原则和得体性原则,让受话者从发话者的称呼中感受到相互之间的亲疏远近、情感好恶,而这种亲疏远近关系将干脆影响到以后的交际活动是否能够顺当进行。要遵循礼貌原则首先运用得体的语言。所谓得体的语言,就是发话者面对确定的受话者,能够选用符合该语言文化背景的,对当时当地场景来说最合适的称呼语。因为能够得体的称呼交际对象,才能为胜利地交际创建有利条件,才能使下面的交际活动顺当进行。在中国,大家庭是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人们的宗法家庭观念很强,极为重视相互之间的亲缘纽带关系。在亲属关系和一般人的关系上,特别讲究名分、辈分、社会关系。论文参考网。长幼有序、尊卑不同、亲疏不同、内外有别,所以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的称呼礼仪繁多,名称区分特别细致。人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在各种场合中要运用精确、适当、得体的称呼形式,在正式场合中更是不允许出现称呼错误。 三、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比较 由于英汉语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血缘关系以及文化价值取向,因而使得中英文化中的称谓语系统存在很大的差异。 1.不同的社交称谓语体现出两种文化中不同的礼貌原则。 礼貌是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表现。一个民族运用什么样的礼貌称谓取决于该民族语言的特点和文化的传统习惯。 讲礼貌、尚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一直遵从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以及卑己尊人的礼貌原则。要做到以礼待人,称呼语将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汉语的亲属称呼也讲究长幼尊卑之分,特殊是对长辈,交谈双方必需运用恰当的称谓,如大哥、二叔、三姨等,这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同时,除了挚友之间,上级对下级可以直呼其名外,其他人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讳,甚至给孩子起名也要特殊留意不要与长辈之名同字同音3。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同辈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挚友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以表示亲热随和,更有甚者孩子对父母、长辈老师也都直呼其名。这就使得英语中的亲属称呼语贫乏而松散,长幼无别。英美人对父母亲兄弟姐妹的子女共同运用一个称谓即cousin,甚至连祖母与外祖母都不予区分,统称为grandmother。中国文化提倡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人们用老表示敬重爱戴,资深历练,有威望的意思,如老教授、老丁师傅等,这些词是对老年人的尊称,显得亲切、文静有礼。但这种尊称在英美人中却行不通,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old乃是不中用了的代名词,因而Elderly和senior常被用来代替old。此外,汉语中的亲昵称谓和拟亲属称谓语,也都颇能体现汉民族的文化内涵。他们能让对方感到敬重和亲近,因而能够缩短交际双方的距离,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因此,在日常交往中,我们从小就被告知,要礼貌地运用王叔叔、志刚哥等充溢人情味儿的称呼语。而在英语国家,对于亲属关系以外的人运用亲属称谓,即拟亲属称谓语,是不符合西方习俗的。 在西方社会中,由于其文化价值取向、道德观、社会格局、人际关系等与中国迥然不同,对相互称呼语的运用和对其意义的说明也自然相差悬殊。一般来讲,西方人际交往相互称呼时,起确定作用的是社会地位,即交际双方是权势关系还是同等关系。假如是同等关系,双方将会采纳对等式沟通,即双方都直呼其名,或采纳亲昵称谓。但当交际双方之关系是一种权势关系,即双方社会地位有距离,或双方属于初次交往,那么双方就会采纳一种非对等式沟通,即采纳直呼其名、头衔称谓和尊敬称谓。此时,地位较高者所运用的称呼语无疑是一种权势的标记,而地位较低者运用的称呼方式无疑是一种表示敬重的手段,如ProfessorBloomer、Dr.Stevenson等。不过,由于受平行社会关系、个人本位取向的影响,西方国家的人们较崇尚对等式称呼,这体现出一种同等的文化取向。如对生疏人,可干脆单独运用Sir、Madam等,也可以Mr.+姓的方式。但在跨文化交际中,假如一味地称呼男人为Mr.soandso,女士为Misssoandso,简单使对方感到不快。因为英美人很注意个人的功名与成就,个人主义较强。在我们不了解对方的身份时,这样称呼是可以的。但假如知道对方是校长,教授或博士时,就应依据他们的学衔、职称来称呼。 2.不同的亲属称谓语体现出不同的称谓体系 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亲属称呼语反映出两种文化中不同的家庭结构、亲属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汉英语言在称谓体系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经验了极为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宗族制度和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使中国形成了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族制度,同姓宗族大家庭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单位,同族内部成员非常重视血缘宗亲关系。因此,在中国,经常用表示血缘或亲属关系的名词去称呼家人、亲属,如大哥、三妹、乃至用其称呼挚友或生疏人,如伯伯、阿姨、老奶奶等,这种称谓方式在世界上其他文化中是很少见的。同时由于中国的福利制度还不是很健全,各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依旧存在。另外,与英美人的个人主义相比,中国人则更多地遵从忍让、敬老、听从和牺牲的文化价值观念。 英美人的家庭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权威中心型家庭;另一种是核心家庭4。前者与中国传统的大家庭相像,但在西方,这种类型的家庭大多与富庶、权势之家相连。后者在西方家庭结构中则占据了主要地位。英美人血缘观念非常淡薄,亲属关系相对松散。一方面,他们的家庭成员居住较分散,流淌性相对较大,特殊是家庭内部子女一旦成年就独立门户,各自谋生。另一方面,由于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因此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整个社会比较注意个人的功名与成就,很少以父母亲属的成就为荣,这也就更加剧了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冷漠。此外,由于西方社会多是一些高福利的国家,家庭成员在经济上不存在谁依靠谁的问题。所以,一旦子女成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起先疏远,子女只是到了过年过节才回家探望他们,平常很少往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尚且如此,其他的亲属关系就更加淡薄了。 汉文化中的亲属称谓语数量多,语义明晰,内外有别,男女分明;西方文化中的亲属称谓语数量较少,语义模糊。汉语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语义明晰。在中国封建社会大家族中,几代同堂,少则几十人,多则几一百零一人,人员关系极为困难,但指称却非常明确。论文参考网。赵元任5先生在中国人的各种称呼语一书中列举了114种亲属的称呼语。每种又有正式名称、直称与比较文气的称呼之分。论文参考网。如父亲方面的greatgrandfather,在汉语中的正式名称是曾祖,干脆称呼是老爷爷,书信中可能用曾祖父。相比之下,在西方社会中,无深厚的宗族观念,家庭结构比较简洁,成员数量较少,相互关系明确,因此导致亲属称谓语不仅数量较少,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如:grandfather(祖父、爷爷;外祖父、外公)。假如肯定要区分清晰,则加上paternal(父亲的)和maternal或者用onthefathersside和onthemothersside这类表达法附加说明6。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社会由于各自的文化取向、社会格局、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迥然不同,导致英汉两种语言对称谓语的运用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驾驭英汉语言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依据交际语境,恰当运用能融洽沟通双方关系的称谓语,能有助于双方的进一步沟通,对顺当完成交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否则,称谓失误,就简单使交际双方产生心理距离,导致交际失败。 参考文献:1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外文出版社,2004.2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高校出版社,2003.3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19101.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5赵元任.AspectsofChineseSociolinguisticsM.selectedandintroducedbyS.D.Anwar,StandfordUniversityPress,11016.6王拯亚.语言与文化M.高等教化出版社,19101. 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