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秋节三年级手抄报绘画一等奖.docx
2022年中秋节三年级手抄报绘画一等奖 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其次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且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你知道中秋节手抄报有哪些吗?下面是我整理的中秋节三年级手抄报绘画一等奖,欢迎读共享借鉴。 中秋节象征着什么 关于中秋节的学问大全 全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 2022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 中秋节三年级手抄报 中秋节的来历 由祭祀土地神演化而来,在农耕社会,农作物的收获对于农夫至关重要,所以人们常常有祭祀土地的活动。 在以前有春播、夏收、秋获、冬藏之说,在秋季收获时,农夫会祭祀土地神,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季节,所以可能是由这持续下来的习俗。 中秋节的地位与习俗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聚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22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22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聚,为寄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华蜜,成为丰富多彩、弥足宝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养生学问有哪些 1、形养:多喝水、早睡早起 秋天的气候干燥,很易感到口干舌燥,皮肤水份也易流失。所以要特殊留意水份的补充,多喝水、多吃含胶质与水份的水果,避开太激烈的运动。并应早睡早起可降低血栓形成的机率,进而预防心血管疾病。 2、预防秋季感冒:应避开过度蒸发食物 秋初暑气由盛而降,朝凉夜热,日夜温差改变大,到了十月左右,暑气渐退,但逢秋老虎发威时,天气又闷又热,这种凉热不定的天候,最简单感冒。 3、请培育乐观的心情 静想收获累累硕果的喜悦,或以哲人眼光推断自然季节交替所表现的春秋凉,保持内心安静,收神敛气,为阳气潜藏作好打算。 4、食养 秋季气候稍凉,空气中普遍缺乏水气,食养应以妨燥摄阴,滋肾润肺,在饮食上,以少量椒、葱、韭菜、蒜等辛散食物,协作芝麻、糯米、蜂蜜、甘蔗、菠菜、白木耳、梨、鸭肉、乳品等柔润食品。至于老人,还可以多吃一些米粥来益胃生津。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吃月饼 中秋节最广的传统风俗就是中秋节吃月饼,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聚的象征。 赏月 在中秋节之夜,除了吃月饼,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记载“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实行迎寒和祭月。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祭月 中秋节祭月,是我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在周朝,帝王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祭月渐渐流传到民间,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饮桂花酒 人们常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视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庆祝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宋代诗人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定知玉兔非常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首诗写的就是中秋节观潮的风俗。 博饼 中秋节博饼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是闽南地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传闻是郑胜利屯兵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励鼓舞士气,命部将洪旭独创的。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的感情寄予,其中尤以厦门地区为甚。所以,闽南人总是对中秋节特别重视,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季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态,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好像仅次于元宵灯节。而在江南地区民间有在中秋节晚上制灯船的习俗,然后把做好的船灯放于水中,流向远方,同时也寄予着人们美妙的祝愿。 走月 走月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生疏的,但走月是中秋之夜必需做的一个风俗活动。在古时候,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楼欣赏月华,谈笑自若。以寓月圆人亦圆之意,直至深夜方散。另外,在古时候,走月还有添丁之寓意。但凡没有生儿子的已婚妇女,在中秋节的晚上,都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 供兔儿爷 在古时候,家家户户过中秋节请兔儿爷是一个传统,就犹如过年放炮一样。请回的兔儿爷要摆在惹眼的桌上,称玉兔为“兔儿爷”、“兔奶奶”。并且会用瓜果菜豆供奉玉兔,答谢它带给人间的福祉,希望“兔儿爷”能保佑全家平安健康。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如今,我们很少能在市面上见到兔儿爷,一般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嬉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射如昼。 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闻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拜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肯定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聚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玩花灯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美。 中秋节三年级手抄报绘画一等奖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